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张登本 《山西中医学院学报》2009,10(2):2-8
源于“远取诸物”的太阳活动观察和“近取诸身”的人类自身性交经验的正负投影所产生的阴阳概念,其理论繁荣于春秋战国中期,而形成于此时的医学知识吸纳了这一哲学思想,并全面运用于解释人类生命活动规律。成书于西汉中晚期的《黄帝内经》,第一次以生命科学知识系统而详实地表达和传承了阴阳概念的内涵、事物的阴阳属性特征,并将阴阳之间的互藏交感、对立制约、互根互用、消长转换、平秘自和关系用于解决医学实践中所遇到的实际问题,从而形成了《黄帝内经》中源于但又有别于哲学层级中的阴阳理论,并将其广泛地应用于医学理论中。阴阳理论虽然存在着对立统一的法则,但却与矛盾对立统一法则有明显的不同。 相似文献
2.
3.
本文讨论了《内经》关于“脾不主时”和“脾主时”两种不同的理论。认为它们并存于经典中的现象是中医基本理论发展的历史痕迹。指出这两种理论体现了对脾在五藏中地位的不同认识,这可能是其长期共存的原因之一。通过对建国以来高校统編《中医基础理论》和《内经》教材的检索,认为“脾主长夏”的提法有被较多采用的趋势,而这主要是为了表述上的统一。 相似文献
4.
《黄帝内经》药性理论钩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黄帝内经》内容浩瀚广博,不仅系统地阐述了人体生理、病理以及疾病的诊断治疗和预防等问题,而且阐述了若干药性理论,奠定了中医药学的理论基础,几千年来一直指导临床用药。故药性理论渊源,实源于《黄帝内经》,而历代医家对其理论渊源系统整理阐述者少,故有必要进一步研究药性理论,从而为临床用药提供理论依据。1四气(又称四性)《黄帝内经》中并无药物四气(或四性)的明确记述,虽《素问.至真要大论》有“寒者热之,热者寒之”,“治寒以热,治热以寒”,很多注家也都解释为“寒证用热药”治疗或“热证用寒药”治疗,这里的寒热可以是指药性,但主… 相似文献
5.
《黄帝内经》对中药药性理论做了纲领性的描述,提出了"寒者热之,热者寒之"、"治寒以热,治热以寒"的原则,为药物四气理论的萌芽;提出了"辛、酸、甘、苦、咸"五味,及"辛散、酸收、甘缓、苦坚、咸耎"等五味功能,成为五味理论的基础;此外,还有关于归经、升降浮沉、有毒无毒等方面的阐释。后世在其基础上进一步发挥,逐渐发展为现在的中药药性理论。 相似文献
6.
就<内经>体质与疾病、体质与辨证论治的有关理论进行了探讨.(1)探讨体质与发病的关系,从体质的角度来研究疾病的发生、发展、转归与预后;(2)探讨体质与辨证的关系,"辨体"、"辨质"固然重要,但其最终目的是为了强化辨证;(3)探讨体质与调理治疗的关系,从理论与治疗方法上的创新两方面,展现体质与论治的紧密结合. 相似文献
7.
综合《内经》诸篇关于脑的论述,分析《内经》对于脑的理论存在以下几方面:脑是奇恒之腑之一,属阴,为髓海,主髓;根于肾,依赖于肾的功能;脑无主神明的功能,主神明者为心及五藏;并脉为系,连通五官。 相似文献
8.
张喜德 《陕西中医学院学报》1989,12(4):1-5
本文结合《内经》有关论述血淤的原文,探讨了血淤的成因机理、病证表现和治疗原则,认为血淤理论是《内经》学术思想的组成部分,同时是后世血淤学说和活血化淤治则形成的理论渊薮,它对指导临床治疗及今后继续深入研究都有重要的意义。本文还探讨了后世医家对血淤理论的发展和现代研究对血淤本质的认识,并提出个人的看法。 相似文献
9.
谭一松 《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1987,(4)
“气归精”《素问·阴阳应象大论》对气、味、精、形的转化关系,论述甚为深刻。本人取“气归精”之义(即药食之气可以产生精血和生殖之精,以指导治疗男子不育而获效.77年从山东来一对年轻夫妇,其夫言妻不孕,请予诊之.观农妇面色红润,且月事正常,非不孕之象.因诊其夫,方知平素时感腰膝酸软,阳事少兴.查精液常规;精子计数5,400万/毫升.活动 相似文献
10.
《山东中医药大学学报》2017,(1):3-7
在回顾《内经》有关论述的基础上阐发营卫理论。以《内经》论述为依据,参考有关著述,对《内经》营卫本义、营卫生成、营卫生理、营卫循行、营卫功能、营卫病机以及营卫病证等内容作了系统回顾。同时,对营卫的运行与功能提出如下观点。1营气在御邪卫外特别是在制约与抵抗温热性致病因素中发挥重要作用。2结合卫气剽疾滑利的性质及其运行的三种主要模式,提出不同的运行模式是卫气发挥生理功能的前提与条件。3特别提出卫气为使,即卫气能够传达神机,卫气逆行是传达神机从而使机体对各种刺激产生反应、反射与疾速运动的基础。4卫气是宗气的重要组成部分,宗气贯心脉行呼吸,卫气以宗气组分的形式入脉,从而对人的呼吸与循环产生作用,影响循环自然会影响血压。5营卫源自饮食,化于水谷精微,强调对营卫形成及其与物质代谢密切相关的认识,有助于阐发慢性病病机。6营卫有多种生理功能,研究这些生理功能,对认识人体生命状态与疾病变化及防治具有帮助和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11.
