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0 毫秒
1.
江油市钩端螺旋体病高发原因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目的 研究江油市钩端螺旋体 (简称钩体 )病高发原因 ,为该地提供科学防治钩体病依据。方法 对钩体病传染源—田间小动物密度、构成 ,和猪、牛带菌状况调查 ;自然人群、牛血清抗体测定。结果 田间小动物 (啮齿目、食虫目 )平均密度 6 6 9% ;黑线姬鼠平均构成 80 2 4 % ,平均带菌率 16 2 4 %。自然人群抗体阳性率 2 0 0 0年为 19 88% ,2 0 0 1年为 10 14 %。结论 黑线姬鼠构成及其带菌率高 ,是主要传染源 ;自然人群抗体水平低 ;二者是江油市钩体病高发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2.
据资料统计,1997年重庆市未直辖前的四川省已从26种动物中检出钩端螺旋体(钩体),分属17群31型。其啮齿目鼠科姬鼠属中的黑线姬鼠系四川主要带菌动物,又是大部份地区优势鼠种,且携带钩体血清群达10群,主要为黄疽出血群,占97.刀%,是四川稻田型钩体病主要传染源。1998年,我站钩端螺旋体病实验室对重庆市卫生防疫站送检的钩体(1997年秋从黑线姬鼠中分获)进行血清群鉴定(15群15型参考株诊断血清由中国药品生物制品检定所提供),结果显示:该株钩体与巴达维亚群诊断血清发生正:3200o的凝集反应,…  相似文献   

3.
中国钩端螺旋体宿主动物及其地理分布调查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我国迄今已发现钩端螺旋体宿主动物65种,其中啮齿目29种,两栖蛙类8种,食虫目和家畜各6种,食肉目和实验动物各3种,兔形目、鸟类、偶蹄目和爬行动物各2种,鱼类和节肢动物各1种。除鸟类和昆虫外,其它动物既带菌又能排菌,不仅为储存宿主,也是传染源。鼠类是我国稻田型钩体的主要宿主动物,黑线姬鼠、黄胸鼠、黄毛鼠尤为重要;猪和犬是洪水型和雨水型钩体的主要传染源,长江流域及其以南地区鼠类密度大,带菌率高;黄河流域及其以北地区猪和犬的带菌率相对高,牛作为七日热型钩体的传染源意义值得进一步调查。由此表明,我国钩体的宿主动物种类多、分布广,且主要宿主动物分布不平衡。  相似文献   

4.
1993—2000年四川省钩端螺旋体菌群分布   总被引:15,自引:11,他引:4  
目的:分析、研究四川省钩端螺旋体(下称钩体)菌群分布,掌握菌群动态,为钩体病的科研和防制提供科学依据。为钩体菌苗生产提供流行菌株。方法:按全国本病监测方案,从病人和带菌动物中分离钩体,按中国药品生物制品检定所的钩体菌种检定程序进行检定,结果324株钩体分属8个血清群。即黄疸出血、七日热、秋季、澳州、流感伤寒、波摩那、犬、爪哇群。另从水牛尿中首次检出七日热群钩体2株。结论:黄疸出血群钩体仍为四川省人间钩体病流行和啮齿食虫目动物携带的主要菌群,占81.48%。趴齿食虫目仍为主要宿主动物,尤以黑线姬鼠为四川稻本病主要传染源,水牛是七日热群钩体病的重要传染源和宿主动物之一。  相似文献   

5.
四川省1993-2001年钩端螺旋体病传染源监测分析   总被引:9,自引:3,他引:6  
目的 调查研究四川省1993-2001年钩端螺旋体(简称钩体)病传染源情况。为防治该病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按全国钩体病监测方案全省选择10个监测点,进行钩体病主要传染源调查。结果 黑线姬鼠带菌率占第1位。主要携带黄疸出血群钩体,首次从牛尿中检出七日热群钩体。结论 鼠密度,鼠带菌率,带菌鼠密度分别与钩体发病率呈正相关。黑线姬鼠是四川省稻田型钩体主要传染源,耕牛作为七日热群钩体宿主和重要传染源应继续调查。  相似文献   

