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6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目的提高对少量外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的螺旋CT诊断和鉴别诊断。方法回顾性分析经螺旋CT复诊证实的105例少量外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的螺旋CT表现。结果纵裂池出血47例,侧裂池出血30例,脑沟出血22例,小脑幕区出血6例。合并脑挫裂伤、硬膜下血肿或颅骨骨折共12例。结论螺旋CT扫描对少量外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的定性、定位诊断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2.
中脑周围非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 non-aneurysmal subarachnoid hemorrhage ,PNSAH)是脑血管造影阴性的蛛网膜下腔出血( subarachnoid hemorrhage , SAH )中的一种独特的亚型。多种疾病可导致蛛网膜下腔出血,常见的有颅内动脉瘤、颅内肿瘤出血、动静脉畸形和创伤。但部分病例的SAH病因尚不明,即使随访影像学检查也不能明确[1]。这些病例的CT表现被称为PNSAH。 Gijn等[2]描述这种蛛网膜下腔出血,即出血主要局限在中脑周围脑池内,同时脑血管造影没有动脉瘤存在的证据。 PNSAH与动脉瘤破裂所致SAH的治疗手段、预后不同。所以,对 PNSAH 的准确诊断十分重要。但有时PNSAH与动脉瘤破裂所致SAH在CT平扫上的表现形式并不能截然区分。所以观察者间对PNSAH诊断存在变异。本文旨在研究其影像学特点及观察者内与观察者间对CT平扫诊断PNSAH的一致性。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T血管成像(CTA)对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SAH)的病因诊断价值。方法选取2011—2012年SAH患者50例,所有患者均在CTA后实施数字减影脑血管造影(DSA)检查,对二者结果进行对比分析。结果 CTA正确检出率(以DSA结果为标准,98%,49/50)与DSA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CTA组瘤体体积及瘤颈宽度检测结果与DSA检测结果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CTA在SAH病因中诊断价值较高,值得应用。  相似文献   

4.
蛛网膜下腔出血86例临床CT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蛛网膜下腔出血(subarachnoid hemorrhage,SAH)的CT表现、分型及临床价值。方法对86例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的CT表现、发病机制、发生部位进行分类分析。结果本组SAH分为自发性SAH29例,外伤性SAH32例,新生儿SAH13例,肿瘤性SAH6例,静脉性SAH6例;CT表现为相应部位的高密度灶,以纵裂池、侧裂池及小脑幕最常见。结论SAH部位不同可形成不同的CT表现,CT检查为该病的首选及必检,且有助于临床治疗方案的选择和预后的判断。  相似文献   

5.
目的提高对蛛网膜下腔出血(SAH)CT表现的认识。方法回顾性分析36例经临床证实的蛛网膜下腔出血的CT表现特点。结果单纯蛛网膜下腔出血13例,其中有外伤史6例,早产3例,不明原因4例。SAH伴有有颅内其他损伤12例,其中伴有硬膜下血肿2例,伴有局灶性脑损伤4例,伴有颅内多处损伤6例。SAH伴有相应病因9例。其中高血压性脑出血5例,动静脉畸形2例,缺氧缺血性脑病2例。SAH并发症2例,其中脑梗死1例,脑积水1例。结论蛛网膜下腔出血的CT表现具有特征性,CT容易诊断,当呈等、低密度时应结合临床综合分析。  相似文献   

6.
目的:为了进一步提高临床对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SAH)的治疗效果,分析和探讨64层螺旋 CT血管成像在自发性 SAH 中的应用价值。方法按照随机双盲的原则抽取2014年1月-2015年1月治疗的38例考虑自发性 SAH 的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所有入组的患者均常规给予64层螺旋 CT 血管成像(CTA)及数字减影脑血管造影(DSA)检查,其中 CT 血管成像均应用最大密度投影(MIP)、容积再现技术(VR),通过和 DSA 结果对比分析 CTA 在发现自发性 SAH 中的病因诊断中的应用价值和意义。结果以 DSA 诊断结果作为评价标准,CTA 的诊断结果准确率和 DSA 相比较,差异亦无统计学意义(P ﹥0.05);而 CTA 组在诊断血管瘤大小方面和 DSA 诊断结果准确率和 DSA相比较示,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临床上在诊断自发性 SAH 的过程中应用64层螺旋 CT 血管成像,不仅简单、快捷和方便,而且有利于发现病因和提高诊断准确率,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7.
目的利用脑血流灌注法显示脑血管痉挛状态对脑组织血流所产生的效应和脑血管痉挛与迟发性脑缺血(DCI)关系。方法利用CT血管造影(CTA)技术和CT灌注(CTP)技术研究了56例多次蛛网膜下腔出血的患者,选择的时机是刚入院,入院后14 d或临床症状有所恶化的时间段。利用CTP的指标[脑血容量(CBV),脑血流量(CBF)和平均通过时间(MTT)],记录CTA图像上显示的脑血管痉挛程度和迟发性局灶脑缺血的发生,评估最为痉挛的脑血管支配区域与脑灌注图上最少血流灌注面积之间的相关性,不同程度下的脑血管痉挛导致在脑血流灌注上和DCI的发生之间的差异。结果 21例患者没有脑血管痉挛,24例患者中等程度痉挛,11例患者是严重痉挛。有血管痉挛的65%的患者中,最为痉挛的血管的血流区域与最少的脑缺血灌注区域相一致。在严重的脑缺血的区域和没有血管痉挛的区域之间有显著CBF的不同。在11例有严重脑血管痉挛的患者中,有6例出现迟发性局灶脑缺血;在24例有中度脑血管痉挛的患者中,有9例出现迟发性局部脑缺血;且在21例没有脑血管痉挛的患者中,有4例出现DCI。结论血管的痉挛降低了脑血流的灌注,但只有2/3的病例脑血管痉挛与乏血供的灌注区域相一致,而且,几乎1/2的具有严重脑血管痉挛的患者没有发生DCI。因此,虽然严重的脑血管痉挛能降低脑血流的灌注水平,但是血管痉挛不会直接导致DCI。  相似文献   

