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初次混合式全髋关节置换术骨水泥柄的生存率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 探讨骨水泥柄全髋关节置换术后中期临床疗效.方法 接受骨水泥柄髋关节置换患者148例167髋,男95例106髋,女53例61髋;年龄28~87岁,平均62.8岁;体重45.2~87.4 kg,平均57.2 kg;身高146~184cm,平均161.5cm;平均体重指数21.4.临床疗效以Harris评分为标准,根据影像学资料评估股骨柄假体位置、骨水泥壳、假体周围骨重塑和骨溶解发生情况.以股骨假体无菌性松动和任何原因所致的假体翻修为终点,对假体生存率采用Kaplan-Meier分析.结果 106例114髋获得随访,随访时间6.5~9.5年,平均8.1年.术前Harris评分8~54分,平均42分;末次随访时76~100分,平均94分.无一例发生无菌性松动及假体翻修.6髋假体柄平均下沉1.83mm.16髋(14%)股骨侧出现<1mm的影像学透亮线,9髋(8%)Gruen Ⅰ区和Ⅶ区出现局灶性骨溶解所致斑点样影像学透亮区.106髋(93%)股骨侧有不同程度的皮质变薄或皮质松质骨化,均位于Ⅶ区.假体生存率为100%(95%可信区间.0.95-1.00).结论 采用第三代骨水泥技术固定股骨柄,可取得较好中期临床效果,但仍存在骨溶解、股骨近端皮质骨吸收重塑等潜在问题.  相似文献   

2.
目的回顾性分析混合型初次全髋关节置换术(THA)中骨水泥柄的临床和影像学疗效及其相关影响因素。方法对1999年1月至2001年12月期间接受混合型初次THA治疗髋部疾病的患者126例(135髋)进行至少10年的随访。观察Harris评分、股骨假体位置、骨水泥壳及其周围骨质变化。假体生存率采用Kaplan-Meier方法进行分析,以无菌性松动导致翻修及单纯骨溶解病灶清除植骨术为随访终点。结果共有79例(85髋)获得10年以上随访。Harris评分由术前(44.5±18.8)分提高至末次随访时(92.1±5.6)分。截至随访终点,在Gruen 1区观察到2髋发生骨溶解,7区4髋发生骨溶解现象。共有4例(4髋)接受翻修手术,其中1例男性患者因骨溶解致髋臼假体松动,同侧股骨近端骨溶解,同期行右髋臼侧翻修及股骨侧骨溶解病灶清除植骨术。另3例因髋臼假体松动行髋臼侧翻修术,影像学及术中见股骨假体稳定。以无菌性松动为随访终点,股骨假体生存率为100%;以无菌性松动翻修、单纯骨溶解病灶清除植骨术为随访终点,股骨假体生存率为98.8%(95%可信区间,12.23~12.32)。结论混合型初次THA术中骨水泥假体的远期生存率令人满意;采用第3代骨水泥技术固定的股骨柄取得与现代非骨水泥假体柄相近的远期生存率。  相似文献   

3.
H/G非骨水泥型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后中期随访结果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目的:观察H/G非骨水泥型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后中期的随访结果。方法:对35例40髋H/G非骨水泥型人工髋关节置换术后进行了6年-10年2个月,平均7.5年的随访。临床随访根据Harris的评分方法进行评分,X线随访根据Amstutz的分区方法将股骨侧分为7个区,髋臼侧分为4个分区进行观察。结果:临床随访:Harris评分术后3年平均95分,5年平均89分,7.5年平均83分。Harris评分低于85分者6髋,其中4髋髋臼假体松动,1髋塑料内衬脱落,1髋负重疼痛。X线随访:股骨侧,股骨假体周围出现区域性透亮还25髋(62.5%),无出现全周透亮带的病例;髓腔骨骨化20髋(50.0%);假体远端骨皮质增厚18髋(45.0%);7区即股骨距处骨溶解10髋(25.0%);2髋出现7mm以内的假体下沉。髋臼侧,出现透亮带20髋(50.0%),其中区域性透亮带12髋,全周透亮带8髋,目前已有4髋施行了翻修手术;骨溶解7髋(17.5%),其中1区4髋,2区髋臼螺钉周围骨溶解3髋;骨吸收2髋(5.0%),为翻修术中植骨的病例;塑料内衬脱落1髋(2.5%)。结论:中期随访显示,临床及X线随访结果均较初期随访为差。松动关节明显增多,特别是在X线随访中,假体周围出现的异常骨反应明显高于初期随访所见。虽然目前大部分仅限于X线所见,临床上尚无症状,但应进行密切观察。此外,1髋因金属髋臼卡子松动导致塑料内衬脱落而行翻修术,此种情况应引起注意。  相似文献   

4.