6.
长沙地区1986~200O年钩端螺旋体病监测结果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钩端螺旋体病的流行因素与防治策略.方法用公认的方法进行鼠情调查和对病人、动物进行病原学、血清学研究.结果 15年中湖南全省年均发病率为9.86/10万;长沙地区则年均发病率为19.06/10万,近全省发病率的2倍;鼠密度为6.33%,流行前期、后期鼠密度无显著性差异;病人钩体培养阳性率17.29%,至少分属8个血清群,以流感伤寒和秋季热群为主;鼠肾中分离钩体阳性率为11.78%,至少分属5个血清群,黑线姬鼠主要携带黄疸出血群,其次,黄毛鼠携带爪哇群,家犬带菌率为22.50%,鼠与犬带菌率差异无显著性;钩体病人双份血清抗体,黄疸出血群、犬群等6个群抗体均数差异有非常显著性;爪哇群其抗体差异有显著意义;在对动物血清抗体调查中,检测了犬、猪、牛具有某一抗体阳性的分别为60%、53.33%和84%,其差异有显著性.犬抗体分属6个血清型,以澳洲为主;猪则分属5个血清型,以巴达维亚为主;牛分属11个血清型,以巴达维亚为主.结论在15年监测中长沙地区平均发病率为全省的2倍左右,几乎每年发病率都较高,是湖南省的典型代表.鼠类尤其是优势鼠种黑线姬鼠、犬、猪和牛是主要传染源.病人感染菌群非常复杂,至少有8个钩体菌群.用现行的四价菌苗接种易感人群其作用有限.  相似文献   

7.
长沙地区1986~2000年钩端螺旋体病监测结果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探讨钩端螺旋体病的流行因素与防治策略。方法 用公认的方法进行鼠情调查和对病人、动物进行病原学、血清学研究。结果 15年中湖南全省年均发病率为9.86/10万;长沙地区则年均发病率为19.06/10万,近全省发病率的2倍;鼠密度为6.33%,汉行前期、后期鼠密度无显著性差异;病人钩体培养阳性率17.29%,至少分属8个血清群,以流感伤寒和秋季热群为主;鼠肾中分离钩体阳性率为11.78%,于少分属5个血清群,黑线姬鼠主要携带黄疸出血群,其次,黄毛鼠携带爪哇群,家犬带菌率为22.50%,鼠与犬带菌率差异无显著性;钩体病人双份血清抗体,黄疸出血群、犬群等6个群抗体均数差异有非常显著性;爪哇群其抗体差异有显著意义;在对动物血清抗体调查中,检测了犬、猪、牛具有某一抗体阳性的分别为60%、53.33%和84%,其差异有显著性。犬抗体分属6个血清型,以澳洲为主;猪则分属5个血清型,以巴达维亚为主;牛分属11个血清型,以巴达维亚为主。结论在15年监测中长沙地区平均发病率为全省的2倍左右,几乎每年发病率都较高,是湖南省的典型代表。鼠类尤其是优势鼠种黑线姬鼠、犬、猪和牛是主要传染源。病人感染菌群非常复杂,至少有8个钩体菌群。用现行的四价菌苗接种易感人群其作用有限。  相似文献   

8.
目的:研究近年来江油市钩端螺旋体(简称钩体)病流行的传染源情况。为防治该病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调查钩体主要宿主动物鼠,猪,牛带菌情况及鼠密度,种群构成等。结果:该市平均鼠带菌率为11.34%,黑线姬鼠占其鼠种构成的63.64%,平均带菌率为17.52%,从钩体患者和动物中分离出的钩体,黄疸出血群占98.56%。结论:黑线姬鼠是江油市稻田型钩体流行的主要传染源,流行菌群的变化是造成流行重要因素之一。  相似文献   