8.
应用CT灌注成像研究兔蛛网膜下腔出血后脑血流的变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于涛  王中  周岱  姚选军  胡春洪 《江苏医药》2005,31(9):683-685
目的应用CT灌注成像技术(PCT)研究兔蛛网膜下腔出血(SAH)后脑血流的变化并探讨其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动物分正常组、假手术组、SAH1d组、3d组、7d组、14d组共6组。经颞开颅二次注血法制作兔SAH模型。首次注血后1d、3d、7d、14d进行PCT检查,观察局部脑血流量(rCBF)、局部脑血容量(rCBV)、达峰时间(TTP)的变化。HE常规染色病理检查。结果正常组的rCBF、rCBV和TTP分别为(142·283±9·749)ml·min-1·100g-1、(247·517±37·920)ml·min-1·100g-1和(3·383±0·194)s。SAH组,rCBF SAH后第1天即开始下降,以第3天最为明显[(62·583±5·123)ml·min-1·100g-1],随后开始恢复,但是在第14天时仍没有达到正常;rCBV在SAH后第1天下降,第7天时升高,第14天时恢复正常;TTP在SAH后第1天开始延长,第3天最为明显(P<0·01),第7天有所恢复,第14天时仍为正常的1·9倍(P<0·01)。病理检查显示局部脑区有神经元的细胞质浓缩、核浓染等改变,以SAH后第7天最为明显。结论CT灌注成像可以方便、有效地检测SAH后的脑血流动力学变化,并可根据各种参数的比值及相关关系提供相关的脑血流动力学信息,提示有无脑缺血以及脑缺血的程度。  相似文献   

9.
目的 CT灌注成像技术对颅内动脉瘤破裂蛛网膜下腔出血(SAH)所产生的脑血管痉挛(CVS)的诊断价值。方法 30例动脉瘤破裂SAH患者均在出血后急诊DSA造影和血管内栓塞治疗。分别于出血后3、7、10、142、1d行CT灌注成像(CTPI)检查。选择6例正常志愿者的脑CTPI数据作为对照。结果 30例患者中,10例出现脑缺血症状。与对照组比较,无脑缺血症状组脑血流量(CBF)值出血后第14天明显降低,造影剂平均通过时间(MTT)值于出血后第10、14天明显延长(P<0.05)。脑缺血症状组MTT值第7天开始即升高,且至21 d仍然高于对照组(P<0.05)。感兴趣区CBF值第10天开始降低,持续至第14天,脑血容量(CBV)值第14天起开始降低,至21 d数值仍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 MTT是判断迟发性脑血管痉挛比较敏感的指标。CBF对于检测脑组织异常灌注具有较高的敏感性和稳定性。CBV显著下降是预测不可逆性脑梗死的较为准确的指标。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64排螺旋CT脑血管成像 (CTA)对原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病因进行筛查的临床价值.方法:对平扫检出蛛网膜下腔出血的患者行64排螺旋CT的脑血管成像检查,采用VR,SSD,MIP技术重建三维脑血管成像.结果:正常21例,异常14例,其中动脉瘤11例,部分闭塞1例,血管畸形2例.64排螺旋CT脑血管成像能清晰的显示颅内大血管影像,对绝大部分的动脉瘤能迅速、准确地诊断.结论:螺旋CT的CTA检查是一种显示颅内血管病变有价值的检查方法,它较普通螺旋CT更快捷,更准确,相对脑血管造影有无创伤、价格低的优点.对原发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病因的筛查及临床治疗方案的制定有重要的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11.
尼莫地平防治蛛网膜下腔出血后脑血管痉挛临床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尼莫地平注射液防治蛛网膜下腔出血(SAH)后脑血管痉挛(CVS)的疗效。方法:120例SAH病人随机分为治疗组70例和对照组50例,治疗组在与对照组相同的常规治疗基础上加用尼莫地平注射液10mg/50ml,静脉滴注,然后改为尼莫地平片30mg,口服,结果:治疗组CVS发生率,CVS持续时间,脑梗死(CI)发生率,病死率均明显低于对照组,CVS治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而再出血发生率无明显差异,结论:尼莫地平防治SAH后CVS疗效显著且无增加再出血的危险。  相似文献   