目的 评价全髋关节置换术(total hip arthroplasty,THA)在成人髋关节发育不良(develop-mental dysplasia of the hip,DDH)继发骨关节炎患者中的疗效,回顾性分析该类患者THA术后5年以上的临床疗效及其影响因素.方法 对2000年2月至2002年7月在我院采用THA治疗DDH继发骨关节炎的患者55例(69髋)进行术后随访.临床评估以Harris评分为标准.影像学评估根据随访骨盆平片及患髋正、侧位X线片,观察髋臼、股骨假体位置及其周围骨质变化,测量内衬磨损率.假体生存率采用Kaplan-Meier方法进行分析,以任何原因的臼杯、股骨柄翻修或影像学假体明显松动为随访终点.结果 截至随访终点,共45例(57)髋获得5年以上随访,平均随访时间69个月,随访率为81.8%.Harris评分由术前的(46.19±18.01)分提高至末次随访时的(91.78±3.52)分,尚无假体翻修病例.聚乙烯内衬平均磨损率为(0.27±0.14)mm/年.5髋髋臼侧发生骨溶解,8髋股骨侧近端发生骨溶解.Kaplan-Meier分析假体总生存率为1.0(95%可信区间,0.98~1.00).结论 THA治疗DDH继发骨关节炎5年以上随访的影像学表现及临床效果尚可,但存在较高的聚乙烯磨损率及骨溶解发生率,对于年轻、活动量大的DDH患者,THA手术时应选择新型耐摩擦界面假体.DDH患者的定期随访尤为重要,可甲期发现骨溶解,及时给予相应的治疗.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非骨水泥假体在髋关节翻修术中的临床效果.[方法]对本科1997年11月~2007年8月行非骨水泥人工全髋关节翻修术36例(41髋)患者进行了随访,其中29髋行全髋关节翻修,8髋仅翻修髋臼,4髋仅更换股骨柄.随访X线片上的假体变化情况,分析AAOS、Paprosky骨缺损分类对翻修时假体选择的指导作用,对髋关节行Harris功能评定并分析假体生存率.[结果]24例28髋获得随访,平均随访4.6年(1~11年),患者平均Harris评分由术前的38分(11~76分)增加到末次随访时的88分(60~99分).21髋(75%)假体获得良好稳定性;1髋股骨1区形成2 mm宽的透亮线,临床检查无松动迹象;4髋发生骨溶解并假体移位(股骨1髋,髋臼3髋)而需要再翻修,失败率为12.5 %;8髋发生异位骨化;聚乙烯衬垫年平均磨损量为0.08 mm(0~0.25 mm),磨损率仅与外展角变化存在相关.AAOS分类术前、术中的一致性较Parprosky分类高.分别以任何原因进行了再翻修和影像学证明假体松动作为失败标准,利用Kaplan-Meier生存分析计算假体4.6年存活率分别为89%、81%.[结论]非骨水泥型假体可用于初次髋关节置换术失败的翻修.术中对骨缺损进行细致的评估并选择合适的假体固定,能达到令人较满意的临床效果.  相似文献   

6.
