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体外循环心脏不停搏心内手术对肝功能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研究体外循环心脏不停搏及停跳手术对肝功能影响的差异。方法检测体外循环心脏不停搏心内直视手术患者及体外循环心脏停搏心内直视手术患者各50例手术前,转机30min,术后2h,1d,3d和7d的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anineaminotransferase,ALT)、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partateaminotransferase,AST)、AST/ALT、碱性磷酸酶(alkalinephosphatase,ALP)、γ谷氨酰转移酶(gammaglutamyltransferase,GGT)变化。结果体外循环心脏手术后患者的ALT、AST、AST/ALT、ALP、GGT均升高,不停搏手术患者的恢复较快。结论体外循环心脏手术对肝功能有影响,不停搏手术的影响较小。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冠心病(CAD)患者体外循环(CPB)冠状动脉旁路移植(CABG)术中使用复合辅酶对心肌和肝脏保护的效果。方法:70例择期CPB下进行CABG的CAD患者,随机分为试验组与对照组各35例,试验组术中给予辅酶A1000u和辅酶I1.0mg,对照组不给复合辅酶。观察CPB时间、主动脉阻断时间、正性肌力药使用情况、ICU停留时间、术后住院时间、围术期心肌梗死和脑卒中等临床指标。2组分别于手术开始前、手术结束时、手术后6h、12h、24h和术后3d采集患者中心静脉血,检测红细胞压积、肌酸激酶、肌酸激酶同工酶和肌钙蛋白I;于手术开始前、手术结束时、手术后3d和手术后7d采血检测谷丙转氨酶、谷草转氨酶、总胆红素和直接胆红素。结果:2组术后心肌酶谱均较术前升高(P0.01),但在术后6h、12h和24h试验组心肌酶谱显著低于对照组(P0.01)。2组术后转氨酶和胆红素水平均较术前升高(P0.01),但在术后3d试验组的转氨酶和胆红素水平显著低于对照组(P0.01)。结论:CAD患者围术期应用复合辅酶具有一定的心肌保护和肝脏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3.
目的:研究术后血清总胆红素水平(TBIL)与心脏体外循环术后急性肾损伤发生的关系,评估其对体外循环术后急性肾损伤发生的预测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8年1月至2019年8月,在我院行体外循环手术的230例患者临床资料,收集患者术后48 h TBIL水平,根据水平,将患者分为TBIL34.2μmol/L和正常胆红素组。比较两组患者的年龄、性别、合并症、肝功能指标(GOT,GPT)、手术时间、术中输液量、血清肌酐水平、术后发生急性肾损伤情况及连续性肾脏替代治疗使用率等。结果:研究对象中共有68例患者(29.6%)纳入高胆红素组,其中30例患者(44.1%)发生急性肾损伤(OR=3.673,95%CI:1.984~6.230,P0.001)。校正后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术后高胆红素血症、年龄、心功能分级、术前合并症(高血压、糖尿病)、BMI30 kg/m~2、体外循环时间、术后低血压与急性肾损伤相关(P0.05)。结论:高胆红素血症是心脏体外循环术后急性肾损伤发生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索术前红细胞分布宽度(RDW)、血小板淋巴细胞比例(PLR)与先天性心脏病相关肺动脉高压(CHD-PAH)儿童患者接受体外循环(CPB)心脏直视手术后早期预后的关系及其预测机械通气时间延长的临床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1月—2018年12月在我科接受CPB正中开胸手术的204例CHD-PAH儿童患者。收集围手术期所有临床数据。分析RDW及PLR与围术期临床指标的相关性,通过绘制ROC曲线评价RDW及PLR水平作为延长机械通气预测指标的可靠性。结果:术前RDW与术前血红蛋白、术前肺动脉收缩压、主动脉阻闭时间、谷草转氨酶、白蛋白、总胆红素、尿酸均显著相关(均P<0.05);术前PLR与术前肺动脉收缩压、CPB时间、主动脉阻闭时间、谷草转氨酶、总胆红素均显著相关(均P<0.05)。术后早期临床结局如机械通气时间、ICU停留时间及总住院时间也与RDW和PLR具有显著相关性(均P<0.05)。ROC曲线分析显示,术前RDW和PLR及联合应用预测机械通气时间分别延长24 h、48 h、72 h的曲线下面积具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CHD-PAH...  相似文献   

