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报道一例眼睑皮肤原发性黏液癌病例。皮肤原发性黏液癌好发于头颈部皮肤,尤其是眼睑,属低度恶性肿瘤,生长缓慢,很少发生转移,预后极好。  相似文献   

2.
患者女 32岁病案号167071 右眼失明3个月、左眼失明5天,于1987年12月23日住院。 3个月前,无明显原因自觉右眼视力下降,视物模糊和右前额部钝痛。2个月前在当地医院诊断“球后视神经炎”,用大剂量青链霉素和激素治疗无效后,右眼失  相似文献   

3.
原发性甲状腺鳞状上皮细胞癌3例,2例行一叶甲状腺和峡部全切除,另一叶次全切除加气管前淋巴结清扫术,1例作姑息性甲状腺峡部加对侧大部切除,术后辅以化疗,放疗及免疫治疗。病理学诊断均为甲状腺鳞状上皮细胞癌(中分化型),其中1例合并乳头状腺癌。2例分别于术后9月至2年死于复发,1例随访2年健在。该病多见于中老年人,恶性程度高,进展快,转移早,预后较差。  相似文献   

4.
目的分析输尿管移行上皮细胞癌的MRI表现,评价MRI对输尿管移行上皮细胞癌的诊断价值。方法用东软SUPEROPEN 0.35T永磁型扫描机,采用T2WI快速自旋回波(FSE)序列、T1WI自旋回波(SE)序列和MR尿路造影(MRU)检查。结果21例患者均有输尿管梗阻,梗阻上段输尿管均有不同程度扩张和积水,梗阻远端呈鼠尾样改变;21例病变中,14例病变呈分叶状充盈缺损;7例病变沿输尿管壁向内外呈浸润性生长。5例患者腹膜后大血管旁淋巴结增大。MR信号T1WI为等略低信号、T2WI为高信号。结论MRI能明确输尿管病变的部位、形态、范围以及周围组织的表现。  相似文献   

5.
报告原发性甲状腺鳞状上皮细胞癌3例。3例全部手术治疗,术后均行病理检查确诊。对该病的诊断,治疗,预后和预防作了简要讨论。  相似文献   

6.
报告了原发性甲状腺鳞状上皮细胞癌3例。3例全部手术治疗。术后均行病理检查确诊。对该病的诊断、治疗、预后和预防作了简要讨论。  相似文献   

7.
肌上皮细胞癌在四肢软组织中较少见,临床及影像检查中能发现并作出正确诊断的少之甚少,本次报道病例亦属磁共振检查发现,但未能正确作出诊断,通过病理及免疫组化进一步检查得出最终结论的特殊病例,通过此例特殊病例的报道,供全体同仁参考。  相似文献   

8.
赵凯  张岚 《河南医学研究》2020,29(22):4049-4052
目的探讨原发性肺黏液表皮样癌(PMEC)的CT影像学特征。方法回顾性分析2008年1月至2018年6月安阳市第六人民医院和河南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经病理证实的25例原发性PMEC患者的临床及影像学资料。结果在25例患者中,17例(68.0%)为中央型PMEC,8例(32.0%)为周围型PMEC。15例(60.0%)病灶长轴与支气管平行,10例(40.0%)病灶长轴与远端支气管成锐角。CT平扫示所有病灶呈不均匀稍低或等密度,8例(32.0%)肿瘤内可见钙化。增强扫描示11例(44.0%)病灶呈不均匀明显强化,7例(28.0%)为中度强化,7例(28.0%)轻度强化。4例(16.0%)出现"空气新月征"。所有病例均有不同程度的气管阻塞表现。病理结果示14例(56.0%)为低级别PMEC,11例(44.0%)为高级别PMEC。20例患者接受手术切除治疗,4例接受药物治疗,1例放弃治疗。结论原发性PMEC的CT表现具有一定的特征性,中央型PMEC多见,肿瘤密度不均匀,钙化多见,增强扫描呈轻中度强化。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究原发性肺黏液表皮样癌的临床病理特征.方法:在2014年2月至2017年2月选取所在科室20例原发性肺黏液表皮样癌患者的资料进行统计分析,分别进行CT检查及病理学检查,同时对患者开展有效的治疗,分析所有患者的影像学特征、病理特征、治疗效果及预后.结果:所有患者经过检查治疗后,1年、3年以及5年内的生存率为60%、50%以及65%.结论:原发性肺黏液表皮样癌在临床上的发病率低,缺乏特异性临床特点,确诊该病主要依靠影像学手术联合病理学检查,该病的预后和组织学分级具有十分密切的关系,短期复发以及远处转移均可发生,相对于其他类型肺癌,该病的恶性程度在临床上仍然未做明确的阐述.  相似文献   

10.
原发性前列腺黏液癌临床罕见,恶性度高,易转移,临床常因术前化验前列腺特异性抗原(PSA)阳性率不高而误诊,本院2008年3月收治1例,结合相关文献对其诊治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11.
目的分析黏液表皮样肺癌的外科治疗及效果.方法回顾总结本科17年间19例手术切除的原发性肺黏液表皮样癌,分析其临床病理特征和外科治疗效果.结果全组均行手术治疗,占同期手术切除肺癌的0.68%.肺叶切除术13例,全肺切除5例,开胸探查1例.15例为低恶性,4例高恶性.术后平均随访68.26个月,无失访,1、3、5年生存率分别为94.44%(17/18)、80.00%(12/15)和70.00%(7/10).其中低恶性占78.95%(15/19),均无淋巴结转移,1、3、5年生存率均为100%;高恶性4例,淋巴结转移率75%(3/4),1年生存率为33.33%,无3年生存率.结论原发性支气管黏液表皮样癌发病率低.病理以低恶性为主.低恶性黏液表皮样癌经彻底手术切除可获治愈,高恶性病人术后易早期发生远处转移,预后差.  相似文献   

