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急诊经皮冠状动脉腔内介入治疗(PCI),已经广泛应用于临床,使越来越多的急性心肌梗(AMI)患者获益。其中高龄患者的数量呈增长趋势,我科自2010年1月~2012年3月共收治65岁以上的AMI患者28例均行急诊PCI,疗效满意,现将护理体会报道如下。1临床资料本组28例患者中,男21例,女7例,年龄64~72岁,直接PCI前冠状动脉造影显示:单支病变8例,双支以上病变20例;行急诊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老年急性心肌梗死(AMI)合并房室传导阻滞(AVB)的临床特点及对预后的影响。方法 回顾分析70岁以上老年AMI患者134例,其中合并AVB者为32例。观察对照分析合并AVB与不合并AVB两组患者临床表现特点及预后。结果 老年AMI合并AVB患者的死亡率(28.1%)高于不合并AVB者(12.7%),心源性休克发生率(31.2%)高于不合并AVB者(9.8%),心功能不全发生率(65.6%)高于不合并AVB者(34.3%),神经精神异常发生率(15.6%)高于不合并AVB者(2.9%),各P值均小于0.05。结论 老年AMI合并AVB患者病情复杂,预后较差。  相似文献   

3.
据文献报告,围手术期心肌缺血的发生率为8%~37%,最高可达78%。若术前并存有心血管疾病、冠状动脉疾病或曾有心肌梗死老年患者(>65岁)则更高,围术期心肌缺血发生率可达90%以上。缺血性心脏病是目前心脏病人进行非心脏手术最多的病例,围手术期的心脏事件是这类病人围手术期死亡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4.
心肌梗塞急诊PTCA的护理配合   总被引:11,自引:1,他引:10  
王健  张静  席丽丽 《护理学杂志》2000,15(3):154-155
近十几年来 ,冠心病研究进展迅速 ,急性心肌梗塞 ( AMI)的再灌注治疗尤其引人注目 ,它对限制梗塞范围 ,保护心功能及改善临床症状具有重要的意义 ,并得到一致的肯定 [1] 。溶栓治疗和冠状动脉腔内形成术 ( PTCA)是使 AMI冠脉再通的重要方法 ,相比之下 PTCA的临床效果及冠脉再通明显优于溶栓治疗[2 ] 。我科 1 996年 1 1月至 1 999年 4月对 2 0例 AMI患者行急诊 PTCA,其中 1 2例因残余狭窄较大而植入冠脉内支架 ,效果显著 ,现将术中护理配合总结如下。1 临床资料AMI患者 2 0例 ,均为男性 ,年龄 33~ 65岁。胸痛发作 6h内入院 ,心…  相似文献   

5.
在作者等的统计中,从1969年初到1971年底常规采用冠状动脉傍路移植术共有1287例,年龄之分布从22岁至59岁与岁俱增,而60岁以上的患者采用此种手术疗法者又逐渐减少。有65例患者除静脉傍路移植术外,还接受了其它类型的手术。作者等在1969年及1970年内施行了此种傍路移植术共463例,其中术后早期死亡率6.5%,晚期死亡率2.4%,总死亡率占8.9%。1971年施行了759例,其中术后早期死亡率为4.5%,晚期死亡率占0.7%,总死亡率为5.2%。  相似文献   

6.
目的了解急性心肌梗死(AMI)住院患者院前延误现状.分析其影响因素,以便采取有效的干预措施,减少AMI的院前延误。方法通过查阅出院病历和电话回访的方法回顾性调查59例AMI患者院前延误情况。结果59例AMI患者院前延误1~72h,中位时间6.5h,院前延误率57.6%(34/59);年龄≥65岁,女性、初中及以下文化程度,既往无冠心病史者院前延误率显著高于年龄〈65岁,男性、高中及以上文化程度和有冠心病史者(P〈0.05。P〈0.01)。结论AMI患者院前延误问题严重,应加强社区人群冠心病知识教育,尤其是高龄女性,初中以下文化程度者,以改善AMI患者院前延误情况。提高救治率。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双源CT对心脏手术患者术前筛查冠心病的临床意义。方法2010年1月至2012年9月昆明市延安医院心脏大血管外科共对年龄〉50岁的252例心脏病患者行心脏手术治疗,其中男120例,女132例;年龄50~74(55.2±3.5)岁。二尖瓣病变86例,主动脉瓣病变72例,二尖瓣合并主动脉瓣病变64例,房间隔缺损14例,室间隔缺损3例,三尖瓣下移畸形5例,左心房粘液瘤8例。术前均行冠状动脉双源CT检查,双源CT诊断冠状动脉狭窄≥50%为有显著意义狭窄。对冠状动脉狭窄≥50%的患者进一步行冠状动脉造影检查,并结合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综合分析。结果252例中经双源CT诊断冠状动脉有显著意义狭窄(≥50%)患者21例,共计25支冠状动脉43个节段受累,其中左前降支14支、右冠状动脉6支、回旋支5支。以冠状动脉造影为“金标准”,诊断符合率为95.2%(20/21)。出院后随访218例,随访率86.8%,随访时间6个月。随访期间无死亡、术后心肌梗死、瓣周漏和抗凝并发症发生。结论双源CT冠状动脉成像检查是心脏外科可供选择的一种准确性高的冠心病筛查手段。  相似文献   

