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周建  王洪铎 《河北医学》2001,7(5):398-399
目的:观察小剂量降纤酶溶栓疗法对不稳定型心绞痛(UAP)的临床疗效。方法:随随将36例UAP分为A,B两组,A组919例)常规抗心肌缺血治疗加小剂量降纤酶溶栓疗法,B组(17例)常规抗心肌缺血治疗。结果:A组72小时内临床疗铲显效率66.67%明显高丁B组2=.5%(P<025),A组72小时内急性心肌梗塞(AMI)发生率5.56%明显低于B组37.50%(P<0.025),随访一年间A组心脏猝死及AMI例数也明显低于B组,结论:该疗法高效,安全,能改善UAP患者近期预后。  相似文献   

2.
杨国先 《中原医刊》2007,34(24):76-76
目的观察辛伐他汀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UAP)的,陆床疗效。方法102例UAP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51例和治疗组51例,观察治疗4个月心绞痛患者的血脂、心电图及临床症状的变化。结果治疗4个月辛伐他汀组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明显下降(P〈0.01),高密度脂蛋白(HDL-C)明显升高(P〈0.01);心绞痛疗效、心电图疗效明显改善(P〈0.05)。结论辛伐他汀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疗效确切,降脂疗效显著。  相似文献   

3.
急性心肌梗塞冠脉溶栓后应用低分子肝素的临床观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观察低分子肝素(LMWH)速避凝在急性心肌梗塞(AMI)冠脉溶栓后应用的临床价值。方法:将61例AMI冠脉溶栓患分为两组:A组(28例)溶栓后给予低分子肝素(LMWH)速避凝腹壁皮下注射(0.4ml/d,连续7d);B组(33例)溶栓后给予普通肝素(UFH)腹壁皮下注射(50mg/12h,连续7d)。结果:B组较A组总的临床事件发生率高,统计学分析差异有显性(P<0.01),其中梗塞后心绞痛、出血发生率B组明显高于A组。B组治疗后血小板(PLT)明显减少,凝血酶原时间(PT)明显延长,统计处理差异有显性(P<0.01),A组治疗前后差异无显性。结论:LMWH速避凝用于AMI冠脉溶栓后辅助治疗较UFH临床疗效好,出血并发症少,无需实验室监测。  相似文献   

4.
低分子肝素在不稳定型心绞痛抗凝治疗中的应用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研究低分子肝素用于不稳定型心绞痛抗凝治疗的临床价值及安全性。方法将80例UAP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分别实行和不实行低分子肝素抗凝治疗,其他临床治疗相同,并进行对照研究。结果两组比较,观察组心绞痛发作明显好转(P〈0.05),心电图ST-T显著改善(P〈0.05),血液流变学指标明显下降(P〈0.01)。结论低分子肝素应用于UAP患者的抗凝治疗,对于控制和改善UAP的临床表现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5.
舒冠滴丸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的疗效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观察舒冠滴丸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UAP)的临床疗效。方法 将48例UAP患者随机分成治疗组和对照组,观察用药前后的心绞痛发作频率,持续时间,硝酸甘油用量,心电图,血压,心率及血脂的变化。结果 治疗组经治疗后患者心绞痛发作,硝酸甘油用量,异常心电图均较治疗前明显改善(P<0.05),心肌耗氧量也减少(P<0.05)。治疗组和对照组比较,各项指标均有显著差异(P<0.05)。结论 舒冠滴丸可用于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低分子量肝素(LMWH)治疗不稳定性心绞痛(UAP)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138例患者随机分为两组,A组70例(单用阿司匹林100~150mg/d),B组68组(阿司匹林100mg/d加LMWH7500U皮下注射,每12h1次,连用7d),观察终点为7d内发生再发心绞痛、急性心肌梗死、需紧急血管重建术、大出血、死亡及复合终点。结果:再发心绞痛B组(7.35%)明显低于A组(50%),差异有显著性(P<0.0001),急性心肌梗死B组(0.00%)亦明显低于A组(5.71%),差异有显著性(P<0.05),B组患者死亡及需紧急血管重建术的发生率也低于A组,但两组间差异无显著性,若将上述两项终点作为复合终点事件比较后,B组复合终点事件的发生率明显低于A组(P<0.05),B组无出血及死亡事件发生。结论:研究显示LMWH治疗UAP的按期疗效满意,可降低UAP患者的死亡,急性心肌梗死及需紧急血管重建的发生率,养活心绞痛再发,且有良好的安全性。  相似文献   

