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2 毫秒
1.
细粒棘球蚴病是多发于我国西北地区的一种常见寄生虫病 ,也称包虫囊肿。主要侵及肝、肺等器官 ,但累及女性生殖系统者也不罕见 ,但足月妊娠合并细粒棘球蚴病较为罕见。现将我院收治的 8例足月妊娠合并细粒棘球蚴病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1.1 临床资料  8例病人中 ,年龄最小 2  相似文献   

2.
王家秀  吕新萍 《新疆医学》2010,40(11):56-57
细粒棘球蚴病是多发于我国西北地区的一种常见寄生虫病,也称包虫囊肿,简称包虫病。主要入侵肝、肺等器官,虽累及妇女生殖系统者也不罕见,但妊娠合并细粒棘球蚴病却相对罕见,容易导致误诊误治。现将我院近10年来收治的8例总结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3.
细粒棘球蚴病是多发于我国西北牧区的一种常见寄生虫病,也称包虫囊肿,简称包虫病.主要侵入肝、肺等器官,虽累及妇女生殖系统者不罕见,但妊娠合并细粒棘球蚴病却相当罕见,容易导致误诊误治.现将笔者援疆时遇到2例及该院近10年收治的2例一并总结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4.
人体包虫病分两类:细粒棘球蚴病和泡球蚴病。这种病发生在牧区,在甘肃省以细粒棘球蚴病较常见,而泡球蚴病少见。以往把后者称为多房性棘球蚴病,外生性棘球蚴病,后来定为泡球蚴病,它的成虫称泡状棘球绦虫。这两种类型的人体包虫病,在病原、病理和临床症状皆不相  相似文献   

5.
<正>肝棘球蚴病是棘球绦虫的幼虫寄生于肝脏引起的寄生虫病,流行于牧区。棘球蚴有细粒棘球绦虫和泡状棘球绦虫两种,前者多见,引起囊状棘球蚴病,亦称肝包虫囊肿病,后者引起泡状棘球蚴病。肝泡状棘球蚴病主要见于我国西北地  相似文献   

6.
肝棘球蚴病是流行于我国西北、西南牧区常见的寄生虫病,由细粒棘球蚴侵入人体肝脏内所致。对肝棘球蚴病的诊断、治疗有关报道很多,但对棘球蚴病病人感染阶段及治疗后体内免疫水平的变化尚未系统研究。迄今,国内尚无报道,国外报道也很少。我院从1984年开始对32例肝棘球蚴病病  相似文献   

7.
肝包虫病又称肝棘球蚴病,是畜牧地区常见的寄生虫病,可分为肝泡状棘球蚴和肝细粒棘球蚴,大多数肝包虫为肝细粒棘球蚴。肝包虫病在我国西北地区为常见地方病,目前尚无有效药物治疗,确诊后常需手术治疗,但历年来对于手术方式的选择,尚无一个统一的明确观点,临床各位学者看法不一。现将我院自2000年-2007年收治的163例肝包虫病手术情况概述如下。  相似文献   

8.
目的 观察三维适形调强放疗(IMRT)对鼠骨细粒棘球蚴生发细胞生长及凋亡的影响,探讨三维适形调强放疗治疗骨棘球蚴病的临床效果。方法 选取骨细粒棘球蚴病大鼠,将骨细粒棘球蚴内囊中的生发细胞进行分离,并进行体外培养,将体外培养成功的骨细粒棘球蚴的生发细胞分为IMRT放疗组及空白对照组。IMRT放疗组给予总剂量为40Gy的IMRT放疗,空白对照组只给予假照射作为阴性对照。于放疗结束24h后,采用MTT法检测IMRT对骨细粒棘球蚴生发细胞生长的抑制作用,Hoechst 33258荧光染色观察IMRT对骨细粒棘球蚴生发细胞凋亡的影响,观察IMRT对鼠骨细粒棘球蚴病的治疗效果。结果 IMRT作用24h后,MTT法检测结果 可观察到,IMRT放疗组的骨细粒棘球蚴生发细胞吸光度(OD值=0.213±0.070),远低于空白对照组的(0.792±0.09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存在明显的增殖抑制现象;Hoechst 33258荧光染色可观察到IMRT治疗组的骨细粒棘球蚴生发细胞呈致密浓染的强蓝色荧光,存在明显的核固缩、染色质凝集等细胞凋亡现象,而空白对照组未出现。结论 IMRT对骨细粒棘球蚴生发细胞生长具有明显的抑制作用并可诱导生发细胞凋亡。  相似文献   

