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 讨论妊娠期血小板减少的临床处理及护理措施.方法 回顾性分析65例妊娠合并血小板减少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 在治疗上对妊娠期特发性血小板减少(GT)不需要特殊处理,妊娠高血压疾病引起血小板减少(HDCP)以皮质激素及输血小板为主,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ITP)以皮质激素和免疫球蛋白为主.血小板计数50×109/L伴...  相似文献   

2.
随着成分输血在临床上的推广,临床处理因血小板减少而引起急性出血多选用输注浓缩血小板悬液.目前国内外通常用的保存方法、供应数量、供应及时性远不能满足临床输用血小板需求量的增加,常规22℃保存1天或5天的方法极大地限制了血小板的临床应用.60年代起,就对如何保存血小板,并延长其体外保存时间进行了大量研究,血小板的冰冻保存已有20多年历史,至今尚未广泛应用,原因是血小板冰冻保存后较新鲜血小板有一定损失,体内存活率也比新鲜的低.但与22℃保存血小板比较,冰冻保存血小板具有保存期长、可大量储备、及时供应等优点.  相似文献   

3.
林晓媛 《中国卫生产业》2014,(1):159-159,161
目的 探讨分析血小板在血液病治疗中的临床疗效,为临床治疗提供可靠的参考数据.方法 选取我院2012年2月-2013年3收治的血液病患者58例,所有患者均进行机采血小板输注,比较输注前后24h外周血小板计数结果,根据血小板回收率(PPR)和血小板增高指数(CCI)来判断血小板输注效果.结果所有患者输注血小板之后其血小板数量均高于输注前,总有效率为84.5%,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输注血小板是预防和治疗因血小板减少或血小板功能障碍而引起的出血的最有效措施,但输注次数、发热、脾肿大等因素会影响血小板的输注效果.应避免各种诱发因素,预防血小板无效输注的发生,同时加强对血小板科学合理有效使用的意识.  相似文献   

4.
妊娠合并血小板减少症130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妊娠合并血小板减少症的临床特点及妊娠期的监护和处理.方法对130例妊娠合并血小板减少患者的临床资料作回顾性研究.结果发现单纯由妊娠引起血小板减少94例(72.3%),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ITP)引起12例(9.2%),合并肝脏疾病11例(8.5%),重度妊高征引起10例,先兆子痫4例,(共占10.8%), Rh血型不合及病毒感染各1例(各占0.8%).血小板减少出现最早孕周为17+4周,<28周出现37例(28.5%),>28周出现93例(71.5%),3/4左右孕妇血小板减少出现在妊娠晚期.对血小板(5万u者用强的松治疗,分娩前后使用血小板制剂,同时考虑剖宫产.产后出血率为2.3%.新生儿血小板减少2例,头颅血肿1例.63例PT患者在产后1周血小板恢复正常.结论妊娠合并血小板减少一般发生在妊娠晚期,妊娠期血小板减少(PAT)是最常见的妊娠合并血小板减少症类型.有合并症的血小板减少程度严重,大多<7万u,半数ITP有临床症状.糖皮质激素是治疗严重血小板减少的有效手段,术前血小板仍<5万u可输注浓缩血小板.妊娠合并血小板减少症不增加产后出血的发生率.母亲合并ITP时,新生儿可能血小板减少.1/2患者血小板在产后1周左右恢复正常.  相似文献   

5.
妊娠合并血小板减少在临床上并不罕见,常给临床治疗带来一定的困难.妊娠合并血小板减少症可分为妊娠原发性血小板减少症和妊娠期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ITP).本文将我院两年来妊娠合并血小板减少27例诊治情况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研究手工血小板及单采血小板的两种制品质量及输注效果.方法 对临床肿瘤患者106例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手工组与单采组各53例,分别进行手工分离血小板及单采血小板的输注,并血小板制品质量及输注效果进行了对比.结果 手工血小板含量Plt显著高于单采血小板制品且具备统计学差异;手工血小板制品的输注效果较单采血小板制品的输注效秉好但差异不具备统计学意义副反应方面单采组优于手工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肿瘤临床治疗可以选用手工血小板,但需要对其免疫反应进行深入研究以期未来有效规避.  相似文献   

7.
目的 观察分析血小板异常直方图在判断血小板计数结果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选取我院2009年5月至2011年5月220例静脉血标本,分别采用血细胞分析仪进行测定,并采取显微镜下人工计数法进行血小板计数.结果血小板凝集、大血小板、小红细胞干扰的情况下,异常的血小板直方图呈异常分布,血细胞分析仪与显微镜下的正常血小板计数比较差异显著(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采取血细胞分析仪进行血小板计数测定,容易受到多种因素所影响,因此,对于异常的血小板直方图,应结合直方图的特点及血小板计数的结果进行原因分析,并采取显微镜下手工计数法进行血小板计数,减少误差,为临床提供可靠科学的诊断依据.  相似文献   

