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AMI组24例入院即刻转化生长因子-β1(TGF-β1)达高峰(409.27±414.53)%,以后逐渐下降,至第3周为(230.8±189.96)%十分接近正常对照组10例(113.75±73.92)%(P=0.046)。AMI组入院即刻、1周血管性假性血友病因子(vWF)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在1周时达高峰(119.96±24.81)ng/ml,以后随病情恢复呈逐渐下降趋势。TGF-β1与vWF无相关性,二者在AMI时的关系有待进一步研究。表1参4  相似文献   

2.
血清von Willebrand因子与糖尿病血管并发症关系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目的 探讨 2型糖尿病患者血清 von Willebrand因子 (v WF)与微血管、大血管并发症之间的关系。 方法 将 4 0 8例年龄相近的 2型糖尿病患者 ,根据是否合并血管并发症分为 :无并发症组 (1 2 5例 )、大血管并发症组 (1 2 3例 )、大血管和微血管并发症组 (1 6 0例 )。观察不同组患者血清v WF水平 ,并与正常对照组 (1 0 5名 )比较。 结果 血清 v WF水平在正常对照组为 (0 .8± 0 .4 ) U/ml;无并发症组 (1 .2± 0 .5 ) U/ ml;大血管并发症组 (1 .4± 0 .6 ) U/ ml;大血管和微血管并发症组 (1 .6± 0 .6 ) U/ ml;血清 v WF水平随血管并发症增多而上升 ,各组间差异均有非常显著意义 (P<0 .0 1 )。L o-gistic分析表明 ,v WF既与是否合并大血管病变呈显著相关 (回归系数 β=0 .95 6 ,P=0 .0 0 1 ) ,也与是否合并微血管病变呈显著相关 (回归系数 β=1 .783,P=0 .0 1 2 )。多元逐步回归分析表明 ,尿微量白蛋白、年龄、糖尿病病程分别与 v WF呈正相关 (β=0 .32 4 ,P<0 .0 0 1 ;β=0 .2 31 ,P<0 .0 0 1 ;β=0 .1 4 5 ,P<0 .0 5 )。 结论  2型糖尿病患者血清 v WF逐渐升高反映了微血管和大血管并发症的发生和发展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原发性高血压(EH)患者血管紧张素转化酶(ACE)基因I/D多态性与血管内皮损伤的相关性。方法:选择初次诊断的EH患者68例,采用聚合酶链反应(PCR)方法进行ACE基因分型,并测定其血浆可溶性P选择素(sP-selectin)、血栓烷B2(TxB2)和6-酮-前列腺素F1α(6-keto-PGF1α)浓度和血管假性血友病因子(v WF)抗原水平。结果:根据等位基因分布,EH患者分为DD型(18例)、ID型(26例)和II型(24例)3组;DD型的血浆sP-selectin、TxB2浓度和v WF抗原水平明显高于其他2型(P<0·05),而6-keto-PGF1α浓度则是DD型最低(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ACE/DD基因型是引起患者血浆sP-selectin、TxB2、v WF升高和6-keto-PGF1α降低的独立危险因子。结论:ACE/DD基因型的EH患者较ACE/ID型和ACE/II型具有更为明显的血管内皮损伤倾向。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高血压病和缺血性脑卒中发生发展过程中凝血因子 相关抗原血管性假血友病因子 (v WF)及D-聚合体 (D- D)水平的变化及临床意义。方法 用酶联免疫双抗体夹心法分别测定 2 0 0例高血压病患者 (其中包括76例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 )和 76例健康对照者的血浆 D- D及 v WF水平 ,比较高血压 2级、3级及合并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时的 D- D及 v WF的变化。结果 高血压病 3级血浆 v WF显著高于高血压 2级及正常对照组 (P<0 .0 1) ;高血压 2级也高于正常对照组 (P<0 .0 5 ) ;缺血性脑卒中急性期治疗前后二者比较差异显著 (P<0 .0 0 1) ,各级高血压病 D- D变化无差异。结论 随着高血压病的进展 ,血浆中 v WF水平随之升高 ,急性缺血性脑卒中发生时达到高水平 ,经过治疗后 v WF水平下降  相似文献   

