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目的:探讨老年人心房颤动并发脑卒中的危险因素及意义。方法:将我院1996~2005年448例老年心房颤动患者分为脑卒中组96例和对照组(无脑卒中组)352例。回顾性对比分析病史、合并疾病、体征及辅助检查、用药情况。结果:两组对照,脑卒中危险因素差异显著(P〈0.05)。结论:年龄〉75岁、持续性房颤、高血压、糖尿痛、高胆固醇、心力衰竭、未抗栓治疗是老年房颤并发脑卒中的高危因素,控制危险因素、合理应用抗凝、抗血小板药物有助于减少老年人心房颤动并发脑卒中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2.
目的:分析老年人心房颤动(Af)的病因、临床特点、左房内径及抗凝治疗现状。方法:对我院2001~2005年120例老年人Af住院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论:老年人Af常见原因是高血压和冠心病,脑卒中、充血性心力衰竭是其重要并发症,控制心室率,抗栓治疗应得到临床医生和患者的足够重视。  相似文献   

3.
孙磊 《医学综述》2000,6(4):174-174
<正>心房颤动是老年人一种常见的心律失常,且随着年龄的增大,房颤的发生率逐渐增高,并发脑栓塞的危险也在增加,抗凝治疗的与否与卒中的发生及预后有着密切的联系。  相似文献   

4.
黄尚能  凌霄 《右江医学》2009,37(1):103-105
心房颤动(Af)是常见的持续性心律失常,随着年龄的增长,其发生率显著增加。Af是脑卒中的独立危险因素,特别在老年人群中,脑卒中已成为Af病死率增高的主要原因。Af的治疗有三个主要目标:控制心室率、转复和维持窦性心律、以及预防血栓栓塞事件的发生。而Af的防治仍然是当前心律失常治疗中最薄弱的环节,也是21世纪心血管领域的一大难题。现代研究认为,对所有心房颤动患者应尽可能地给予复律治疗,缺血性脑卒中应给予积极抗凝及溶栓等治疗。现就近几年来Af并发缺血性脑卒中的防治进展做一综述。  相似文献   

5.
6.
7.
278例老年人心房颤动的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报道内科住院老年(60岁以上)心房颤动患者278例,病因以冠心病最多,心电图显示f波振幅低,并讨论了有关问题。  相似文献   

8.
王军 《中国医药导刊》2009,11(8):1387-1388
心房颤动(简称房颤)是老年人最常见的心律失常,随着年龄的增长,发病率亦增加,房颤引起血栓栓塞并发症也随之增加,严重影响着老年人的健康.现将我们5年来收治的138例老年房颤患者情况分析如下.  相似文献   

9.
老年人心房颤动77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相似文献   

10.
冠心病是内科常见病,老年人更是多见,其中伴有心房颤动的患者需要及时确诊和处理。笔者对100例确诊为冠心病伴房颤的老年患者的临床特征及治疗加以探讨。并提醒临床医生对老年人冠心病伴房颤和非老年冠心病房颤加以区别,临床工作中应予以重视,注重老年人冠心病伴房颤的特点。  相似文献   

11.
缺血性脑卒中是心房颤动(简称房颤)患者最常见的并发症,具有很高的致残率和致死率。而合理的抗栓治疗是降低脑卒中的有效方法,同时存在出血的风险,尤其是脑出血。所以用口服抗栓药物时,往往要评估脑卒中及出血的风险。现就如何权衡房颤抗栓治疗的疗效和安全性及常见脑卒中与脑出血的共同影响因素进行分析评价。  相似文献   

