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目的:应用腮腺动态显像评价适行调强放疗对鼻咽癌患者腮腺功能的损害程度。方法:对103例临床确诊为鼻咽癌的患者,在进行适行调强放疗前1周内行腮腺动态显像检查,患者在完成首疗程放疗后1周内再次进行一次腮腺动态显像检查,比较放疗前后腮腺功能的变化情况。结果:患侧腮腺放疗前、放疗后摄取率分别为4.02%、2.13%,排泄率分别为68.37%、19.28%;健侧腮腺放疗前、放疗后摄取率分别为4.26%、2.18%,排泄率分别为69.35%、19.41%。腮腺摄取率和排泄率在放疗后明显下降。结论:腮腺动态显像能很好的评价适行调强放疗对鼻咽癌患者腮腺功能的损害程度。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唾液腺显像对鼻咽癌适形调强放疗(IMRT)后腮腺功能的评价。方法对30例鼻咽癌行IMRT的患者,分别于放疗前、放疗结束时及放疗后5个月作口干程度的比较及唾液腺功能显像。结果 IMRT结束时患者出现不同程度口干症状,IMRT后5个月时,部分患者口干症状有明显改善。IMRT结束时及放疗后5个月腮腺定量分析摄取指数(UI)及分泌指数(EI)均比放疗前的低(P<0.05)。结论唾液腺显像可用于观测鼻咽癌IMRT后腮腺功能变化。  相似文献   

3.
鼻咽癌调强放疗腮腺功能变化与放射剂量、体积的关系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Sun XN  Chen AZ  Xie CY  Jin XC  Wu SX  Zhang P  Li HB 《中华医学杂志》2006,86(32):2289-2292
目的研究调强放射治疗对鼻咽癌患者腮腺功能的保护作用及腮腺功能变化与剂量-体积的关系。方法2002年8月至2004年12月,48例接受调强放射治疗的鼻咽癌患者,分别在治疗前、治疗结束时及治疗后3个月检测腮腺99mTc清除率测定其分泌指数(EI)和摄取指数(UI),并结合腮腺的剂量体积直方图(DVH)进行分析。结果健侧和患侧腮腺平均剂量分别为(22.8±4.5)Gy和(31.9±4.1)Gy。全组患者口干症状轻微。健侧腮腺EI值放疗前为0.35±0.25,放疗结束时为0.31±0.24,放疗后3个月为0.33±0.22,其UI值在3个时间点分别为7.12±3.56、5.81±2.25和5.72±2.81,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患侧腮腺EI和UI放疗前分别为0.36±0.27和8.02±3.89,放疗结束时分别为0.21±0.16和4.87±2.45,放疗结束时比放疗前均有下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DVH结果:放疗结束时EI在腮腺平均剂量<26 Gy组和≥26 Gy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9);V25(受照剂量<25 Gy的腮腺体积)≥50%和V25<50%者比较,EI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两种情况UI下降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腮腺剂量低于26 Gy对腮腺功能保护有阈值效应,腮腺的功能保护存在剂量、体积阈值,在靶区剂量不受影响同时,尽可能减少腮腺照射容积及其剂量,有助于保护患者放疗后的腮腺功能。  相似文献   

4.
目的:应用 CTVision 图像引导系统观察鼻咽癌患者行调强放疗时腮腺体积及剂量学的变化规律。方法选取45例行调强放射治疗的鼻咽癌患者,分别于放疗的第1、2、3、4周末应用CTVision系统行CT图像引导扫描,将CT图像上传至放疗计划系统,勾画腮腺,观察其体积的变化规律;将放疗前治疗规划复制到每个CT图像上,计算腮腺的剂量分布,总结其剂量学变化规律。结果双侧腮腺体积均随放疗进程的延长而缩小(P<0.05),放疗结束时,左、右侧腮腺体积较放疗前分别缩小35.16%和32.37%;双侧腮腺照射剂量均随放疗过程的延长而增加(P<0.05),左、右侧腮腺照射剂量较放疗前所设计的照射剂量分别增加7.81%~35.24%、10.26%~46.61%;双侧腮腺所受的剂量增加幅度与腮腺体积缩小幅度呈正相关(P<0.05)。结论鼻咽癌行调强放疗时,腮腺体积随着放疗进程延长向内侧呈进行性缩小,导致腮腺所受的放疗剂量较原放疗计划剂量明显增加。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调强放疗对老年鼻咽癌患者腮腺功能的保护作用及腮腺功能变化与剂量、体积的关系。方法:2004年1月至2006年8月,对调强放疗组12例与常规放疗组20例老年鼻咽癌患者,分别在治疗前、治疗结束时及治疗后3~6个月观察口干症状发生情况,测定腮腺分泌功能及pH值,并结合腮腺受照剂量、体积进行分析。结果:调强组和常规组放疗结束时及放疗后3~6个月的腮腺分泌功能减少率分别为75%、66.67%和100%、100%,2级以上口干症状的发生率分别为41.7%、33.33%和90%、9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调强放疗在保证鼻咽肿瘤剂量的同时,减少腮腺照射体积及其剂量,有助于保护老年患者的腮腺功能。  相似文献   