5.
目的分析体外循环心内直视手术后病人颅内血浆S-100蛋白水平的影响因素,以提高心内直视手术后病人神经系统并发症的诊治水平。方法择期心内直视手术病人18例,在CPB结束后30 min采集颈内静脉球部血液检测S100蛋白水平。并用多因素线性回归分析模型评价各影响因素的作用大小。结果体外循环后神经系统并发症的相关危险因素包括病人年龄、体外循环时间和停机后颅内血浆乳酸浓度。结论本研究提示在体外循环心内直视手术的临床监测指标中患者的年龄、体外循环时间和颅内血浆乳酸水平与术后神经系统并发症的发生高度相关。  相似文献   

6.
目的通过对体外循环、不同手术方式等多因素影响围术期血浆血管加压素(AVP)浓度变化的研究,阐明其变化规律。方法选取40例体外循环心内直视手术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分别测定术前,体外循环20min,术后2h、24h、72h血浆AVP浓度,以不同术式(心脏停跳、心脏不停跳)、不同体外循环时间分组,然后进行资料统计分析。结果体外循环20min时血浆AVP浓度达高峰,术后72h恢复到术前水平;术后2h心脏停跳组显著高于心脏不停跳组;体外循环>40min组高于体外循环≤40min组。结论体外循环(CPB)是刺激机体应激反应产生AVP最强有力的诱因。术后早期血浆AVP浓度的升高程度与体外循环时间呈正相关。心脏停跳手术方式更能刺激机体在术后早期产生高水平的血浆AVP。心脏不停跳心内直视手术方式能减少对机体的损伤,减轻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  相似文献   

7.
阿卡波糖肝毒性的临床观察和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调查和分析阿卡波糖对糖尿病(DM)患者长期使用的肝毒性。方法 回顾性研究68例肝功能正常和肝功能异常的1型糖尿病(T1DM)和2型糖尿病(T2DM)患者服用阿卡波糖12周后血糖和肝功能指标的变化。结果 肝功能正常组和肝功能异常组治疗后丙氨酸转氨酶、天冬氨酸转氨酶、总胆红素、直接胆红素、总胆汁酸等肝功能指标均无明显变化,血糖特别是餐后血糖下降明显。结论 长期使用阿卡波糖对肝功能无明显不良影响。  相似文献   

8.
目的对比观察心脏跳动下与心脏静止时心内直视手术对可溶性内皮细胞间黏附分子-1的影响.方法35例体外循环心内直视手术的患者分为心脏跳动组(n=17,术中不阻断升主动脉,体外循环中鼻咽温度为32℃~34℃)和心脏静止组(n=18,术中阻断升主动脉,体外循环中鼻咽温度为25℃~27℃),动态观察围术期血液可溶性内皮细胞间黏附分子-1的水平变化.结果心脏跳动组可溶性内皮细胞间黏附分子-1水平从转流毕到术后24h均高于心脏静止组,有显著性差异(P<0.05或P<0.01).结论心脏跳动下心内直视手术由于其高灌注流量和较高的体外循环温度对机体创伤较大,对可溶性内皮细胞间黏附分子-1的水平影响也较严重.从保护血管内皮细胞的角度,我们推崇传统的术中阻断升主动脉的方法.  相似文献   

9.
目的:分析心脏瓣膜替换术患者围手术期肝功能各项指标的变化.方法:回顾性分析2004-07至2005-03于体外循环下行心脏瓣膜替换术患者共325例,其中男性129例,女性196例,年龄12~75(46.3±12.8)岁,共分为3组:A组,乙肝标志物检测阴性且肝功能正常组(n=265);B组,乙肝标志物检测阴性且肝功能受损组(n=32);C组,乙肝标志物检测阳性组(n=28).比较3组各自术前和术后第1、5、10天肝功能各项指标变化情况.结果:A组天门冬氨酸转氨酶(AST)、乳酸脱氢酶(LDH)、血清总胆红素(TBIL)、直接胆红素(DBIL)术后第1、5、10天均较术前显著增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血清白蛋白(ALB)术后第1、5天均较术前显著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B组AST、LDH、DBIL术后第1、5天均较术前显著增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TBIL术后第10天较术前显著增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LB术后第1,5天较术前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C组AST、TBIL.术后第1、5、10天均较术前显著增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DBIL术后第1、5天较术前显著增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心脏瓣膜替换术在术后早期对多项肝功能指标有一定影响,但对反映肝细胞损害的丙氨酸转氨酶(ALT)无影响.  相似文献   