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后翻修的假体选择   总被引:9,自引:5,他引:4  
目的探讨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后翻修的假体选择. 方法 1995年1月~2002年6月进行全髋关节翻修术33例(33髋),其中男7髋,女26髋.翻修原因:无菌性松动22例,感染后松动8例(其中2例合并窦道形成);股骨头置换术后髋臼磨损3例,不伴有假体中心性脱位.对无菌性松动和股骨头磨损患者采用骨水泥固定型假体13例,生物固定型假体12例,股骨侧翻修假体均选择骨水泥固定型广泛涂层假体,8例感染患者均行一期骨水泥固定型全髋置换. 结果随访6个月~7年6个月,平均3年11个月.2例出现X线透亮带,但无临床不稳;4例遗留持续性疼痛,无假体脱位、断裂.本组Harris评分由术前的24~47分(平均38.6分),上升为术后的68~88分(平均82.4分),满意率87.9%. 结论无菌性松动是全髋关节置换术后翻修的主要原因.髋臼侧翻修假体可选择骨水泥型假体、也可选择生物型假体,股骨侧翻修假体均选择骨水泥固定型广泛涂层假体,感染后的翻修选择骨水泥假体较好.  相似文献   

7.
目的 评估非骨水泥髋臼及金属髋臼支架加植骨修复髋臼骨缺损的效果.方法 我院自2001年9月至2008年9月应用髋臼翻修支架行髋关节翻修术22例(24髋).其中Lima非骨水泥人工翻修髋臼2例(2髋),Kerboull 支架2例(2髋),GAP 髋臼翻修支架18例(20髋).男性6例(6髋),女性16例(18髋).平均年龄62岁(34~79岁).感染性松动2例(2髋),无菌松动20例(22髋).平均随访时间48个月(18~84个月),对其进行临床和影像学评估.Harris评分术前平均为56分(44~75分).结果 末次随访时22例患者Harris评分平均为89分(78~94分).优良率为95.5%(21/22).三种髋臼翻修支架的外展角满意,髋臼旋转中心基本得到了重建.髋臼翻修支架及其聚氯乙烯臼无明显移位,假体周围无透亮线,髋臼植骨愈合良好.结论 应用非骨水泥髋臼或髋臼支架修复髋臼侧巨大骨缺损,重建了髋臼正常旋转中心、提供了翻修假体的初期稳定性、避免了所植骨在血管化时期的过度机械负重,是翻修髋臼巨大骨缺损的可靠方法.  相似文献   

8.
背景:Zweymüller钛制双锥面螺旋臼以其良好的初始稳定性在人工髋关节松动翻修病例中取得良好效果,但其用于股骨头置换术后髋臼底磨损翻修病例的报告鲜见。目的:探讨Zweymüller钛制双椎面螺旋臼用于股骨头置换术后髋臼底磨损翻修术中的应用方法和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01年1月至2009年12月采用Zweymüller钛制双椎面螺旋臼翻修术治疗14例股骨头置换术后髋臼底磨损病例,男8例,女6例;年龄59~78岁,平均71.2岁;均为单髋;术前Harris评分18~64分,平均42.5分。术后根据髋臼假体安装的牢固程度决定下床时间。术后评估:①评估手术满意度;②X线片观察假体位置、与周围骨质匹配情况以及假体骨界面愈合情况;③并发症及副作用;④髋关节功能Harris评分。