6.
目的利用放射性核素动态显像,研究鼻咽癌三维适形放射治疗(3D-CRT)和常规放射治疗对腮腺分泌功能的影响。方法将首次接受放疗的60例鼻咽癌患者分为3D-CRT组、常规放射治疗组各30例,鼻咽剂量均为DT66-70Gy。在放疗前、放疗结束时和放疗后3个月行放射性核素显像检测,计算腮腺分泌功能指标-最大酸反应泌99m-TcO4-率(Ex)。结果常规放疗组和3D-CRT组放疗结束时腮腺急性放射性损伤两组之间差别无统计学意义,随着时间的延长(本研究随访时间至少3个月以上),可以发现3D-CRT组中腮腺功能损伤恢复情况好于常规放疗组,两组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3D-CRT与常规放疗均可造成腮腺分泌功能的急性损伤,采用3D-CRT治疗患者,放疗后3个月腮腺功能恢复明显。  相似文献   

7.
鼻咽癌调强放疗对腮腺功能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探讨调强放疗(intensity-modulation radiation therapy,IMRT)技术对鼻咽癌患者腮腺功能的保护作用。方法收集2005-06~2008-02间,在我科因鼻咽癌行调强放疗及常规放疗的患者25例,分别于放疗前、放疗后及放疗后3个月腮腺功能检测及口干程度的比较。结果调强组口干症状分级:Ⅱ级9例,Ⅲ级2例;常规放疗组Ⅱ级3例,Ⅲ级11例,两组差异显著(P<0.05)。在随访3个月中,调强组口干恢复或减轻者9例;而常规放疗组3个月中口干症状无明显好转。放疗后两组腮腺分泌指数(EI)有显著差异(P<0.05),各时间点摄取指数(UI)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调强放疗比常规放疗明显保护了腮腺的分泌功能,减轻口干症状,使患者的生存质量明显提高。  相似文献   

8.
鼻咽癌调强适形放疗摆位和照射技术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 针对鼻咽癌患者采用全程束流调强适彤放射治疗(IMRT,又称孔雀刀),探讨其治疗摆位、照射技术度放疗质量保证。方法 我院2002年1~12月,共12例经病理或MRI诊断证实为鼻咽癌低分化癌无远处转移患者,执行全程调强适彤放疗。调强治疗计划(IMRT逆向计划)和实施由NOMOS公司Peacock系统完成,利用Vailan600C直线加速器6MV-X线,采用1cm或2cm步进式断层技术(Peacock MiMiC)进行不治疗摆位和照射。结果 放疗后直接鼻咽镜检查,肿瘤消退率100%,3年总生存率86.25%,放疗时无1例出现腮腺肿胀,5例出现中度口干。结论鼻咽癌患者应用IMRT放疗,剂量分布理想,局部控制较好,疗效确切,同时能有效地保护腮腺等重要器官,急性反应较轻。  相似文献   

