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人参皂甙Rh_2体外对小鼠黑色素瘤细胞的分化诱导作用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体外实验证明人参皂甙Rh_2在10μg·ml ̄(-1)的浓度下能明显抑制B_(16)细胞的生长,并呈浓度依赖性,其IC_(50)为4.1μg·ml ̄(-1)。Rh_2在10μg·ml ̄(-1)浓度下对B_(16)细胞有较强的分化诱导作用,表现为黑色素生成能力明显增加;形态向上皮样细胞分化;细胞呈网状结构;黑色素颗粒增多,生长变缓慢。细胞动力学研究结果表明,Rh_2可使B_(16)细胞阻断在G_1期。提示Rh_2对B_(16)细胞具有分化诱导作用  相似文献   

2.
目的:胰十二指肠同源盒基因-l(pancreatic duodenal homeobox-1,pdx-1)是胰岛发育和分化过程中重要的转录因子。本实验旨在研究腺相关病毒(adeno-associated virus,AAV)介导的pdx-1基因的表达是否可以诱导糖尿病大鼠肝脏细胞分化成产生胰岛素的细胞,以进一步为糖尿病的细胞替代疗法提供信息。方法:门静脉途径注射AAV.pdx-1或AAV对照载体到大鼠体内。6周后,用RT-PCR和免疫细胞化学法检测肝脏中胰岛素的基因表达及测定大鼠血糖、体重的变化。结果:AAV-pdx-1治疗组明显提高了糖尿病大鼠肝脏中胰岛素的基因表达和胰岛素阳性细胞数,改善了糖尿病大鼠的高血糖状态及增加了体重。结论:AAV-pdx-1可诱导糖尿病大鼠肝脏细胞分化成产生胰岛素的细胞,缓解了糖尿病状态。其分化的机制及分化的肝脏细胞亚群需进一步实验研究,以提高分化效率。  相似文献   

3.
目的合成全反式维甲酸(ATRA)的前体药物,增强ATRA对急性早幼粒白血病(APL)细胞的分化诱导作用。方法以乙二醇、对苯二酚、乙醇胺及乙二胺等为连接物,通过酯键和酰胺键将分化诱导剂ATRA与组蛋白去乙酰酶(mAC)抑制剂正丁酸、丙戊酸连接起来,形成前体药物。结果合成了13个ATRA与正丁酸或丙戊酸相连接的前体药物,化合物的结构经^1H-NMR、MS和IR确证。结论考察部分化合物对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细胞株NB4的生长抑制作用和对急性早幼粒白血病(APL)细胞分化诱导作用,初步的药理实验结果表明,ATRA与丙戊酸通过酰胺键连接时,对NB4细胞分化诱导能力显著增加。  相似文献   

4.
观察药用猪胆酸钠诱导体外培养的人早幼粒白血病细胞系HL-60细胞分化过程中超微结构的变化及其细胞呼吸爆发功能特征.猪胆酸钠(400mg·L-1终浓度)诱导HL-60细胞分化过程中,细胞超微结构发生明显改变,细胞核浆比例降低,细胞核变小,核仁减少,胞核出现深浅不等的凹陷;多数细胞出现不规则的表面突起,细胞表面伸出不规则大型钝形伪足,细胞浆内可见部分线粒体空泡化及内质网扩张,核内染色质凝聚成块并边集,核扭曲,断裂.同时,用电子自旋共振波谱仪直接检测到猪胆酸钠诱导分化的HL-60细胞发生呼吸爆发时产生羟自由基,并消耗细胞外介质中的氧  相似文献   