12.
苏慧  杨光  董秋艳  陈王晋 《中国医药导刊》2011,13(10):1661-1662
目的:探讨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rt-PA)静脉溶栓治疗超早期脑梗死合并心房颤动(AF)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对29例发病<3h的脑梗死合并AF患者分为溶栓组16例和对照组13例。溶栓组给予rt-PA总量0.9mg/kg,最大剂量90mg静脉溶栓。对照组予常规治疗。观察比较两组治疗前及治疗后(1h,24h,7d,21d)时的美国国立卫生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以及治疗前、治疗后90d日常生活能力Barthal指数(BI)评分,早期神经功能改变情况,出血风险,死亡率。结果:溶栓组较对照组在治疗后1h,21d的NIHSS评分,90dBI评分均有改善(P<0.05);溶栓组较对照组早期神经功能改善有统计学差异(P<0.05);溶栓组出血事件的发生率高于对照组(P<0.05),不增加死亡事件。结论:rt-PA静脉溶栓治疗超早期脑梗死合并AF可改善早期神经功能缺损症状和预后。  相似文献   

13.
海静如 《医学综述》2012,18(12):1876-1879
心房颤动(简称房颤)是临床最常见的心律失常之一,有极高的致残率及致死率。2010版的房颤治疗指南中抗栓治疗跃居其治疗总策略的第一位。房颤患者行冠状动脉支架置入术后针对不同抗栓机制的联合治疗策略是合理的,但目前很难把握好有效抗凝及出血风险的平衡点,需要根据个体化的实际情况,在术前严格评估患者术后的栓塞及出血风险,预见性地选择患者围术期及术后长期的持续抗栓方案。  相似文献   

14.
脑卒中合并心房颤动的rt-PA溶栓及抗凝治疗的研究现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脑卒中是老年人群中致死、致残的主要原因,与脑卒中发生相关的最常见的心脏病是心房颤动(房颤)。约2/3合并房颤的脑卒中患者,其脑卒中的发生是由心源性栓子导致的。脑卒中合并房颤在无溶栓禁忌证时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物溶栓治疗是安全、有效的,但疗效较无合并房颤患者差;在有溶栓禁忌证时,抗凝治疗为预防脑卒中合并房颤患者再次栓塞最有效的二级预防措施。新抗凝药物达比加群将成为华法林的有力替代者。  相似文献   

15.
背景 近年来,心房颤动(简称房颤)合并冠心病患者在临床上越来越受到关注,新近的临床研究主要集中于脑卒中和血栓栓塞事件的预防和治疗。目的 评估老年缺血性脑卒中合并房颤及冠心病患者的远期生存率,分析影响预后的危险因素。方法 本研究为回顾性队列研究,回顾性分析2012年1月-2014年10月首次因急性缺血性脑卒中入住北京医院神经内科病房的患者406例,从中选取同时满足房颤和冠心病诊断标准的60岁以上老年患者共计164例作为脑血管病组,并从心内科同期住院患者中选取年龄、性别、共病种类与其相匹配的房颤合并冠心病但无脑血管病患者164例作为非脑血管病组。收集两组患者的临床资料:包含人口统计学信息、疾病种类、用药种类、血压、心率、合并心脏基础疾病及其他疾病、实验室指标、超声心动图结果、治疗方案;分别通过CHA2DS2-VASc评分、CHADS2评分评估患者的脑卒中及血栓栓塞发生风险,应用HAS-BLED评分评估出血风险,并在其出院后通过定期电话随访、门诊及住院志查询等方式随访至少6年,记录其死亡、再住院次数及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MACE)发生情况,探讨影响其远期预后的因素。结果 脑血管病组合并高脂血症比例、慢性胃肠病比例低于非脑血管病组,LVEDD、CHA2DS2-VASc评分、CHADS2评分、HAS-BLED评分高于非脑血管病组(P<0.05)。脑血管病组164例患者失访2例(失访率1.2%),死亡80例(49.4%),根据生存结局分为死亡组(80例)和存活组(82例)。死亡组患者年龄大于存活组,收缩压、舒张压、合并高血压比例、合并高脂血症比例、血清蛋白、使用他汀类药物比例低于存活组,心率和合并陈旧性心肌梗死、心力衰竭、慢性肾病比例及纽约心脏病协会(NYHA)心功能分级、D-二聚体、N末端B型钠尿肽前体(NT-proBNP)高于存活组(P<0.05)。多因素Cox比例风险回归模型分析结果显示,年龄每增加10岁〔HR=1.63,95%CI(1.05,2.51)〕、陈旧性心肌梗死〔HR=2.19,95%CI(1.14,4.22)〕和D-二聚体≥148 μg/L〔HR=6.99,95%CI(2.10,23.28)〕是老年缺血性脑卒中合并房颤及冠心病患者远期死亡的危险因素,高血压〔HR=0.28,95%CI(0.11,0.72)〕和使用他汀类药物〔HR=0.38,95%CI(0.19,0.78)〕是患者远期死亡的保护因素。结论 房颤合并冠心病患者在首次发生脑血管病后,其远期死亡与并存的脑血管病无关,而与增龄、陈旧性心肌梗死病史及D-二聚体水平有关,维持适当高的血压水平和应用他汀类药物可能会降低远期死亡率。  相似文献   