结果:全部获得随访,随访时间为1~6年,平均48个月。无一例出现感染、脱位等并发症。①随访时均无关节疼痛,患者自我满意度评价非常满意9髋,满意4髋、基本满意1例;②X线片示髋臼假体位置良好,假体与周围骨质匹配良好,无松动和感染征象;③无一例出现伤口感染、脱位和神经损伤等并发症;④术后髋关节功能Harris评分提高至78~95分,平均84.5分。结论:双椎面螺旋臼适用于股骨头置换术后髋臼底磨损病例的翻修术,方法简单,成功率高,早期稳定性良好,中期随访效果良好。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在髋关节翻修中保留股骨侧假体、单纯行髋臼侧翻修的短中期疗效。方法对2005年2月至2013年1月间采用保留股骨侧假体、单纯行髋臼侧假体翻修的31例31髋进行回顾性分析,其中男17例,女14例;年龄48~77岁,平均(64.32±8.76)岁。髋臼侧内衬磨损、无菌性松动、移位26例,髋关节脱位3例,髋臼骨折2例。股骨侧采用骨水泥固定的12例,生物固定的19例。进行翻修手术距离初次手术3个月~13年,平均(56.65±40.19)个月。18例翻修用髋臼与股骨侧假体保持同一厂家,13例因产品原因更换厂家。术中常规先行股骨侧假体稳定性的测试,评估股骨侧假体位置,对于股骨近端存在骨溶解的病例,溶解骨清理后进行打压植骨,单纯行髋臼侧翻修,采用Harris评分和X线片对其临床效果进行评估。结果术后随访12~103个月,平均(53.94±22.89)个月,Harris评分由翻修前平均(40.29±7.88)分增加至术后平均(86.42±5.2)分。所有患者无感染及关节脱位,未见假体移位,没有再翻修病例。结论全髋翻修中,根据患者年龄情况、股骨侧假体的固定情况、骨溶解的情况、初次置换假体选择情况、初次置换与翻修手术间隔时间情况,对部分患者采用保留股骨侧假体、单纯行髋臼侧翻修,可减少手术创伤,短中期随访效果满意。  相似文献   

10.
文立成  李军  马忠泰 《中华外科杂志》2009,47(24):1888-1891
目的 对H/G非骨水泥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后聚乙烯内杯的磨损及髋臼周围骨溶解的情况进行总结.方法 我院1991至1995年共进行58例(65髋)H/G非骨水泥人工全髋关节置换,其中35例(40髋)获得10年以上随访.对这35例(40髋)患者获得随访的病例,采用计算机数字化方法测量髋臼聚乙烯内杯的二维线性磨损.结果 35例40髋均有不同程度的磨损,磨损范围2~8 mm,平均磨损为(0.32±0.31)mm/年.10髋聚乙烯磨损超过6 mm,髋臼假体周围的骨溶解严重,并伴有金属假体的移位,其中5髋聚乙烯内杯完伞磨透,金属股骨头与金属髋臼相接触;5髋聚乙烯内杯磨损严重伴明显骨溶解,内杯松动.2髋聚乙烯内杯脱位.共实施翻修手术12例,包括更换聚乙烯内杯和金属股骨头2例、金属闩杯翻修2例、全髋翻修8例.28髋在髋臼侧发现骨溶解,其中14髋股骨侧亦有骨溶解发生.结论 本组病例所观测到的H/G髋臼聚乙烯内杯的磨损程度超过文献所报道,而且由于磨损产生的大量磨屑,导致假体周围出现明显骨溶解,直接影响到假体的稳定.关节置换术后应定期随访,避免出现严重骨溶解后增加翻修手术的困难.  相似文献   

11.