8.
目的了解大于50岁骨质疏松骨折患者其住院期间经济资源情况。方法通过医院信息管理系统了解2569例年龄50岁以上因骨折住院患者的一般情况、住院时间、住院费用等。并对影响因素进行方差分析。结果维族汉族老年人群的骨折类型及经济费用无明显差别。住院费用逐年递增,平均年增加6.46%。平均每例骨折患者直接经济费用为人均39539.8元,住院期间费用影响因素有住院时间、患者骨折类型。年龄、治疗方式及医疗负担方式对费用无显著性影响。结论随着社会老龄化,因骨质疏松骨折的老年人逐年增多,医疗费用逐年递增;应重视骨质疏松防治。  相似文献   

9.
目的:近期的研究显示单纯的年龄因素并不会影响结直肠癌患者术后的结果,但是由于老年患者原有疾病和术后恢复能力方面的因素,以及更多的是急诊手术,而不是选择性手术,导致了老年患者术后高的并发症发生率和死亡率。本研究旨在比较年龄≥75岁和〈75岁直肠癌患者手术期间并发症发生率、死亡率和直肠癌术后的生存率。方法:在1980-1997年,294例直肠癌患者被收治。患者中95例(32%)年龄≥75岁成了老年组:199例(68%)年龄〈75岁患者,组成了较年轻组。  相似文献   

10.
老年外科患者的围手术期营养支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韦军民 《临床外科杂志》2008,16(12):796-798
我国已于2001年进入老龄化社会,老年住院患者逐渐增多。据我院普外科统计,2006年65岁以上的老年外科患者占手术总数的36.7%。老年患者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和围手术期死亡率明显高于年轻人,老年急诊手术患者更是如此。其原因主要是老年人生理储备功能不足和应激能力下降,以及伴有的各种急、慢性疾病。而与之关系甚为密切的是老年人营养不良所致的贫血、免疫功能降低,使手术、创伤或感染后引起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的危险因素增加。  相似文献   

11.
65岁以上老年骨科患者手术风险因素评估   总被引:8,自引:1,他引:7  
[目的]研究与老年骨科病人手术后不良结果相关的风险因素。[方法]对2002年1月-2004年10月期间住院的339例65岁以上老年病人进行回顾性分析,以潜在性手术风险因素作为变量,术后死亡及各种手术后并发症作为因变量。采用SPSS11.5进行统计分析。[结果]术后死亡率为3.5%,13.6%的住院病人术后出现1个以上的并发症。ASA评估Ⅲ级以上、心功能Ⅱ级以上、肾功能不全及神志状况的异常对术后死亡率有显著影响。心功能Ⅱ级以上、心律失常、ASA评估Ⅲ级以上、术前饮食状况的异常和手术级别增加了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结论]尽管老年骨科患者手术后大部分恢复顺利,但仍有一定程度的并发症(13.6%)和术后死亡率(3.5%)。术前ASA评估Ⅲ级以上、心功能Ⅱ级以上是影响术后结果的最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慢性稳定性心绞痛患者冠状动脉临界病变血管内超声斑块影像学特征。方法对慢性稳定性心绞痛患者行冠状动脉造影检查,对冠状动脉造影显示为临界病变者,行血管内超声检查,评估斑块特征。结果 163例冠状动脉临界病变患者中薄帽纤维粥样硬化斑块(TCFA)、厚帽纤维粥样硬化斑块(ThCFA)患者分别为37、50例。TCFA、ThCFA患者临床特征、冠状动脉分布情况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超过50%的临界病变血管在左冠状动脉前降支;ThCFA患者平均斑块负荷、斑块面积高于TCFA患者;ThCFA及TCFA患者斑块成分以纤维组织最多,其次为纤维脂肪组织和坏死核心成分,高密度钙化面积最低。TCFA患者最小管腔面积≤4.0mm2者占18.92%(7/37),显著高于ThCFA患者。结论慢性稳定性心绞痛冠状动脉临界病变ThCFA患者斑块负荷更重,管腔面积更大。TCFA患者最小管腔面积≤4.0mm2比例更高。  相似文献   

