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4 毫秒
1.
李秋英 《中国基层医药》2008,15(7):1087-1088
目的 观察早期应用阿托伐他汀对急性脑梗死(ACI)患者血脂、G-反应蛋白(CRP)和血管细胞粘附分子-1(VCAM-1)的影响,探讨他汀类药物在急性脑梗死早期治疗中的作用.方法 选择急性脑梗死住院患者90例,随机分为阿托伐他汀治疗组(治疗组)和非阿托伐他汀治疗组(对照组),比较两组治疗前后甘油三酯(TG)、总胆固醇(T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h)、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h)、CRP和VCAM-1水平.结果 治疗后治疗组与对照组的血浆CRP[(11.6±5.2)mg/L与(16.4±7.3)mg/L]和VCAM-1[(7.11±1.83)μg/L与(8.16±2.60)μg/L]显著低于治疗前水平(P<0.05).结论 急性脑梗死患者早期应用阿托伐他汀治疗可使CRP和VCAM-1显著降低,有明显抗炎性反应作用.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阿托伐他汀对急性脑梗死(acute cerebral infarct,ACI)的治疗保护机制.方法:实验分为4组:ACI血脂正常组(A)、ACI高血脂组(AH组)、阿托伐他汀治疗急性ACI血脂正常组(AT组)、阿托伐他汀治疗ACI高血脂组(AHT组).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NDS)和日常生活能力评分(ADL)评定临床治疗效果,测定血脂.结果:经过阿托伐他汀治疗后与对照组比较NDS评分显著降低,ADL评分显著增高(P<0.05).A、AH组经过阿托伐他汀治疗后MDA血清水平明显降低,SOD血清水平明显增高(P<0.05).结论:阿托伐他汀可以通过清除ACI自由基、抑制氧化应激效应发挥脑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3.
目的研究阿托伐他汀钙片对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清C-反应蛋白含量的影响及意义。方法将104例脑梗死患者随机分为阿托伐他汀钙片组和对照组。阿托伐他汀钙片组在对照组基础上每天加服阿托伐他汀钙片20mg,检测治疗前后血清CRP含量。结果阿托伐他汀钙片组治疗后血清CRP较对照组下降明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阿托伐他汀钙片能够降低脑梗死患者血清CRP水平,可能与抑制炎症反应有关。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阿托伐他汀对老年性脑梗死患者血清C-反应蛋白(CRP)水平的影响。方法:将70例脑梗死患者随机分为常规治疗组(35例)和阿托伐他汀治疗组(35例),30例健康人为对照组。阿托伐他汀治疗组于常规治疗基础上加用阿托伐他汀40 m g/d,疗程为15 d。两组均于治疗前和治疗结束时测定血清CRP。结果:阿托伐他汀组治疗2周后,CRP较治疗前下降(P<0.05)。常规组治疗前后无明显变化(P>0.05)。结论:在脑梗死早期给予大剂量阿托伐他汀治疗,使CRP水平下降,可能有利于抑制炎症反应、稳定斑块。  相似文献   

5.
目的 观察并探讨依达拉奉联合阿托伐他汀治疗急性脑梗死(ACI)的疗效.方法 128例急性脑梗死患者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64例.对照组给予基础常规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给予依达拉奉联合阿托伐他汀进行治疗.对比两组患者的疗效及治疗前后血脂[高密度脂蛋白(HDL)、低密度脂蛋白(LDL)、甘油三酯(TG...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黄连素联合阿托伐他汀对急性脑梗死(ACI)患者血清炎症因子(MIF、IL-6、CRP)水平及短期临床预后的作用。方法:选择120例ACI患者,随机分为联合组(n=60)和阿托伐他汀组(n=60)。两组均给予ACI常规治疗。联合组给予黄连素(300 mg tid)+阿托伐他汀(40 mg qd),阿托伐他汀组仅给予阿托伐他汀(40 mg qd)。测定所有患者的血清MIF、IL-6、CRP水平(入院第1、14天)及进行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入院第1、14、90天)。结果:入院第1天及第14天,两组患者血清MIF、IL-6、CRP水平与NIHSS评分呈正相关(P<0.05);入院第1天,两组间患者的MIF、IL-6、CRP水平及NIHSS评分比较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入院第14天较第1天,两组患者的血清MIF、IL-6、CRP水平及NIHSS评分均显著降低(P<0.05);入院第14天,联合组较阿托伐他汀组血清MIF、IL-6、CRP水平及NIHSS评分显著降低(P<0.05);随访第90天,联合组较阿托伐他汀组mRS评分显著偏低(P<0.05),短期预后良好率显著偏高(P<0.05)。结论:对急性脑梗死的治疗,黄连素联合阿托伐他汀治疗可显著降低ACI急性期血清炎症因子MIF、IL-6、CRP水平,并显著促进神经功能恢复,改善短期预后。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阿托伐他汀对急性冠脉综合征(ACS)患者血清妊娠相关蛋白-A(PAPP-A)和C反应蛋白(CRP)的影响.方法:选取ACS患者(ACS组)105例和正常对照组90例,测定其PAPP-A及CRP水平,将105例ACS患者随机分阿托伐他汀20 mg组(高剂量组,51例)和阿托伐他汀10 mg组(低剂量组,54例),分别采用20 mg和10 mg阿托伐他汀治疗1周后,再次测定PAPP-A及CRP水平.结果:ACS组血清PAPP-A和CRP水平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治疗前,高剂量组和低剂量组的PAPP-A及CRP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治疗后高剂量组和低剂量组的PAPP-A及CRP水平均低于治疗前,治疗后高剂量组的PAPP-A及CRP水平均低于低剂量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阿托伐他汀可以减轻ACS患者的炎症反应,稳定冠脉粥样硬化斑块.  相似文献   