12.
13.
14.
目的 为了进一步探讨含肌上皮细胞性肿瘤的分化与起源,以及提高鉴别诊断水平。方法 应用免疫组织化学对涎腺肌上皮瘤和多乳形腺瘤的CK-18,Actin表达以及组织学特征进行研究。结果 人组织结构上看,肌上皮瘤由肿瘤性肌上皮细胞为主“主质成分”和腺管产结构为辅的“次质成分”构成;多形性腺瘤则由粘液和软骨样物质组成的“细胞疏松区”和上皮性与肌上皮性两种成分组成的“细胞密集区”构成。从免疫组织化学表达上看,  相似文献   

15.
患者男性,60岁,因掌趾角化性丘疹34年,右腕屈侧肿块3月,于1997年2月27日入院,患者1962年至1977年在湖南雄磺矿厂化工车间作砒灰工人,直接接触砷,工作一年后于双侧掌蹠出现米粒至绿豆大小角化性皮损,无痛痒。1969年经湖南劳卫所诊断为“慢性砷中毒”、“砷角化病”,经用二甲基巯苯治疗3个月后丘疹基本消退,返回原单位继续工作一个月后上述皮损很快复现。1977年患者调离该厂。1996年12月初,左手掌近腕关节中部发生2个硬节并迅速长大,3月后增至小鸡蛋大小,触之易出血,其基底周围发  相似文献   

16.
目的 分析MSCT诊断原发性输尿管段移形上皮细胞癌的临床价值。方法 选取本院2016年6月至2019年12月收治且经手术病理确诊的38例原发性输尿管段移形上皮细胞癌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察肿瘤位置、形态、密度、与周围组织的关系及强化形式等特征,并分析CT检查诊断原发性输尿管段移形上皮细胞癌的准确率。结果 38例原发性输尿管段移形上皮细胞癌经MSCT检查共确诊35例,诊断准确率为92.11%;肿瘤位置:左侧18例,右侧20例;输尿管上段9例,中段12例,下段17例。肿瘤横径:0.87~2.14cm,纵向侵犯范围:1.47~5.64cm。CT扫描可见输尿管管壁不同程度增厚,11例可见软组织结节,9例可见软组织肿块。官腔呈偏心性狭窄24例,向心性狭窄14例。输尿管管壁外脂肪间隙可见高密度影。增强扫描强化明显。官腔内可见充盈缺损。38例患者输尿管均可见不同程度积水。结论 CT检查可有效显示原发性输尿管段移形上皮细胞癌的影像学特征,诊断准确率高,对早期诊断与鉴别诊断原发性输尿管段移形上皮细胞癌具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7.
王洁  王兆元  钟鸣 《中华医学杂志》2007,87(12):811-811
患者男,57岁,5个月前下颌后牙区麻木,3个月前已达正中,牙齿松动。专科检查:口内颏孔区膨隆,边界不清,质地中等,左半侧唇红及皮肤麻木感,开口度正常。肿瘤质硬,触痛明显,表面无破溃,与周围组织界限不清。双侧颌下淋巴结不大。CT所示:下颌骨体部偏左侧可见不规则形软组织密度肿物,边界不清,其内密度不均,最大层约4.7cm×2.4cm,邻近下颌骨骨质结构明显破坏。细胞学检查(穿刺):见大量成团成片排列的梭形细胞、柱状细胞、多形性上皮细胞,核染色质致密浓集。术式:左下颌骨肿物扩大切除、  相似文献   

18.
【目的】 分析鼻咽肌上皮细胞癌的临床及病理特征以及其与EB病毒的关系。【方法】 对12例鼻咽肌上皮细胞癌进行临床、病理及随访观察,EBERS原位杂交及免疫组织化学标记。【结果】 12例鼻咽肌上皮细胞癌患者中,男性患者7例,女性患者5例,男女比1.4:1;年龄24 ~ 65岁,中位年龄46岁。影像学资料都显示鼻咽部有明显的结节状肿物,肌上皮细胞的标记:S-100、SMA、P63、CK14及上皮标记:CK、CKL、CKH在12例肌上皮细胞癌中表达有差异,但是所有的肌上皮细胞癌恒定表达至少一项肌上皮细胞和上皮细胞标记。12例鼻咽肌上皮细胞癌EBERS 原位杂交结果均为阴性。【讨论】 肌上皮细胞癌是一种低度恶性的肿瘤,发生在鼻咽部极少见,其病理形态虽然复杂多变,但也有其特征性的形态特征,免疫组织化学及EBERS 原位杂交有助于其诊断,在治疗上采用手术切除的基础上进行联合放射及化学治疗将有效地控制肿瘤的复发及转移。  相似文献   

19.
高云  张亚静 《中国乡村医生》2010,12(17):176-176
阿利辛兰是显示酸性黏液物质的特异性染料,我科使用pH2.5的即用型阿利辛兰染色液套组试剂用于皮肤黏液性疾病的诊断和鉴别诊断,取得良好效果,体会如下。  相似文献   

20.
一96岁男性出现息肉样黑色素瘤,肿瘤有明显的透明基质,与黏液样黑色素瘤相似,但阿辛兰染色(pH2.5)和胶样铁染色均为阴性。不清楚具有假黏液样特征的黑色素瘤(假黏液样黑色素瘤)是否为黑色素瘤的一种特殊的组织学变异。但是,其必须与真正的黏液样黑色素瘤相鉴别,后者有阿辛兰染色阳性的酸性黏多糖。假黏液样变的皮肤黑色素瘤@Urso C.$Dermatopathology Section, S. M. Annunziata Hospital, I- 50011 Antella - Florence, Italy Dr. @冯义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