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2.
临床资料患儿,女,2个月24天。主因颈部、腋窝、肛周红斑、糜烂20余天,于2010年8月5日来我科就诊。患儿20余天前无明显诱因颈部、腋窝、肛周出现皮疹,在外院按湿疹、粟粒疹治疗 相似文献
3.
白念珠菌磷脂酶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白念珠菌是免疫功能低下宿主的条件致病性感染最常见的病原体之一 ,目前已肯定磷脂酶在其致病过程中的重要作用。现将近年来对白念珠菌磷脂酶的研究从分子特性、编码基因及其表达以及在白念珠菌致病中的作用等作一综述 ,从而为系统性白念珠菌感染的早期诊断和治疗提供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4.
都柏林念珠菌是一种新近分离鉴定的条件致病念珠菌,以往曾被误认为是白念珠菌,但实际上是一个独立的菌种,由于该菌常引起免疫缺陷者的感染,所以近年来颇受关注。本文就近年对该菌在致病性方面的研究及与白念珠菌致病性的比较进行了综述。 相似文献
5.
6.
7.
简述了与白念珠菌粘附相关的粘附素编码基因ALA1、ALS1、HWP1及INT1的分子基础及粘附作用的发生机理,并假设了粘附的二阶段模式,对酶、理化因素及宿主状态对粘附的影响亦作了简单介绍,提出需进一步验证二阶段模式并充实之。 相似文献
8.
《皮肤性病诊疗学杂志》2017,(5):307-311
目的:探讨白念珠菌多重耐药基因(Mdr1)DNA、mRNA、蛋白的潜在生物学性质。方法:采用生物信息学方法对白念珠菌Mdr1基因DNA、mRNA、蛋白序列进行分析。结果:Mdr1 DNA中无内含子,Mdr1 mRNA中含有多个调控元件和腺苷酸化位点、AU富集区,对二级结构分析显示,Mdr1 mRNA全长序列可形成棒状结构。蛋白质的理化性质分析显示MDR1蛋白稳定系数为37.14,提示MDR1蛋白较为稳定。Target P 1.1和Signal P 4.1预测结果显示MDR1蛋白不含有线粒体定位序列和分泌信号肽。SWISS-MODEL 3D建模,MDR1蛋白质的3D结构类似于通道管状形态。Motif Scan分析结果显示,MDR1蛋白第116-557个氨基酸构成主要协同转运蛋白超家族,TMHMM预测在此范围内含有12个跨膜区间,为跨膜蛋白。结论:Mdr1基因的表达可能受其它基因的调控,MDR1蛋白为主要协同转运蛋白超家族成员,其功能域或为潜在的药物靶点。 相似文献
9.
我们应用聚合酶链式瓜技术体外扩增编码白含珠菌细胞色素P450L1A1的基因片段,在7小时内可以检测出500μ1中含有30个酵母菌的临床标本。对22份临床标本(其中5份阴性,17份阳性)同时进行的PCG检测和真菌学鉴定:两者具有较满意的一致结果。这匀份阳性标本包括4份血标本,5份尿标本,6份痰标本及2份分泌物标本。另5份为阴性血标本。PCR技术在白含珠菌感染乃至其它真菌感染的快速诊断方面显示了良好的 相似文献
10.
抗白念珠菌卵黄免疫球蛋白对白念珠菌生长及黏附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白念珠菌黏附于宿主上皮是其在宿主中形成集落及入侵体内的第一步,也是其具有强致病性的标志,因此,抑制其黏附和生长是防治念珠菌病的有效途径。抗白念珠菌卵黄免疫球蛋白(immunoglobulin of egg yolk,IgY)是白念珠菌免疫产蛋母鸡后从鸡蛋中提取的一种卵黄抗体,能与白念珠菌特异性结合。为此,笔者通过黏附试验观察了IgY对白念珠菌黏附于人口腔颊黏膜细胞的影响,并观察IgY对体外培养白念珠菌生长的影响.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1.
中药抗真菌作用研究历史悠久,从天然中药中寻找筛选抗真菌新药或研发针对耐药白念珠菌的药物,是近年研究的热点.本文对中药活性成分、中药单体和中药复方对白念珠菌的干预作用实验研究进展方面进行了综述. 相似文献
12.
13.
细胞因子与白念珠菌感染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岷 《国际皮肤性病学杂志》1998,(4)
白介素、γ干扰素、α肿瘤坏死因子、集落刺激因子、β转化生长因子在白念珠菌感染过程中的变化和作用,以及影响上述因子分泌的菌体成分和其他因素,有助于进一步阐明宿主抗白念珠菌免疫反应机制以及临床上应用细胞因子的治疗前景。 相似文献
14.
临床资料,患者,男,11岁。因头部结痂,瘙痒来我院就诊。患者2岁起便开始发病。家中养猫和狗,患者常与之玩耍。全身检查无异常。皮肤科情况:头部遍布黄厚痂、痂内包裹头发,揭去痂,其底红,无脓液,少许渗液,无臭味,头发微发黄,无光泽,部分未端变图(图1)。 相似文献
15.
慢性皮肤黏膜念珠菌病1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患者男,3岁。头面部、手背、手指间皮疹伴口腔白膜2年。取病变部位鳞屑直接镜检可见菌丝和孢子,多个部位真菌培养均有奶油样菌落生长,镜下见成簇卵圆形孢子和假菌丝。组织病理见表皮内有菌丝和孢子,真皮组织内见大量淋巴细胞、组织细胞浸润。根据形态学,生化实验等诊断为白念珠菌感染引起的慢性皮肤黏膜念珠菌病。经口服伊曲康唑和外用抗真菌药治疗,皮损基本控制。 相似文献
16.
秦振宇 《国际皮肤性病学杂志》1999,(4)
本文提出白念珠菌流行病学的概念,并就其研究方法和内容加以初步总结。这一概念为今后如何更好地利用基因分型技术绘制了一个轮廓。本概念可进一步推广至整个微生物的流行病学研究之中。 相似文献
17.
抗白念珠菌保护性抗体免疫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鲁 《国外医学:皮肤性病学分册》1999,25(4):204-207
许多临床资料及实验室研究结果显示,在白念珠菌感染中,存在有保护性抗体免疫。现就抗体免疫在抗白念珠菌感染中的地位,抗体免疫的保护作用,抗白念珠菌保护性抗体的研究进展及其抗体免疫的保护机理综述如下。 相似文献
18.
李岷 《国际皮肤性病学杂志》1997,(4)
对白念珠菌甘露聚糖相关的免疫调节现象,即白念珠菌甘露聚糖特异细胞免疫下调作用的特点;在实验性念珠菌病中,T辅助细胞不同亚群在诱导有效免疫反应中所起作用,以及各类细胞因子功能和调节进行了综述。 相似文献
19.
20.
白念珠菌磷脂酶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白念珠菌是免疫功能低下宿主的条件致病性感染最常见的病原体之一,目前已肯定磷脂酶在其致病过程中的重要作用。现将近年来对白念珠菌磷脂酶的研究从分子特性、编码基因及其表达以及在白 念珠菌致病中的作用等作一综述,从而为系统性白念珠菌感染的早期诊断和治疗提供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