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摘要:目的 分析唐山市苯丙酮尿症(PKU)患儿筛查结果及苯丙氨酸羟化酶(PAH)基因突变的情况。方法 选取2015年1月—2018年12月唐山市新生儿303 777例,通过茚三酮免疫荧光法检测新生儿足跟血中苯丙氨酸(PA)含量。再利用聚合酶链反应(PCR)和基因测序的方法对筛查出的PKU患儿PAH基因进行检测。结果 303 777例新生儿初步筛查共发现609例可疑阳性,召回其中411例(67.49%)进行复查,确诊42例(13.8/10万)。42例PKU患者的PAH基因测序显示,在84条染色体上共检测到62个(73.81%)12种突变,其中错义突变8种,无义突变2种,缺失突变1种,剪接突变1种。患者PAH基因突变分布在第2、3、6、7、9外显子上,其中第7外显子最多(35个,56.45%),其次为第3外显子(14个,22.58%)。最常见的突变基因为Exon7-R243Q(18个,29.03%)和Exon3-R111X(10个,16.13%)、Exon7-R261Q(10个,16.13%)。筛查中发现1例典型PKU患儿,该患儿在PAH基因外显子区域同时发现2处杂合突变:c.208-210delTCT(缺失突变)和c.964G>A(鸟嘌呤>腺嘌呤)。结论 唐山市新生儿PKU发病率略高于全国,PAH基因突变以错义突变为主,第7外显子是唐山市患儿PAH基因高频突变位点。  相似文献   

2.
苯丙氨酸羟化酶基因部分外显子突变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目的:探讨苯丙酮尿症(PKU)患者PAH基因突变特点。方法:用PCR—SSCP和PCR—DNA测序法对天津河北等地的70例无血缘关系并已确诊为PKU患者的基因组DNA进行PAH基因外显子3、5、6、7、10、11和12的突变基因分析。结果:70例PKU患者共140条染色体,共发现26种突变,含错义突变14种、无义突变5种、同义突变4种、剪接位点突变2种和缺失突变1种。除4种同义突变外,阳性突变率为64.28%。其中DelS70、R176X、R261X、L385L、IVS5nt 1g→a、A165D、G247R、Y325X、G344E和R413G占总突变种类的38.5%(10/26)。结论:天津河北等地的PAH基因突变类型复杂,有些常见突变的发生频率与以往报道的地域分布略有不同。  相似文献   

3.
目的 检测苯丙酮尿症(phenyl—ketonuria,简称PKU)患者的基因突变类型。方法采用PCR-SSCP(聚合酶链反应单链构象多态)银染和PCR-ASO(聚合酶链反应等位基因特异性寡核苷酸)探针杂交,分别检测了8个PKU家庭中10名患者和6名双亲。PCR—SSCP银染应用了3对引物,外显子7、11、12。PCR-ASO探针杂交应用了外显子7、10、11、12、4对探针。结果 王氏家系姐弟俩(表1中编号7,10)通过PCR-SSCP方法发现E_7区域有异常电泳带,经PCR-ASO方法证实他们和附图编号8均为苯丙氨酸羟化酶E7R243Q位点的纯合子突变;沈氏家系姐妹俩通过PCR-ASO法检出E12R413P位点为纯合子突变,另一例PKU患者为E12R413P位点的杂合子。结论 上述突变位点为PKU患者的产前基因诊断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4.
舒剑渡  孟英韬  党利亨  宋力 《天津医药》2011,39(10):960-961
苯丙酮尿症(phenylketonuria,PKU)是一种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98%~99%的PKU是由于苯丙氨酸羟化酶基因(phenylalanine hydroxylase,PAH)突变导致肝脏苯丙氨酸羟化酶缺乏,使苯丙氨酸不能正常转化为酪氨酸,苯丙氨酸及其代谢物在体内异常蓄积而致病。1983年PAH基因被成功克隆[1],迄今已经发现PAH基因有530多种致病突变可导致PKU。  相似文献   

5.
苯丙酮尿症杂合子高危人群基因型与生化表型相关性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用分子生物学方法对可疑PKU/HPA杂合子进行PAH突变基因分析,以验证生化筛查PKU/HPA杂合子方法的可行性。方法:利用PCR、SSCP和DNA测序等方法对152例已知PKU/HPA杂合子(阳性组)和29例可疑PKU/HPA杂合子(可疑组)的PAH基因部分外显子进行分析。并与健康体检者对照(对照组)结果:152例已知PKU/HPA杂合子中发现26种基因突变,突变检出率为80.9%(123/152)。29例可疑“PKU/HPA杂合子”发现5例突变,检出率为17.2%(5/29)。对照组与可疑PKU/HPA杂合子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生化方法与分子生物学方法有一定相关性,提示生化筛查法用作PKU杂合子的初筛是可行的。  相似文献   