8.
目的观察停用阿托伐他汀对老年急性脑梗死(ACI)患者病情的影响,为ACI预防及治疗提供参考。方法选取2016年9月-2018年8月靖州苗族侗族自治县人民医院收治的老年ACI患者112例,均接受常规治疗,出院后,长期应用组(56例)长期服药阿托伐他汀,停用组(56例)在出院2周后停用阿托伐他汀。对患者随访1年,比较2组复发率、不良反应率,血脂指标及颈动脉超声检查结果。结果随访期间,2组患者不良反应率无明显差异(P>0.05),长期应用组复发率为8.93%,低于停用组的23.21%(P<0.05);随访1年,长期应用组总胆固醇(TC)、三酰甘油(TG)、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水平均优于停用组(P<0.01),且长期应用组颈动脉内—中膜厚度(IMT)、斑块面积、斑块指数均低于停用组(P<0.01)。结论长期服用阿托伐他汀可预防ACI复发,稳定颈动脉易损斑块,应告知患者停用阿托伐他汀的危害,提高患者服药依从性。  相似文献   

9.
孙新爱  周笑非 《中国基层医药》2012,19(11):1630-1631
目的 探讨阿托伐他汀对急性脑梗死( ACI)患者血清白细胞介素-6(IL-6)、内皮素(ET)和单核细胞趋化因子(MCP-1)水平以及神经功能的影响.方法 将100例ACI患者随机分为阿托伐他汀组(50例)和常规治疗组(50例),阿托伐他汀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加用阿托伐他汀20mg,每天1次,连续服用4周.观察比较治疗前后血清IL-6、ET、MCP-1水平及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NDS)评定,并以30例健康体检正常者作为对照组.结果 常规治疗组和阿托伐他汀组血清IL-6、ET及MCP-1水平较对照组明显升高(t=26.38、49.10、34.51、25.77、32.23、34.68,均P<0.05);治疗后,阿托伐他汀组较常规治疗组血清IL-6、ET及MCP-1水平下降更明显(t=10.10、13.18、23.85,均P<0.05);两组NDS评分较治疗前明显下降(t=18.38、6.98,均P<0.05),且阿托伐他汀组较常规治疗组下降更明显(t=12.00,P<0.05).结论 阿托伐他汀能明显降低ACI患者血清IL-6、ET及MCP-1水平,有助于ACI患者的神经功能恢复.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脑心清片联合阿托伐他汀在急性脑梗死患者中的治疗效果。方法:选择2017年6月~2018年10月某院收治的106例急性脑梗死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53例。对照组给予阿托伐他汀治疗,观察组给予阿托伐他汀联合脑心清片治疗,比较两组实验室相关指标及疗效。结果:观察组NT-proBNP、LDL及CRP指标较对照组低,治疗效果较对照组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急性脑梗死给予阿托伐他汀联合脑心清片治疗,可降低患者NT-proBNP、LDL及CRP指标,提高疗效,促进患者转归。  相似文献   

11.
目的 观察依达拉奉联合阿托伐他汀在急性脑梗死(ACI)中的治疗效果,进一步探讨其作用机制.方法 选择44例ACI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两组,各22例.治疗组给予依达拉奉联合阿托伐他汀;对照组单用阿托伐他汀.治疗1个疗程(2周)后分别对两组患者神经功能缺损情况评分,并作出疗效对比分析.结果 两组患者治疗后与治疗前积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与对照组经治疗后积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0.91%,无效或恶化2例;对照组为81.82%,无效4例,治疗组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 依达拉奉联合阿托伐他汀治疗ACI具有显著效果,且无不良反应.  相似文献   

