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超声内镜对上消化道隆起性病变在内镜治疗中的指导价值。方法运用超声内镜检查156例上消化道隆起型病变,并对其中122例分别用内镜下高频电切电凝、ESD、EMR、尼龙圈套器套扎治疗。结果食管隆起病变以平滑肌瘤最常见,占良性病变的54.9%;胃间质瘤占胃良性隆起性病变的60.5%;本组行ESD、EMR术,部分病例术中少量出血,用氩气或者钛夹即可止血。结论超声内镜为内镜微创治疗隆起性病变适应证有良好的指导作用,大部分病变可以安全切除。  相似文献   

2.
胃肠间质瘤(gastrointestinal stromal tumor,GIST)是一种非定向分化的间质瘤,发生于胃肠道空腔脏器肌层,是消化道独立的一类间叶肿瘤[1].内镜下黏膜剥离术(endoscopic submucosal dissection,ESD)是近几年来新兴的治疗消化道早癌或癌前病变的内镜微创治疗技术,具有创伤小、疗效好、恢复快等特点.它被运用于消化道早癌、癌前病变(如胃肠息肉、侧向发育型肿瘤、上皮内瘤变等)、黏膜下肿瘤(如间质瘤)的诊断和治疗.通过ESD可一次性切除直径大于2 cm的消化道病变,提供完整的病理学组织,达到根治的效果,是消化内镜领域一项前沿技术[2].我科2009年9月至2010年12月对46例GIST患者实施了ESD,现将护理体会总结如下.  相似文献   

3.
目的:总结分析内镜下粘膜剥离术(Endoscopic Submucosal Dissection,ESD)治疗胃间质瘤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评价。方法:收集2009年4月至2016年2月我院因胃间质瘤行ESD治疗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其临床疗效及安全性。结果:我院2009年4月至2016年2月完成ESD治疗胃间质瘤22例,其中位于胃底19例,底体交界2例,胃体1例,肿瘤平均直径1.28cm,大于2cm者共5例;除1例转外科切除外,其余21例均内镜下彻底剥离,内镜下切除率达95.45%;所有患者术中出血量均在50毫升以下,术后无1例呕血、黑便;13例术中发生穿孔(穿孔率59%),1例穿孔后转外科手术切除肿瘤并闭合穿孔,其他12例均在内镜下修补穿孔。术后病理示1例高度危险性,2例中度危险性,19例低度危险性,随访3个月至3年,无1例复发或转移。结论:ESD治疗胃间质瘤内镜下切除率高,疗效肯定。术中穿孔为常见并发症,多可内镜下修补,无需转外科手术。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较大胃间质瘤的消化内镜手术策略,分析内镜手术治疗较大胃间质瘤的临床效果。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4年1月至2019年12月在苏州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苏州大学附属张家港第一人民医院接受内镜手术的51例胃间质瘤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手术方式不同分为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SD)组、内镜下全层切除术(EFR)组、黏膜下隧道内镜切除术(STER)组,分析三组患者的肿瘤特征、手术资料及随访资料,并行统计学分析。结果ESD组肿瘤可分布于贲门、胃底、胃体、胃窦,EFR组肿瘤主要位于胃底,少见于胃体及胃窦,STER组肿瘤见于胃体大弯侧及贲门,三组患者肿瘤部位分布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STER组肿瘤最大长径小于EFR、ESD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ESD组肿瘤起源于黏膜肌层和黏膜下层,EFR组、STER组肿瘤均起源于固有肌层,三组患者肿瘤起源部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ESD组、STER组肿瘤均为腔内生长,EFR组肿瘤以腔外生长为主,三组患者肿瘤生长方式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三组患者的肿瘤完整切除率比较,差异无统计...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内镜超声(EUS)指导内镜黏膜下剥离(ESD)切除胃黏膜下肿瘤的治疗价值.方法 胃镜检查中发现135例胃黏膜下隆起型病变,均行EUS检查,排除外压性改变、血管性病变或进展期癌变(癌变累及固有肌层、浆膜层及临近或远处转移)患者34例,对101例黏膜下肿瘤患者行ESD治疗,并将EUS检查结果与术后病理结果进行回顾性对照分析.结果 101例病变均一次性完整切除,术后病理诊断为胃间质瘤57例,胃异位胰腺23例,胃脂肪瘤15例,胃神经纤维瘤3例,平滑肌瘤2例,胃癌1例.结论 EUS指导ESD治疗胃黏膜下肿瘤,可一次性完整切除病变,提供完整的病理学诊断资料,是安全、有效的微创治疗的好方法.  相似文献   