混合型初次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的短期随访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混合型初次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的适应证及治疗效果.方法 回顾性研究2001年1月~2004年12月由同一术者施行的混合型初次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患者63例( 80髋),失访5例(5髋),临床随访资料完整者58例(75髋),对假体生存率、Harris 髋关节评分、疼痛、步态、大腿痛等方面进行评估;放射学资料完整者49 例(64髋),对假体放射学松动率、骨水泥鞘分级、异位骨化等方面进行评估.结果 75例(58髋)术后获随访(33.9±1.3)个月平均(15~57个月),假体生存率为97.3%,以髋臼或股骨假体无菌性松动为观察终点,则假体生存率为100%.Harris 髋关节评分从术前的平均(46±20)分(10~85分)改善为平均(92±8)分(56~100分). 56例(73髋)患者中,术后95.9%的患者(70髋)无疼痛或仅有轻微疼痛.4例(7.1%)为中度跛行,14例(25%)为轻度跛行,38 例(67.9%)无跛行.无一例出现大腿痛、髋臼或股骨假体的放射学松动.49例(64髋)放射学资料完整患者股骨假体骨水泥鞘分级:A级37髋, B 级20髋,C1级4髋, C2级3髋.4例(4髋)发生异位骨化,均为Brooker I级.结论 混合型初次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近期随访效果良好.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病灶清除植骨保留髋臼假体的翻修术治疗全髋关节置换(total hip arthroplasty,THA)术后稳定固定的髋臼假体周围局灶性骨溶解的疗效.方法 2006年3月至2009年3月,THA术后髋臼假体稳定固定的假体周围局灶性骨溶解患者23例(23髋),男13例,女10例;年龄39~54岁,平均46.6岁.23例均为非骨水泥髋臼.初次THA至诊断髋臼假体周围骨溶解的时间为4.6~7.4年,平均5.5年.术前HarTis髋关节评分74分.手术经腹股沟入路,行髂骨内板开窗,清除髋臼骨溶解病灶、同种异体颗粒骨植骨;经后外侧人路更换聚乙烯内衬、股骨头假体,保留髋臼假体.翻修术后1、3、6、12个月及之后每年随访1次,以髋关节Harris评分评价临床疗效,摄X线片、CT扫描观察植骨区愈合、新发骨溶解病灶及假体移位情况.结果 16例获得随访,随访时间8~38个月,平均28个月.末次随访时Harris髋关节评分86~100分,平均93.8分.16例植骨区成骨均良好,12例植骨区完全被周围骨爬行替代,髋臼假体固定好,无髋臼假体松动及移位,无新发髋臼假体周围骨溶解,无异位骨化、脱位、深静脉血栓形成及感染等并发症.结论 清除病灶植骨、保留髋臼假体、更换聚乙烯内衬和股骨头假体的翻修术可有效减少聚乙烯磨损颗粒产生,避免骨溶解病灶进展导致的假体松动,近期随访结果良好.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保留髋臼杯更换聚乙烯衬垫在全髋关节翻修术中的作用.方法 1995年4月至2007年12月,80例(93髋)接受保留髋臼杯更换聚乙烯衬垫手术.男41例,女39例;年龄27~82岁,平均53.3岁.初次置换与更换衬垫手术间隔0.3~18.4年,平均10.9年.翻修原因:聚乙烯磨损及骨溶解78髋,聚乙烯接近完全磨损但无骨溶解5髋,聚乙烯磨损及股骨柄假体松动4髋,复发性关节脱位3髋,感染1髋,假体周围骨折1髋,衬垫脱位1髋.翻修衬垫采用高交联聚乙烯60髋、普通聚乙烯33髋,以骨水泥固定47髋、原锁定机制固定46髋.结果 随访5~15年,平均7年.术前Harris髋关节评分(86.0±16.9)分,终末随访时(89.4±11.6)分.并发症包括脱位10髋,感染2髋,假体周围骨折1髋,衬垫脱落1髋.10髋再次翻修:髋臼杯翻修5髋,普通聚乙烯磨损2髋,感染2髋,衬垫脱落1髋.普通聚乙烯组新发骨溶解12髋.以假体松动为终点,十年生存率骨水泥固定组100%、原锁定机制固定组84.8%;以再次翻修为终点,十年生存率分别为90.4%和65.0%.结论 以骨水泥或原锁定机制固定翻修衬垫均安全有效.高交联聚乙烯耐磨性较好,能降低骨溶解风险,假体存活率更高.  相似文献   

14.