9.
1958~1987年四川省钩端螺旋体血清群型分布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本文概括了四川省1958~1987年间钩端螺旋体(下称钩体)血清群型分布。7 560株钩体病人株和动物株分属16群35型。病人间以黄疽出血群赖型(Lai)为主要血清群型,一般较稳定,仅少数地区不同年度曾出现主要血清群更迭。带菌动物虽然复杂,以啮齿食虫类及家畜为主要宿主动物,前者主要携带黄疽出血群,后者主要携带波蒙那群。其中尤以黑线姬鼠为我省鼠类中优势种,携带钩体与人间主要流行群型一致,系四川省钩体病主要传染源。另对主要菌群更迭原因、蛙作为七日热钩体病传染源的意义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10.
目的:通过了解43年铯体病流行情况和17年监测结果,为预防和治疗钩体病提供依据。方法:根据钩体病的发病资料和监测方案,研究传染源贮存宿主的种类与带菌,钩体病发病规律,流行因素与防治对策。结果:全县43年累计发病8286例,年均发病率为88.76/10万,死亡81例,年均病死率0.98%,共出现6个发病高峰,发病高峰为每年9-10月,有明显的地区性,平坝高,丘陵低,青壮年发病最高,男女之比为1.13:1,以农民发病为主占75.72%,流行形式以“稻田型”为主,感染方式主要以收割水稻接触疫水而感染,鼠密度7.27%,鼠种群为2目3科9种,已从8种动物中分离出钩体,证明啮齿和食虫动物为“稻田型”钩体的主要传染源,流行菌群有6群,以黄胆出血群为主占93.73%,次为秋季热,七日热群,猪,牛血清抗体阳性率分别为41.0%和60.0%,经观察本县流行菌群基本稳定,鼠种有变化,黑线姬鼠减少,四川短尾Qu增多。结论:钩体病的发病率与宿主动物数量,带菌率高低,人群免疫水平,接触疫水,水稻收割季节气温,降雨量密切相关,应加强钩体病宿主动物的监测管理,控制传染源,有针对性地对接触疫水的人群接种钩体菌苗。  相似文献   

11.
四川省钩端螺旋体宿主动物调查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了解野鼠、耕牛和猪的钩端螺旋体带菌情况,探讨减少钩端螺旋体病发病影响因素。方法:对野鼠鼠肾、耕牛牛尿和生猪猪肾进行钩端螺旋体菌株的分离培养。结果:在野鼠鼠肾和水牛牛尿中分离出钩端螺旋体菌株。结论:野鼠仍是我省钩端螺旋体病的主要传染源,水牛为七日热群钩端螺旋体病的传染源。初步发现近年我省钩端螺旋体病发病减少可能是由于野鼠种群变化带来的结果。  相似文献   

12.
目的了解钩端螺旋体病(钩体病)流行病学特点与衢州市疫源地情况,为控制钩体病的暴发流行提供依据。方法运用描述流行病学办法,对1960-2005年的历史疫情进行分析。采用现场调查方法,采集鼠、水鸭、猪、青蛙的双肾标本和牛中段尿做钩体培养分离,青蛙和水鸭血清做抗体测定,分析感染情况和感染菌群。结果1960—2005年衢州市共报告钩体病11047例,年均发病率11.58/10万,死亡72例,病死率0.65%。7—9月发病例数占全年总病例数的90.26%;农民发病例数占总病例数的88.20%;男女之比为2.74:1;常山及开化县是衢州市最主要的疫区。2001—2005年监测点野外鼠密度为3.93%,黑线姬鼠占51.40%,动物标本培养阳性率0.49%,动物血清抗体阳性率14.02%。人血清中菌群为七日热群和黄疸出血群,动物中主要菌群为黄疸出血群、秋季热群、赛罗群、流感伤寒群。结论钩体病发病年度与地区波动十分明显,主要是受局部暴发疫情的影响。夏秋季为商发季节,青壮年农民为重点人群。近6年来的洪水低发,与动物间的低带菌率一致,但衢州市动物感染菌群复杂,多种动物均可携带,受气候影响导致暴发的危险始终存在。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掌握沅江市钩体病宿主动物鼠的种类、密度以及感染率,了解健康人群对钩体病的免疫水平,为进一步做好钩体病的预防与控制提供依据。方法按照《湖南钩端螺旋体病监测实施方案》开展鼠类带菌调查,对健康人群血清学监测。结果 4年平均鼠密度为4.76%。鼠种构成以东方田鼠和黑线姬鼠为优势属种,总阳性率为5.41%,各年间、夏季和秋季间阳性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病原学分型以赛罗群为主。人群钩体抗体阳性率平均为60%,年龄、性别、年份人群钩体抗体阳性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沅江市宿主动物钩体带菌率低,血清学显示人群钩体隐性感染率较高,需要采取综合防制措施以进一步控制钩体病疫情。  相似文献   

