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秦兵 《哈尔滨医药》2013,33(4):300-301
目的 结合临床实践经验,探讨临床检验不合格血液标本的原因以及对策.方法 选取2010年6至12月期间,本院各科住院患者采集血液作生化、免疫、血液细胞学检查的630份血液标本作为统计分析研究对象.所有检验标本均由护理人员采集、送检.采取严格监管措施,判断标本是否合格,对于不合格标本进行详细登记,注明不合格标本的原因,针对原因探讨解决方法.结果 共收集血液标本630份,其中血清430份,血浆149份,全血51份.其中不合格标本41份,占总标本的6.51% (41/630).依据不合格标本的不同原因分为5类:即溶血、凝固、错用抗凝、量不准及其他,各自的所占的比例为29.27%、14.63%、12.20%、31.71%以及12.20%.结论 医护人员必须在工作中严格执行标本采集规范,注意标本采集、送检、处理等事项的每一个环节,从而为临床提供及时准确的诊断依据,提高医疗质量.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细菌标本采集的前期处理措施,从而提高病原学检测的准确度。方法回顾性分析细菌标本3000例,对其质量进行分析、统计,对采集不合格的标本分析其原因。结果标本检测质量合格的有2670例,合格率达到89%,而不合格的有330例,不合格率为11%;分析不合格原因,其中取样位置不准确的有55例,未及时送检有70例,无菌操作不严格的有132例,特殊标本没有及时处理有23例,样本采集量不够的有50例。同时要统计各类标本的质量检验情况。结论严格控制并且遵守细菌标本采集前的注意事项,采用正确方法、科学采集细菌标本,能够从源头上保证细菌标本的质量,从而提高病原学检测的准确性。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护理人员静脉采血不当相关因素及送检不及时等分析前质量控制因素对凝血四项检测结果的影响,为实验室提供合格的标本。方法本院116例凝血四项不合格标本检测结果与重新抽血结果对比分析。结果116例不合格的标本中,影响检查结果因素的有小凝块49例(42.2%)、采血量不符16例(13.8%)、溶血18例(15.5%)、送检不及时33例(28.4%)。结论护理人员静脉采血不当及送检不及时对凝血四项检测结果影响有直接因素,对护士床边静脉采血进行培训,按凝血四项检测的要求采集标本,避免检测发生误差。  相似文献   

4.
目的对血液标本不合格的原因进行分析,从而得出解决的对策。方法对笔者所在医院检验科50例不合格血液标本的原因进行分析。结果在50例不合格的血液标本中,因溶血、血凝固方面的原因导致不合格的分别为20、21例;此外,血液样本被延误送检的5例,使用抗凝剂比例不当的为3例,药物影响血液检测的1例。结论严格控制血液标本的采集流程,完善血液标本质量监督体系,强化医护人员的职业道德感等措施,能使血液标本的合格率提高。  相似文献   

5.
目的:分析微生物检验标本不合格原因,并探讨质量控制对策。方法:选取(2016年1月~2018年1月)我院微生物检验不合格的标本500份,采用回顾性方法分析500份微生物检验不合格标本,以卫生部的要求为基准,分析标本采集时间、标本外观等,记录标本不合格原因。结果:500份不合格微生物检验标本中,190例痰液标本,50例分泌物标本、25例无菌体液标本、155例尿液标本、80例血液标本,分别占比38.00%、10.00%、5.00%、31.00%、16.00%;不合格原因包括采血量不足10.40%例(52/500)、操作失误38.20%(191/500)、条码错误4.60%(23/500)、标本污染36.80%(184/500)、送检不及时10.00%(50/500);其中操作失误占比最高,为38.20%,条码错误占比最低,占比4.60%。结论:分析微生物检验标本不合格原因,可帮助探讨质量控制对策,促进微生物标本检验工作合格率和效率提高。  相似文献   

6.
目的 分析血站血液检验标本误差因素,积极探讨相关预防措施,从而确保血站血液检验标本的准确性与可靠性.方法 选取我站2013年1月至2014年1月期间出现血液检验标本误差的63例血液检验标本作为研究对象,对血站血液检验标本误差产生的原因进行分析和探究,基于引起检验标本误差的因素,积极探讨减少误差的相关预防性措施,最大程度确保血液检验标本的质量与准确性.结果 引起63例血液检验标本误差的因素包括标本采集因素5例(7.94%),标本送检因素8例(12.70%),标本检验因素10例(15.87%),患者自身因素40例(63.49%).结论 在血站血液标本检验中,引起检验标本误差的因素较多,如患者因素、标本采集、送检及检验因素,血站应提高工作人员的综合能力,严格执行血液检验操作流程,进一步规范标本采集、送检、检验等环节,以此提高血站血液检验准确率,为临床安全用血提供保障.  相似文献   