6.
随着软式内镜技术及器械的不断完善,内镜下黏膜剥离术(endoscopic submucosal dissection,ESD)已成为早期胃肠道黏膜内瘤样变的标准术式[1-3]。但设备上的局限性也使得ESD技术不能应用于治疗胃肠道间质瘤这类需要全层切除的疾病。首先,如果切穿胃壁全层将导致气体泄入腹腔进而丧失镜下视野;其次,全层切除后将造成不同程度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内镜下粘膜切除术(EMR)和内镜粘膜下剥离术(ESD)治疗消化道黏膜层病变包括癌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对行EMR和ESD治疗的215例患者260处消化道病变做回顾性分析。结果食管病灶4处,胃70处,大肠186处,其中EMR 185处,ESD30例。ESD病变长径、手术时间均明高于EMR;EMR术后2例迟发性出血,无穿孔,ESD术后1例迟发性出血,术中穿孔2例,皆内镜下钛夹夹闭治疗后治愈。术后病理确诊早期癌变7处,高级别上皮内瘤变28处,腺瘤性息肉伴低级别上皮内瘤变161处,间质瘤6处,炎性息肉及其他58处。术后3月、6月行内镜随访,无病变残留和复发结论EMR和ESD技术治疗消化道黏膜层病变是安全有效的,可以提供完整的病理诊断学资料。EMR和ESD可用于治疗消化道早期癌变及癌前病变  相似文献   

8.
王海涛  沈颖洲  宋汉明  石秀丽  丁罖 《安徽医药》2016,20(10):1905-1907
目的 探讨内镜下黏膜切除术(EMR)和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SD)治疗消化道黏膜层病变包括癌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 对行EMR和ESD治疗的215例患者260处消化道病变做回顾性分析。结果 食管病灶4处,胃70处,大肠186处,其中EMR 185例,ESD 30例。ESD病变长径、手术时间均明高于EMR;EMR术后2例迟发性出血,无穿孔,ESD术后1例迟发性出血,术中穿孔2例,皆内镜下钛夹夹闭治疗后治愈。术后病理确诊早期癌变7处,高级别上皮内瘤变28处,腺瘤性息肉伴低级别上皮内瘤变161处,间质瘤6处,炎性息肉及其他58处。术后3个月和6个月行内镜随访,无病变残留和复发。结论 EMR和ESD技术治疗消化道黏膜层病变是安全有效的,可以提供完整的病理诊断学资料。EMR和ESD可用于治疗消化道早期癌变及癌前病变。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超声内镜联合内镜下黏膜切除术(EMR)与黏膜剥离术(ESD)治疗上消化道黏膜下肿瘤(SMTs)的临床价值。方法 对2010 年2月至2011年2月进行EMR与ESD治疗的50例上消化道SMTs患者的病例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总结其治疗效果。结果 50 例上消化道SMTs中,位于食管10例,胃40例。术前内镜下超声小探头诊断间质瘤15例、异位胰腺17例、脂肪瘤18例。其中30 例行EMR,20例行ESD。病灶均完整切除,未发生出血、穿孔等并发症,术后病理组织学均符合超声内镜检查结果。患者术后均随访两年,无一例复发。结论 经内镜治疗上消化道黏膜下肿瘤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10.
内镜下胃黏膜剥离术(endoscopic submucosal disection,ESD)是近几年来新兴的消化道早癌或癌前病变的内镜治疗技术,具有创伤小、疗效好、可靠安全特点。通过ESD可完整大块地切除病变,达到根治病变的效果,是消化内镜领域的一项前沿技术。我科自2008年12月以来开展ESD治疗胃问质瘤11例,疗效满意,现将其护理配合体会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ndoscopic submucosal dissection,ESD)治疗胃良性肿瘤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笔者所在医院于2013年1月—2015年12月术前通过活检明确病变性质或超声内镜判断病变浸润深度,对起源于黏膜层、黏膜肌层、黏膜下层共42例胃良性肿瘤患者行ESD治疗,3个月后复查内镜评估疗效。结果 36例完全切除,完全切除率85.7%(36/42),ESD切除病变直径1.0~4.5 cm,8例术中少量出血,出血率19.0%(8/42),经热活检钳电凝止血成功,无迟发性出血和穿孔。ESD术后病理:增生性息肉3例,绒毛状腺瘤4例,良性间质瘤17例,平滑肌瘤5例,脂肪瘤7例,异位胰腺6例。36例术后3个月胃镜随访,无残留和复发。结论ESD术治疗胃良性肿瘤安全、有效,并可提供准确病理资料。  相似文献   