9.
目的 筛选细粒棘球蚴病患者血清蛋白质组学标记物,探索其用于细粒棘球蚴病诊断的价值.方法 细粒棘球蚴病患者35例,非棘球蚴病其他肝病对照组17例,健康对照组20例,用弱阳离子交换芯片(CM10芯片)结合表面增强激光解析离子化飞行时间质谱(SELDI-TOF-MS)技术检测血清蛋白质谱,用ZUCI-蛋白芯片数据分析系统软件包进行分析.通过支持向量机运算筛选病例组和对照组血清差异表达蛋白峰,建立细粒棘球蚴病蛋白质指纹图诊断模型并用留一法验证其诊断价值.结果 细粒棘球蚴病患者和健康对照组之间共筛选出8个差异表达蛋白峰,质荷比分别为1044、1046、1055、1075、6452、6649、8714的几个蛋白峰在病例组中下调,质荷比为5651的蛋白峰在病例组中上调(P<0.05);细粒棘球蚴病组和其他肝病对照组之间筛选出1个差异蛋白峰(质荷比为5951,P<0.05);其他肝病组和健康组合并后的对照组和细粒棘球蚴病组之间共筛选出8个差异蛋白峰,留一法验证表明以此差异蛋白峰建立的诊断模型灵敏度为62.86%,特异度为67.57%.结论 SELDI-TOF-MS蛋白质芯片技术能筛选出细粒棘球蚴病患者血清中的差异表达蛋白质,有望能成为细粒棘球蚴病的诊断和研究方法.  相似文献   

10.
用小白鼠作动物实验和对101例腹部细粒棘球蚴病患者使用吡喹酮治疗,结果表明它对细粒棘球蚴有显著的杀灭作用。作者认为可在临床上将此药单独或结合手术应用于腹部细粒棘球蚴病的治疗。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人体细粒棘球蚴病的临床、病理学特征及鉴别诊断。方法 通过相关文献复习,对34例细粒棘球蚴病标本进行光镜观察,对其临床及组织形态学资料进行分析。结果 细粒棘球蚴病在人体组织中呈囊性占位性病变,肝脏最常见(占70.5%),肺脏次之(占14.6%),女性显著多于男性,男女之比为1:2.7。30例可见角质层,3例可见原头蚴。角质层与正常组织间为厚薄不一的肉芽组织。结论 细粒棘球蚴病在牧区有广泛传播流行,女性为主要受害人群,肝脏为主要受累器官。临床上容易误诊为肝囊肿、肝脓肿、肝癌,严重危害人体健康。  相似文献   

12.
包虫病是一种由细粒棘球幼绦虫的幼虫寄生于人体或牲畜体内所引起的一种人兽共患疾病。包虫病在畜牧业发达的国家或地区常见,新疆地区包虫病发病率居全国首位[1]。人、兽感染包虫病后可致全身多个器官病变,Pedrosa等[2]报道在人体包虫病中,肝细粒棘球幼病占70%,肺细粒棘球蚴病占15%,骨细粒棘球蚴病约占0.5%~4%,其他部位的细粒棘球蚴病合计约占10%。  相似文献   

13.
人体包虫病是由棘球属绦虫引起的幼虫病,又称棘球蚴病.对人体可造成严重危害的包虫病主要包括两种:一种是细粒棘球绦虫(Echinococcus granulosus)引起的细粒棘球蚴,又称单房包虫病(cystic echinococcosis);另一种是多房棘球绦虫(E.Multilocularis)引起的多房棘球蚴,又称泡球蚴病(alveolar echinococcosis).两种包虫病均属于人兽共患寄生虫病.  相似文献   

14.
棘球蚴病又称包虫病,是最主要的寄生虫性囊肿,在我国引起包虫病的棘球绦虫有细粒棘球绦虫和多房棘球绦虫。细粒球绦虫的终末宿主最主要是狗,中间宿主主要是羊、牛、马,人也可,作为中间宿主,虫卵随粪便排出,常粘附在狗、羊的毛上,也可直接污染草场和水源,被羊、牛、马等吞食,则在动物脏器寄生发育成棘球蚴,当动物死亡或被宰杀后,将带有棘球蚴的脏器喂狗,则原头节经过8周,  相似文献   

15.
棘球蚴病(echinococcosis)俗称包虫病(hydatid dis-ease),是棘球绦虫的幼虫棘球蚴寄生于人、畜体内所致的人兽共患的传染性疾病.目前公认的能使人致病的棘球绦虫是细粒棘球绦虫、多房棘球绦虫、少节棘球绦虫和福氏棘球绦虫4种,该4种棘球蚴可引起囊型包虫病、泡型包虫病和混合型包虫病3种疾病类型[1].棘球蚴病在全世界范围内广泛流行,以农牧区为主[2].西藏等我国西部地区是棘球蚴病的高流行区,严重危害该地区人口的健康,影响经济生产力.棘球蚴可累及多个脏器器官,最常见受累器官是肝脏、肺部,而甲状腺受累罕见.本院收治1例甲状腺棘球蚴病患者,现结合其临床资料报告如下,以期提高此类病例的认识及诊治经验.  相似文献   