7.
目的:分析生活饮用水中微生物检验的质量控制效果。方法:研究阶段为2016年1月~2018年1月,共纳入研究样本255份,根据检测时间的先后进行分组,将采用常规标本微生物检验工作作为对照组,将加强生活饮用水中微生物检验质量控制作为观察组,比较两组质控效果。结果:观察组水样合格率68.99%(89/129),对照组水样合格率34.13%(43/126),观察组标本检测合格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显著,有统计学意义,X~2值=6.991,P0.05。对照组标本不合格原因包括取样操作不规范26例,标本污染24例,送检不及时18例,条码错误15例,观察组标本不合格原因包括取样操作不规范23例,标本污染12例,送检不及时5例。结论:针对生活饮用水的微生物检验工作通过加强质量控制可有效提高结果的精准性,对保证用水安全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凝血四项分析前的主要影响因素及解决措施.方法 收集本院2010年7~11月1196例住院患者静脉血标本,采用BE-Compact血凝分析仪测定凝血四项.结果 本组送检标本有质量问题的患者151例(12.63%),其中采血量不符合标准144例(95.36%),血液未与抗凝剂充分混匀3例(1.99%),从留置针处采集含有肝素混合血4例(2.65%).36例重新送检后标本凝血酶时间(TT)、纤维蛋白原(FIB)均高于重新送检前,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酶原时间(APTT)均低于重新送检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标本采集不当、标本量过多或过少、药物、待测时间等均可影响凝血四项结果 的准确性.标本的正确采集与转运是凝血四项检测结果 准确性的重要保障.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循证医学在产科监护病房医院感染控制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将运用循证医学管理之后收治的598例患者作为观察组,将采用循证医学管理以前收治的401例患者作为对照组.对照组按照普通监护病房管理方法管理;观察组采用循证医学方法管理,通过对有关医院感染相关资料的调查采集、文献检索,理论联系实际,建立产科监护室感染控制流程,并在日常诊疗活动中应用.统计医院感染发病率、卫生学监测合格率、职业暴露及处理情况,比较差异是否有无统计学意义.结果 观察组患者医院感染发生41例(6.86%),对照组患者医院感染发生44例(10.97%).观察组共行手培养168例,合格157例(93.5%),空气培养137例,合格125例(91.2%),呼吸机管道培养94例,合格87例(92.6%),雾化管道培养52例,合格48例(92.3%),氧气湿化瓶培养203例,合格197例(97.0%),深静脉置管培养199例,合格190例(95.5%).对照组共行手培养124例,合格81例(65.3%),空气培养78例,合格44例(56.4%),呼吸机管道培养43例,合格22例(51.1%),雾化管道培养64例,合格33例(51.6%),氧气湿化瓶培养150例,合格106例(70.7%),深静脉置管培养178例,合格122例(68.5%),观察组发生职业暴露60例(10.03%),规范处理55例(91.67%);对照组发生职业暴露63例(15.71%),规范处理48例(76.19%).以上数据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应用循证医学的方法,建立产科监护病房医院感染控制流程,能有效降低医院感染,提高卫生学监测合格率,降低职业暴露,提高职业暴露规范处置率.  相似文献   

10.
目的分析比较临床细菌检验的准确性,探讨提高临床细菌检验准确性的措施。方法选取2011~2012年在该院接受临床细菌检验的患者400例,针对采集的临床细菌标本,使用常规的K-B纸片扩散法(Kriby-Bauer法)进行药敏试验,并对其检验结果进行分析,特别是针对临床细菌检验准确性的分析,统计检验合格率。结果对送检的6种临床细菌标本检验结果进行分析,合格率依次为尿液细菌(97.1%)、血液细菌(96.4%)、创伤组织细菌(95.2%)、痰液细菌(93.8%)、生殖道细菌(89.6%)和粪便细菌(86.7%)。尿液标本检验的合格率高于粪便标本,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严格遵守细菌标本的采集规范,规范标本在保存运送过程中的操作,加强对标本检验过程中的质量控制可提高临床细菌检验的合格率,保证临床细菌检验的准确性。  相似文献   