7.
目的 观察低分子肝素钙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UAP)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 41例UAP患者随机分为A组(治疗组,21例)和B组(对照组,20例),治疗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加用低分子肝素皮下注射,对照组采用常规疗法(阿司匹林、硝酸酯类、倍他乐克、ACEI、心肌营养药物等)。治疗1周,观察治疗前后心绞痛缓解程度,心电图变化,APTT、INR、PT变化,出血并发症。结果 治疗组控制心绞痛总有效率达94.5%,明显高于对照组7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除极少数有皮肤瘀斑外,未见其它出血并发症。结论 低分子肝素治疗UAP疗效确切,安全可靠,不必监测凝血情况,可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8.
赵志敬  贾国良  郭文怡 《医学争鸣》2001,22(21):1996-1999
目的:观察小剂量尿激酶治疗不稳定性心绞痛(UAP)患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选择UAP患50(男42,女8)例,随机分为溶栓组和对照组,对照组不应用尿激酶,余治疗与溶栓组完全相同。患于治疗前后各取肘静脉血10mL,应用自动凝血系统检测仪及发色底物法分别检测PT,APTT,Fg含量、t-PA及PAI活性。同时对治疗前后心绞痛发作频率、心电图改变、出血并发症及心血管意外发生情况等进行临床观察。结果:①溶栓组UAP患心绞痛再发率比对照组明显地降低(P<0.05),且显效率明显高于肝素对照组(P<0.01);心电图改善无效率降低(P<0.05),显效率升高(P<0.05);两组出血并发症发生率及心血管意外发生率无差异。②溶栓组UPA患溶栓后PT,APTT较溶栓前显延长(P<0.01),t-PA活性上升(P<0.01),PAI活性下降(P<0.01),Fg含量明显降低(P<0.01);对照组除PT,APTT延长外(P<0.05),余指标治疗前后无统计学差异;溶栓组和肝素对照组治疗后各指标比较,除PT,APTT无差异外,余指标均存在统计学意义。结论:结论:①有急性血栓形成的UAP中层得进行小剂量尿激酶溶栓治疗可以改善临床症状,且不增加恶性事件发生率,提示在特定的UAP亚组中进行合理的溶栓治疗,具有一定的可行性。②UAP患存在凝血、纤溶系统功能失调,溶栓治疗可提高其纤溶功能并降低凝血活性,从而增强溶栓效果。③UAP患溶栓后PT和APTT延长,与对照组比较无统计学差异,表明小剂量溶栓治疗不会引起出血并发症发生率的增加。  相似文献   

9.
目的观察静脉滴注高氧液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UAP)的临床疗效。方法 118例UAP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n=60)和对照组(n=58),观察两组的临床疗效及心脏性事件发生情况。结果 治疗组临床疗效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组心脏性事件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 高氧液能显著改善UAP患者的临床症状,减少心血管事件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低分子肝素钙与葛根素对不稳定心绞痛(UAP)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将90例UAP患者随机分成两组:对照组(A组)40例,使用硝酸酯,肠溶阿斯匹林B受体阻滞剂,调脂药等常规治疗,治疗组(B组)50例,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加用低分子肝素钙与葛根素。结果:B组近期心绞痛发作次数持续时间心电图ST-T改善等明显优于A组(P〈0.05)。B组2例出现荨麻疹,4例出现注射部位淤斑。结论:低分子肝素钙与葛根素联用治疗UAP疗效明显优于常规治疗方法。且不良反应少,安全可靠,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11.
目的:观察瓜蒌薤白白酒汤配合丹参制剂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unstable angina pectoris,UAP)的临床疗效。方法:将82例 UAP 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42例和对照组40例,对照组予卧床休息、扩张血管、抗凝抗栓等常规西医治疗;治疗组则予瓜蒌薤白白酒汤配合丹参制剂(复方丹参滴丸+冠心宁注射液)治疗。治疗后观察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心电图改善情况以及血液流变学相关指标。结果:①对照组有效率为80.0%,治疗组有效率为92.8%,两组患者临床疗效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②两组患者电图改善情况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③两组患者 D-二聚体水平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 <0.05);④两组患者全血黏度及纤维蛋白原水平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1)。结论:瓜蒌薤白白酒汤配合丹参制剂治疗 UAP 疗效显著。  相似文献   