6.
目的:分析1 例儿童糖原累积病域型的临床特点及基因突变位点。方法:对重庆医科大学附属儿童医院收治的1 例通过基因测序明确诊断的糖原累积病域型患儿的临床资料如临床特点、实验室检查、基因突变进行分析。结果:本例患儿起病隐匿,以乏力、肝功能异常为主要表现,临床表现不十分典型。通过基因测序发现2 个基因突变位点,包括c.2238G>C(p.W746C)及c.2608C>T(p.R870X),2 个突变位点既往均被证实与糖原累积病域型相关。本例患儿未给予酶替代治疗,治疗结局需要继续随访。结论:糖原累积病域型是由GAA 基因突变引起的GAA 活性降低所致,GAA 基因检测是可行、有效的诊断方法。  相似文献   

7.
目的:研究Wilson病(WD)基因突变的类型和发生情况,探讨WD基因诊断的意义和方法。方法:采用变性高效液相色谱(DHPLC)及单链构象多态性(SSCP)方法结合DNA序列分析对12个无亲缘家系13例患者及22位亲属进行ATP7B基因外显子5、8、12突变的检测。结果:35例DNA标本确认6种基因突变,其中包括3种错义突变(R778L,D756N,R952K),1种缺失突变(2790del3),2种同义突变(2310C→G,2850G→C)。在13例患者中,发现6例R778L突变,2例D756N突变,R952K和2790del3各1例,均为杂合型突变,涉及10个等位基因,本组检出率为38.5%(10/26)。结论:PCR-SSCP,DHPLC是WD基因突变筛查较为敏感而特异的方法,且二者各具特点。经检索2790del3是ATP7B基因新突变类型。R778L是中国人最常见的突变类型。  相似文献   

8.
一个Rett综合征家系MECP2基因突变分析及X染色体失活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Rett综合征(RTT)患者的MECP2基因突变,探讨X染色体失活在RTT致病机制中的作用.寻找临床基因诊断Rett综合征的实验方法.方法:首先采集Rett综合征先证者及家系成员的外周血提取基因组DNA,聚合酶链式反应扩增RTT致病基因MECP2的3个外显子和3′UTR(3′端非翻译区),琼脂糖凝胶电泳和非变性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分离目的片段,PCR产物经纯化后直接测序.应用甲基化PCR(methylation specific PCR,MSP)进行X染色体失活分析.结果:发现患儿MECP2基因的Exon3发生1个点突变C473T(T158M),该突变为新生突变.患儿与患儿母亲表现为非随机X染色体失活.结论: X染色体非随机失活在RTT的致病机制中发挥某种作用,C473T(T158M)点突变可作为典型Rett患者基因诊断的位点之一.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非综合征型听力障碍患儿常见耳聋基因突变类型,了解重度-极重度患儿耳聋致病基因热点突变谱系及频率。方法 选取我院就诊的249例非综合征型重度以上感音神经性聋患儿,进行4个常见耳聋基因(GJB2、SLC26A4、GJB3、12SrRNA)共20个突变位点的检测。结果 249例非综合征型聋儿中,93例(37.35%)携带不同基因突变,其中纯合突变25例(10.04%),复合杂合突变26例(10.44%),单杂合突变33例(13.25%),线粒体突变9例(3.61%)。GJB2基因突变49例(19.68%),SLC26A4基因突变35例(14.06%), MT-RNR1(12SrRNA)基因突变9例(3.61%),均为1555A>G同质突变;GJB3基因突变未检测出有患儿携带。SLC26A4基因突变35例(70耳)中,声诱发短潜伏期负反应(ASNR)引出率58.57%。结论 非综合征型重度以上听力障碍患儿以GJB2基因和SLC26A4基因为最主要的致病基因,ASNR的出现可作为前庭水管扩大(LVAS)的诊断依据之一。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儿童噬血细胞综合征(HLH)与穿孔素基因突变和序列变异的关系。方法选取我院2010年1月-2013年1月收治的临床诊断为噬血细胞综合征的患儿21例作为实验组,同期21例体检健康儿童作为对照组。采用聚合酶链反应(PER)结合直接测序方法对两组患儿的穿孔素基因(PRF1)的外显子编码区进行突变筛查。结果实验组患儿有3例检测出PRF1基因突变.均为点突变,其中1例为复合杂合错义突变(S108N及T450M)。确诊为家族性HLH亚型2,2例为同义序列变异(Q540Q),对照组患儿均未检测出PRF1基因突变,两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两组患儿的PRF1基因编码区均检测到单核苷酸多态性(SNP)位点C.822C〉Tfrs885821)及C.900C〉T(rS8858221,这2个SNP基因型频率在两组间分布无显著差异(P〉O.05),对照组患儿除上述2个SNP位点外,未检测出其它突变。结论HLH患儿中存在PRF1基因突变,对于临床诊断为HLH的患儿.基因检测发现PRFI基因突变.要考虑家族性HLH的可能。  相似文献   