12.
目的观察法舒地尔治疗蛛网膜下腔出血(SAH)引起的脑血管痉挛(CVS)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方法选择本院2011年2月~2012年7月收治的58例明确诊断为SAH的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29例。所有患者均在72h内接受治疗,观察组患者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给予法舒地尔治疗,对照组给予尼莫地平治疗.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结果观察组治疗的总有效率(96.6%)明显高于对照组(69.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不良反应较对照组少,且表现轻微。结论法舒地尔防治由SAH引起的CVS疗效确切.且不良反应少,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3.
施志杰  钟国富  李峰  王梅 《中国基层医药》2010,17(24):3340-3341
目的 探讨法舒地尔防治动脉瘤破裂蛛网膜下腔出血后脑血管痉挛的临床疗效.方法 采用回顾性分析的方法,动脉瘤破裂蛛网膜下腔出血后脑血管痉挛患者临床资料,依据治疗方式不同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结果 观察组患者治疗后GCS评分明显优于对照组;观察组患者治疗后大脑中动脉平均血流速度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患者治疗后致残率、病死率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 法舒地尔联合常规治疗动脉瘤破裂蛛网膜下腔出血后脑血管痉挛临床疗效明显,预后良好,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分析16层螺旋CT血管成像对蛛网膜下腔出血(SAH)病因的诊断价值。方法58例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均先行16层螺旋CT平扫,再行CT血管成像(CTA),之后应用多平面重建、容积再现、最大密度投影等技术,对图像进行处理,观察患者的脑血管情况并对SAH病因进行分析。结果经3D-CTA共发现46例患者有56个动脉瘤、动静脉畸形8例、烟雾病3例、阴性1例;与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或外科手术作为参照,提示3D-CTA诊断颅内动脉瘤的敏感性与特异性分别为97.83%与100.00%。结论16层螺旋CT血管成像在蛛网膜下腔出血的病因诊断中具有较高应用价值,可作为诊断蛛网膜下腔出血病因的首选方法。  相似文献   

15.
黎兴华 《现代医药卫生》2007,23(24):3654-3656
目的:探讨64层螺旋CT血管造影(CTA)在蛛网膜下腔出血(SAH)病因诊断中的运用及护理。方法:对2005年9月~2006年9月收治入院的89例SAH患者行64层螺旋CT血管造影检查,其中49例同时接受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检查。分析CTA检查结果并与DSA检查结果比较。结果:89例患者中CTA检出动脉瘤70例,动静脉畸形9例,静脉窦血栓2例,阴性8例;在同时接受DSA检查的49例患者中,发现动脉瘤41例,动静脉畸形4例,阴性4例,其中除1例CTA发现并经临床证实的动脉瘤DSA检查为阴性外,其余全部CTA确诊。CTA对SAH病因诊断中的敏感性和特异性均为100%,DSA分别为98%和100%。结论:64层螺旋CTA对SAH的病因诊断是一种无创、快速、便捷的影像学检查方法,做好检查时的护理配合,可使血管的空间立体结构及周边关系显示良好,有助于治疗方法的选择和难度的评估。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法舒地尔与尼莫地平治疗蛛网膜下腔出血(SAH)后脑血管痉挛的临床效果.方法 选择本院2012年9月至2014年6月收治的92例SAH后脑血管痉挛患者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对照组46例(尼莫地平治疗)和观察组46例(法舒地尔治疗).分析两组治疗后疗效及安全性.结果 用药后3周对脑血管痉挛观察,观察组脑血管痉挛发生率为4.35%,对照组为6.52%,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治疗后Glasgow预后评分显示有效率为84.78%,对照组为69.5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治疗后出现发热、头痛及面部充血等不良反应发生率为8.70%,对照组为23.9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法舒地尔、尼莫地平对脑血管痉挛改善情况及预后均有较高疗效,但是法舒地尔的安全性较高,利于远期预后,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