5.
老年高血压病患者血vWF、GMP-140、CRP含量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3,他引:0  
目的 :研究老年高血压病 (EH)患者的血管内皮细胞损伤、血小板活化和炎症因子改变。方法 :选择 31例 、 期 EH患者和 2 8例老年正常对照者 ,测定其血浆 v WF因子、α颗粒膜蛋白 - 140 (GMP- 140 )和血清 C反应蛋白 (CRP)含量。结果 :EH组患者血浆 v WF、GMP- 140含量明显高于对照组 ;EH组血浆 v WF含量与收缩压呈正相关。结论 : 、 期老年 EH患者有明显的内皮细胞损伤和血小板活化 ,血管内皮细胞损伤与收缩压呈正相关。  相似文献   

6.
目的:比较稳定冠心病患者动脉血浆von Willebrand因子(von Willebrand Factor,v WF)在药物洗脱支架(DES)置入前后的浓度变化,探讨基线v WF水平与心血管事件的关系。方法:入选88例稳定冠心病,收集临床资料。以酶联免疫吸附测定技术测定冠状动脉介入(PCI)前留取的动脉(主动脉根部)血浆v WF。根据基线v WF水平分层,随访1年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29例稳定冠心病患者在DES置入平均8个月后进行了冠状动脉造影复查和v WF测定。结果:DES置入8月后随访v WF浓度明显高于基线水平[(16.47±1.38)ng/ml vs(10.49±1.55)ng/ml,P=0.0067]。平均随访12.5月,v WF高水平组死亡、非致死性冠状动脉综合征、再入院和再次PCI联合终点与低水平组无统计学差异(P=0.179)。结论:稳定冠心病v WF水平与短期内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无明显相关;DES置入8个月后v WF水平明显升高,可能与内皮化延迟和内皮功能受损有关。  相似文献   

7.
组织因子及其抑制物在急性冠脉综合征中的作用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探讨急性冠脉综合征发生中血浆组织因子 (TF)及其抑制物 (TFPI)含量的动态变化及其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 (ACEI)captopril干预治疗的作用。用ELISA方法检测急性心肌梗塞 (AMI)不稳定心绞痛(UA)患者入院后即刻、第 1天、2天、3天、1周、2周、3周不同时间点血浆TF及TFPI的含量。 1 50例AMI患者中 ,AMI用ACEI干预治疗 (AMI +ACEI组 ) 2 5例 ,常规治疗组 (AMI组 ) 2 5例 ,UA组 2 8例 ,血浆TF、TFPI水平均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 (P <0 0 0 1)。AMI+ACEI组血浆TF水平发病后第 3天开始下降 ,于 2周时间点明显下降 ,同AMI组及UA组比较有显著的差异 (P <0 0 0 1)而较对照组比较差异无显著性 (P >0 0 5) ,AMI +ACEI组TFPI含量无明显下降 ,持续稳定在较高水平。 2 TF与TFPI呈正相关 (P <0 .0 1) (r=0 549)。组织因子及其抑制物在急性冠脉综合征中起重要作用。ACEI药物降低血浆TF水平对TFPI无影响 ,降低TF/TFPI比值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 2型糖尿病患者凝血纤溶功能的变化及其与糖尿病微血管病变的关系。方法 选取 2型糖尿病伴微血管病变 31例 ,无大小血管并发症的 2型糖尿病患者 35例及 2 0例健康人 ,测定血浆纤维蛋白原 (Fbg)、假性血友病因子 (v WF)、P-选择素、凝血酶原激活物抑制剂 - 1(PAI- 1 )。结果 糖尿病无并发症组 Fbg、v WF、P-选择素、PAI- 1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显著性 ,糖尿病微血管病变组血浆 Fbg、v WF、P-选择素、PAI- 1水平显著高于健康对照组 ,v WF、P-选择素 (P<0 .0 5~ P<0 .0 1 )、PAI- 1水平显著高于无并发症组 (P<0 .0 5~ P<0 .0 1 )。 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微血管病变与糖尿病病程、Hb A1 c、Fbg、P-选择素、PAI- 1水平显著相关。结论  2型糖尿病患者存在高凝状态 ,并且凝血纤溶功能异常参与了糖尿病微血管病变的发生。  相似文献   