10.
体外循环心脏术后急性肝功能损害的危险因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通过分析体外循环心脏手术后肝功能损害的危险因素,认识心脏手术后肝功能损害的发生规律及特点。方法:对397例体外循环心脏手术后发生肝功能损害的相关因素进行单因素和多因素分析。结果:单因素分析显示:高龄、风湿性心脏病、慢性病毒性肝炎、术前右心衰、肝淤血、黄疸、腹水、术后严重感染、乳酸酸中毒、低心排血量及低氧血症等因素可能会导致术后急性肝功能损害的发生;多因素分析显示:术前就有肝功能损害、手术中体外循环时间长(超过2h)、手术出血多导致血制品输入量超过1000ml、术后低心排血量以及低氧血症是术后急性肝功能损害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体外循环心脏手术后肝功能损害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应提高对围术期肝功能损害危险因素的认识,正确指导临床治疗,从而避免术后急性肝功能衰竭的发生。  相似文献   

11.
非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搭桥手术后血糖控制水平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探讨非体外循环下冠状动脉搭桥术后患者的血糖控制水平对手术后主要并发症的影响。方法:2年共观察患者83例,对住院准备手术的患者进行随机分组,术前将血糖控制在正常水平。实验组手术后48h内血糖控制在(4·4~7·1)mmol/L,对照组血糖控制在(7·1~11)mmol/L。观察术后呼吸机辅助呼吸时间、平均住院时间、术后7d内心房颤动的发生率、围手术期心脏事件发生率、伤口并发症情况。结果:实验组术后7d内心房颤动的发生率12%,较对照组低,差异有显著性。其余指标差异无显著性。结论:非体外循环下冠状动脉搭桥手术后血糖控制在较低水平对患者术后恢复有利。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常温及低温体外循环心脏直视手术对甲状腺素的影响。方法选择先天性心脏病患者80例,随机分为常温组及低温组,各40例,分别于术晨、体外循环结束时及术后6、12、24、48h抽取患者动脉血,测定血浆T3、T4和TSH。结果两组术前各项检查指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常温体外循环下甲状腺素T3升高水平低于中低温,恢复时间比中低温明显缩短。结论常温体外循环心脏直视手术对甲状腺素的影响显著轻于低温组,因而术后机体的恢复优于低温方法。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急性等容血液稀释(ANH)对体外循环下心脏直视手术患者凝血功能的影响。方法:选择在体外循环下行心脏直视手术的患者64例,随机分为ANH组(n=30)和非ANH组(n=34),观察两组患者手术前后凝血功能和血常规指标,并记录术中出血量及输液量。结果:与术前相比,两组患者术后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凝血酶时间(TT)均较术前明显延长,纤维蛋白原(FIB)、血小板计数(PLT)、血红蛋白(Hb)和红细胞压积(Hct)均较术前明显降低,但两组间PT、APTT、TT、Hb、Hct变化无统计学差异;与非ANH组相比,ANH组患者术后FIB和PLT降低更加明显(P0.05)。两组患者术中失血量无统计学差异。结论:体外循环心脏直视手术患者应用ANH时对凝血功能影响轻微,且术中失血量无明显增加。  相似文献   

14.
对17例体外循环心内直视手术患者分别于手术前、灌注中,手术后1、2、3天定量测定血清血管紧张素转换酶(SACE)的活性。结果表明:SACE活性在体外循环后明显降低,术后逐渐回升,术后第3天接近术前水平。我们认为,由于肺内皮细胞中血管紧张素转换酶含量最高,体外循环后SACE的变化可以反映手术患者肺损害的程度及预后。  相似文献   

15.
小儿先天性心脏病直视手术后心律失常的影响因素及处理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探讨先天性心脏病直视手术后心律失常的影响因素及预防、处理措施。方法 对 2 87例心脏直视手术患儿术后心律失常的发生因素进行分析。结果  6 7例患儿术后出现心律失常 79例次 ,发生率为 2 3.3%。包括各类早搏、室上性心动过速、心房颤动、 度或 度房室传导阻滞。复杂心血管畸形术后心律失常发生率较高。低年龄、心功能差、体外循环和阻断主动脉时间长、术后低血钾和低心排出量是术后心律失常的影响因素 ,P<0 .0 1。结论 心脏直视手术后心律失常的发生与手术复杂程度、患者年龄、心功能、术中体外循环和阻断主动脉时间、术后低血钾和低心排出量有密切关系。术前设法改善心功能 ,术中尽量缩短体外循环和阻断主动脉时间 ,术后及时纠正低血钾和低心排出量 ,是预防术后心律失常发生的重要措施。  相似文献   