Kang PD  Yang J  Shen B  Zhou ZK  Pei FX 《中华外科杂志》2010,48(14):1060-1064
目的 探讨股骨前外侧皮质骨开窗技术在髋关节翻修术中取出股骨远端稳定固定骨水泥的价值.方法 2005年5月至2009年6月,共14例(14髋)因各种原因致髋关节置换术后失败患者接受全髋关节翻修手术.其中男性10例,女性4例,年龄54~75岁,平均66岁.翻修原因为股骨头置换术后髋臼磨损5例、全髋关节置换术后假体周围骨溶解并松动6例、骨水泥柄股骨近端骨溶解柄断裂1例、髋臼骨溶解假体松动翻修同时行股骨柄翻修1例,感染后二期翻修时远端骨水泥取出困难1例.14例(14髋)股骨柄均为骨水泥同定.术中按术前计划开窗部位、开窗范围于股骨皮质骨开一长方形骨窗.通过骨窗直视下彻底清除髓腔内稳定固定的骨水泥,修整股骨髓腔.植入翻修柄后将皮质骨开窗骨瓣原位回植,双股钢丝捆绑固定.术后定期随访拍摄x线片.观察皮质骨开窗骨瓣与周围骨愈合情况、骨瓣有无移位、股骨柄有无下沉以及有无捆绑钢丝断裂等.结果 10例患者术后获得随访,平均随访时间24.6个月.股骨皮质骨开窗长度2.5~6.0 cm,平均3.4 cm,宽度0.8~1.4 cm,平均1.2 cm.股骨开窗远端以远部分发生纵形劈裂骨折1例.无术中皮质骨穿孔及股骨干骨折.向远段扩大开窗1例,扩大长度1.5 cm.开窗部位皮质骨骨瓣原位回植选择2~3道双股钢丝固定,平均2.3道.随访期间2例发牛假体柄下沉(平均2.5 mm),无皮质骨瓣移位以及捆绑钢丝断裂,术后3~5个月皮质骨瓣已于周围骨纤维愈合.随访期间无一例因各种原因致再次翻修.结论 股骨皮质骨开窗技术在髋关节翻修术中有助于直视下彻底取出股骨髓腔远端稳定固定的骨水泥,同时不会造成股骨骨丢失、不影响翻修柄植入后的稳定固定.  相似文献   

15.
冯卫  刘建国  齐欣  李冬松  杨晨  李叔强  付莉 《中国骨伤》2012,25(11):899-902
目的:对人工全髋关节置换(THA)在骨性强直髋治疗中的临床及放射学效果进行评估。方法:自2003年1月至2009年8月,20例(30髋)骨性强直的髋关节患者采用THA治疗,其中男12例,女8例;平均年龄36岁。术后临床随访根据Harris评分、患者疼痛缓解满意度、肢体长度差异、髋关节活动范围以及髋关节外展肌力进行评价。X线影像学随访包括对髋臼及股骨柄假体周围骨溶解、假体松动、透光线及异位骨化进行评价。术后平均随访时间为4年。结果:Harris评分由术前的平均(40.75±6.52)分提高至术后平均(86.40±5.42)分;邻近受累关节疼痛完全缓解13例,部分缓解7例;13例外展肌力量恢复满意,跛行症状明显缓解,肢体短缩下降至小于0.5cm;髋关节活动范围较术前显著改善。放射学评估发现2例髋关节周围异位骨化,1例股骨假体周围透光线,无关节假体脱位及翻修的病例。结论:近期随访发现THA在治疗骨性强直的髋关节中可以获得满意的临床疗效,矫正髋关节畸形,恢复髋关节功能,减轻患髋邻近关节的疼痛,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16.