9.
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淋巴细胞及血浆内血管紧张素Ⅱ的变化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目的 :以外周血淋巴细胞作为心肌组织的窗口 ,通过测定急性心肌梗死 (AMI)患者淋巴细胞内的血管紧张素Ⅱ (AngⅡ ) ,初步探讨AMI时心肌局部组织肾素 血管紧张素系统 (RAS)的意义 ,并与血浆内的AngⅡ进行对比研究。方法 :选择 30例AMI患者为病例组 ,于入院即刻采外周静脉血收集血浆并分离淋巴细胞 ;另选2 0例健康人为对照组。分别测定AMI及对照组人群的血浆及淋巴细胞内AngⅡ。将所得数据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①AMI患者及健康人外周血淋巴细胞内AngⅡ浓度与血浆含量均无相关性 ;②AMI发病 6h以内及 6~ 2 4h ,血浆及淋巴细胞中AngⅡ均较对照组明显升高 ;③AMI发病 2 4h以后病例 ,血浆中AngⅡ含量已开始下降 ,而淋巴细胞中AngⅡ未见下降 ;④淋巴细胞中AngⅡ浓度与AMI后左室质量 (LVMASS)呈正相关 ,而血浆内AngⅡ与LVMASS无相关性。结论 :AMI后心肌组织RAS和循环RAS均被激活 ,心肌组织RAS的激活较循环RAS持久 ;在AMI后心室重塑中 ,心肌组织RAS的激活更有意义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自体外周血干细胞移植及重组人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rhG-CSF)动员对糖尿病下肢动脉闭塞症患者血浆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及转化生长因子β1(TGF-β1)的影响。方法对2004-07~2005-06大庆油田总医院15例糖尿病下肢动脉闭塞症患者,应用rhG-CSF600μg每日皮下注射,连续5d,第5天采集外周血干细胞并制成悬液,将干细胞悬液肌肉注射入患者双下肢。于动员前后及移植后2个月,用ELISA方法检测血浆VEGF及TGF-β1质量浓度。结果与健康体检老人相比,患者动员前VEGF及TGF-β1质量浓度均显著增高(P=0·015及P=0·040)。患者移植后2个月血浆VEGF及TGF-β1,与动员前相比差异无显著性意义。结论糖尿病下肢动脉闭塞症患者血浆VEGF及TGF-β1质量浓度显著高于健康人。自体外周血干细胞移植及rhG-CSF动员不改变糖尿病下肢动脉闭塞症患者血浆VEGF及TGF-β1质量浓度,不增加血管增殖性病变的风险。  相似文献   

11.
粒细胞-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与不稳定型心绞痛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观察不稳定型心绞痛 (UAP)患者血清粒细胞 -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 (GM- CSF)水平的变化 ,并进一步探讨其与血小板激活及内皮损伤之间的关系。方法 采用液相竞争放射免疫法检测 2 0例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U AP组 )、2 0例稳定型心绞痛患者 (SAP组 )及 2 0例正常对照组 (NC组 )血清 GM- CSF浓度 ,用酶联免疫双抗体夹心法测定其血浆血管性血友病因子 (v WF)及 P-选择素含量。结果  U AP组血清 GM- CSF、血浆 P-选择素、v WF的水平明显高于 SAP组及正常对照组 (P均 <0 .0 1)。SAP组与对照组比较上述指标虽均升高 ,但无统计学意义 (P>0 .0 5 ) ;U AP患者血清 GM- CSF分别与血浆 P-选择素、v WF呈正相关 (r=0 .5 83及 r=0 .5 74 ;P均 <0 .0 1)。结论 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血清 GM- CSF浓度升高 ,其可能与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血小板激活和内皮损伤有关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老年心房颤动患者外周血血管性血友病因子(v WF)、E-选择素、细胞间黏附分子(ICAM)-1和血管细胞间黏附分子(VCAM)-1的水平。方法选择老年心房颤动患者238例(研究组),其中阵发性心房颤动组119例与持续性心房颤动组119例。另选老年健康体检者100例为对照组。所有研究对象于清晨空腹采集外周静脉血,分离血浆,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测定v WF、E-选择素、ICAM-1和VCAM-1水平。结果研究组血浆v WF、E-选择素、ICAM-1和VCAM-1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持续性心房颤动组血浆v WF、E-选择素、ICAM-1和VCAM-1含量明显高于阵发性心房颤动组(P<0.05);心房颤动患者v WF、E-选择素、ICAM-1和VCAM-1联合诊断灵敏度和特异度均明显高于单项指标。结论老年心房颤动患者v WF、E-选择素、ICAM-1和VCAM-1血浆水平明显升高,联合诊断具有较高的灵敏度和特异度。  相似文献   

13.
目的 :观察微温体外循环对心内直视手术患者围术期 von Willebrand因子 (v WF)和血栓调节蛋白 (TM)的影响。方法 :3 6例风心病瓣膜置换患者随机分为实验组 (鼻咽温 3 2~ 3 4℃ )和对照组 (鼻咽温 2 7~ 3 0℃ ) ,动态监测围术期血浆 v WF及 TM水平变化 ,并记录输血量及术后引流量。结果 :实验组血浆 v WF及 TM水平在术中及术后2 4h均低于对照组 (P<0 .0 5 ,P<0 .0 1) ,且输血量及术后引流量也明显低于对照组 (P<0 .0 1)。结论 :微温可减轻体外循环对血管内皮细胞的激活或损伤 ,有利于术后止血  相似文献   