16.
目的建立细粒棘球蚴病和多房棘球蚴病小鼠的动物实验模型。方法 4周龄昆明种小鼠60只,分为细粒棘球蚴病组和多房棘球蚴病组(每组20只),并各设空白对照组(10只),均雌雄各半。分别腹腔注射人源细粒棘球绦虫原头蚴悬液或鼠源泡球蚴原头蚴混悬液0.2 mL(含庆大霉素250 IU.mL-1,原蚴头500个.mL-1),空白对照组腹腔注射0.2 mL,含庆大霉素250 IU.mL-1,PBS液。通过病检和腹外观察,了解小鼠包囊的生长情况、重量、数量、直径和不育囊率。结果两种包虫病的感染率均为100%。第350天剖杀细粒棘球蚴原头节感染的昆明小鼠,不育囊率为100%,所有细粒棘球蚴包囊内未见原头蚴,雌、雄小鼠体内包囊的直径和数量差别无统计学意义;而第90天剖杀的泡球蚴感染小鼠动物模型不育囊率平均为15%,85%的感染泡球蚴病灶内含原头蚴。雌、雄小鼠体内泡球蚴包囊的体积大小和重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雌鼠对多房棘球蚴感染比雄鼠更敏感,多房棘球蚴在小鼠体内生长快,适宜保种;雌鼠和雄鼠对细粒棘球蚴的敏感性无明显区别,细粒棘球蚴在小鼠体内生长慢,不宜保种。  相似文献   

17.
目的建立细粒棘球蚴病和多房棘球蚴病小鼠的动物实验模型。方法4周龄昆明种小鼠60只,分为细粒棘球蚴病组和多房棘球蚴病组(每组20只),并各设空白对照组(10只),均雌雄各半。分别腹腔注射人源细粒棘球绦虫原头蚴悬液或鼠源泡球蚴原头蚴混悬液0.2mL(含庆大霉素250IU·mL^-1,原蚴头500个·mL^-1),空白对照组腹腔注射0.2mL,含庆大霉素250IU·mL^-1,PBS液。通过病检和腹外观察,了解小鼠包囊的生长情况、重量、数量、直径和不育囊率。结果两种包虫病的感染率均为100%。第350天剖杀细粒棘球蚴原头节感染的昆明小鼠,不育囊率为100%,所有细粒棘球蚴包囊内未见原头蚴,雌、雄小鼠体内包囊的直径和数量差别无统计学意义;而第90天剖杀的泡球蚴感染小鼠动物模型不育囊率平均为15%,85%的感染泡球蚴病灶内含原头蚴。雌、雄小鼠体内泡球蚴包囊的体积大小和重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雌鼠对多房棘球蚴感染比雄鼠更敏感,多房棘球蚴在小鼠体内生长快,适宜保种;雌鼠和雄鼠对细粒棘球蚴的敏感性无明显区别,细粒棘球蚴在小鼠体内生长慢,不宜保种。  相似文献   

18.
肝包虫病是人类感染棘绦虫的蚴虫(棘球蚴)所致的疾病,故又称棘球蚴病,是一种人兽共患病[1].寄生于人体的棘球蚴主要有细粒棘绦虫及泡状(或多房)棘球绦虫两种.  相似文献   

19.
目的 观察三维适形调强放疗(IMRT)对大鼠骨细粒棘球蚴原头节的杀灭效果,探讨IMRT对骨细粒棘球蚴病的治疗有效性。方法 选取双股骨骨细粒棘球蚴病大鼠30只,对30只大鼠左侧骨细粒棘球蚴病区给予总剂量为40Gy的IMRT放疗,于放疗结束3d后,取鼠左、右侧股骨细粒棘球蚴原头节,行伊红染色,检测原头节死亡率;采用酶化学染色法检测原头节琥珀酸脱氢酶(SDH)的活性变化,观察IMRT对大鼠骨细粒棘球蚴的治疗效果。结果 IMRT作用3d后,原头节伊红染色结果 可观察到,经IMRT治疗的大鼠左侧股骨的骨细粒棘球蚴原头节整体结构消失,出现深蓝色着色,原头节死亡率为(51.22±19.34)%,远高于未经IMRT治疗的右侧骨细粒棘球蚴原头节死亡率(3.55±1.9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原头节的琥珀酸脱氢酶(SDH)检测发现,经IMRT治疗的大鼠左侧股骨的骨细粒棘球蚴原头节的琥珀酸脱氢酶活性较右侧明显减弱,且左侧骨细粒棘球蚴原头节琥珀酸脱氢酶SDH产物的平均光密度数值为(0.7193±0.1145),远大于右侧的(0.1015±0.032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IMRT可促进鼠骨细粒棘球蚴原头节的死亡,其作用机制可能是通过改变琥珀酸脱氢酶的活性而实现的。  相似文献   

20.
包虫病指棘球绦虫的囊状幼虫棘球蝴寄生于人体、畜体内的寄生虫病,也称棘球蚴病,在新疆农牧区广泛流行,按其病原及病变分为泡状棘球蝴病和细粒棘球蚴病,后者占绝大多数,棘球蚴可通过血行传播寄生于全身各个器官,尤以肝、肺最多见〔1,2〕,产生相应压迫症状,对人体造成危害。1 材料与方法收集建院以来在我院经手术切除后病理诊断证实的256例人细粒棘球蚴病标本,分别对其病变发生部位、性别、族别、年龄、家犬豢养史各项进行统计分析。2 结果与讨论256例患者,病变部位以肝为主的84例(32.8%),居首位,以肺为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