16.
目的:分析住院患者心房颤动(AF)病因及年龄分布特点,指导临床治疗.方法:随机收集我院2007年10月~2011年10月AF住院患者共120例进行回顾性研究.结果:冠心病占38.3%,高血压占27.5%,糖尿病13.3%,肺心病占9.2%,风湿性心脏瓣膜病占7.5%,心肌病、甲亢、贫血等也占一定比例;冠心病、高血压、糖尿病、肺心病主发年龄段和风心病不同;阵发性AF18例,占15.0%,持续性AF43例,占35.8%,永久性AF59例,占49.2%.结论:冠心病、高血压病等是AF的主要病因,重视AF的健康教育和治疗.  相似文献   

17.
心房颤动与缺血性脑卒中的关系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张琪  车琳  陈晓光 《黑龙江医学》2010,34(4):257-259
心房颤动(房颤)是临床最常见的心律失常,对患者的生活质量影响及大,主要反映在缺血性脑卒中方面,极大地影响了患者的生存质量,严重者可危及生命。因此,对房颤患者给予积极抗凝治疗,对预防缺血性脑卒中,尤为重要。  相似文献   

18.
心房纤颤(房颤)是缺血性脑卒中的独立危险因素.50%的心源性脑卒中与房颤有关.及早诊断房颤对缺血性脑卒中的二级预防至关重要.普通心电图、24 h动态心电图等常规检测方法诊断率低,使部分房颤诊断延迟甚至遗漏,影响了华法令的正确使用.随着一些新方法的应用,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的房颤诊断率得以提高.目前何种诊断方法最佳仍有争议.  相似文献   

19.
目的:分析瑞舒伐他汀联合曲美他嗪用于高血压伴有阵发性心房颤动的效果。方法:选取2011年5月-2012年7月本院相关科室所收治的90例高血压伴有阵发性心房颤动患者,以瑞舒伐他汀+曲美他嗪实施联合治疗,并对半年后的治疗效果进行观察分析。结果:90例患者治疗半年后,显效43例,有效34例,无效13例,总有效率85.6%。治疗前后患者的心率与左心房内径的变化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前后患者的收缩压与舒张压变化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过程中,无不良反应情况出现。结论:以瑞舒伐他汀+曲美他嗪联合治疗高血压伴有阵发性心房颤动患者的疗效确切,不仅对心房的颤动具有良好的控制效果,还能起到降低血压的作用,且安全性很高,在临床治疗中值得大力推广并普及使用。  相似文献   

20.
急性心肌梗死合并心房纤颤之临床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丁莹 《实用医技杂志》2007,14(28):3928-3928
目的:讨论急性心肌梗死(AMI)合并心房纤颤的临床意义。方法:把AMI合并心房纤颤的23例患者与不合并心房纤颤的130例患者作比较,探讨心力衰竭发生率及病死率。结果:合并心房纤颤组心力衰竭发生率及病死率明显高于非心房纤颤组。结论:AMI合并心房纤颤预后较差,应尽早予以治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