12.
目的分析急性脑梗死行阿托伐他汀治疗对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本院收治的69例急性脑梗死患者临床资料,按不同治疗方案分为两组,对照组33例行阿司匹林治疗,研究组36例在其基础上行阿托伐他汀治疗,观察两组IMT、斑块面积及hs-CRP、NO的含量情况。结果治疗后,研究组IMT、斑块面积均显著小于对照组,差异均具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急性脑梗死行阿托伐他汀治疗对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影响效果显著。  相似文献   

13.
目的比较常规剂量和高剂量阿托伐他汀与丁苯酞联用治疗急性脑梗死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我院神经内科2013年5月至2014年5月收治的急性脑梗死患者110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A组(55例)和B组(55例)。A组患者采用常规剂量阿托伐他汀与丁苯酞联用治疗,B组患者则采用高剂量阿托伐他汀与丁苯酞联用治疗;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治疗前后比较美国国立卫生院卒中量表评分(NIHSS)、总胆固醇(TC)、三酰甘油(TG)、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超敏C反应蛋白(hsCRP)和基质金属蛋白酶-9(M M P-9)水平、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M T)及粥样硬化斑块面积等。结果治疗后,B组患者临床治疗总有效率高于A组(90.91%vs.60.00%,P<0.05);NIHSS评分低于A组(3.19±0.67vs.5.71±1.04,P<0.05);TC、TG、HDL-C、LDL-C、hs-CRP、M M P-9水平均优于A组(P<0.05);IM T和粥样硬化斑块面积水平均优于A组(P<0.05)。结论高剂量阿托伐他汀与丁苯酞联用治疗急性脑梗死,可有效促进神经功能恢复,抑制动脉粥样斑块形成,并有助于改善血脂指标及炎症反应水平,疗效优于低剂量阿托伐他汀。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阿托伐他汀对急性冠脉综合征(ACS)患者血清妊娠相关蛋白-A(PAPP-A)和C反应蛋白(CRP)的影响。方法:选取ACS患者(ACS组)105例和正常对照组90例,测定其PAPP-A及CRP水平,将105例ACS患者随机分阿托伐他汀20mg组(高剂量组,51例)和阿托伐他汀10mg组(低剂量组,54例),分别采用20mg和10mg阿托伐他汀治疗1周后,再次测定PAPP-A及CRP水平。结果:ACS组血清PAPP-A和CRP水平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治疗前,高剂量组和低剂量组的PAPP-A及CRP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治疗后高剂量组和低剂量组的PAPP-A及CRP水平均低于治疗前,治疗后高剂量组的PAPP-A及CRP水平均低于低剂量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阿托伐他汀可以减轻ACS患者的炎症反应,稳定冠脉粥样硬化斑块。  相似文献   

15.
摘要:目的 探讨阿托伐他汀对急性冠脉综合症患者血清妊娠相关蛋白-A(pregnancy-associated plasma protein-A,PAPP-A)和C反应蛋白(c-reative protein,CRP)的影响。方法 测定90例正常对照组和105例急性冠脉综合症患者血清PAPP-A、CRP的浓度,所得结果进行统计分析。急性冠脉综合症组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分别应用阿托伐他汀20mg、10mg治疗一周后再次测定PAPP-A及CRP浓度,观察不同剂量之间的治疗效果。结果:急性冠脉综合症组患者PAPP-A及CRP浓度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阿托伐他汀20mg治疗可显著降低PAPP-A及CRP浓度,与阿托伐他汀10mg相比有统计学意义(P<O.05)。结论:急性冠脉综合症患者PAPP-A和CRP血浆水平明显升高,阿托伐他汀可以降低ACS患者血清PAPP-A和CRP浓度,减轻炎症反应稳定冠脉粥样硬化斑块,并且这种机制与剂量相关。  相似文献   

16.
阿托伐他汀治疗急性冠脉综合征对血浆GP140及CRP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评价急性冠脉综合征(ACS)患者阿托伐他汀治疗对稳定斑块和炎症抑制的影响,探讨ACS患者强化降脂治疗的必要性.方法:61例ACS患者均在入院48 h内随机分为两组,阿托伐他汀组30例, 20 mg·d-1,顿服;常规组31例,予以常规治疗,不用任何调脂药物;疗程均为8周.用药前后检测血脂、肝、肾功能,并采用流式细胞术测定血小板膜表面α颗粒膜糖蛋白(GP140)及采用免疫透射比浊法测定血清中C-反应蛋白(CRP)浓度等指标.两组治疗前血脂水平、GP140、CRP差异无显著性(P>0.05),具有可比性.结果:常规组治疗后血脂水平无明显变化(P>0.05),GP140、CRP水平与治疗前比较变化不明显(P>0.05);阿托伐他汀组治疗后总胆固醇(TC)、三酰甘油(TG)、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GP140、CRP水平均显著降低,治疗前后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1).结论:本研究显示ACS患者治疗中,与常规组比较,阿托伐他汀组治疗后血脂水平、GP140及CRP明显降低,提示阿托伐他汀对ACS患者有明显抗炎和稳定斑块作用.  相似文献   