5.
原泉 《中国基层医药》2007,14(4):566-568
目的探讨脂肪间充质干细胞(ADSCs)向神经元样细胞分化的规律,以及神经节苷脂-1(GM- 1)在诱导分化过程中的作用。方法取成年兔颈后脂肪组织采用胶原酶消化法原代培养脂肪间充质干细胞,取第5代脂肪间充质干细胞分别采用β-巯基乙醇及GM-1与β-巯基乙醇联合作用的方式向神经元样细胞诱导。免疫细胞化学法检测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NSE)的表达,细胞化学染色检测尼氏小体的生成。结果成功分离出脂肪间充质干细胞,通过β-巯基乙醇及GM-1与β-巯基乙醇联合作用均可使ADSCs定向诱导为神经元样细胞,联合诱导组NSE及尼氏小体表达的阳性率均高于单纯β-巯基乙醇诱导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从兔脂肪组织中能够分离出脂肪间充质干细胞,通过诱导可向神经元样细胞分化,GM-1具有促进脂肪间充质干细胞向神经元样细胞分化的能力。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缺氧诱导因子-1α与肝癌预后的关系。方法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48例肝癌中HIF-1α的表达,分析HIF-1α与肝癌细胞分化TNM分期及生存率的关系。结果肝癌组织中HIF-1α表达阳性率为70.8%,明显高于正常肝组织(P〈0.01),与TNM分期变化呈显著正相关(P〈0.05);与肝癌细胞分化程度(P〈0.025)、5年生存率密切相关(P〈0.05)。结论HIF-1α与肝癌TNM分期及生存率密切相关,影响肝癌的预后。  相似文献   

7.
神经生长因子对胚胎中脑神经细胞分化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利用大鼠胚胎中脑细胞作原代微团培养,研究了不同浓度的神经生长因子(2.5S)对中脑细胞分化的影响。结果表明,微团中的集落形成率明显增加,并且显示了剂量—效应关系。神经生长因子(2.5S)能促进中脑细胞的生长。  相似文献   

8.
丹参酮Ⅱ_A对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作用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景莉  王秦  李晓明 《中国药房》2006,17(12):942-943
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学先后发现全反式维甲酸(ATRA)和三氧化二砷(As2O3)能诱导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APL)细胞分化和凋亡,极大地提高了APL的完全缓解(CR)率,但是取得CR后,单用ATRA维持治疗,大部分患会出现复发和复发后耐药现象。因此,对耐药机制及逆转耐药的研究成为又一重要课题,同时亟待开发新的高效、低毒的诱导分化剂。丹参酮(Tanshinone,Tan)是丹参的乙醚或乙醇提取物,均含有邻醌或对醌的结构,总称丹参酮类化合物。由于醌类成分易被还原为二酚类衍生物,后再被氧化转变为醌而起到电子传递作用;  相似文献   

9.
目的:研究短毛五加总皂苷(AGVPS)在体外对人血小板聚集和血小板因子4(PF4)释放反应的影响。 方法:采用比浊法测定人血小板聚集,肝素凝血酶凝集时间(HTCT)法测定人PF4释放反应。 结果:AGVPS浓度依赖性地抑制血小板ARmax,其IC50分别为1.33(ADP诱导),1.66(肾上腺素诱导)和4.2g·L^-1(胶原诱导)。同时提高DR5min(ADP诱导)及延长诱导延缓期(胶原诱导)  相似文献   

10.
在探索藻类中的生物活性成分过程中,从马尾藻属植物S.micracanthum(Kuetzing) Endlicher甲醇提取物中分离得到2个质体醌类化合物对苯二酚衍生物(1)、苯醌衍生物(2),还分得一个新的色烯衍生物(3),研究了它们对破骨细胞前体细胞分化为破骨样细胞(OCL)的抑制作用,以及对骨吸收活性和OCL生存率的抑制作用。  相似文献   

11.
目的:为探讨蛋白激酶C在脂多糖(LPS)诱导的肝细胞毒性中的作用,研究蛋白激酶C抑制剂Ro318220(Ro)对脂多糖诱导的大鼠肝细胞毒性以及对库普弗细胞(KupferCel,KC)释放肿瘤坏死因子(TNF)的影响.方法:大鼠肝细胞(含KC)以LPS刺激24h,以肝细胞培养上清丙氨酸转氨酶(AlaA)活性评价肝细胞损伤.大鼠KC培养上清的TNF活性以杀伤L929细胞结晶紫染色法测定.结果:Ro降低LPS诱导的大鼠肝细胞培养上清AlaA活性升高并抑制LPS诱导的库普弗细胞释放TNF.结论:Ro拮抗LPS诱导的肝细胞毒性,并抑制LPS诱导的TNF释放.  相似文献   

