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2.
目的探讨和分析结节病的18F-FDG PET/CT表现,为结节病的正确诊断提供依据。方法回顾性分析16例的结节病患者的临床资料及PET/CT表现,分析总结病变累及部位、大小、标准摄取值(SUV)特点。结果有咳嗽、胸闷等症状者12例,无症状者4例;淋巴结累及者16例:15例累及纵隔及双肺门淋巴结,5例累及锁骨上窝淋巴结,4例累及腹腔或腹膜后淋巴结,2例累及腹股沟淋巴结;有临床症状者淋巴结大小为(27.42±8.92)mm,无临床症状者(26.25±8.54)mm,两者无统计学差异(P<0.918)。两组代谢均有不同程度的增加,有临床症状者SUV最大值(8.34±3.54),无临床症状者SUV最大值(4.20±2.56),两者无统计学差异(P<0.273)。结外脏器累及:双肺多发结节影或斑片影8例,胸膜累及2例,皮肤累及1例,所有结外病灶代谢均有增加,SUV最大值为1.5~4.5不等。结论 PET/CT能准确地反映结节病的病灶分布范围和病灶活性,为临床诊断和治疗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3.
摘要: 目的 探讨头面部恶性肿瘤治疗后 18 F-脱氧葡萄糖 (FDG) 符合线路/CT 显像中 18 F-FDG 摄取程度的影响因素。方法 对 32 例经手术治疗、 放疗或放疗加化疗后头面部恶性肿瘤患者 18 F-FDG 符合线路/CT 显像图进行分析, 计算靶/非靶摄取 (T/N) 比值, 并按性别、 年龄、 空腹血糖浓度、 原发病灶直径、 肿瘤部位、 肿瘤病理类型、 肿瘤细胞分化程度、 治疗方式进行组间比较。结果 年龄>70 岁组 T/N 比值大于 41~50 岁和 51~60 岁组 (均 P < 0.05); 病灶直径<2 cm 组 T/N 比值低于直径 2~5 cm 及直径>5 cm 组 (均 P<0.05); 原发肿瘤细胞低分化小于未分化组 (P < 0.05)。其余分析指标组间 T/N 比值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均 P > 0.05)。多重线性回归分析结果示, T/N 比值 (Y) 与患者年龄 (X2 )、 原发病灶直径 (X4 ) 和肿瘤细胞分化程度 (X9 ) 相关:=-4.389 25+0.053 03 X2+1.617 86 X4+0.718 35 X9。结论 患者年龄>70 岁、 原发灶直径≥2 cm、 肿瘤细胞未分化的头面部恶性肿瘤治疗后残余或复发可能性较大, 特别应重视这部分患者的随访诊疗。  相似文献   

4.
^18F-FDG PET/CT在胃癌诊断和分期中的应用价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18F-FDG PET/CT检查在胃癌诊断和分期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7例临床疑诊为胃癌患者的PET/CT检查结果,并与胃镜及手术病理和随访结果对照。结果PET/CT诊断胃癌的灵敏度为88.4%,准确性85.1%,3例假阴性原发灶直径均为1cm(T1期),2例为印戎细胞癌。1例假阳性手术后证实为胃溃疡伴炎症;②术后病理证实16例胃局部淋巴结转移,PET/CT检出12例,灵敏度为75%;③27例患者中PET/CT检出5例有肝脏、肺、骨.腹腔、后腹膜淋巴结等远处转移,其中4例由于的PET/CT结果改变治疗策略。结论PET/CT对胃癌是一种较为灵敏,可靠的检查方法,对术前分期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多原发癌18^F-FDG PET/CT的影像特征。方法回顾性分析40例经临床手术病理证实的多原发癌患者的18^F-FDG PET/CT显像结果。结果 40例患者中,双原发癌36例,三原发癌4例;同时性多原发癌11例,异时性多原发癌29例,共计84个癌灶。在所有病例中,以消化道癌合并其他部位或消化道内多原发癌为主。全部病例的各部位原发病灶大部分表现为典型的恶性肿瘤PET/CT影像特点;少部分原发病灶PET表现不甚典型,以高分化的早期癌或消化道黏液腺癌为主。结论 PET/CT检查一次扫描可完成全身显像,并且同时拥有PET的代谢功能信息和CT的形态结构信息。多原发癌的18^F-FDG PET/CT表现具有一定特征,可以比其他影像设备更容易发现多原发癌,提高对其认识,有助于对多原发癌的早期诊断和治疗方案制定。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18F-氟代脱氧葡萄糖正电子发射计算机断层扫描一电子计算机体层成像(18F-FDGPET-cT)双时相显像在肝脏恶性肿瘤诊断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经病理及随访证实的88例肝脏恶性肿瘤患者(原发性肝癌50例,胆管细胞癌5例,肝癌术后复发11例,肝癌移植术后复发5例,肝转移瘤12例,肝母细胞瘤5例),均行双时相显像。早期显像在注射FDG后1h进行,延迟显像在注药后2~4h进行。对双时相显像结果采用阅片目测定性和半定量方法分析,勾画出感兴趣区(ROI)后,根据受检者体重、注射药物剂量及时间自动生成常规及延迟标准摄取值最大值(SUVmax)和平均值(SUVmean),并计算2次显像SUVmax和SUVmean。结果经过18F-FDGTPET—CT早期及延迟显像,共发现598个放射性异常浓聚灶,经病理或临床随访证实,88例患者18F-FDGPET-CT显像中,常规PET—CT显像诊断肝恶性肿瘤阳性率为73.9%(65/88);双时相显像诊断阳性率为90.9%(80/88)。48例原发性肝癌、5例胆管细胞癌、8例肝癌术后复发、9例肝转移瘤、5例肝母细胞瘤术后、5例肝癌移植术后复发者18F-FDG异常高摄取。结论18F-FDGPET—CT双时相显像可提高肝癌诊断阳性率。  相似文献   