异体皮质骨桥接技术在人工髋关节股骨侧翻修中的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评价大段异体皮质骨桥接(onlay)技术在人工髋关节股骨侧翻修术中的临床应用情况.方法 自2000年1月,共23例(23侧)髋假体翻修手术中采用了新鲜冷冻异体皮质骨板的桥接技术.手术时患者平均年龄(66.3±6.5)岁.翻修原因:17例为假体无菌性松动,6例为假体松动伴假体周围骨折.根据AAOS骨缺损分型标准:Ⅱ型6例,Ⅲ型11例,Ⅵ型6例.骨缺损严重度均为Ⅲ度.患者接受临床评估,包括Harris评分、疼痛度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VAS)和满意度VAS.放射学评估假体的稳定性、下沉情况及移植骨的愈合和吸收情况.结果 术后平均随访4.2年,未出现假体失败再翻修.Harris评分由术前平均(32.7±15.5)分上升到术后平均(76.7±9.2)分.疼痛度VAS由术前平均(44.2±12.4)分降为终末随访时的平均(14.5±5.1)分,19例疼痛评分<20分,优良率82.6%.满意度VAS平均为(76.8±9.2)分,其中14例评分>80分,优良率为60.9%.放射学结果显示仅1例非骨水泥型假体翻修为纤维连接,2例骨水泥型假体翻修为可疑松动.所有31块移植骨和宿主骨间均获得桥接愈合,24块异体骨出现轻度边缘吸收.结论 大段异体皮质骨的桥接技术可以成功应用于髋关节股骨侧Ⅱ、Ⅲ、Ⅵ型骨缺损的翻修,具有力学支持和恢复骨量的效果,但须注意移植骨和假体的选择.  相似文献   

17.
目的: 通过对 28例 (30髋) zirconia-聚乙烯全髋关节的长期随访, 了解Zirconia陶瓷头的实际临床使用效果。方法: 用Harris评分分别评价术前和最后一次随访时髋关节功能。比较术后 1年及最后随访时的X线片, 记录假体松动、假体周围骨溶解、透亮线、及股骨矩吸收情况。根据Liv ermore的方法测量聚乙烯杯的磨损率。比较有骨溶解发生的髋关节与无骨溶解发生的髋关节的聚乙烯磨损率有无差别。结果: 共有 24例 (26髋) 获长期随访, 平均随访 9年 ( 6 ~13年 )。术前平均Harris评分 46分 ( 20 ~78分 ),最后随访时平均Harris评分 86分 (48~98分)。13髋 (50% ) 有假体周围的骨溶解发生。有 10髋 (38% ) 因髋臼假体的松动或髋臼周围骨溶解而接受翻修手术。平均聚乙烯髋臼磨损率为 0. 118mm/年。结论: 在本组研究病例中, 其髋臼磨损率并不比文献报道的传统的金属头低。而临床平均 9年翻修率更达 38%。其临床实际效果有待更深入的研究。  相似文献   

18.
AML非骨水泥型股骨假体全髋置换术的中期疗效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髓腔解剖交锁假体(anatomic medullary locking,AML)非骨水泥型股骨假体全髋置换术的中期疗效。[方法]1997年11月~2003年1月,采用AML非骨水泥型股骨假体行全髋置换24例26髋,平均年龄53.7(32~69)岁,术后进行7年3个月~12年5个月随访,平均9.7年。通过临床(Harris评分)和X线进行观察。假体的生存率采用Kaplan-Meier分析,以股骨假体的无菌性松动和任何原因所致的翻修为终点。[结果]临床随访:Harris评分从术前平均51.1分改善至末次随访时平均91.3分,优良率达88%,95%的患者对手术疗效满意。X线随访:25髋(96.2%)股骨假体位于中立位,1髋(3.8%)内翻位,末次随访股骨假体位置无改变,24髋(92.3%)髓腔填充良好,24髋(92.3%)骨长入。股骨假体周围区域性透亮带10髋(38.5%),无1髋全周透亮带;骨溶解1区11髋(42.3%)、7区11髋(42.3%);假体远端骨皮质增厚8髋(30.8%),骨性底座5髋(19.2%)。Kaplan-Meier分析假体生存率为1.0(95%可信区间,0.98~1.00)。异位骨化I度2例,Ⅱ度2例,Ⅲ度1例。[结论]AML非骨水泥型股骨假体全髋置换术中期疗效满意,良好的髓腔填充是获得假体最佳固定的最重要因素,是其获得满意疗效的关键。但在X线随访中,假体周围出现的异常骨反应较高,远期有假体松动可能,需进一步观察。  相似文献   

19.
