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正> 瘫痪的病因有多种,包括脑血管病、外伤、炎症、肿瘤、先天性疾病、退行性病变、寄生虫、中毒、放射病、营养缺乏、癔病等。根据瘫痪体征只能诊断病变损害部位,而不能确定其病因。但是不同病因在发病部位上可有一定的选择性。它的发病年令、起病方式及发展过程也都具有一定特点,据此可进行病因的诊断(定性诊断)。以下根据瘫痪的分布情况,就常见病因的诊断要点简述如下。  相似文献   

2.
瘫痪是神经系统疾病中最常见的症状之一,如何进行诊断治疗是临床医生要熟悉的问题。现将瘫痪的类型、定位诊断、病因诊断及治疗等作一概要的介绍。瘫痪的类型瘫痪的概念:随意运动的功能减低或丧失均称为瘫痪。前者谓之轻瘫或不完全麻痹;后者谓之全瘫或麻痹。瘫痪可分为器质性或功能性。器质性瘫痪包括神经性瘫痪(中枢性瘫痪和周围性瘫痪)、肌病性瘫痪(如周期性麻痹,  相似文献   

3.
瘫痪是神经系统常见的症候之一。如何进行诊断和治疗是神经内外科、内科、骨科、小儿科、传染科等临床各科医师所应熟悉的问题。本文就瘫痪的解剖生理、瘫痪的类型、瘫痪的定位和定性诊断和一般治疗作一简要的介绍。一、瘫痪的解剖生理瘫痪是指肌肉活动能力的减低或丧失而言。人类的一切有目的运动都是由大脑通过  相似文献   

4.
5.
目的:探讨脑性瘫痪患儿MRI形态学改变及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研究35例脑瘫患儿的头颅资料(1.5T),其中痉挛性脑瘫16例,锥体外系脑瘫7例,肌张力低下脑瘫4例,混合型脑瘫8例。结果:32例患儿(91%)颅脑MRI显示异常。其中脑萎缩11例,脑白质髓鞘发育延迟8例,脑室周围白质软化灶6例,基底节异常信号5例,脑软化灶5例,皮层梗死病灶3例,先天畸形4例。3例患者MRI检未见明确异常。结论:MRI检查对小儿脑瘫的早期诊断和预后判断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6.
目的 对婴儿脑瘫患儿进行早期诊断.方法 患儿常规进行围生期高危因素、Vojta反射、脑干诱发电位、智能、头颅CT或MRI检查.结果 36例婴儿具有高危因素的16例(57%)、Vojta姿势反射异常28例(100%)、听觉诱发电位异常2例(2/6,33.3%)、头颅CT或MRI异常13例(46.4%)、智商低下3例(3/6,50%).结论 Vojta姿势反射检查对于早期诊断ZKS具有较高的敏感性,结合围生期的高危因素等项检查可提高其特异性.  相似文献   

7.
魏华安  何丹 《中原医刊》2009,(12):58-60
脑性瘫痪是儿科一种常见疾病。据1998年我国“九五”攻关课题报道,我国0—6岁儿童的脑性瘫痪患病率为1.86/1000,全国现有31万例脑性瘫痪患儿,且每年新增4.6万例。脑性瘫痪患儿运动评价揭示93%的患儿存在进食方面的问题,说明进食障碍是脑性瘫痪患儿一种常见症状,也是影响患儿康复治疗效果和生活质量提高的主要障碍,但是我国有关脑性瘫痪患儿进食障碍的研究极少。王辉等收集中国期刊网上1994年至2004年脑性瘫痪的文献834篇,排除24篇系重复的同一研究及一般性的经验总结,810篇被纳入统计。结果发现我国脑性瘫痪主要研究方向包括:语言障碍,听觉障碍,视觉障碍,运动、姿势异常,少数做有关心理障碍方面的研究,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脑性瘫痪患儿MRI形态学改变及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研究100例脑瘫患儿的头颅MRI资料(0.23T),其中痉挛性脑瘫48例,锥体外系脑瘫24例,肌张力低下脑瘫9例,混合型脑瘫19例。结果72例患儿(72%)颅脑MRI显示异常。其中脑萎缩26例,脑白质髓鞘发育延迟22例,脑室周围白质软化灶6例,基底节异常信号3例,脑软化灶5例,皮层梗死病灶2例,先天畸形10例。28例患者MRI检查未见明确异常。MRI表现与临床类型之间变化不一,同样变化可见于其他类型。结论MRI检查对小儿脑瘫的早期诊断和预后判断有重要价值,但不能以此肯定或否定脑瘫的诊断,也不能以此推断脑瘫的临床类型。  相似文献   