8.
李肃 《中国保健》2006,14(8):52-53
目的探讨妊娠和并血小板减少的病因及临床处理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2000~2005年于我院收治的104例妊娠合并血小板减少患者临床资料.结果妊娠合并血小板减少的主要病因包括妊娠期血小板减少症(GT),妊娠期高血压综合症,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瘢(ITP).治疗方法为在治疗原发病的基础上,对血小板计数<50×109/L者于分娩前后使用糖皮质激素,免疫球蛋白,及血小板制剂.剖宫产69例,阴道分娩35例,产后出血≥500ml者13例,产后出血发生率12.5%.胎死宫内3例,新生儿血小板减少7例.结论针对病因治疗的基础上,使用糖皮质激素,免疫球蛋白,及血小板制剂是治疗妊娠和并血小板减少的有效手段.  相似文献   

9.
旨在探究血小板抗体检测及交叉配型对血小板输注疗效的临床应用.方法:采取固相红细胞法对进行血小板输注的血液病患者100例作为本次实验的研究对象,使用血小板抗体检测,并在血小板输注前同时进行交叉配型实验,通过血小板纠正计数指数(CCI)评价阳性及阴性患者1h和24h的血小板输注成效,综合分析血小板抗体检测及交叉配型在临床中对血小板输注的影响.结果:血小板抗体阳性37例,抗体阳性率为37%,其中包括HLA-I+HPA抗体5例,HPA抗体2例;HLA-I抗体30例;血小板抗体阴性63例,抗体阴性率为63%.阳性组患者出现血小板输注无效21例,其输注无效率为56.76%;阴性组患者出现输注无效19例,其输注无效率为30.16%,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血小板抗体阳性患者按照随机原则分配为未配型和配型组,分析对比两组输注效果,得出配型组有效率为72.22%.结论:通过血小板抗体检测及交叉配型实验干预临床血小板输注手段,发现血小板抗体与血小板输注无效关系密切,血小板交叉配型实验也可以进一步减少同种免疫反应,对于有效科学地利用血小板输注提供了实验依据.  相似文献   

10.
付思明 《中国保健》2007,15(7):34-35
目的进一步了解妊娠合并血小板减少症的发病原因及临床处理.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02年~2006年4年间的26例妊娠合并血小板减少症的临床资料.并根据血小板数量减少的程度分为A、B、C三组.结果妊娠相关性血小板减少症(PAT)18例,占69.2%,免疫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ITP)5例,占19.2%,妊娠期高血压病3例,占11.6%.C组的产后出血量明显高于A组及B组,有显著性的差异.结论妊娠相关性血小板减少症是妊娠合并血小板减少症最常见的类型,妊娠期及分晚期的出血量与血小板的数量呈负相关.提示在妊娠中、晚期血小板数量少于50×109 /L应与积极治疗.  相似文献   

11.
临床上发现不少病人输注血小板后其增加值低于预期(理论)的回升值.止血效果也较差.即血小板输注无效(RPT),这已成为临床输血的一个难题,也是成分输血中最突出的问题.血小板输注无效可以由免疫及非免疫因素引起[1].前者是患者血清中存在的抗体和血小板膜上表达的抗原结合,从而加速了血小板在体内的破坏.后者主要和患者的临床情况及治疗有关,包括抗生素治疗、感染、体温升高、脾肿大和使用细胞毒药物等[2].  相似文献   

12.
吴顺仙  陈建国 《现代保健》2011,(35):130-131
目的 探讨妊娠期血小板减少的有关原因及其相关治疗方法.方法 回顾分析2007年1月~2011年10月收治的36例妊娠期血小板减少孕妇的临床资料.结果 妊娠期血小板减少的主要表现为牙龈出血、鼻出血、皮肤淤斑.处理的重点是治疗合并症和并发症,预防重度血小板减少所致的出血倾向,严格产前监护.血小板≥50×109/L而无临床出血表现的患者经阴道分娩是安全的.血小板<50×109/L时应在血源准备充分的情况下进行剖宫产手术.结论 任何原因引起的血小板减少在妊娠期间都可能严重威胁母婴健康,应积极查明病因,并针对病因采取相应的治疗措施.  相似文献   