17.
目的 观察阿托伐他汀对急性脑梗死患者临床疗效和调脂及C-反应蛋白(CRP)水平的影响.方法 60例急性脑梗死患者给予阿托伐他汀20 mg,口服,1次/d,疗程4周.观察治疗前后血清高敏C反应蛋白(hs-CRP)及血脂浓度的变化.结果 经阿托伐他汀治疗4周后,治疗组显效率达70.0%,总有效率86.7%;明显优于对照组(43.3%和66.7%)(P<0.05),无明显不良反应;TC、LDL-C较治疗前均明显降低,FIDL-C(P<0.05)较治疗前明显升高,且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和P<0.01),血清hs-CRP水平显著降(P<0.01).结论 阿托伐他汀具有明显调脂作用,还明显降低CRP的浓度,且无明显不良反应.尽早使用阿托伐他汀可更好地预防和控制缺血性脑血管疾病,减少脑血管病的发生及改善脑血管病的预后.  相似文献   

18.
目的检测急性冠脉综合征(acute coronary syndrome,ACS)患者经过阿托伐他汀强化治疗后血清C反应蛋白(CRP)水平,探讨阿托伐他汀对ACS的治疗保护作用。方法 58例ACS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给予常规量阿托伐他汀20mg/d,实验组:给予阿托伐他汀40mg/d,用ELISA法分别检测治疗前及治疗1月后患者血清CRP浓度。结果强化他汀治疗组CRP浓度明显低于常规治疗组(P〈0.01)。结论 CRP是ACS的炎症标志物,早期应用阿托伐他汀短期治疗可迅速、明显地抑制炎症因子CRP,具有改善血管内皮和稳定斑块的作用,且剂量偏大可能获得更大的益处。  相似文献   

19.
王洋 《中国医药》2012,7(10):1222-1224
目的 探讨阿托伐他汀联合辅酶Q10对颈动脉斑块的治疗效果.方法 127例颈动脉斑块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n=42)、阿托伐他汀组(n=42)和阿托伐他汀+辅酶Q10组(n=43),分别接受常规治疗、阿托伐他汀和阿托伐他汀+辅酶Q10治疗,治疗6个月后行超声心动图和CT血管成像(CTA)检查,随访颈动脉内-中膜厚度(IMT)、斑块体积、颈总动脉内径及颈动脉狭窄率,并观察用药不良反应.结果 治疗6个月后,阿托伐他汀组及阿托伐他汀+辅酶Q10组IMT及斑块体积均较治疗前及对照组治疗后明显减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阿托伐他汀+辅酶Q10组较阿托伐他汀组IMT及斑块体积减小更明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阿托伐他汀组及阿托伐他汀+辅酶Q10组患者颈总动脉内径[(6.4±0.8)mm与(6.7±1.0)mm]均大于本组治疗前[(5.8±0.6)mm与(5.9-±0.5)mm]及对照组治疗后[(6.0±0.7)mm],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颈动脉狭窄率低于治疗前及对照组治疗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而阿托伐他汀+辅酶Q10组患者颈总动脉内径增大及颈动脉狭窄率减小较阿托伐他汀组更明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颈总动脉内径:(6.7±1.0)mm比(6.4 ±0.8)mm;颈动脉狭窄率:(22±3)%比(37±4)%,均P<0.05].对照组治疗后各指标无明显变化.阿托伐他汀组3例患者出现乏力,2例肌痛,对照组及阿托伐他汀+辅酶Q10组无一例发生不良反应.结论 阿托伐他汀联合辅酶Q10能有效延缓斑块进展及颈动脉狭窄,并缓解由阿托伐他汀引起的肌痛和乏力,值得临床借鉴应用.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阿司匹林联合阿托伐他汀钙片对早期急性脑梗死的临床疗效。方法将本院收治的92例早期急性脑梗死患者随机分至对照组(n=46例)和观察组(n=46例),对照组予以阿司匹林肠溶片口服治疗,100mg,每日1次;观察组采取阿司匹林肠溶片联合阿托伐他汀钙片治疗,阿司匹林肠溶片用法用量与对照组一致,阿托伐他汀钙片20mg,每日1次。采用美国国立卫生院卒中量表(NIHSS)评价患者的神经功能缺损情况,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2组患者的CRP水平。结果治疗前,对照组及观察组的NIHSS评分、CRP水平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有P>0.05。治疗14d后,对照组及观察组的NIHSS评分、CRP水平均显著低于治疗前,且观察组降低得更明显,均有P<0.05。结论采用阿司匹林肠溶片联合阿托伐他汀钙片治疗早期急性脑梗死患者,能有效改善患者的神经功能缺损情况,疗效确切,具有重要的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