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麻黄附子细辛汤出自《伤寒论》,乃治疗太阳、少阴两感证的方剂,原书谓:"少阴病始得之,反发热,脉沉者,麻黄附子细辛汤主之"。因太阳、少阴两感证的基本病机为心肾阳虚、复感寒邪,表里同病,  相似文献   

2.
麻黄附子细辛汤是《伤寒论》中的经典名方,全方由麻黄、细辛、附子组成。主治少阴兼表证(即肾阳虚外感证),是助阳解表的代表方剂,被广泛应用于临床。其致病机理为阳虚感寒。麻黄附子细辛汤可温少阴之阳,祛太阳之寒,从而治疗太阳少阴两感证。该方不仅可以治疗急性上呼吸道感染等外感病,还可治疗多种内科杂病,尤其在临证时针对“项背冷痛”这一明显症状具有突出疗效。  相似文献   

3.
谢逢生 《广西中医药》1996,19(3):8-8,19
麻黄附子细辛汤治疗太少两感证38例谢逢生梧州市中医院543000广西梧州市阜民路4号麻黄附子细辛汤旨在温经散寒,扶正祛邪,助阳解表,用以治疗少阴本虚复感外邪的太少两感证,表里同治,最为恰当,正如《伤寒论》301条所言:"少阴病,始得之,反发热,脉沉者...  相似文献   

4.
张存芳  高兵 《内蒙古中医药》2010,29(3):96-96,122
麻黄附子细辛汤,方剂非常简单,仅麻黄、附子、细辛三味药组成。出自《伤寒论》少阴病篇301条“少阴病,始得之,反发热,脉沉者,麻黄附子细辛汤主之。”用来治疗阳气亏虚状态下,感受寒邪出现邪正相争而导致的发热即太少两感证。笔者在临床上把此方进行化裁配伍用来治疗阳气亏虚,寒邪困阻,表里同病而引起的疾病,往往疗效异常奇效。  相似文献   

5.
唐春芳  黄道富 《新中医》1996,28(7):51-51
麻黄细辛附子汤新用唐春芳,黄道富麻黄细辛附子汤出自《伤寒论》,主治“少阴病,始得之,反发热,脉沉者”。宗少阴证用附子,太阳证用麻黄之旨,方中麻黄外解太阳表寒;细辛辛散少阴经寒;附子温少阴之虚,防亡阳之变,可谓温经散寒之圣剂。笔者师其法,引伸应用于高血...  相似文献   

6.
麻黄细辛附子汤临证举隅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徐友良 《陕西中医》1998,19(6):282-283
<正> 麻黄细辛附子汤出自《伤寒论》,主治“少阴病,始得之,反发热,脉沉者”。宗少阴证用附子,太阳证用麻黄之旨;方中麻黄外解太阳表寒,细辛辛温散少阴之寒;附子温少阴之虚,防亡阳之变,可谓温经散寒之圣剂。  相似文献   

7.
少阴病少阴病分表里两证,表证为里虚挟表,亦即少阴与太阳同病,其中并有表实和表虚的区别;里证之中又有阳虚、阴虚和阴阳两虚的不同,必须细辨。表证少阴表证为里虚挟表,也可以说是少阴与太阳同病。但其中有表实和表虚的区别,表实如麻黄细辛附子汤证和麻黄附子甘草汤证;表虚如桂枝加附子汤证和桂枝去芍药加附子汤证等。  相似文献   

8.
麻黄附子细辛汤主治新解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马晓北 《四川中医》1998,16(10):8-9
麻黄附子细辛汤出现于仲景《伤寒论》“辨少阴病脉证并治”篇中,原文为:301条“少阴病,始得之,反发热,脉沉者,麻黄附子细辛场主之。”方剂组成:麻黄去节2两,细辛2两,附于他1枚,去皮被8片。历代注解伤寒的医家都认为是用治少明里寒兼太阳表热(太、少两感)之证的。然  相似文献   

9.
麻黄附子细辛汤见于《伤寒论·辨少阴病脉证并治第十一》:“少阴病始得之,反发热,脉沉者,麻黄附子细辛汤主之。”该方是为少阴阳虚兼有表证,即《伤寒论》所说的少阴与太阳两感证而设。临床上常用以治疗症见发热恶寒、头痛无汗、四肢不温、但欲卧、脉沉细者。功  相似文献   

10.
麻黄细辛附子汤治疗病态窦房结综合征治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麻黄细辛附子汤出自《伤寒论》,主治“少阴病,始得之,反发热,脉沉者”。宗少阴证用附子、太阳证用麻黄之旨,方中麻黄外解太阳表寒,细辛散少阴经寒,附子温少阴之虚,防亡阳之变,可谓温经散寒之圣剂。笔者师其法,引申应用于病态窦房结综合征(以下简称病窦综合征)屡效。  相似文献   