13.
目的 评价利奈唑胺治疗高龄住院感染患者的疗效和对血小板的影响.方法 回顾性分析53例高龄感染患者应用利奈唑胺治疗的临床资料.结果 利奈唑胺与其他抗革兰阴性杆菌抗生素联用,临床总有效率为94.3%,细菌总清除率为82.8%,血小板减少发生率为67.9%,其中血小板减少50.0%以上者占39.6%,血小板计数最低值≤50×109/L者占17.0%,血小板减少患者中25.0%出现出血并发症,36.1%给予静脉输注血小板治疗.结论 利奈唑胺联用方案治疗80岁以上感染患者的疗效肯定,但要高度警惕血小板减少的可能.  相似文献   

14.
徐晓云 《中国保健》2007,15(2):31-31
目的探讨卵巢黄体破裂与血小板减少有关.方法对50例卵巢黄体破裂合并15例血小板减少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卵巢黄体破裂与血小板减少有一定关系.结论降低卵巢黄体破裂的发生率,避免手术创伤,必须高度重视血小板减少,积极治疗原发病,具有十分重要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分析血小板输注无效的临床原因.方法 选取2009年6月-2012年7月,进行血小板输注的86例临床患者为研究对象,对其中血小板输注无效的发生情况进行分析.结果 86例患者中,共26例存在血小板输注无效,发生率为30.23%.其中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发热、脾大、感染者无效率高于其他患者,应用激素及抗生素者无效率高于其他患者,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0.05);而不同年龄及性别者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引起血小板输注无效的原因较多,其中疾病种类、发热、脾大、感染及应用抗生素、激素进行治疗,均是引起血小板输注无效的重要原因,在进行血小板输注无效的过程中应给予充分重视.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阿托伐他汀联合抗血小板药治疗脑血栓患者的疗效。方法:随机选取2016年10月~2017年10月接受治疗的脑血栓患者100名,实施传统基础治疗的患者设为对照组,实施阿托伐他汀联合抗血小板药治疗组则为观察组,在实验研究结束后,分别观察两组患者在采取不同的治疗模式后的血小板计数、血小板平均容积、血小板分布宽度以及治疗有效率。结果:观察组患者的血小板计数(12. 59±1. 43) fl、血小板平均容积(245. 92±2. 21)*10~9、血小板分布宽度(14. 28±1. 53)%、治疗有效率(100%)明显高于常规治疗对照组患者的血小板计数(10. 72±1. 32) fl、血小板平均容积(200. 42±2. 37)*109、血小板分布宽度(18. 42±1. 23)%、治疗有效率(90%)。结论:对脑血栓疾病患者采取阿托伐他汀联合抗血小板药进行治疗,能有效的提升患者血小板计数、血小板平均容积、血小板分布宽度,促进患者疾病的好转,同时有利于提升临床治疗有效率,值得在临床上推广。  相似文献   

17.
机采血小板是从正常人的血液中分离出成分纯,质量精,红白细胞少的血小板,且治疗效果好,安全可靠的一项新技术,已被临床广泛应用.2002-2003年宜宾市中心血站共采集血小板198例,现就机采血小板前、中、后对献血员的护理体会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8.
替罗非班是常用血小板胰糖蛋白(GP)Ⅱb/Ⅲa受体拮抗剂,临床用于急性冠脉综合征及PCI后预防血小板聚集.近年来国内有文献报道本品可致血小板减少,现摘要如下.  相似文献   

19.
目的 对利用血小板输注治疗血液疾病患者所得到疗效进行观察,对其疗效的影响因素进行探讨.方法 选择80例血液病患者,对其进行血小板输注,输注前后对其血小板计数进行对比分析,对治疗前后的临床疗效进行观察.结果 ①在新鲜的血小板输入24 h之内,血液病患者体内的血小板计数得到十分明显的提高;②血液病患者的类型不同,其输注血小板的有效率也会有所不同,对于淋巴瘤患者,其输注有效率为86.8%,对于白血病患者,其输注有效率为62.2%;③血液病患者的体重不同,其血小板的输注有效率也有所不同,体重与输注有效率之间成反比例关系,即输注有效率随体重增加而减小;④对于血液病患者来说,其血小板的输注有效率是随着次数的增多而不断下降的,在血小板的输注中,有无并发症是一个重要影响因素.结论 血小板输注对血小板减少性出血的防治是十分有效的,在临床上利用血小板输注来对血液病患者进行治疗,要考虑到个体化,使重复输注减少,将血小板输注的有效率提高.  相似文献   

20.
机采血小板是一种新的血液成分制备方法,虽然国外已应用多年,但国内尚属新技术引进.血小板的质量、数量直接影响着临床患者的治疗效果 .然而,影响机采血小板质量的因素较多且较复杂,因此,对机采血小板质量控制进行分析具有一定临床意义.笔者对日照市中心血站1998年 6月~2001年9月参加机采血小板献血者采集情况进行了统计分析,探讨其影响血小板质量的因素及控制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