12.
目的总结胃肠道间质瘤患者内镜治疗时的围手术期护理措施及经验。方法抽选2015年1月至2016年1月在我院接受内镜黏膜下剥离术治疗的胃肠道间质瘤患者82例为研究对象,总结本组患者术前、术中、术后等围手术期的护理措施及经验,评估本组患者治疗效果。结果本组82例胃肠道间质瘤患者均获手术成功,并发症发生率6.1%,并发症状均给予对症治疗后消失,患者平均住院时间(5.8±1.1)d。结论围手术期护理对胃肠道间质瘤内镜下治疗的顺利进行有重要意义,是确保患者手术效果不可或缺的重要措施。  相似文献   

13.
目的:评价超声内镜检查对上消化道粘膜下肿瘤的诊断价值,探讨超声内镜指导下内镜微创治疗上消化道粘膜下肿瘤的应用价值。方法对内镜发现的210例上消化道粘膜下肿瘤进行超声内镜检查,根据其结果选择不同治疗方案,其中145例采用内镜微创治疗及外科手术切除。术后定期内镜随访。结果210例上消化道粘膜下肿瘤经超声内镜检查,诊断胃肠道平滑肌瘤78例、间质瘤84例、脂肪瘤20例、异位胰腺19例、囊肿6例、神经内分泌瘤3例。120例采用内镜微创治疗,25例行外科手术切除。超声内镜诊断与术后病理性质符合率为87.6%,来源层次符合率87.6%。103例内镜术后随访1~24个月,未见复发。结论超声内镜对上消化道粘膜下隆起病变的来源及性质判断有较高准确性,且为隆起病变在内镜下选择何种治疗方案提供重要依据。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小探头超声内镜检查在消化道黏膜隆起性病变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对普通内镜检查发现的直径超过1.0 cm的黏膜隆起性病变65例进行超声内镜检查,分析隆起病变的层次结构及性质。结果常规内镜检查发现的消化道黏膜隆起性病变直径>1.0 cm的病例65例,其中食管2例,胃19例,结肠44例。按照病变类型进行分类其中平滑肌瘤2例,间质瘤5例,囊肿3例,息肉47例,癌8例。息肉、恶性肿瘤患者均经黏膜切除(EMR或ESD)或外科手术病理证实,超声提示息肉病变与病理诊断符合率达95.4%,超声提示恶性肿瘤病变与病理符合率100%。结论小探头超声内镜能够清晰显示消化道隆起病变的起源层次,并对隆起性病变的性质判断具有很好的提示作用。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SD)治疗食管高级别上皮内瘤变的临床价值.方法:以48例食管高级别上皮内瘤变患者为对象,就诊于某院的2017年2月~2018年3月期间,患者均给予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SD)治疗,观察患者手术情况、瘤体大小及部位,并对其病理性质进行确诊,观察术后患者并发症发生率.结果:48例患者均一次顺利完...  相似文献   