14.
目的分析阜阳市2006~2010年肾综合征出血热(HFRS)的流行特点和趋势,为制定防制策略提供依据。方法收集2006~2010年HFRS疫情资料,描述其流行病学特征。对标本进行HFRS抗原、抗体检测。结果 2006~2010年全市共报告HFRS病例170例,年平均发病率0.40/10万。各月均有报病,发病高峰为11月份,占发病总数的27.65%。最大年龄79岁,最小年龄11岁,发病主要分布在30~60岁年龄段,占总数的74.71%。男多于女,男女之比为3.36:1。职业以农民为主,占总发病数的79.41%。室内鼠密度平均为4.96%,鼠种构成以小家鼠为主;野外鼠密度平均为6.83%,鼠种构成以黑线姬鼠为主。室内鼠肺带毒率为2.36%;野外为6.58%。结论阜阳市肾综合征出血热发病率稳定在低发水平;传染源以姬鼠型为主;以秋末冬初为主;做好防鼠灭鼠及重点人群的疫苗接种工作是降低发病的有效手段。  相似文献   

15.
目的调查长江三峡水库坝区钩端螺旋体病流行因素和疫情。方法选择调查点,收集1996~2006年钩端螺旋体病疫情资料,进行钩端螺旋体病病原分离和抗体检测。结果2003~2006年长江三峡水库坝区钩端螺旋体病发病率比蓄水前低,采13份散发钩端螺旋体病人双份血清,用交叉吸收实验检测出临海、致热、乳山3个新的钩端螺旋体血清型;水库坝区清底后,鼠密度2.09%。室内褐家鼠为优势鼠种,占57.1%;户外黑线姬鼠和褐家鼠为优势鼠种,占66.67%。分离钩端螺旋体菌36株,分属5个血清群7个血清型,其中黄疸出血群占47.22%,波摩那群占27.78%,鼠肾、猪肾和蛙肾带菌率分别为2.67%、0.81%和0.25%,健康人群黄胆出血群阳性率为31.12%。结论长江三峡水库坝区蓄水期间没有发生钩端螺旋体病暴发流行,采取水库坝区清底可以有效降低鼠密度。  相似文献   

16.
济宁市14年来鼠类自然感染肾综合征出血热病毒情况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1996-1999年监测鼠类携带肾综合征出血热病毒(HFRSV)情况。方法:间接免疫荧光法。结果:鼠带HFRS病毒率室内为3.59%,室外为3.43%。1986-1990年褐家鼠是室内主要传染源。大仓鼠和黑线姬鼠为室外主要传染源;鼠带病毒率以秋,冬季节最高,分别为5.66%和5.32%。1991-1999年小家鼠和褐家鼠为室内主要传染源,黑线姬鼠成为室外唯一传染源。春、秋季节鼠带病毒率最高,分别为3.68%,3.56%。鼠带病毒率以1986年最高,为6.96%,之后逐年下降,1990年降至1.60%,而1991年后又有所回升,并保持在3%左右。结论:此结果与人群发病率年度变化相吻合,通过灭鼠可降低单位面积内带病毒鼠类,达到控制HFRS之目的。  相似文献   

17.
上海市1984~2000年肾综合征出血热监测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 ] 掌握本市肾综合征出血热流行规律、特征和流行因素 ,制订防治对策。  [方法 ] 采用现场调查、实验室病原学、血清学和分子生物学检测方法 ,开展人间疫情和宿主动物监测研究。  [结果 ] 我市上个世纪 90年代以来发病率有所下降 ,无明显周期性。每年有冬夏两季流行高峰 ,80年代以冬季高峰为主 ,近 10年夏季峰值明显增加 ,冬季峰相应减弱。发病以青壮年、农民为主。临床病人检测血清符合率为 96.70 % ,出血热病人抗体持续时间长达 2 0年之久。疫区健康人群隐性感染率为 1.65 %~ 3 .79%。宿主动物监测黑线姬鼠和褐家鼠携带HV高于其他动物 ,分别为 4.3 0 %和2 .60 %。分子生物学分型黑线姬鼠等自然携带Ⅰ型 (HTN )病毒 ,褐家鼠主要携带Ⅱ型 (SEO)病毒 ,也带有Ⅰ型病毒。出血热病人血清分型Ⅰ型占 60 % ,Ⅱ型占 2 3 %。在重点发病地区开展灭鼠等措施 ,能降低鼠密度 ,控制出血热发病。  [结论 ] 本市属姬鼠型为主的混合型疫区 ,近年来流行特征出现变化 ,黑线姬鼠、褐家鼠是主要传染源 ,人群免疫水平低下 ,应加强重点地区夏季流行灭鼠为主综合防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