9.
甘晓根  徐子海  廖福锡  莫莉 《海南医学》2016,(24):4007-4010
目的:探讨鼻咽癌自适应放疗过程中靶区和危及器官体积及剂量学改变。方法选取2015年5~10月在我院接受调强放射治疗的10例鼻咽癌患者,于放疗前及放疗第10、20、30次时应用CTVision图像引导及配准技术分别对患者进行定位及图像引导CT扫描,并对图像引导的CT图像分别重新设计优化放疗计划,比较放疗前及在放疗第10、20、30次时每例患者的靶区、危险器官的体积及剂量学变化。结果(1)靶区及双侧腮腺体积均随放疗进程呈进行性缩小。至放疗结束时,靶区中位体积较放疗前缩小58.12%,左、右侧腮腺中位体积较放疗前分别缩小40.46%、34.77%。(2)在3次修改优化放疗计划中靶区的Dmax、Dmean、Dmin与脊髓、脑干的Dmax与放疗前相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双侧腮腺照射剂量均较放疗前明显减少,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离线自适应性放疗技术可减少腮腺受照射的剂量,是一种比调强放疗更精确化、个体化的放疗技术。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究勾画颌下腺在鼻咽癌三维调强适形放疗(intensity modulated radiation therapy,IMRT)中对患者放疗后口干和生活质量的影响。 方法 选择2015年4月-2017年4月间于温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三医院行放疗的鼻咽癌患者72例,按随机数表法分为对照组(36例)和实验组(36例),对照组采用常规IMRT,实验组采用在勾画颌下腺并限制颌下腺剂量的基础上进行IMRT,比较2组患者颌下腺平均受照剂量(Dmean)、放疗后颌下腺体积、放疗后口干症状分级和唾液分泌量以及生活质量的差异。 结果 2组患者患侧Dmean均显著高于健侧(均P<0.05);放疗后对照组患侧颌下腺体积显著低于健侧(P<0.05);实验组健侧和患侧Dmean均显著低于对照组(均P<0.05),且颌下腺体积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实验组放疗后不同时间的口干症状分级均明显低于对照组(均P<0.05)。实验组放疗后的基础和刺激唾液分泌量均显著高于对照组(均P<0.05);实验组的各项生活质量领域和总分均显著高于对照组(均P<0.05)。 结论 在鼻咽癌三维调强适形放疗中采取勾画颌下腺并行剂量限制可以有效降低患者颌下腺的受照射剂量,提高患者放疗后唾液分泌量,降低放疗后口干程度,显著改善患者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11.
目的 观察调强放射治疗鼻咽癌患者腮腺功能的动态变化.方法 33例鼻咽低分化鳞癌患者,其中Ⅰ期1例、Ⅱ期4例、Ⅲ期14例、Ⅳa期14例(92分期),Ⅰ、Ⅱ期行单纯放疗,Ⅲ、Ⅳ期采用放化疗.全部患者接受调强放射治疗,PTVg 66 Gy/30 F,鼻咽和上颈部、下颈部PTVc分别是60 Gy/30 F、54 Gy/30 F.在放疗前、放疗中、放疗结束、随访时行放射性核素显像以检测腮腺99mTc清除率测定其摄取指数(UI)、分泌指数(EI),并结合腮腺的剂量体积直方图(DVH)和患者口干症状进行分析.结果 腮腺EI值放疗前为0.58±0.13,放疗中为0.17±0.22,放疗结束时为0.09±0.17,随访中为0.42±0.18,放疗中和放疗结束时均比放疗前有下降,随访时比放疗结束时有上升,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00).随访时间<6月、≥6月的EI值分别时0.30±0.21,0.53±0.12,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02).其UI值在4个时间点分别为5.05±2.28、5.78±2.41、5.38±2.10、4.52±2.25,差异无显著统计学意义(P=0.070).DVH结果:全组腮腺平均剂量35.5 Gy,V26平均值为71.3%.腮腺平均剂量≤median和腮腺平均剂量>median的EI值在随访中分别为0.505±0.103、0.373±0.136(P=0.007).V26≤median、V26>median的EI值在随访中分别为0.490±0.120、0.403±0.136(P=0.086).两种情况UI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根据肿瘤放射治疗协作组标准:放疗结束时口干Ⅰ度5例(15%)、Ⅱ度28例(85%),随访中:0度6例(18%)、Ⅰ度23例(70%)、Ⅱ度4例(12%).平均随访时间为17月(10~22月),1例原发灶、上颈部淋巴结同时复发,3例远处转移,其中1例死亡.结论 调强放疗对腮腺功能的影响表现在EI,腮腺放射剂量低,有利于腮腺功能的保护,放疗后腮腺功能随时间的延长而逐步恢复.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不同鼻咽癌调强放疗剂量分割模式的近期疗效和不良反应。 方法 选取2011 年6 月- 2013 年3 月我科收治的98 例鼻咽癌患者。应用螺旋断层治疗技术,改变了传统剂量分割模式,具体处方剂量为:鼻咽部原发肿瘤(pGTV nx ) 及可见的转移淋巴结(pGTV nd ) 67.5 Gy/30 F ,高危临床靶区(CTV 1 ) 60 Gy/30 F ,低危临床靶区(CTV 2 ) 54 Gy/30 F ,5 次/ 周。根据RECIST 1.0 版实体肿瘤疗效评价标准评价近期疗效,参照RTOG/EORTC 标准,在治疗结束时和治疗结束后一个月评价急性反应。根据LQ 放射生物模型计算改变剂量分割模式的生物等效剂量(biological effective dose,BED)。 结果 随访1 -22 个月,中位随访12 个月。鼻咽部原发灶和颈部转移淋巴结消退率分别为90.8% 和93.9%。皮肤、黏膜、唾液腺、咽食管1 - 2 级急性反应发生率分别92.8%、89.8%、96.9%、98%,3 - 4 级急性反应发生率分别为4.1%、7.1%、0%、2%。对于肿瘤组织,本组单次2.25 Gy,总剂量67.5 Gy,照射30 次/40 d 即67.5 Gy(30×2.25 Gy) 剂量分割模式的BED 为62.9 Gy,等效于单次2 Gy,总剂量72 Gy。对于正常组织晚期反应,等效于单次2 Gy,总剂量70 Gy。 结论 改变调强放疗剂量分割模式治疗鼻咽癌的近期疗效较好,不良反应较轻,患者可耐受,同时缩短了总治疗时间,相应地减轻了患者的经济负担。远期疗效有待进一步观察。  相似文献   