16.
目的评价小探头超声内镜(miniprobe sonography,MPS)在食管黏膜下肿物诊断和治疗中作用。方法对经常规内镜诊断为食管黏膜下肿物64例行超声内镜检查,了解其来源,并根据检查结果指导进一步治疗。结果本组64例中,MPS提示57例为食管间质瘤,其中17例来源于黏膜肌层,40例来源于固有肌层;4例MPS提示为黏膜层增厚(病理证实食管鳞状上皮慢性炎症,轻度不典型增生)。3例为腔外大血管压迫。19例食管间质瘤行胃镜或胃镜胸腔镜联合切除,均未发生并发症。结论MPS是诊断食管黏膜下肿物最好的检查手段,对食管黏膜下肿物的进一步治疗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胃上皮内瘤变及早期胃癌内镜切除术前后病理的差异,为提高此类组织病变性质的病理诊断提供参考。方法回顾性分析70例患者胃内镜下黏膜切除术(EMR)/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SD)标本资料及其术前病理活检资料,分析病理活检和EMR/ESD标本病理的诊断符合情况。结果术前胃镜病理活检结果显示:37例低级别上皮内瘤变, 28例高级别上皮内瘤变, 5例浸润性癌。术后病理结果显示:1例不明确瘤变或异型增生, 27例低级别上皮内瘤变, 25例高级别上皮内瘤变, 17例浸润性癌。术后病理与术前病理活检符合49例,符合率为70.0%(49/70)。术后病理诊断升级率为28.6%(20/70),其中低级别上皮内瘤诊断升级9例,高级别上皮内瘤变诊断升级11例,术后病理诊断降级1例,为1例低级别上皮内瘤变标本术后病理降级为不明确瘤变或异型增生。结论术前病理活检诊断与EMR/ESD术后病理诊断间有较低的符合率,但其为之前的内镜随访和手术根治提供一定依据,从而减轻病理医师对癌与非癌诊断的压力,对高级别上皮内瘤或早期胃癌活检标本诊断级别降低的患者,可根据情况选择EMR/ESD手术,并根据术后标本病理诊断来决定是否需要后续治疗。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ndoscopic submucosal dissection,ESD)治疗消化道隆起性病变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采用ESD方法治疗的17例消化道隆起性病变.对常规胃镜、肠镜检查发现的消化道隆起性病变,进行靛胭脂染色,结合放大内镜观察,明确病变范围后,行黏膜下注射,使病变明显抬举,即抬举征阳性者,行ESD治疗.结果 17例ESD治疗患者,均一次性完整切除病灶,病变完整切除率100%.结论 ESD技术可以一次性完整切除较大病灶,提供完整的病理学资料,缺点是操作时间长,技术难度大,应由有经验的内镜医师操作.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讨内镜、腹腔镜在胃间质瘤治疗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46例胃间质瘤患者微刨治疗的临床资料.其中,内镜组23例,腹腔镜组10例,双镜联合组13例.结果 内镜组病灶均成功切除,1例术后13 h出现胃出血;单纯腹腔镜组病灶均成功切除,1例术后第3天出现肠梗阻;双镜联合切除13例,无术后并发症发生.随访3-48个月,内镜组2例复发,单纯腹腔镜组及双镜联合组无复发病例.三组均无死亡病例.免疫组化结果:CDI17阳性41例(89.1%),CD34阳性32例(69.6%).结论 与单用内镜或腹腔镜相比,双镜联合应用在胃间质瘤的治疗中具有较高的安全性及有效性.  相似文献   

20.
目的观察分析胃间质瘤治疗中内镜联合腹腔镜的临床价值。方法 52例胃间质瘤患者随机分为研究组(26例)和对照组(26例),治疗中两组均采用内镜,研究组在此基础上联合腹腔镜,均随访6~18个月,对比观察两组患者治疗效果。结果研究组手术时间(46.3±15.7)min、术中出血量(12.4±5.9)ml、无术后并发症、复发情况,均优于对照组手术时间(88.3±12.5)min、术中出血量(27.6±6.1)ml、术后并发症19.23%、复发情况15.38%,两组对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胃间质瘤治疗中采用内镜联合腹腔镜安全有效,术后无并发症和复发,效果优于单用内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