11.
沙门氏菌质控样的研制及其在能力验证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制均一性和稳定性符合能力验证要求的质控样品,并将质控样品用于沙门氏菌的能力验证。方法(1)通过对沙门氏菌质控样品的储藏稳定性、运输稳定性及均一性的检验,对沙门氏菌质控样品进行评价。(2)实验室能力验证中考核方案的设计:一套考核样品包括18份沙门氏菌的质控样品,设置3个浓度水平,阴性空白对照、阳性对照、101 CFU水平和100 CFU水平。(3)防止数据串通措施:将参试实验室随机分成2组,每组实验室获得的质控样品不同;低浓度样品的结果是双盲。结果沙门氏菌的质控样品在均一性、储藏稳定性和运输稳定性均能满足质控样品使用的要求;在考核中,76家实验室有7家实验室不合格,35家实验室优秀,34家实验室合格。结论沙门氏菌的质控考核样品可以满足能力验证的需求,本次能力验证可以真实地反映参试单位的检测水平。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细菌学检验对宫颈癌腔内放疗合并局部感染患者临床治疗的指导意义。方法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九江市第三人民医院妇科收治的宫颈癌Ⅱb期患者中行腔内放疗且放疗后并发局部感染的258例患者均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实验组患者在细菌培养和药敏试验的指导下采取个性化抗生素抗感染治疗,对照组患者根据感染严重程度凭借医师临床经验使用抗生素进行抗感染治疗,比较两组患者临床疗效、治疗情况及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实验组患者显效率和总有效率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患者平均治疗时间、平均治疗周期以及盆腔炎、宫腔积液和分泌物增多发生率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细菌学检验基础上针对性使用抗生素治疗宫颈癌腔内放疗合并局部感染能够有效提高治疗效果、缩短治疗时间、降低并发症发生率,临床应用和推广价值较高。  相似文献   

13.
目的比较4种实验室检测方法对细菌性阴道病的临床诊断意义。方法选取汕头市潮阳区大峰医院自2007年1月至2008年12月收治的214例疑似细菌性阴道病的待检标本分别进行阴道分泌物pH测定、胺试验、线索细胞检查和BV快速检测法4种方法的平行检测,观察比较检测结果。结果 4种检测方法中以线索细胞检查检出率最高(62.6%),BV快速检测法次之(61.7%);pH测定、胺试验法与线索细胞检查比较有明显差异(P<0.05),BV快速检测法与线索细胞检查比较差异不大(P>0.05),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BV快速检测法具有准确、迅速、方便等特点,可以作为临床细菌性阴道病的首选诊断方法;pH测定、胺试验可结合使用以提高测出率;线索细胞检查可作为BV快速检测法的补充检查使用。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尿液检验过程中影响检验质量的各种因素,针对各种原因来找到控制检验质量的有效途径。方法利用回顾性分析的方法,对我院检验科于2009年1月至2012年12月收检的49358份尿检样本的资料进行分析,将其中检验结果出现较大偏差的209份样本作为研究对象。具体探究是在分析前、分析中、分析后中何种因素导致结果出现偏差。以此来具体分析尿液检验过程中影响检验质量特点,推进质量控制的深入。结果通过对我院检验科收检的检验结果出现较大偏差的209份样本进行分析。分析前,影响质量的因素主要有采集数据记录、样本采集方法错误、样本运送失误,占29.67%(62/209)。分析中影响质量的因素主要有检验人员操作失误、检验仪器或试剂错误、尿沉渣镜检失误,占46.89%(98/209)。分析后影响质量的因素主要有样本结果审查失误、样本结果运送失误,占23.44%(49/209)。结论尿液检验是我们进行临床诊断的重要辅助手段,医院每天都要进行大量的尿液检验工作。如何保障尿液检验的质量,便是我们相关医护人员需要十分重视的工作。我们要重视整个尿液检查工作的流程,细心对待每个步骤,以保障尿检工作的顺利进行。  相似文献   

15.
目的:建立复方二氯醋酸二异丙胺注射液的细菌内毒素检查方法。方法:按2010年版《中国药典》(二部)附录细菌内毒素检查法,采用2个厂家不同规格的鲎试剂对4个厂家7批样品进行干扰试验和细菌内毒素检查。结果:本品原液稀释2倍以上时对细菌内毒素检查法无干扰作用;按拟定标准,4个厂家7批样品均符合规定。结论:采用本文建立的细菌内毒素检查法检查复方二氯醋酸二异丙胺注射液方法可行,其细菌内毒素的限值确定为0.5 EU/ml。  相似文献   