7.
目的分析18F-FDG PET/CT在检测非小细胞肺癌(NSCLC)区域淋巴结中出现假阴性和假阳性的因素。方法随机选择施行肺叶切除术的NSCLC患者58例,术前1周内行18F-FDG PET/CT检查,同期行CT增强扫描,术后根据病理检查结果分析PET/CT在诊断NSCLC区域淋巴结转移中的应用价值。结果 58例患者共切除淋巴结315枚,转移淋巴结52枚,PET/CT结果假阴性7枚,假阳性8枚,阳性和阴性预测值分别为87%,97%,高于CT(67%,90%;P=0.002,0.045)。结论假阴性是由于PET/CT稍逊的空间分辨率、低糖代谢率的淋巴结微转移灶、与原发灶毗邻的淋巴结误认为肿瘤。而合并肺部疾病所致淋巴结炎是PET/CT出现假阳性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8.
目的总结肿瘤患者行18F-脱氧葡萄糖(FDG)正电子发射型断层(PET)/CT检查的护理要点,以改善图像质量。方法对6 971例行18F-FDG PET/CT检查的肿瘤患者给予整体护理和健康教育,分析有效的护理措施对成像质量的意义。结果所有患者均顺利完成检查,图像质量符合诊断要求,达标率为100%,无患者因焦虑、不理解或恐惧核医学而拒绝检查。结论了解肿瘤患者的病史及一般情况,检查期间充分注意与患者及其家属的沟通,注意各项技术细节并做好健康教育工作,对于有效提高图像质量、保证诊断正确率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18F-FDG符合线路正电子显像对肺癌的诊断价值。方法利用双探头符合线路SPECT对105例可疑肺癌患者进行18F-FDG正电子显像,并进行同机CT图像融合。利用感兴趣技术计算病变与对侧正常部位的放射性计数比值(T/NT)对病灶进行半定量分析,比较视觉分析和半定量分析18F-FDG符合线路正电子显像对肺癌的诊断效能。结果视觉分析对肺癌的诊断灵敏度为92.13%,特异性为56.25%,准确性为86.66%。以T/NT≥2.7为判断阈值,半定量分析的灵敏度为95.5%,特异性为81.3%,准确性为93.3%。结论18F-FDG符合线路正电子显像视觉分析结合半定量分析对肺癌的诊断具有较高的灵敏度、特异性和准确性,可应用于肺癌的诊断和鉴别诊断。  相似文献   

10.
原发性肺黏液腺癌是一种发病率较低的肺腺癌亚型,临床较少见。本文通过回顾性分析 2017 年 5 月收 治的 1 例病理诊断明确的原发性肺黏液腺癌患者相关资料,通过 18F-FDG PET/CT 检查,明确了原发病灶及淋巴结、 骨骼多发转移灶,探讨了 PET/CT 在原发性肺黏液腺癌诊断、分期及疗效评价方面的应用。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胃肠道恶性淋巴瘤病理特点与预后的关系。方法 对 38例有随访结果的胃肠道恶性淋巴瘤作LCA ,CD2 0 ,CD4 3 等免疫组化染色 ,对照随访结果 ,观察肿瘤部位、大小、大体类型、浸润深度、组织学类型、累及淋巴结的数目、坏死等 7项指标与预后的关系。结果与结论 其预后与肿瘤大小 ,浸润深度 ,组织学类型 ,累及淋巴结的数目 ,肿瘤坏死等因素有关  相似文献   