14.
为探讨外周血单个核细胞转化生长因子 (TGF- β1 )在糖尿病肾病 (DN)发生、发展中的作用 ,采用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 (RT- PCR)技术半定量方法 ,对糖尿病 (DM)及 DN肾功能衰竭 (DRF)患者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C) TGF-β1 m RNA的表达水平进行测定 ,并与健康人 (对照组 )比较。结果显示 ,DRF组 TGF-β1 的表达最强 ,其次为 DN、DM组 ,对照组表达最弱 ,三者间两两比较 P均 <0 .0 1。认为 TGF- β1 参与了 DN病理变化的全过程 ,测定 PBMC中 TGF- β1 m RNA的表达 ,是判断 DN患者 DRF进展程度的较好方法  相似文献   

15.
厄贝沙坦对高血压患者纤维蛋白溶解障碍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观察厄贝沙坦对高血压患者纤溶障碍的影响。方法 观察 2 8例 1、2级原发性高血压病人用厄贝沙坦治疗 2周前后血压、心率、血浆纤溶性指标 (t PA抗原、PAI抗原和 D-二聚体 )和血管性血友病因子 (v WF)水平的变化 ,并与 2 1例健康对照组比较。血液指标测量均采用酶联免疫吸附双抗体夹心法。结果  2 8例病人经厄贝沙坦降压治疗 2周后 ,血压明显下降 (P<0 .0 1) ,而心率无明显变化 (P>0 .0 5 )。 2 8例病人治疗前血浆 PAI- 1、D-二聚体和v WF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 (P<0 .0 1) ,治疗后明显下降 (P<0 .0 1) ;2 8例病人治疗前 t PA抗原 ,t PA/ PAT- 1比值明显低于对照组 (P<0 .0 1) ,治疗后明显增加 (P<0 .0 1)。结论  AT1受体阻滞剂厄贝沙坦可明显改善高血压病患者纤溶障碍 ,其作用机制可能部分与改善内皮功能有关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支气管哮喘(简称哮喘)患者外周血IL-17和转化生长因子β2(TGF-β2)的表达及其意义.方法 将72例哮喘急性发作患者作为哮喘组,根据发作的严重程度分为3组,其中重度组20例、中度组28例、轻度组24例;18例健康者为对照组;应用ELISA法分别进行入组者外周血IL-17、TGF-β2检测;哮喘患者进行规范化梯度治疗3个月后复测IL-17、TGF-β2、肺功能,分析IL-17、TGF-β2与肺功能指标的相关性.结果 ①随着哮喘严重程度逐渐增加,患者外周血IL-17、TGF-β2浓度逐渐增加,FEV1%pred逐渐下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F=37.794、27.557,P<0.01);各组间IL-17、TGF-β2相互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②外周血IL-17、TGF-β2水平与患者年龄、BMI无相关性(P>0.05);与FEV1% pred呈负相关(r=-0.794、-0.468,P<0.01);外周血IL-17与TGF-β2水平呈正相关(r=0.527,P<0.01).③经规范化梯度治疗3个月后72例哮喘患者外周血IL-17、TGF-β2较前明显降低,FEV1%pred明显升高,较治疗前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但其IL-17、TGF β2水平仍高于对照组,FEV1% pred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哮喘患者外周血上升的TGF β2、IL-17和哮喘的发病密切相关,两者的表达水平呈正相关.TGF-β2、IL-17的测定对哮喘严重程度的判断、炎症水平及气道重建程度的评估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急性心肌梗死(AMI)大鼠经体外心脏震波治疗(CSWT)后心肌缺血和心功能改善与外周血内皮祖细胞(EPCs)、基质细胞衍生因子1(SDF-1)和转化生长因子β1(TGF-β1)的相关性,以揭示CSWT促血管生成机制。方法 采用随机数表法将20只SD大鼠分为假手术+CSWT组(5只)、AMI组(5只)和AMI+CSWT组(10只)。假手术+CSWT组仅开胸,其他两组构建AMI模型。假手术+CSWT组和AMI+CSWT组均行9次CSWT治疗[能量:0.09 m J/mm2,次数:900次,频率:3 Hz(3次/s)]。各组均在术前和术后1 d、30 d抽取外周静脉血检测SDF-1、TGF-β1含量和EPCs集落数,并于术后5 d、30 d实施超声心电图检测左室射血分数(LVEF)。术后30 d行心脏组织取材,分别采用HE染色、Masson染色评估心肌组织病理形态学改变及心肌纤维化程度;于心肌梗死边缘区检测TGF-β1蛋白含量,Ⅷ因子免疫组化染色计数心肌毛细血管密度。结果 (1)术前,三组间的EPCs、SDF-1和TGF-β1含量均无统计学差异(均为P>...  相似文献   