12.
柴东喆  张凡  张华一  陈春伦 《浙江医学》2014,(16):1382-1384
目的:比较经小隐静脉途径置管直接溶栓及全身溶栓治疗急性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DVT)的临床疗效。方法将65例急性DVT患者根据其意愿分成两组:A组(23例)采用全身抗凝溶栓治疗;B组(42例)经小隐静脉置溶栓导管溶栓治疗。对比分析两组患者治疗后静脉造影结果、患肢膝上15cm及膝下10cm周径变化值、血栓后综合征(PTS)发生率,评价临床疗效。结果 B组治疗后静脉造影的疗效评价、膝上15cm及膝下10cm的周径变化值、PTS发生率均较A组为佳,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经小隐静脉置管直接溶栓治疗急性DVT较全身溶栓能显著减轻肢体肿胀,并可减少PTS的发生,是一种安全、有效且简单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下腔静脉滤器植入及导管溶栓治疗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临床疗效.方法 收集42例我科2008年6月至2010年1月住院的急性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患者,其中男性20例,女性22例,年龄22~79(48±15)岁.依就诊先后顺序随机分为3组(n=14):A组,下腔静脉滤器保护下全身溶栓、抗凝治疗;B组,下腔静脉滤器保护下,经溶栓导管溶栓、抗凝治疗;C组,抗凝治疗.以肢体周径差、血栓溶解程度,介入治疗并发症及肺栓塞发生情况为指标评价近期疗效,半年后随访.结果 各组健、患肢周径差值均减小,B组患肢肿胀消退较A、C组快(P<0.01).B组血栓完全消失5例(35.71%),与A、C两组比较,溶栓疗效显著(P<0.01).B组尿激酶用量(1.56±5.80)×106 U,较A组[(3.06±8.24)×106 U]明显减少(P<0.01).A组出现肉眼血尿、滤器移位各1例,C组出现肺栓塞1例.34例患者取得随访,随访6~18个月.无滤器移位及血栓形成.B组中仅1例出现下肢深静脉功能不全症状.结论 下腔静脉滤器植入结合导管溶栓治疗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疗效显著,安全性高.  相似文献   

14.
目的观察黄芪注射液对不稳定型心绞痛(UAP)患者的临床疗效及对血浆高敏C反应蛋白(hs-CRP)、肿瘤坏死因子(TNF-α)以及可溶性细胞凋亡因子Fas(sFas)的影响。方法将381例UAP患者按照数字表法随机分为A、B、C三组。所有患者均给予抑制血小板聚集、抗心绞痛等常规治疗。同时,B组患者加用黄芪注射液30~50ml,而C组患者加用黄芪注射液60~80ml入液静滴,1次/d,10d为1个疗程,应用1~2个疗程。观察三组患者的临床疗效以及治疗前后血浆hs-CRP、TNF-α及sFas水平的变化。结果黄芪注射液可以明显提高UAP患者的临床疗效,降低血浆hs-CRP、TNF-α和sFas水平,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且以大剂量者为优。结论黄芪注射液治疗UAP疗效满意,能够抑制炎症反应和细胞凋亡,且以大剂量为优。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舒血宁联合氯吡格雷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UAP)的临床疗效.方法 选取我院收治的98例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各49例,对照组使用常规药物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使用舒血宁联合氯吡格雷进行治疗,观察两组患者的总有效率与心绞痛发作频率、发作间期、持续时间和Holter 24 h缺血总时间.结果 治疗后,对照组总有效率(63.27%)明显低于观察组总有效率(81.63%),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x2 =4.1408,P<0.05);观察组患者的心绞痛发作频率、发作间期、持续时间和Holter 24 h缺血总时间与对照组相比有极显著差异(t=4.8507,P<0.01;t=28.9141,P<0.01;t=21.6498,P<0.01;t =4.4589,P<0.01),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舒血宁联合氯吡格雷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能显著提高治疗的总有效率,改善心肌缺血缺氧的状态,值得在临床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6.
李军 《华夏医学》2005,18(4):505-506
目的:观察低分子肝素、通心络胶囊联合应用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UAP)的疗效.方法:将38例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随机分成两组,治疗组(22例)用低分子肝素钙0.4ml,脐周交替注射1次/12h,共用7d;通心络胶囊4粒,3次/d,连用7d.对照组(16例)仅给常规抗心绞痛药物治疗,共7d.分别观察两组治疗前后心绞痛发作次数、心电图及血液流变学的变化.结果:治疗组UAP疗效、心电图及血液流变学的变化均比治疗前有显著改善,两组治疗后比较,治疗组全血粘度、纤维蛋白原、血细胞比容比对照组有显著改善(分别为P<0.01、<0.01、<0.05).治疗组UAP疗效总有效率为95.5%,心电图疗效总有效率为90.9%;对照组UAP疗效总有效率及心电图疗效总有效率分别为68.7%及62.5%,两组比较差异非常显著(P<0.01).结论:低分子肝素、通心络胶囊联合应用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疗效确切,安全可靠.  相似文献   

