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目的 探讨超声显像对浅表淋巴结良、恶性病变的鉴别诊断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60例患者70个浅表肿大淋巴结形态、长径与横径比值,内部回声、彩色多普勒(CDFI)特征.结果 良性肿大淋巴结形态多为椭圆形,长径与横泾之比多≥2,可显示淋巴门,皮髓质分界清楚,髓质居中,CDFI显示为淋巴门型血流,恶性转移性淋巴结肿大形态多为圆形,长径与横径之比<2,淋巴门结构不清,髓质结构消失,呈单一的低回声或弱回声,CDFI显示血流分布多呈非淋巴门型.结论 超声显像对浅表淋巴结良、恶性鉴别有重要意义,为临床诊疗策略的制定具有重要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超声对肿大浅表淋巴结的诊断价值,提高超声对不同疾病所致浅表淋巴结肿大的诊断水平。方法 应用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仪并高频探头观察135例浅表肿大淋巴结声像图特点(包括长径与短径之比、淋巴结门部回声、皮质区回声)、彩色多普勒血流特征(包括血流形态、最大血流速度、阻力指数)。结果 二维声像图特点:恶性淋巴结长径与短径之比小于2,良性淋巴结长径与短径之比大于2;恶性淋巴结门部强回声消失或偏移及形态不规则,良性淋巴结门部强回声规则存在从皮质部回声分析得出:其低回声程度恶性淋巴瘤〈淋巴结转移癌〈淋巴结炎〈淋巴结反应增生。血供特征良性淋巴结内血流多呈淋巴结门务状血流规则分布,而恶性肿大淋巴结内可见网状彩色血流或周边见丰富的血流信号。血流参数:淋巴结炎症或淋巴结反应性增生血流速度、阻力指数(〈0.60)呈相对低速、低阻表现;淋巴结肿瘤,不论是淋巴瘤还是转移性肿瘤,血流速度、阻力指数(〉0.65)呈相对高速、高阻表现。结论 彩色多普勒超声对不同病因所致浅表淋巴结肿大有诊断及鉴别诊断价值。  相似文献   

3.
目的:分析和探讨多普勒彩色超声(超声)对炎性淋巴结和恶性淋巴结的鉴别价值。方法此次临床研究主要以本院在2011年1月~2012年1月份收治的90例浅表淋巴结肿大患者为研究对象,采用彩色多普勒超声对患者浅表淋巴结进行观察,对患者淋巴结进行诊断。结果经临床研究结果显示,炎性淋巴结形态为椭圆形, L/S值≥2,皮髓质结构清晰,门部在中部,很大程度上不存在淋巴融合,血流信号向门部集中,呈现放射状或者沿髓质走形,淋巴门位置的髓质主干动脉血流速度较低,阻力指数在0.6左右。恶性淋巴结主要呈现圆形状或者分叶状, L/S在2以下,内部的回声结构存在异常情况,髓质消失,皮质出现不均质的低回声,存在非均匀增宽,门部偏向心部,淋巴结之间存在融合,内部血流信号不规则,淋巴门位置的髓质主干动脉血流速度较高,阻力指数在0.7左右。结论超声对炎性淋巴结以及恶性淋巴结的鉴别具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值得推广和普及。  相似文献   

4.
李丽 《河北医药》2009,31(12):1460-1461
目的 探讨超声在非霍奇金淋巴瘤(NHL)浅表淋巴结病变疗效检测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应用彩色多普勒超声对比观察NHL患者57例化疗前后浅表淋巴结(化疗前179个,化疗后残存71个)最大切面上的长径(L)/短径(S)比、内部回声、彩色多普勒血流图(CDFI)、彩色多普勒能量图(DPI)表现及脉冲多普勒(PW)频谱特征。结果NHL浅表淋巴结呈低回声,椭圆或近圆形,血流丰富,化疗前后淋巴结在回声、血供类型、L/S、RI及PI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1)。结论化疗前后NHL淋巴结形态及血流动力学状态有差异,超声检测可以作为判断NHL化疗疗效的重要方法,有重要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5.
陈松英 《中国基层医药》2014,(22):3386-3387
目的:探讨高频超声检查在浅表淋巴结良恶性鉴别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对128例浅表淋巴结患者进行高频超声检查,鉴别患者淋巴结的良恶性,并与术后的病理检查结果进行比较。结果高频超声对浅表淋巴结良恶性鉴别诊断准确率90.5%,误诊20例。良性淋巴结的长径和短径值分别为(2.2±0.8)cm、(1.0±0.4)cm,恶性淋巴结长径和短径值分别为(3.4±1.0)cm、(1.7±0.9)cm,恶性组数值均显著大于良性组(t=9.13、5.11,均P<0.05)。恶性组RI为(0.44±0.06),良性组RI为(0.83±0.23),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5.06,P<0.05)。结论高频超声检查在淋巴结节良恶性诊断中具有很好的应用价值,结合淋巴结内部血流及形态等特征进行综合分析,能够有效减少误诊和漏诊的发生。  相似文献   