18.
1 资料与方法  检测 40例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S)患者的血浆组织因子 (TF)、组织因子途径抑制物 (TFPI)、凝血因子 VII(FVII)、纤溶酶原激活物抑制因子 1(PAI- 1)、von Willebrand因子 (v WF)水平 ,与正常对照组 30例健康人比较。ACS组中 15例还检测了常规治疗 14天后的各指标水平。常规治疗包括 :阿司匹林、硝酸酯类药物、极化液、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 (ACEI)类药物、普通肝素、β受体阻滞剂、钙通道阻滞剂 ,取血时停用肝素至少 5天。TF、TFPI及 v WF抗原含量以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 ,FVII活性以凝固法检测 ,PAI- 1…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讨血浆基质细胞衍生因子-1α(SDF-1α)、转化生长因子-β1 (TGF-β1)与不同类型冠心病和冠心病冠脉狭窄程度的相关性。方法 124 例患者分为:稳定型心绞痛(SAP)组32例、不稳定型心绞痛(UAP)组30例、急性心肌梗死(AMI)组32例及对照组30 例。ELISA法测定血浆SDF-1α、TGF-β1水平;并冠脉造影,用Gensini积分评定冠状动脉狭窄程度。结果 ①血浆SDF-1α、TGF-β1水平SAP组、UAP组、AMI组低于对照组(P<0.01),UAP组、AMI组低于SAP组(P<0.01),AMI 组低于UAP组(P<0.01);②血浆SDF-1α水平与SAP组、UAP组、AMI组Gensini积分的相关系数分别为:r=-0.31,P=0.0749;r=-0.69,P=0.0036;r=-0.76,P=0.0049;TGF-β1与各组Gensini积分的相关系数分别为:r=-0.19,P=0.1592;r=-0.71,P=0.0037;r=-0.77,P=0.0029;③血浆SDF-1α、TGF-β1水平在单支病变、双支病变和三支病变组间差异显著(P<0.01),与病变血管支数成负相关(r=-0.65,P=0.0218;r=-0.73,P=0.0065)。结论 冠心病患者血浆SDF-1α、TGF-β1水平降低,与冠心病严重程度及冠状动脉狭窄程度呈负相关。  相似文献   

20.
目的 :探讨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 (ACS)患者外周血可溶性细胞粘附分子 1(sICAM 1)和转化生长因子 β(TGF β)浓度变化及其意义。方法 :符合ACS诊断的 4 5例于入院后 1h内抽取肘静脉血5ml,测定sICAM 1和TGF β ,同时测定肌酸激酶 (CK)、乳酸脱氢酶 (LDH)、肌酸激酶同工酶 (CK MB) ,并设健康对照组。结果 :血浆sICAM 1水平显著升高 ,其中不稳定型心绞痛 (UAP)为 35 9.0 8± 35 .12 μg/L,非Q波性急性心肌梗死 (NQAMI)为 4 95 .34± 4 9.16 μg/L、Q波性急性心肌梗死(AMI)为 5 83.5 1± 5 4 .2 7μg/L,与对照组 (2 5 3.5 1± 38.4 3μg/L)比较有显著差异 (P <0 .0 0 1) ;血浆TGF β浓度明显下降 ,其中UAP为4 6 .72± 10 .15 μg/L,NQAMI为 4 1.6 9± 9.0 8μg/L,AMI为36 .72± 8.79μg/L,与对照组 (6 2 .10± 14 .4 6 μg/L)比较有显著差异 (P <0 .0 0 1)。sICAM 1与TGF β呈显著负相关 ;sICAM 1和CK、CK MB、LDH呈显著正相关 (P <0 .0 1)。结论 :血清sICAM 1和TGF β浓度的变化反映了ACS患者炎症和免疫状态 ,抑制致炎因子的作用 ,适度增强抗炎因子的作用 ,必将成为有效防治ACS的一个新途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