12.
张恩和 《山东中医药大学学报》1989,13(5):14-16
《内经》中面部色诊理论、“尺”诊理论是阐述人体部分与整体对应相关的全息理论;开窍理论则是阐述人体部分与部分对应相关的全息理论,基于全息胚学说的“全息胚近滞效应”原理是其符合生物全息理论的理论基础;五轮学说不是全息理论;《内经》也触及到了时间全息的问题。 相似文献
13.
潘远根 《贵阳中医学院学报》1981,(1)
《黄帝内经》是祖国医学中现存最早的医学典籍,它所创立的各种理论是祖国医学基本理论的鼻祖。作为祖国医学基本理论之一的方剂学理论,其基本原则亦确立在《内经》一书中。认真研读《内经》,研究和探讨两千多年前我国的方剂学成就,无疑是发掘祖国医学宝库、整理古代医学文献的重要组成部分。故本文试图从《内经》一书来探讨方剂学的理论渊源。 相似文献
14.
综合《内经》诸篇关于脑的论述,分析《内经》对于脑的理论存在以下几方面:脑是奇恒之腑之一,属阴,为髓海,主髓;根于肾,依赖于肾的功能;脑无主神明的功能,主神明者为心及五藏;并脉为系,连通五官. 相似文献
15.
对《内经》理论研究突破点的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迟华基 《山东中医药大学学报》1998,22(1):11-14
《内经》是中医学的奠基之作,《内经》理论研究的突破点亦即中医学理论研究的突破点。《内经》理论的特色是:以朴素的“古三说”即元气说、阴阳说、五行说为基本内容,是多学科知识的总汇。立足《内经》理论体系形成时的思维方法,推测《内经》理论研究的突破点应在研究方法上,认为应用“思路还原”研究法,以系统论、控制论、信息论取代朴素的“古三说”,加强多学科研究,或许能有进展。 相似文献
16.
《内经》汗理论的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牛菲 《山西中医学院学报》2008,9(4):10-12
汗法是中医传统治法之一,其理论来源于《内经》,属于“八法”之一,是通过疏解腠理、宣通肺卫以祛邪外出的治病方法,是中医辨证治疗学的重要内容。汗法的运用范围很广,可用于治疗风寒风热表证、温病初起、实热证以。及麻疹、疮疡水肿等而见有表证者,治疗方法包括内治、外治及针刺治疗。 相似文献
17.
杨沛煊 《云南中医学院学报》1986,(1)
中国古代心理学理论在先秦各个学术领域,就曾有广泛的论述,诸如老庄哲学中的政治和社会心理,孔孟遗书中的教育和学习心理,《孙子兵法》中的军事和战争心理等。其中卓有成就,较为系统而完整的首推《内经》中的医学心理。成书于诸子百家争鸣的战国时代的《内经》,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和医家长期积累的医学经验的全面总结。两千多年来,它的医学心理学思想,对我国后世医家在疾病的预防、诊断和治疗方面都有着深远的影响, 在阴阳五行学说的思想指导下,《内 相似文献
18.
兰台 《Zhonghua yi shi za zhi (Beijing, China : 1980)》2010,40(3):164-164
《本草衍义》,北宋医家寇宗夷撰于1116年。寇氏在书中记述了一些药性理论,并解释了部分药物的治疗机理,虽然内容比较散在,不成系统,但没有局限于既往所述的四气五味。这对金元医家从多途径解释药物功效具有启迪和借鉴意义。《本草衍义》中的药性理论主要有以下两个方面。 相似文献
19.
《内经》经筋理论的应用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杨丽美 《宁夏医科大学学报》2006,28(3):262-263
十二经筋是经络系统的组成部分,十二经筋是十二经脉之气濡养筋肉骨节的体系,具有联缀四肢关节,约束骨骼,维络周身,主司运动的功能.近来,随着针灸临床的发展,人们对经筋理论的认识更加深人,对经筋病的认识已不再局限于痹证,而认识到许多疾病和经筋具有密切的关系.经筋为病,涉及的病种非常广泛,且多数为针灸治疗的适应证.在临床治疗中许多疾病可诊察出筋结病灶,而一些现代疑难病证,如慢性疲劳综合征、偏头痛等可以呈现广泛性筋结病灶,因此经筋疗法治疗越来越得到广泛的应用. 相似文献
20.
郑家铿 《福建中医学院学报》1992,(1)
《周易》的阴阳哲理,是《内经》阴阳学说的渊源土《内经》以《周易》的“《易》有太极,是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等理论为依据,阐明阴阳对立统一规律。《周易》六十四卦阴、阳爻增减,刚柔相推之理也被《内经》所接受,以此阐明阴阳消长变化规律。《周易》天地阴阳二气上下交通,开阖出入的理论,又是《内经》万物化生及升降出入运动理论的基石。《周易》的“天人相应”观,被《内经》用以解释人与自然统一的道理。《内经》是一部《易》学色彩很浓的医学著作。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