16.
目的:分析郴州地区二级以上综合性医院金黄色葡萄球菌感染的临床分布与耐药情况,为临床控制金黄色葡萄球菌感染提供参考。方法:收集各医院细菌室临床感染患者标本,按《全国临床检验操作规程》要求分离、鉴定细菌以及按美国临床和实验室标准化研究所(CLSI)更新的标准判别药敏结果。结果:标本中分离出3380株金黄色葡萄球菌中,其中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MRSA)2031株,甲氧西林敏感金黄色葡萄球菌(MSSA)1349株;其耐药率青霉素为92.51%,大环内酯类药物>70%,利福霉素和氯霉素<30%,未检出耐万古霉素和中介菌株;MRSA耐药率高于MSSA,且呈现多重耐药状态。结论:郴州地区MRSA感染率高,其耐药性严重,应加强细菌学培养与药敏试验,合理选用药物,延缓耐药菌的产生。  相似文献   

17.
目的:了解我院烧伤科患者创面细菌耐药性情况,为,临床合理选用抗菌药物提供依据。方法:2006。2007年我院收治的108例烧伤患者创面分泌物及焦痂的细菌培养及药敏试验结果进行回顾性分析、总结。结果:在分离的169株细菌中,革兰阴性杆菌为123株,占72.78%,革兰阳性球菌为46株,占27.2%。主要菌种有:不动杆菌48株(28.4%),金葡菌38株(22.48%),大肠埃希菌17株(10.6%),铜绿假单胞菌16株(9.47%),肺炎克雷伯菌14株(8.28%),阴沟肠杆菌12株(7.1%)等。结论:我院烧伤科细菌耐药性的情况比较严重,与病房条件和抗菌药物的不合理使用存在一定的关系。抗菌药物的选用应参照烧伤患者近期的细菌生态学调查和细菌耐药性监测结果和患者的临床表现,所选药物尽量覆盖所有的致病菌,重视细菌培养及药敏试验,并依据结果调整用药。  相似文献   

18.
张娟  祝清芬  范治云  史国生 《中国药房》2014,(45):4285-4287
目的:建立氢溴酸山莨菪碱注射液的细菌内毒素检查方法。方法:按《中国药典》2010年版(二部)附录相关方法确定本品细菌内毒素限值,分别进行细菌内毒素检查凝胶法和动态浊度法的干扰试验。结果:凝胶法结果表明,样品稀释2倍(5 mg/ml)时对试验无干扰作用;动态浊度法结果表明,本品稀释2倍(5 mg/ml)时外加内毒素的回收率在50%200%之间。每1 mg氢溴酸山莨菪碱中含内毒素应小于0.35 EU。结论 :本文初步建立的氢溴酸山莨菪碱注射液细菌内毒素检查方法,可为《中国药典》增订该制剂的细菌内毒素检查项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9.
目的分析不同季节时血钾检测结果波动的原因。方法统计分析2010-2011年每月临床血钾检测结果的均值与同期质控血钾的均值,另采集空腹37例志愿者静脉血,每例分3份,第1份即刻分离出血清,另外2份分别保存于30℃、10℃下150min后分离血清,用离子选择电极法检测血钾浓度并比较三组结果的差异性。结果2010.2011年间每月临床血钾冬季整体偏高,夏季整体偏低;同期室内质控双水平血钾结果冬季与夏季间无区别,10℃下放置后的血钾结果为(4.512±0.267)mmol/L,显著高于即刻检测的(3.890±0.195)mmol/L(t=11.445,P〈0.05),而30℃下放置后检测的结果与即刻检测结果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1.643,P〉0.05)。结论血钾检测存在季节性波动,低温下保存血标本可导致血钾检测结果假性偏高,应该设法控制好检测前样本的贮存条件,保证检测结果的准确性。  相似文献   

20.
目的 了解儿童阑尾炎病原菌及抗生素耐药情况,为临床正确使用抗生素提供参考.方法 对2009年11月至2011年11月住院的阑尾炎患儿进脓液涂片及培养,按照<全国临床检验技术操作规程>进行细菌分离及鉴定,用K-B纸片扩散法进行药物敏感试验.结果 140株病原菌中,以革兰阴性杆菌118株,占84.29%,而其中大肠埃希菌90株,其次为铜绿假单胞菌、肺炎克雷伯菌、阴沟肠杆菌;革兰阳性球菌19株,占13.57%,金黄色葡萄球菌居首位,其次为粪肠球菌及屎肠球菌;真菌3株,占2.14%.混合感染10例.结论 儿童阑尾炎病原菌革兰阴性菌以大肠埃希菌为主,革兰阳性菌以金黄色葡萄球菌为主.临床医师应对阑尾炎患儿及早进行病原学检测及药物敏感实验,并特别关注超广谱β-内酰胺酶(ESBLs)和MRSA的病例.参考细菌药敏结果合理使用抗生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