12.
三种中药皂甙对HL—60细胞诱导分化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研究人参总皂甙、绞股蓝总皂甙和三七总皂甙诱导白血病细胞分化及其机理,为进一步开发三种皂甙的临床应用提供理论与实验依据。方法:采用细胞体外培养、流式细胞术、形态学观察、组化与免疫细胞学等方法,研究人参总皂甙(TSPG)、绞股蓝总皂甙(GP)和三七总皂甙(PNS)对HL-60细胞诱导分化的影响。结果:三种中药皂甙均能阻止HL-60细胞由G0/G1期向G2/M+S期过渡;经三种中药皂甙诱导后,HL-60细胞形态趋向成熟分化,NBT还原反应阳性细胞数和过氧化物酶(POX)染色阳性细胞数增加,CD14、CD15表达阳性细胞数也显著提高,但对照组细胞与实验组细胞非特异性酯酶(NAE)染色均为阴性。结论:提示TSPG、GP、PNS诱导HL-60细胞向粒系分化为主。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如意珍宝片含药血清对大鼠软骨细胞增殖及分化的影响。方法以如意珍宝片给大鼠灌胃1周后的含药血清干预软骨细胞,观察不同时间点的细胞形态,用蛋白印迹法检测细胞增殖细胞核抗原(PCNA)蛋白表达情况。进一步采用10ng/ml浓度的白细胞介素(IL)-1β诱导软骨细胞分化,分为空白血清组,IL-1β诱导+空白血清组,IL-1β诱导+含药血清组共3组培养,采用实时定量聚合酶链反应(RT—PCR)检测各组细胞的Sox-9和基质金属蛋白酶13(MMP-13)基因的表达,用蛋白印迹法检测各组细胞的B—catenin蛋白表达情况。结果如意珍宝片含药血清能促进软骨细胞的增殖,提高软骨细胞PCNA蛋白及Sox。9基因表达(P〈0.05),但对MMP-13基因和β—catenin蛋白表达无明显影响(P〉0.05)。结论如意珍宝片含药血清具有一定的促进软骨细胞增殖,抑制细胞分化的作用。  相似文献   

14.
何飞 《中国基层医药》2014,(21):3278-3281
目的:比较使用3种全身麻醉方法和脊髓麻醉对老年患者的诱导和复苏特性。方法研究对象为100例接受尿道手术的60岁以上患者,根据麻醉方式不同分为丙泊酚-丙泊酚( P-P ),丙泊酚-异氟烷(P-I),丙泊酚-地氟烷(P-D)组,每组25例,分别由芬太尼(1~2μg/kg IV)和丙泊酚(1.0~2.0 mg/kg IV)诱导麻醉,并分别用含70%N2 O的氧气同时注射丙泊酚(75~150μg· kg-1· min-1)或异氟烷(呼气0.7%~1.2%)或地氟烷(呼气1%~4%),维持麻醉状态。诱导麻醉后接上通气喉罩,维持自主呼吸。在脊髓麻醉组(S),患者鞘内注射1.5 mL溶于等体积10%葡萄糖注射液中的4%利多卡因(60 mg)麻醉。结果与脊髓麻醉相比(9.3±3.4)min,丙泊酚诱导麻醉的技术方法比较简单并且诱导速度更快(P<0.01)(P-P,P-I和P-D组麻醉的诱导时间分别为(4.6±1.7)min,(4.7±2.2)min和(3.8±1.4)min。在诱导期内,S组病例的主动脉压和心率更高。3个全身麻醉组患者,在麻醉诱导,拔管和定位时间相近。 S组病例产生疼痛得分更低(P<0.05),但复苏观察时间更长(P<0.01)。 P-P和P-D组患者数字符号替换测验(DSST)得分恢复到基础水平的时间比P-I组稍短。麻醉方法不同对于患者术后恶心,嗜睡,焦虑和协调性没有影响。结论老年患者使用丙泊酚和地氟烷诱导全身麻醉可以缩短诱导和复苏时间,且不会产生副作用。因此这种方法适用于老年患者在经尿道手术中使用。  相似文献   