9.
小儿脑性瘫痪是一种非进行性的脑损伤综合征 ,是先天性或后天性脑病变的残留现象 ,病情不再进展 ,也并非全部都是“不治之症”,经过较长期疗养后多能逐渐获得不同程度的功能恢复 ,使轻症可以基本治愈。如能在生后 6~ 9个月早诊早治 ,预后较好。因此早期诊断非常重要。小儿脑性瘫痪的早期诊断应注意以下几个问题。1 引起脑性瘫痪的致病因素本症病因不一 ,有时可为多种因素所造成 ,而约有 1/3的病例 ,病因无法找到。一般可将致病因素分为出生前、出生时和出生后三类 :1出生前因素 ,约占2 0 % ,主要是胎儿期的感染、出血、缺氧和发育畸形 ,以…  相似文献   

10.
神经系统损害后所产生的机能障碍,反映出一系列的临床症状和体征。综合临床症状和体征来推断神经系统受损的部位,称为定位诊断。神经系统的病变部位可分为三类:局部病变、弥漫病变和系统病变。局部病变是神经系统某一部位结构的损害,神经组织不一定首先受侵。如炎症病变可先在血管和胶质细胞开始,至血管产生闭塞则引起神经组织的局限性软化、坏死。肿瘤可直接压迫或侵入某部神经组织,外伤可破坏局部组织结构等。局部病变时可呈完全性或部分性损害,产生临床上相应的机能障碍,如全瘫或不全  相似文献   

11.
张雯  李春恒  孟绚梅 《黑龙江医学》2007,31(11):849-852
目的 探讨脑性瘫痪的准确诊断及治疗。方法 对黑龙江省医院道外分院、哈尔滨市第二医院、黑龙江省林业总医院早期门诊确诊的320例脑瘫患儿[早产儿136例(早产儿组),足月儿184例(足月儿组)]分析其病因、早期临床表现、体格神经系统检查,并智测及头颅CT检查。结果 高危因素:两组在颅内出血、肺部疾病方面早产儿组明显高于足月儿组;缺氧缺血性脑病组足月儿明显高于早产儿组,P〈0.05;6个月以内确诊早产儿、足月儿,两组各为21、25例。临床表现:反应差、嗜睡、少吃、少哭、少动,肌张力低下,早产儿组明显高于足月儿组,而不停啼哭,护理困难,肌张力增高,足月儿组明显高于早产儿组,P均〈0.01及0.05,余P均〉0.05;早产儿、足月儿两组的身长、体重、头围、MDI和PDI各为72.58cm±9.42cm、74.16cm±10.31cm,9.24kg±2.54kg、9.37kg±3.15kg,45.06cm±3.52cm、43.15cm±4.33cm,45.17min±7.11min、42.10min±7.35rnin,44.35min±5.13rnin、41.45rnin±4.50min;头颅CT表现:早产儿、足月儿两组CT异常率各为94.46%及86.5%,P〈0.05;发育落后早产儿组言语落后明显高于足月儿组外,足月儿组身长〈2SD,明显高于早产儿组P均〈0.05,余P均〉0.05。结论 当患儿具有高危因素、异常临床表现与神经症状、发育明显落后,应结合头颅CT密切随访,可早期诊断脑性瘫痪,及早期治疗。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小儿脑性瘫痪(脑瘫)的早期诊治的作用。方法:对小儿脑瘫92例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用中西医结合的综合康复疗法进行治疗,显效21例,有效39例,进步15例,总有效率81.52%;其中1岁以内22例,显效14例,有效7例,总有效率95.5%。结论:小儿脑瘫的治疗及预后关键在于早期诊断。  相似文献   

13.
目的讨论CT和MR对小儿脑性瘫痪诊断中的价值。方法对229例小儿脑性瘫痪回顾性分析临床表现及CT和MR征象。结果 229例小儿脑性瘫痪中,157例为CT诊断,72例为MR诊断,CT对小儿脑性瘫痪诊断的阳性率为54.14%,MR对小儿脑性瘫痪诊断的阳性率为68.06%,CT和MR诊断阳性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6例为脑软化灶,21例双侧额部硬膜下积液,17例为脑灰白质萎缩,13例为脑积水,11例为脑炎及脑膜炎,7例为胼胝体发育不良,7例为脑多发钙化斑,6例为脑裂畸形,6例为脑贯通性畸形,4例为脑缺血灶,4例为脑白质变性,4例为无脑汇或巨脑汇畸形,3例为脑灰白质移位,3例为dandy-walker,2例为sturge-wenber。结论 CT和MR能准确诊断小儿脑性瘫痪,对患者预后有很大的评估价值,MR对本病诊断比CT更有价值。  相似文献   

14.
房室传导阻滞(AVB)是指冲动从心房传导到心室过程异常延长、传导部分中断或完全受阻。AVB 的预后取决于阻滞部位、阻滞程度、逸搏心率、心功能状态及基本病因,其中以阻滞部位最为重要,不仅直接影响患者的预后,而且是决定接受起搏治疗的关键。  相似文献   