13.
相关研究显示患结直肠癌的老年患者比年轻患者预后差,而这种与年龄有关的生存差异是由癌症本身引起的,还是由治疗方式或其他因素引起的,为了研究其原因,Dekker等比较了年轻型(<65岁)、中年型(65~74岁)及老年型(≥75岁)结直肠癌患者术后的预后情况。该研究收集了荷兰西部地区1991~2005年期间的9 397例Ⅰ~Ⅲ期结直肠癌手术患者的临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行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cABG)的临床效果和手术时机。方法回顾性分析2007年1月至2011年2月青岛大学医学院附属青岛市市立医院133例AMI患者于发病30d内行CABG治疗的临床资料和结果,其中男104例,女29例;年龄46~84岁(67.12±8.90岁);急诊/紧迫性手术39例,心肌肌钙蛋白I(cTnI)转归正常后行cABG94例。观察AMI后手术时间、手术死亡率、移植血管数、使用主动脉内球囊反搏(IABP)以及并发症发生情况等;采用免疫双抗体夹心法检测术前、术后cTnI的变化和持续时间。结果移植血管1~5支(2.72±1.06支),AMI后手术时间4h~29d(10.56±7.05d),围术期死亡14例,死亡原因主要为低心排血量、多器官功能衰竭和肾功能衰竭等,总死亡率10.53%(14/133)。行急诊/紧迫性手术患者的手术死亡率高于cTnI正常后手术患者(30.77%VS.2.13%,P=0.000);使用IABP(58.97%VS.1.06%,P=0.000)、心律失常、低心排血量、多器官功能衰竭发生率、呼吸机辅助呼吸时间和住Icu时间均大于或长于cTnI正常后手术患者(P〈0.05)。随访115例,随访时间1~46个月(23.50±12.20个月),失访4例;l例急诊/紧迫性手术患者于术后2年死于脑血管意外;cTnI正常后手术患者在随访期间无晚期死亡和心血管事件发生。结论AMI合并心源性休克、机械并发症或左主干严重病变患者应紧急手术;对血流动力学相对稳定的AMI患者cTnI正常后尽早手术,可明显提高AMI的治疗效果,cABG对AMI患者是有效和可行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15.
70岁以上老年人胆石症外科手术治疗体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老年人胆石症的临床特点、手术适应证、手术治疗方法及围术期处理。方法 回顾217例70岁以上老年胆石症患者,针对合并症、手术方式、手术时机、治疗效果等进行综合分析。结果本组70岁以上手术患者217例,并发症65例(30.6%),死亡1例(0.5%),疗效满意。结论 掌握手术的适应证和手术时机、处理合并症、争取择期手术及避免急诊手术盲目性是外科治疗老年胆道疾病、减少并发症、降低死亡率的关键。  相似文献   