11.
麻黄附子细辛汤出自张仲景的《伤寒论》,原用以主治太阳与少阴表里两经同时受寒的“两感”之证。余用此方治疗外感病薄有体会,兹不揣赘笔,简介于下。赵本《伤寒论》第301条曰:“少阴病,始得之,反发热,脉沉者,麻黄附子细辛汤主之。”此虽寥寥数字,却道破了临床辨证遣方的关键。盖伤寒病证之初起阶段,邪遏卫表,每多恶寒而不发热或先恶寒、后发热,今始得之,便见发热者,非纯太阳表证所属也,  相似文献   

12.
麻黄附子细辛汤出自东汉·张仲景的《伤寒论》少阴篇,为太少两感证而设,具有温阳通经、助阳解表之功,是体现表里双解这一治法的代表方。至今,该方已在临床各科得到广泛使用,本文对麻黄附子细辛汤治疗慢性呼吸道疾病的临床研究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13.
俞大毛 《新中医》1997,29(3):56-56
麻黄附子细辛汤新用俞大毛麻黄附子细辛汤出自《伤寒论》,方由麻黄、细辛、附子组成。功能助阳解表。为治少阴病,始得之,反发热,脉沉,太阳少阴同病之方。笔者30年来运用该方治疗凡属少阴本虚兼感寒邪所致的各种急性炎症,疗效颇佳,介绍如下。1急性喉炎陈×,...  相似文献   

14.
麻黄附子细辛汤为治疗太阳少阴两感证的代表方。结合临床病例分析,受凉后出现畏寒、发热、身体疼痛,兼见嗜睡、咽痛、痰有咸味等症状,具有沉脉或微细脉,是太阳少阴两感证的主要症状,致病机理为阳虚受寒。麻黄附子细辛汤可温少阴之阳,祛太阳之寒,能够治疗太阳少阴两感证。该方不仅可以治疗急性上呼吸道感染等外感病,还可治疗多种内科杂病,只要辨证为太阳少阴两感证,病机为阳虚受寒,即可用麻黄附子细辛汤治疗。  相似文献   

15.
麻黄附子细辛汤的临床运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麻黄附子细辛汤,出于《伤寒论》,由麻黄2两、细辛2两,炮附子l枚组成,原方主治少阴本虚,外感寒邪所引起的太阳少阴两感证。系温阳解表代表方。笔者在临床中,针对阳虚寒袭的病机,遵仲景之法,随证加味治疗各种病证。并获显著效果。现将麻黄附子细辛汤在临床运用体会整理一二,以飨同道。  相似文献   

16.
运用麻黄细辛附子汤的临证心得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麻黄细辛附子汤是张钟景<伤寒论>中主治"少阴病兼太阳两感证"的方剂,麻黄二两(去节),细辛二两,附子一枚(炮,去皮,破八片).<伤寒论>301条中云"少阴病,始得之,反发热,脉沉细,麻黄细辛附子汤主之".本方是为素体阳虚(主要为肾阳虚)而外感风寒者设,笔者近年运用本方在临床杂症治疗中取得了满意的效果,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7.
爨新德 《陕西中医》2011,32(9):1245-1245
<正>麻黄细辛附子汤出自《伤寒论》301条"少阴病,始得之,反发热、脉沉者,麻黄细辛附子汤主之。"主治心肾阳虚,少阴两感症,是火神派使用频率较高的经典名方。现代温阳大家吴派传人吴荣祖教授圆通运用治疗偏头痛,带状疱疹、乳腺炎等十几种疾病。笔者将学习经方及扶阳疗法实践中,运用麻黄细辛附子汤治疗某  相似文献   

18.
麻黄附子细辛汤在耳鼻喉科中的运用湘潭市房产局卫生所(411100)彭文主题词麻黄附子细辛汤/治疗应用麻黄附子细辛汤出自《伤寒论》,由“麻黄二两,细辛二两,烧附子一枚”组成。本方原为少阴伤寒而设。其证外涉太阳,内连少阴,用温经发汗之法以表里两治。此方温...  相似文献   

19.
麻黄附子细辛汤源于《伤寒论》第301条,原文为"少阴病,始得之,反发热,脉沉者,麻黄附子细辛汤主之"。指出本方重在温经解表,用于少阴心肾阳衰兼太阳表寒证。笔者在使用本方时,抓住“阳虚感寒”这一病机,用于许多头面部疾病收到满意疗效,特举例如下。  相似文献   

20.
麻黄附子细辛汤与麻黄附子甘草汤的临证举隅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万迎来 《陕西中医》2001,22(3):180-181
麻黄附子细辛汤、麻黄附子甘草汤,出自《伤寒论》301条、302条,“少阴病,始得之,反发热,脉沉者,麻黄附子细辛汤主之。”“少阴病得之二三日,麻黄附子甘草汤,微发汗,以二三日无里证,故微发汗也。”为温经解表剂,均用于少阴(心肾)阳衰兼风寒表证,少阴太阳并治者。两者区别是前者用于表邪较重之症,后者用于病情较轻之症。 本方为张仲景治疗邪在太阳、病在少阴,标实本虚之证而设。临床上对于本方的应用,只要抓住辨证要领,灵活加减,可扩大治疗范围,适用于多种疾病的治疗。 1 内伤失音症 杨某,女,45岁,教师。1…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