目的对使用非骨水泥型假体行全髋关节置换术(totalhiparthroplasty,THA)治疗的股骨头缺血性坏死患者进行术后中期的影像学及临床评估,回顾性研究非骨水泥型假体的疗效及其影响因素。方法对1998年1月至2001年3月,采用非骨水泥型假体行THA治疗的股骨头缺血性坏死患者71例(80髋)进行至少5年的随访。临床评估以Harris评分为标准。影像学评估根据术后随访时骨盆正位与髋关节正、侧位X线片,观察髋臼、股骨假体的位置及其周围骨质的改变,并测量臼杯内衬的磨损速度、磨损方向。假体的生存率采用Kaplan-Meier分析,分别以髋臼、股骨假体的无菌性松动和任何原因所致的翻修为终点。结果共54例(62髋)患者获得至少5年的随访,术前Harris评分平均为(44.0±8.4)分(21~50分),终末随访时平均为(92.4±5.7)分(78~100分)。截至末次随访时无一例翻修或表现为影像学无菌性松动。1髋出现骨盆局灶性骨溶解,12髋出现股骨局灶性骨溶解。聚乙烯内衬平均线性磨损率为(0.125±0.074)mm/年。Kaplan-Meier分析假体生存率为1.0(95%可信区间,0.98~1.00)。结论多孔涂层非骨水泥型假体可为晚期股骨头缺血性坏死患者提供良好的中期固定及临床效果。然而,因为聚乙烯髋臼的磨损不可避免及假体周围骨溶解等潜在因素的存在,长期效果仍须进一步随访。  相似文献   

20.
[目的]评价髋臼加强环结合颗粒骨打压植骨在髋关节翻修术的应用效果.[方法]对本科2001年5月~2006年12月用髋臼加强环结合颗粒骨打压植骨进行人工髋关节翻修术8例患者进行了随访,男5例,女3例,平均年龄53岁(36~70岁),平均体重指数20(15~28).初次置换距翻修术5~20年,平均6.7年.翻修原因:感染性松动2例,无菌性松动6例.在8个髋关节翻修术中,6髋行全髋关节翻修,2髋仅翻修髋臼.采用美国骨科医师协会(AAOS)分型,本组患者骨缺损均为AAOS Ⅲ型(混合型骨缺损).随访X线片上的假体变化情况,对髋关节行Harris功能评定并计算假体生存率.[结果]7例患者均获得完整随访资料,末次随访前死亡1例(心肌梗死),平均随访4.5年(1.5~7.1年).患者平均Harris评分由术前的30分(20~64分)增加到末次随访时的88分(74~94分),其中疼痛、功能评分分别由术前的13.8分和11.5分提高到40.3分和39.9分.术前所有患者均有重度跛行,末次随访时1例无跛行,5例仅有轻度跛行,1例中度跛行.5髋假体获得良好稳定性;2髋因假体周围感染导致髋臼骨溶解而需要再翻修,失败率为29%;2髋发生异位骨化.以任何原因进行了翻修和影像学证明有松动作为失败标准,利用Kaplan-Meier生存分析计算髋臼加强环4.5年存活率为63%.[结论]在髋关节翻修术中采用髋臼加强环结合颗粒骨打压植骨的方法能较好地重建髋臼侧严重骨缺损,提供良好的初始稳定性,中期临床效果可令人接受.但对容易造成感染的各种因素必须加强监测,防止感染的发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