16.
目的:分析心脏瓣膜手术患者围手术期临床用血情况和影响因素,为心外科手术合理备血、用血提供参考依据。方法:回顾性调查2017年,在本院行心脏瓣膜手术患者的临床病历资料。分析成分血的使用情况以及对影响输血的相关因素,如:性别、年龄、血型、BMI、体外循环时间、手术方式、住院天数等进行统计分析。结果:通过对心脏瓣膜手术患者在围手术期的输血情况分析,结果显示:不同血型、BMI、体外循环时间与平均输血量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平均输血量与性别、年龄有显著相关性(P<0.05),女性患者输注量多于男性患者,60岁以上老人平均输血量大。结论:性别、年龄与平均输血量有显著相关性,我们应掌握心脏瓣膜病围手术期输血的特点和规律,为临床手术合理备血、围手术期合理用血提供理论依据,做到合理有效用血,在节约血液资源的同时,可以缩短住院周期,节省医疗费用。  相似文献   

17.
近年来,已经积累了许多有关心内直视手术病人术中、术后病理生理改变的新知识。体外循环下心脏手术后出现的主要功能异常与以下因素有关:(1)术前各器官系统功能损害的程度及其储备能力,(2、体外循环转流的时间长短以及转流是否足够,  相似文献   

18.
目的:对比观察心脏跳动下与心脏静止时心内直视手术对可溶性内皮细胞间黏附分子-1的影响。 方法:35例体外循环心内直视手术的患者分为心脏跳动组(n=17,术中不阻断升主动脉,体外循环中鼻咽温度为32℃~34℃)和心脏静止组(n=18,术中阻断升主动脉,体外循环中鼻咽温度为25℃~27℃),动态观察围术期血液可溶性内皮细胞间黏附分子-1的水平变化。 结果:心脏跳动组可溶性内皮细胞间黏附分子-1水平从转流毕到术后24h均高于心脏静止组,有显著性差异(P<0.05或P<0.01=。 结论:心脏跳动下心内直视手术由于其高灌注流量和较高的体外循环温度对机体创伤较大,对可溶性内皮细胞间黏附分子-1的水平影响也较严重。从保护血管内皮细胞的角度,我们推崇传统的术中阻断升主动脉的方法。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体外循环心脏手术中外周血单个核细胞代谢相关基因表达水平改变及基因芯片技术在此过程中的应用。方法:在体外循环下心内直视手术的住院患者19例。于术前1天、麻醉后开胸前、体外循环开始、体外循环结束及手术结束后分别抽取静脉血,分离外周血单个核细胞,提取标本总核糖核酸(RNA),逆转录合成并标记单链互补脱氧核糖核酸(cDNA),与HC10001基因芯片进行杂交。结果:统计结果发现,HC10001基因芯片的10 000个杂交基因中约有20%的基因在手术前、后或手术中有不同程度的表达差异;其中与代谢相关的葡萄糖异构酶基因的表达变化十分显著,心脏脂肪酸结合蛋白基因的表达量也有较大的变化。结论:通过表达谱基因芯片的初步筛选,发现葡萄糖异构酶和心脏脂肪酸结合蛋白基因表达量在手术前与麻醉、体外循环、手术操作后相比都存在差异,提示它们可能参与了体外循环心脏手术中的病理生理反应,对手术过程中患者肌体的供氧及脏器保护提供了分子生物学方面的依据,对今后手术中的麻醉和体外循环药物的选择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血清转氨酶对冠心病经皮老年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手术患者生存状况的影响。方法老年冠心病PCI手术患者765例,依据生存状况分为存活组(n=718)和死亡组(n=47)。比较两组生存状况,对入组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单因素方差分析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死亡组随访时间和左心室射血分数显著低于存活组(P<0.05)。死亡组78.72%为院内死亡,死亡时间(5.99±3.27)d。死亡组年龄>75岁的比例、心率、血糖、门冬氨酸转氨酶、丙氨酸转氨酶、尿素氮、尿酸、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肌钙蛋白Ⅰ、超敏C反应蛋白水平显著高于存活组,收缩压、舒张压、白蛋白水平显著低于存活组(P<0.05)。年龄>75岁、门冬氨酸转氨酶高、丙氨酸转氨酶、尿酸、CK-MB是影响老年冠心病PCI手术患者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结论年龄>75岁、门冬氨酸转氨酶高、丙氨酸转氨酶、尿酸、CK-MB是影响冠心病PCI手术老年患者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临床上应重视高危患者,给予早期干预和有效治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