6.
张慧 《中国医药指南》2012,10(12):127-129
目的探讨彩色多普勒超声探查转移性浅表淋巴结在放疗效果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08年1月至2011年12月期间,120例门诊及住院患者转移性浅表淋巴结(147个淋巴结)在放疗前后变化彩色多普勒超声探查情况。结果 L/S、淋巴门位置形态及血流分布三项指标,在转移性淋巴结放疗前后均存在统计学差异(P均<0.05)。结论超声具有很好的软组织分辨力,简便、无创,可作为转移性浅表淋巴结诊断放疗效果的首选方法。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高频彩超在颈淋巴结肿大定性诊断中的临床价值。方法分析经病理证实的298个肿大颈部淋巴结的超声表现,比较良性、恶性淋巴结肿大的超声特点,对其数量、形态、内部回声、活动性、短径和长径、长径/短径(S/L)比值及彩色血流信号(CDFI)、动脉流速(Vmax)、阻力指数(RI)等分析。结果根据超声检查评价颈部肿大淋巴的性质,表明若淋巴结肿大横径明显增加,S/L〈2,淋巴结内部回声不均匀,阻力指数(RI)增大,高度提示为恶性淋巴结肿大。结论淋巴结横径增大、淋巴结不均匀增宽为恶性所特有,周边血流信号增多是判断颈部恶性淋巴结肿大的超声诊断重要指标,对正确区分病变的性质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可作为首选检查方法。  相似文献   

8.
目的分析颈部良恶性肿大淋巴结的彩色多普勒超声表现特点,为鉴别诊断提供依据。方法收集近年来我院就诊的150例颈部浅表淋巴结肿大患者的临床资料,术前均采用彩色多普勒超声颈部检查,按术后病理结果分为良性淋巴结肿大组及恶性淋巴结肿大组,分析其各自超声图像特点,并进行对比。结果①良性淋巴结肿大组43例(反应性淋巴结23例,结核性淋巴结20例),恶性淋巴结肿大组107例(淋巴瘤26例,转移性淋巴结81例)。②恶性淋巴结肿大组的患者淋巴结长径/短径(L/S)〉2者有94例(87.8%),淋巴结边缘模糊有60例(56.1%),淋巴门消失101例(94.4%),与良性淋巴结肿大组相比[分别为9例(20.9%)、7例(16.3%)、8例(18.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③淋巴结肿大分为中央型、边缘型、淋巴门型、混合型及无血流型5种血流分布类型,良性组的比例分别为16.3%、9.3%、46.5%、18.6%、9.3%,恶性组比例分别为32.7%、24.3%、22.4%、13.1%、7.5%;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彩色多普勒超声的应用有助于颈部肿大淋巴结良恶性鉴别诊断。  相似文献   

9.
秦丽 《中国当代医药》2009,16(18):71-71
目的:探讨超声对浅表淋巴病变的诊断意义。方法:本文共检查患者45例,148个肿大的不同病变的浅表淋巴结.同期选择10例健康者50个淋巴结为对照组。应用5~10MHz高频探头检测浅表淋巴结的回声、形态及与周边组织的关系.淋巴结的纵横比、血流动力学表现及参数两组不同。结果:正常淋巴结和异常淋巴结在形态、CDFI、流速、阻力指数均有不同,恶性肿瘤多为血流信号丰富,流速高的高阻频谱。炎性增生的淋巴结则相反。结论:超声由于它无创伤、反复性强.可给临床提供较正确的诊断,其在浅表淋巴结的临床诊断中是不可取代的。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高频超声诊断小儿急性肠系膜淋巴结炎的应用价值。方法选择50例急性肠系膜淋巴结炎患儿作为研究对象,观察应用高频超声检查的声像图特征。结果 50例患儿的超声声像图主要表现为肿大淋巴结多位于脐周及右下腹,呈长椭圆形,散在、串珠状、堆状分布,均匀低回声,皮髓质分界较清晰,未见液化及钙化,直径10~30mm不等,长径/短径≥2。彩色多普勒血流显像显示:肿大淋巴结低回声区可见丰富的血流信号,血流分布呈淋巴门型。且经过抗炎等对症治疗后患儿的临床症状及体征明显缓解,淋巴结数量明显减少,且淋巴结的长径/短径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高频超声诊断小儿急性肠系膜淋巴结炎具有检查方便、无创、诊断率高、定位准确,并具有可与其他疾病进行鉴别诊断的特点,可作为诊断小儿急性肠系膜淋巴结炎的首选及常规手段之一,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1.
彩色多普勒超声对浅表淋巴结病变的诊断价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良、恶性浅表淋巴结的超声鉴别诊断价值。方法回顾分析72例浅表淋巴结肿大患者的超声表现,并与其手术病理结果相对照。结果反应性增生20例,炎性肿大15例,结核6例,淋巴瘤6例,转移癌25例。良、恶性淋巴结在形态、包膜、淋巴门、皮质回声、纵横比及血供方面存在明显差异。结论彩色多普勒超声对浅表淋巴结良恶性鉴别诊断有重要价值,可为临床检查首选。  相似文献   