16.
目的回顾性分析老年髋部骨折患者住院期间死亡和严重并发症的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05年7月1日至2015年7月1日期间行手术治疗的758例老年(≥65岁)新鲜髋部骨折患者病历资料。记录患者死亡和严重并发症数,记录其相关因素。758例患者中男250例,女508例;平均年龄(78.97±6.83)岁。股骨颈骨折450例,粗隆间骨折308例。结果住院期间死亡患者12例,死亡率为1.6%;最常见的3个严重并发症为肺部感染(4.7%)、泌尿系感染(2.1%)、应急性溃疡(1.7%)。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保守治疗和应激性溃疡、肺栓塞(pulmonary embolism,PE)是老年髋部骨折患者住院期间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保守术治疗、伤前脑血管病史、冠心病史、哮喘病史、年龄、全麻、住院时间等为常见严重并发症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手术治疗、硬膜外麻醉和缩短住院时间等措施能够降低老年髋部骨折患者住院期间死亡率和严重并发症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17.
目的总结80岁以上老年患者行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CABG)的临床经验,评价临床选择标准和手术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02年7月至2009年5月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安贞医院65例年龄≥80岁老年患者行CABG或非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OPCAB)的临床资料,男54例,女11例;年龄80~99岁,平均年龄81.9岁。行CABG 2例,OPCAB 63例。结果手术死亡11例,手术死亡率16.9%,死于心力衰竭7例,呼吸衰竭3例,大出血1例。54例手术后恢复顺利,痊愈出院,治愈率83.1%(54/65),心功能分级(NYHA)Ⅰ~Ⅱ级43例(79.6%);住重症监护室时间3.5±3.4d,住院时间25.2±13.4d。术后发生并发症23例(35.4%),包括脑卒中、循环衰竭、肾功能不全、心肌梗死、呼吸衰竭、开胸止血和胸腔积液等。上述并发症均经相应的处理治愈或好转。随访49例,随访时间10~38个月,治疗效果良好,心功能均达Ⅰ~Ⅱ级,生活质量较术前明显提高。失访5例。结论虽然80岁以上老年患者行CABG术后并发症发生率较高、住院时间长、手术死亡率高,但手术能使冠心病患者摆脱心脏疾病的痛苦,80岁以上老年患者行CABG是可行的。  相似文献   

18.
患者 女,65岁.间断胸闷、胸痛1年.X线胸片显示右位镜面心(图1),腹部超声证实完全性脏器转位.冠状动脉造影显示3支血管病变,左前降支开口90%狭窄,回旋支近中段50%~80%狭窄,右冠状动脉近段99%狭窄,不适合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图2).  相似文献   

19.
弥漫性冠状动脉病变的外科治疗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总结非体外循环心脏跳动下冠状动脉内膜剥脱后行非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off—pump CABG)治疗弥漫性冠状动脉病变的早期临床结果和经验,以提高手术疗效。方法2003年5月~2006年11月,对83例弥漫性冠状动脉病变患者在非体外循环下做冠状动脉内膜剥脱后行off—pump CABG,其中男61例,女22例;年龄55-80岁(65±7岁);加拿大心脏病协会(CCS)心绞痛分级:Ⅱ级7例,Ⅲ级20例,Ⅳ级56例。有心肌梗死史36例(43.4%)。冠状动脉造影显示:双支血管病变5例,3支病变78例,其中合并左主干病变16例。左心室射血分数25%~65%(51%±16%)。83例共行110支冠状动脉内膜剥脱,其中左前降支系统67支,回旋支、钝缘支9支,右冠状动脉系统34支。20例内膜剥脱后先用大隐静脉片行左前降支成形,再在补片上用乳内动脉行旁路血管移植;应用左乳内动脉83支,桡动脉2支,余均为大隐静脉,每例移植血管3.9±1.2支。结果无手术死亡。术中移植血管血流满意101支(92%),血流量为22±16ml/min。术后发生心肌梗死4例,梗死面积小,无血流动力学改变,未给予特殊治疗。83例患者皆痊愈出院。随访75例(90.4%),8例失访,随访时间8~50个月,无心绞痛发作。8例患者在手术后3~29个月复查冠状动脉造影显示:冠状动脉内膜剥脱后行off—pump CABG的移植血管均通畅。结论非体外循环下冠状动脉内膜剥脱后行off—pump CABG,安全可行,再血管化程度高,是治疗弥漫性冠状动脉病变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20.
老年病人的麻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老年没有一个绝对的界限,本世纪初已有不少关于老年病人手术的研究,“老年”界线在不断改变。1907年有一篇报道167例50岁以上的病人进行手术,认为这类“老年”应为手术禁忌。1927年Ochsner提出“为50岁以上的病人行腹股沟疝择期手术是错误的”。随着时代的变更,1985年Catlic报道6例年龄超过百岁的病人进行麻醉和手术,考虑到当今医学模式的改变,提出“即使社会年龄100岁的老人,选择性手术不应迟疑,急诊手术也不应取消”。为方便起见,我们把65岁以上的病人作为老年病人。据美国人口调查局的资料,1900年美国仅有4%的人≥60岁,而现在超过65岁的人约为总人口的12%,是人口结构中比例增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