15.
目的讨论CT和MR对小儿脑性瘫痪诊断中的价值。方法对229例小儿脑性瘫痪回顾性分析临床表现及CT和MR征象。结果 229例小儿脑性瘫痪中,157例为CT诊断,72例为MR诊断,CT对小儿脑性瘫痪诊断的阳性率为54.14%,MR对小儿脑性瘫痪诊断的阳性率为68.06%,CT和MR诊断阳性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6例为脑软化灶,21例双侧额部硬膜下积液,17例为脑灰白质萎缩,13例为脑积水,11例为脑炎及脑膜炎,7例为胼胝体发育不良,7例为脑多发钙化斑,6例为脑裂畸形,6例为脑贯通性畸形,4例为脑缺血灶,4例为脑白质变性,4例为无脑汇或巨脑汇畸形,3例为脑灰白质移位,3例为dandy-walker,2例为sturge-wenber。结论 CT和MR能准确诊断小儿脑性瘫痪,对患者预后有很大的评估价值,MR对本病诊断比CT更有价值。  相似文献   

16.
基底节(尾状核、苍白球和壳核一起被称为纹状体),内囊,丘脑和下丘脑位于脑干之上和大脑半球之下.在此处的破坏性损害,因内囊和丘脑受累则易引起对侧运动和(或)感觉缺失.只局限于基底节区损害是不常见的(更常见的是累及内囊及引起麻痹),故基底节区损害是引起对侧肌张力障碍、徐动和震颤的罕见原因.另一方面,脑和神经传递系统的弥漫性损害常累及基底节,引起运动和姿势障碍.  相似文献   

17.
袁宇 《医学综述》2009,15(23):3558-3560
胰岛素瘤的诊断主要分为定性诊断和定位诊断。定位诊断主要通过影像学方法和一些特异性的功能试验。由于胰岛素瘤属富血运肿瘤,增强CT或磁共振成像是比较常用的方法。超声造影是一种新的定位方法,具有敏感度高、损伤小等优点。术中超声是手术中定位的主要方法。一些特异性的功能试验由于损伤较大,现已较少采用。  相似文献   

18.
目的 通过分析超声分辨的阴囊结构层次,探讨阴囊血肿的超声定位诊断分类方法.方法 观察20洌超声未发现占位病变的阴囊,了解正常阴囊超声可分辨的结构层次;对我院95例阴囊血肿患者的超声检查资料及相关临床资料进行了整理分析,依据现存资料对血肿进行了重新定位分类.结果 所有病例中,白膜下血肿12例、赃层鞘膜下血肿5例、附睾血肿3例、鞘膜腔内血肿16例、精素血肿33例、阴囊壁血肿31例,4名患者存在2种以上血肿.结论 阴囊血肿分为:白膜下血肿、脏层鞘膜下血肿、肘睾血肿、鞘膜血肿、精索血肿、阴囊壁血肿,从超声定位诊断的角度看,这样分类全面,定位准确,也现实可行.  相似文献   

19.
意识是人对自身及外界环境进行认识及作出适宜反应的基础,它包含醒觉状态和意识内容两部分.醒觉状态是由意识的“开关”系统所激活与维持,此“开关”系统包括特异性和非特异性上行投射系统,特异性上行投射系统是各种感觉传入通路的总称,非特异性上行投射系统主要是指上升性网状激活系统(ARAS).ARAS位于桥脑中1/3到间脑中央部的脑干中轴两旁,脑室系统的腹侧.意识内容包括知觉、思维、记忆、定向力、情感、意志活动等,赖以完整的大脑皮层方能进行.动物实验及临床病理研究证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肌电图(EMG)检查在儿童瘫痪诊断中的价值。方法对556例瘫痪患儿进行周围神经传导及针极肌电图检查,其中20例进行了重复神经电刺激检查,并对结果进行分析。结果(1)EMG呈肌源性损害91例,临床确诊进行性肌营养不良(PMD)59例,皮肌炎(DM)6例,多发性肌炎(PM)11例,糖原累积病1例,14例诊断不明确。(2)EMG呈神经源性损害70例,临床诊断脊髓性肌萎缩(SMA)28例,急性脊髓炎(ATM)12例,脊髓灰质炎样综合征(PS)19例,11例诊断不明。(3)EMG呈周围神经性损害123例,临床诊断注射损伤16例,臂丛损伤26例,外伤性桡神经损伤8例,格林巴利综合征(GBS)36例,遗传性运动感觉神经病(HMSN)19例,慢性炎性脱髓鞘性多神经病(CIDP)2例,16例诊断不明。(4)EMG呈可疑异常10例,临床确诊PMD1例,PM1例,8例诊断不明。(5)重复神经电刺激(RNS)阳性2例,临床诊断为重症肌无力(MG),其中1例为眼肌型、1例为全身型。(6)EMG检查正常260例,临床诊断脑瘫(CP)16例,MG7例,GBS2例,其他疾病26例,209例诊断不明。结论(1)EMG检查对早期诊断因肌肉病变、脊髓前角损害引起的瘫痪非常有帮助。(2)EMG检查对周围神经损害所致瘫痪的定位、受损程度、诊断、鉴别诊断、分型、随访等有重要临床价值。(3)单纯上运动神经元损害引起的瘫痪EMG一般呈正常。(4)MG患儿重复神经电刺激阳性率较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