12.
孟亚新 《中国医药指南》2012,(26):43+45-43,45
目的探讨超声诊断腹膜后肿大后淋巴结良恶性病变的声像图特征与临床实用价值。方法对48例(95枚)腹膜后淋巴结肿大的患者在行组织活检前应用彩超观察内部回声,血流特点,大小及其形态特征,多普勒测值(收缩期最大血流速度、舒张末期血流速度、阻力指数等改变)结果良性肿大淋巴结多呈椭圆形,内部回声尚均质,但结核性肿大淋巴结内见钙化强回声及液化,并破溃与周围组织粘连成团,界限不清,血流为零星,阻力指数在0.42~0.55,为低阻力型;恶性肿大淋巴结多呈类圆形及圆形,内部回声不均匀、稍低,边界欠规则,血流极其丰富,有者达包膜下,呈树枝状分布,走形迂曲,阻力指数0.59~0.79,为高阻力型。结论通过对淋巴结超声测值即大小及形态特征,结合内部回声,与周围组织关系,血流分布情况,阻力指数等改变,对淋巴结良恶性鉴别具有使用价值,可作为肿大淋巴结病因诊断的首选方法,并为进一步穿刺活检及超声造影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3.
超声引导浅表淋巴结活检的临床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超声引导淋巴结粗针活检(CNB)临床应用的价值。方法 对65例浅表肿大淋巴结进行了超声引导CNB。结果 63例(96.9%)可做出明确病理诊断,其中 良性淋巴结17例、转移癌43例和淋巴瘤3例。2例(3.1%)高度怀疑淋巴瘤。5例CNB诊断或疑诊淋巴瘤患者,均行手术切除,最后诊断非霍杰金淋巴瘤4例,低分化癌1例。结论 超声引导淋巴结CNB是一项准确、安全和创伤小的方法,但对淋巴瘤诊断尚需积累经验,必要时手术活检。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超声对腹部淋巴结内常见病变的诊断价值。方法应用超声二维成像方法检测随机抽取的腹部淋巴结内有病变的患者61例,结合患者的临床表现和临近脏器的病变情况,综合分析病变的来源和性质。结果腹部淋巴瘤有22例,由大小类似、回声较均匀的结节相互聚合而成,分叶状的巨大椭圆形,包膜多完整,常多发,无原发性病灶;转移性淋巴结有29例,回声多不均匀,相互靠近、重叠,聚集成团块状不规则分布,包膜不完整,常多发,有原发癌症病灶;炎性淋巴结有10例,为回声较均匀的类圆形,包膜比较完整,常单发,有原发感染病灶。结论腹部淋巴结内常见病变具有较典型的超声表现,且和临近脏器病变有一定的关系,对临床诊断有重要的价值。  相似文献   