15.
采用正交试验设计方法,进行了杭白菊试管苗快速繁殖技术的优化,同时进行了组织培养条件下杭白菊同源四倍体诱导与鉴定技术的研究。结果表明,诱导愈伤组织的最优外植体为叶片,最适培养基为MS+KT(激动素)2.0mg/L+NAA(萘乙酸)0.2mg/L;确定了杭白菊最佳繁殖培养基为MS+BA(6-苄基嘌呤)0.2mg/L+IAA(吲哚乙酸)0.05mg/L+NAA0.2mg/L;最佳生根培养基为1/2MS+IAA0.2n堰/L+ABT(生根粉)0.3mg/L。在诱导四倍体的试验中,秋水仙碱浓度对存活率有显著影响,诱导杭白菊同源四倍体的最佳条件是在2%二甲基亚砜和浓度为0.2%的秋水仙碱中浸泡36h,诱导率高达13.33%。通过根尖细胞染色体鉴定,共获得11个同源四倍体株系。  相似文献   

16.
吴坤 《毒理学杂志》1998,12(3):174-176
维生素E琥珀酸酯(RRR-αTocopherylSuccinate,VitaminESuccinate,VES)是维生素E的衍生物,因其对多种肿瘤细胞的生长有抑制作用而受到关注。近年来的研究表明VES具有抗肿瘤细胞增生,促进细胞分化和诱导肿瘤细胞凋亡...  相似文献   

17.
目的:诱导骨髓间质干细胞(BMSCs)向心肌样细胞分化,为 BMSCs 心肌再生移植治疗提供基础。方法取第5代的 BMSCs,5-氮杂胞苷诱导24 h,显微镜下进行形态学观察,3周后通过 RT - PCR 检测心肌蛋白 desmin 和αMHC 的表达。结果 BMSCs 经5-氮杂胞苷诱导后,细胞形态发生变化,出现肌管结构,RT - PC R 检测结蛋白(desmin )和αMHC 的表达阳性。结论在体外成功诱导 BMSCs 分化成为心肌样细胞。  相似文献   

18.
树突状细胞体外培养各阶段作用因子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赵园园  张淑敏 《天津医药》2007,35(12):956-958
树突状细胞(dendritic cells,DC)的最大功能是能激活初始T细胞,生成辅助性T细胞(Th)和细胞毒性T细胞(CTL)。DC作为重要免疫调控分子,一方面通过分泌白细胞介素(IL)-2和干扰素1(IFN-1)促进T细胞介导的细胞毒作用,启动Th1应答,用于肿瘤免疫治疗;另一方面分泌IL-4、IL-5、IL-6和IL-10等细胞因子,促进B细胞分泌保护性抗体,启动3312应答,用于诱导免疫耐受。DC诱导T细胞分化主要取决于培养体系中的环境因素或活化信号。笔者主要介绍用于肿瘤免疫治疗DC的培养及各阶段的作用因子。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酸枣仁主要成分Spinosin的催眠作用以及对戊巴比妥钠诱导的大鼠睡眠时相的影响,进而研究其作用机制。方法:采用戊巴比妥钠诱导的小鼠翻正反射实验和大鼠脑电(EEG)分析技术。结果:Spinosin能够显著缩短催眠剂量戊巴比妥钠(45mg/kg,i.p.)诱导的小鼠睡眠潜伏期,延长睡眠时间,同时可以显著增加阈下剂量(28mg/kg,i.p.)戊巴比妥钠实验中的小鼠入睡率。  相似文献   

20.
肿瘤坏死因子相关凋亡诱导配体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前认为,肿瘤的发生发展除了与细胞增殖失控和细胞分化异常有关外,另一个重要原因是发生转化的细胞不能正常凋亡,而细胞凋亡(又称程序性死亡)是基因编程调控的细胞自主性死亡过程。已知多种因素参与诱导和抑制细胞凋亡,而细胞表面的受体和配体相互作用在诱导凋亡中起主导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