12.
目的 分析小肠原发性恶性肿瘤的临床特点.方法 选取2008年1月-2011年11月在我院经病理证实的28例小肠原发性恶性肿瘤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回顾性分析其临床资料.结果 小肠原发恶性肿瘤的主要临床表现有贫血、腹痛、消化道出血、腹部肿块、腹泻、发热、黄疸;发生部位以十二直肠最常见[12例(42.86%)],空肠次之[9例(32.14%)],回肠最少[7例(25.00%)]:恶性间质瘤、腺癌、恶性淋巴瘤、黑色素瘤、平滑肌肉瘤的发生率分别为42.86%( 12/28)、35.71%( 10/28)、14.29%(4/28)、3.57%( 1/28)、3.57%( 1/28);十二指肠肿瘤的术前诊断率较高,而空回肠肿瘤术前诊断率较低.结论 小肠原发恶性肿瘤由于缺乏特异的临床表现,诊断较困难,应综合多项检查,必要时行手术探查.  相似文献   

13.
原发性小肠淋巴瘤的诊断和外科治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原发性小肠淋巴瘤(primary small intestine lymphoma,PSIL)的临床表现、CT特点,提出临床策略。方法回顾性分析2003年1月至2007年7月收治的15例PSIL的患者临床资料。结果15例患者中男9例,女6例,平均51.6岁。PSIL常见的临床表现为:腹痛、腹部肿物、肠梗阻、消化道出血及消瘦;血CEA、CA199均正常。术前15例均行CT检查,CT初诊检出肿瘤15例,定性诊断准确12例;15例中,11例行消化道钡餐检查,4例检出病变,仅1例提示淋巴瘤可能。15例患者均行手术治疗,无围手术期死亡,术后病理结果为PSIL,术后1年生存率为85.7%。结论PSIL无特异性临床症状,消化道钡餐诊断率低,CT扫描具有一定的特征,结合临床具有较高的诊断价值。早期诊断对改善PSIL的预后十分重要,积极手术切除和辅助化疗可以获得良好效果。  相似文献   

14.
原发性小肠恶性肿瘤误诊原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原发性小肠恶性肿瘤的临床特点及误诊原因。方法回顾性分析1998年以来我院外科诊治的26例原发性小肠恶性肿瘤患者的临床特点及诊断、治疗。结果肿瘤位于十二指肠3例(11.5%),空肠9例(34.6%),回肠14例(53.9%);病类型腺癌3例,印戎细胞癌2例,平滑肌肉瘤18例,恶性淋巴瘤3例。常见症状为:腹痛、腹部肿块、不明原因肠梗阻和消化道出血。术前误诊或不能明确诊断18例(69.2%)。26例均手术治疗,术后死亡3例。结论原发性小肠恶性肿瘤少见,缺乏特异性症状和体征,误诊率高,对诊断不明确的患者应综合各项检查,必要时尽早行剖腹探查术。治疗应以手术切除为主。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18F-FDG SPECT/CT同机融合显像在原发灶不明转移癌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对51例行^18F-FDG SPECT/CT同机融合显像,同时获得SPECT、CT及两者的融合图像,至少由2名核医学科主治以上医师对图像进行双盲阅片诊断,结果与病理或随访结论相比较。结果^18F-FDG SPECT/CT融合显像、单独SPECT显像及单独CT显像对原发灶的检出率分别为43.13%(22/51)、31.37%(16/51)、21.57%(11/51),差别有统计学意义(P〈0.05)。^18F-FDG SPECT/CT同机融合显像灵敏度为88.00%,特异性为84.62%,准确度为86.27%,阳性预测值为84.62%,阴性预测值为88.00%。经SPECT/CT同机融合显像检查后32例原发灶不明转移癌的临床治疗方案得以确定或调整,其中10例临床分期得以提高。结论^18F-FDG SPECT/CT同机融合显像对原发不明转移癌的诊断、再分期和治疗有重要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16.
17.
张敏  张莉  陈树 《中国医药》2010,5(1):81-82
目的探讨^18F-脱氧葡萄糖正电子发射断层显像-X线计算机断层显像(FDGPET/CT)肿瘤显像与误诊原因。方法分析3例^18F-FDGPET/CT误诊为恶性肿瘤的临床资料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全身^18F-FDGPET/CT显像在恶性肿瘤诊断、分期、疗效评价和预后判断等方面有明确的临床价值,但炎症、结核是最常见的非肿瘤性浓聚原因,常导致临床误诊。结论^18F-FDGPET/CT对恶性肿瘤的诊断有一定的价值,但易出现假阳性,特别是炎症、结核较为常见。因此,临床工作中,对恶性肿瘤的诊断应谨慎结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