15.
目的应用高频彩色多普勒超声在治疗前、后及随访过程中监测颈部淋巴结变化情况,探讨颈部淋巴结高频多普勒超声鼻咽癌治疗及随访过程中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分别对34例鼻咽癌患者于治疗前后及随访过程中进行应用高频彩色多普勒超声对颈部淋巴结进行定位监测。结果 34例鼻咽癌颈部淋巴结转移患者放疗前转移淋巴结血流强度多以Ⅱ为主,放疗后、放疗后3个月测及颈部淋巴结血流强度以ⅠⅢ为主,放疗后、放疗后3个月测及颈部淋巴结血流强度以Ⅰ为主,放疗后6个月其颈部淋巴结无Ⅱ级以上血流,结内多无血流信号,差异具有显著性(P<0.05)。放疗前结内血流阻力指数(RI)较高,放疗后、放疗后3个月、放疗后6个月血流阻力维持低阻,差异具有显著性(P<0.05)。结论高频彩色多普勒超声对鼻咽癌患者的颈部转移性淋巴结治疗前后监测具有一定的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16.
目的观察彩超在浅表良恶性病变诊断中的诊断价值。方法对450例已经诊断的良恶性女性乳腺结节患者进行彩超二维成像显示,并进行彩色多普勒检查。结果乳腺结节恶性肿瘤肿块在纵横比、边界、包膜、形态、内部回声、后方回声、钙化、腋窝淋巴结、血流分级及动脉血流的阻力指数(RI)等方面较良性结节均有显著性差异(P<0.01)。结论利用彩超进行二维成像显示以及彩色多普勒检查,可以较为准确地诊断临床上女性乳腺结节良恶性病变,临床上有较好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高频彩超鉴别诊断浅表肿大淋巴结的应用价值。方法使用高频彩超对78例浅表肿大淋巴结患者,305个淋巴结,进行2D、CDFI、PW等超声检查,并详细记录超声表现。结果反应增生组37例,结核组14例,恶性肿瘤转移组17例,恶性淋巴瘤组10例。结论通过对浅表肿大淋巴结的超声表现综合分析,可以做出较准确的鉴别诊断。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甲状腺乳头状癌转移性淋巴结与颈部淋巴结结核超声诊断中钙化灶的特点.方法 回顾性分析经手术病理证实的22例甲状腺乳头状癌转移性淋巴结与20个颈部淋巴结结核中钙化灶的超声表现.结果 甲状腺乳头状癌转移性淋巴结与颈部淋巴结结核内钙化灶在钙化灶大小,钙化灶的分布,后方声影以及淋巴结自身的血流及液化情况等方面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淋巴结钙化灶的特点在甲状腺乳头状癌转移性淋巴结与颈部淋巴结结核中具有各自的特异性表现,这为两者在超声诊断中提供了客观实用的诊断依据.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T对纵隔内霍奇金淋巴瘤的诊断与鉴别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6例经穿刺活检或手术病理证实为淋巴瘤、组织病理学检测证实为霍奇金淋巴瘤患者的临床资料,对患者进行多层螺旋CT(MSCT)扫描并分析影像学资料,观察淋巴瘤位置、大小、形态和密度等,与病理学结果进行比较。结果6例(23.08%,6/26)患者为单发淋巴结肿大,其中分布在血管前间隙5例,位于气管旁1例;20例(76.92%,20/26)患者为多发淋巴结肿大,在血管前间隙和气管旁均有分布,并且有7例患者病变延伸至气管隆突及两侧肺门处。7例(26.92%,7/26)患者的肿大淋巴结全部融合,其余患者的淋巴结边缘形态多为圆形或椭圆形;多发淋巴结肿大融合患者14例(53.85%,14/26),多层螺旋CT图像中表现为分叶状或波浪状不规则软组织肿块特点,各淋巴结之间的界限部分清楚。淋巴结密度比较均匀,其中软组织和病灶处的造影密度略低,没有发现明显的坏死病灶和钙化;增强扫描结果显示,23例(88.46%,23/26)患者有轻度均匀强化,2例(7.69%,2/26)患者出现中心坏死区,1例(3.85%,1/26)患者出现环形强化。20例(76.92%,20/26)患者出现血管、器官移位,气管旁尤其是血管前间隙可见明显增大的淋巴结,且气管、食管后移,脂肪间隙消失;其余6例(23.08%,6/26)患者血管未移位,血管残留在肿瘤内,并且增强后的图像显示血管被包绕。4例(15.38%,4/26)患者出现胸骨和肋骨前段骨质破坏,5例(19.23%,5/26)患者出现胸壁软组织包块,3例(11.54%,3/26)患者出现心包积液。多层螺旋CT诊断纵隔内霍奇金淋巴瘤的准确率为88.46%(23/26),3例(11.54%,3/26)患者被误诊为纵隔内胸腺瘤。结论多层螺旋CT扫描在纵隔内霍奇金淋巴瘤的诊断中准确率较高,能有效避免误诊和漏诊,可作为纵隔内霍奇金淋巴瘤诊断、鉴别的重要手段,值得在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