13.
目的:比较调强适形放射治疗(intensity modulated radiotherapy,IMRT)和常规放射治疗(conventional radiotherapy,CRT)在鼻咽癌放疗中的剂量学特点和临床疗效。方法:收集47例行IMRT的鼻咽癌患者(IMRT组),在制定IMRT计划的同时利用放疗计划系统(treatment planning system,TPS)制定一套CRT放疗计划,利用剂量体积直方图(dose volume histogram,DVH)、95%靶区覆盖率(95% target volume dose,V95)、放射生物模型预测的正常组织并发症概率(normal tissue complication probability, NTCP)评价两种放疗计划的临床剂量学特点。为了从临床上进一步验证该差异,另外收集47例同期行CRT的鼻咽癌患者(CRT组),比较和评价其与IMRT组的临床疗效及毒副反应差异。结果:计划比较中,IMRT计划的各靶区V95均超过96%(96.83%~99.99%),尤其是亚临床病灶靶区的V95明显优于CRT计划。且IMRT计划的脑干和脊髓等正常器官受照剂量明显低于CRT计划。临床观察结果显示,IMRT组的局部和完全缓解率、3年无进展生存率以及总生存率均优于CRT组。IMRT组的3级急性放射反应亦明显少于CRT组。晚期放射反?khgr;?IMRT组未出现≥3级的口干反应,而CRT组1年后仍有21%患者有≥3级的口干反应。结论:IMRT能提高鼻咽癌靶区剂量,较CRT能有效地减少周围危险器官的受照剂量,减轻急慢性放射反应。  相似文献   