17.
目的评价G反应蛋白(GR尸)预测不稳定型心绞痛(UAP)患者预后的价值。方法对120例UAP患者进行血清cRP测定,根据0RP水平将120例UAP患者分为A、B两组,同时观察两组患者住院期间的心血管事件发生率。结果A组68例(56.67%),cRP〉3mg/L;B组58例(4333%),CEP≤3mg/L。住院期间A组心脏事件(急性心肌梗死、心脏性猝死及恶性心律失常)的发生率明显高于B组(3824%比577%,P〈0.01)。结论GRP水平与UAP患者心脏事件的发生显著相关,血清cRP定量测定对判断UAP患者短期内发生心脏意外事件有重要的预测价值。  相似文献   

18.
目的:观察3种不同抗凝方案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UAP)临床疗效。方法:将124例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随机分为3组,阿司匹林组(A组)44例,普通肝素组(B组)34例,低分子肝素组(C组)44例。观察3组患者应用上述3种药物治疗后心绞痛缓解时间及心电图好转时间、治疗过程中出血事件、治疗后1个月内再发心绞痛、心肌梗死、心脏性死亡的发生情况。结果:B组与C组在心绞痛缓解时间及心电图好转时间较A组明显缩短(P<0.05~0.01),而B组和C组之间无显著差异(P>0.05)。心绞痛复发C组明显低于A组(P=0.002)及B组(P=0.041),用药期间出血事件C组明显少于B组(P=0.03)。结论:低分子肝素与普通肝素均能明显在减少主要心血管事件、低分子肝素心绞痛复发及减少出血危险性等方面优于肝素组,且更适合于长期治疗。  相似文献   

19.
目的观察低分子肝素钙在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UAP)中的临床疗效及预后判定。方法根据WHO的UAP诊断标准,对41例UAP患者应用低分子肝素钙进行抗凝治疗。以心绞痛的发作次数、持续时间、常规心电图改变,进行临床观察。结果应用低分子肝素钙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通过观察心电图的变化、临床症状的改善,对UAP患者的治疗有肯定的疗效。结论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应用抗凝方法(经t检验,p〈0.05)疗效显著,明显控制了心绞痛发作频率及时间,并有效预防和防止了心肌梗死(AMI)的发生及心脏猝死。  相似文献   

20.
目的观察老年性深静脉血栓形成的抗凝与溶栓治疗临床疗效。方法43例深静脉血栓形成患者分为2组:A组为溶栓组,14例,给予静脉滴注尿激酶50万U5d,然后皮下注射低分子肝素5000U,2次/d,5~7d;B组为抗凝组,29例,给予低分子肝素,用法同A组,效果欠佳者延长至7~10d。观察下肢肿胀、疼痛情况,治疗前后查血小板(PLT)、凝血酶原时间(PT)及纤维蛋白原(Fg),观察皮下、消化道有无出血情况,疗程结束后复查彩色多普勒。结果2组疗效比较,A组显效率显著高于B组(71.4%vs.55.2%,P〈0.05)),但2组总有效率差异无显著性。2组治疗前后PLT无显著变化,治疗后Prr延长,Fg降低。未见明显出血及其他不良反应。结论老年性深静脉血栓形成患者在无手术指征时,进行抗凝和溶栓治疗是一种有效、方便、安全的治疗方法,如能早期进行溶栓治疗,则能更有效地缓解临床症状,对无溶栓指征的患者,采用低分子肝素抗凝治疗同样有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