14.
目的:观察调强适形放射治疗(intensity modulated radiation therapy,IMRT ) 在初治鼻咽癌放疗中的临床疗效及不良反应。方法:按1992 年福州临床分期标准,I 期3 例(3.3%),Ⅱ期29 例(32.2%),Ⅲ期26例(28.9%),Ⅳ a 期32 例(35.6%)。调强放疗设鼻咽大体肿瘤计划靶区为PGTVnx、颈部阳性淋巴结GTVnd、高危计划靶区PTV1 和低危计划靶区PTV2。处方剂量分别为PGTVnx 71.94~77.88 Gy/33 次、GTVnd 69.96 Gy/33 次、PTV1 60~66 Gy/33 次、PTV2 50.4~56 Gy/28 次,化疗方案包括同期与辅助化疗。生存率用Kaplan-Meier 法计算。多因素分析用Cox 比例风险模型。采用放射治疗肿瘤协作组(Radiation Therapy Oncology Group,RTOG) 标准评价急性反应和晚期损伤。结果:随访12~56(中位时间33) 个月,全组l,2,3,4 年总生存率分别为97.8%,90.6%,86.0%,80.0%;1,2,3,4 年局部/区域控制生存率分别为98.8%,97.5%,92.1%, 77.4%;1,2,3,4 年无远处转移生存率分别为95.3%,90.7%, 88.4%, 85.8%。多因素分析表明临床分期是影响鼻咽癌生存率的独立预后因素。最严重的急性不良反应是放射性黏膜炎,1~4 级分别为16.7%,60%,23.3%,0。晚期不良反应主要表现为腮腺损伤,1 年后腮腺反应按1~4 级分别为18.1%,9.6%,0,0。结论:IMRT 联合化疗可提高鼻咽癌患者生存率,晚期不良反应率低,局部复发和远处转移是影响患者生存率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15.
目的应用放射性核素显像对分化型甲状腺癌(DTC)患者首次131Ⅰ治疗前唾液腺功能进行观察和半定量分析。方法对75例DTC首次131Ⅰ治疗前患者和12例健康者(对照组)行唾液腺显像,利用计算机感兴趣区技术(ROI)获得唾液腺摄取功能参数:摄取分数(UR);排泄功能参数:酸刺激后唾液腺排泌分数(ER)。将75例DTC患者按唾液腺功能正常、轻度异常、重度异常分为3组,各组功能参数行单因素方差分析。68例DTC功能正常组患者和12例对照组定量参数行成组设计t检验。结果 12例对照组及68例(68/75,91%)DTC患者腮腺和颌下腺动态显像图及TAC均正常,4例(4/75,5%)DTC患者呈轻度异常,3例(3/75,4%)DTC患者呈重度异常。68例DTC功能正常组和12例对照组的左、右腮腺及颌下腺的UR、ER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t值分别为3.266、4.182、2.173和3.512,P均>0.05)。DTC各组间腮腺及颌下腺的UR、ER比较,组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F:4.532-23.106,P均<0.05)。组间两两比较:与DTC功能正常组比较,DTC轻度异常组及DTC重度异常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P<0.01)。结论 DTC首次131Ⅰ治疗前部分患者即可能存在唾液腺功能损伤,应常规行唾液腺显像,建立唾液腺摄取和排泄功能基线值。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diffusion weighted imaging,DWI)在鼻咽癌调强放疗、放疗后随访的临床价值。方法:分析经病理证实的32例鼻咽癌患者在放疗前、放疗剂量40 Gy时和放疗结束后均行MRI常规扫描、增强扫描及DWI检查,分析病变体积及弥散表观系数(apparent diffusion coefficient,ADC)值动态变化情况,并探讨两者的相关性。结果:随着调强放疗时间的延长,肿瘤体积不同程度缩小,且不同放疗时间段各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ADC值逐渐增高,放疗晚期ADC的增高程度大于放疗早期的增高程度,且不同放疗时间段各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肿瘤体积与ADC值呈负相关(r=-0.667,P=0.000)。结论:MRI及DWI-MRI成像可较准确的显示鼻咽癌调强放疗后形态学、组织学变化,能较好的监测NPC放射治疗后肿瘤的消退情况和治疗的敏感性。  相似文献   

17.
目的 通过舌鳞癌术后常规放疗(CRT)和调强放疗(IMRT)患者三维放疗计划的剂量学比较研究,对两组患者放疗靶区和危及器官(OARs)的剂量分布进行评价.方法 将35例舌鳞癌患者分为CRT组(n=17)和IMRT组(n=18).两组患者经热塑面罩固定、CT模拟定位、靶区和OARs勾画后,完成三维放疗计划和通过剂量验证.采用容积剂量图(DVH)、适形指数(CI)和均匀指数(HI)等剂量学研究方法,比较两组患者放疗计划靶区和OARs的剂量分布.结果 CRT组和IMRT组95%靶区体积的剂量线值(D95)、CI、HI、最低剂量和最高剂量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靶区平均剂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IMRT组的唾液腺(双侧腮腺和对侧颌下腺)剂量明显低于CRT组(P<0.01).结论 舌鳞癌术后IMRT靶区剂量分布和降低唾液腺剂量方面显著优于CRT.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