11.
目的通过对1例丙酮酸激酶缺乏症(pyruvate kinase deficiency,PKD)患儿的临床症状及其PKLR基因新发突变类型的分析,探讨基因检测对确诊PKD的重要性。方法报告1例PKD患儿的诊断及新发突变位点,检索国内外报道的PKD患者,汇总并分析PKD临床特征及基因突变类型。结果该PKD患儿出生后重度贫血入院,实验室检查后初步诊断为先天性溶血性贫血,基因检测结果显示患儿PKLR基因存在复合杂合突变,导致163位精氨酸突变为亮氨酸,536位甘氨酸突变为门冬氨酸。Sanger测序法验证表明,患儿父亲携带核苷酸变化c.1607 C>T(p.G536D),母亲携带核苷酸变化c.488C>A(p.R163L)。笔者推测这两种突变对丙酮酸激酶蛋白功能影响较大,且c.1607 C>T属首次报道的新型突变。结论对临床诊断困难且丙酮酸激酶活性正常的PKD患儿可通过全外显子基因检测明确诊断。  相似文献   

12.
熊婷  杨玉  胡新菊  杨利  余珍  黄慧 《江西医药》2023,(12):1454-1457
目的 探讨4例KBG综合征(Keishi-Bukuryo-Gan syndrome,KBGS)患儿的临床表现、遗传学特征及治疗,以提高临床医生对该病的诊治能力。方法 分析4例KBG综合征患儿,对其临床特点、基因及治疗结果进行分析总结并随访预后。结果 4例患儿均有特殊面容、生长及语言发育迟缓、骨骼异常。完善基因检测,检出为ANKRD11基因3个不同位点突变及1个拷贝数变异,分别为c.1903_1907delAAACA (pLy635fs)杂合移码突变、c.5866C>T (p.Q1956X)杂合无义突变、290_315dupTGTTTGGCATGGGGCTGTCTGGAATC(p.R106cfs*27)杂合移码突变及NM_013275.6:exon(3-13)del。4例中有2例患儿予生长激素治疗,身高分别从-3.4 SD追赶至-2.4 SD,-2.6 SD追赶至-1.8 SD,实现了身高追赶。结论 4例KBG综合征患儿表型各有不同,使用生长激素治疗可实现身高追赶,且无明显不良反应。基因检测为诊断重要手段。  相似文献   

13.
<正>苯丙酮尿症(PKU)是典型的氨基酸代谢病之一,是第一个可以早期诊断、治疗,能很好地改变预后的先天性代谢病。PKU属于单基因隐性遗传病,本病因缺乏苯丙氨酸羟化酶(PAH),使患儿血苯丙氨酸含量显著升高,干扰脑细胞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INSL-3基因突变与隐睾发生的相关性及其发生机制.方法:选取临床资料完整的隐睾患者60例,正常对照组(无先天性疾患)15例,提取人外周血白细胞基因组DNA,经聚合酶链式反应(PCR)扩增INSL-3基因2个完整外显子,并行基因纯化、测序,根据试验结果分析其基因突变与隐睾发生的关系,并从分子生物学角度解析其相关发病机制.结果:隐睾患者组检出2例276G/T杂合突变,1例477G/C杂合突变,276G/T杂合突变使其编码的92位谷氨酰胺变为组氨酸,从而引起其编码蛋白一级结构的改变,477G/C突变点不在编码序列之内,不引起编码氨基酸改变.隐睾患者组基因突变率为5.0%(3/60),正常对照组未见突变发生.结论:Q92H可能为致隐睾发生相关位点.而QPLPQ序列突变值得引起关注.  相似文献   

15.
目的:调查中国人群肥厚型心肌病(HCM)患者肌钙蛋白Ⅰ基因突变的发生情况,并分析基因型与临床表型之间的关系.方法:对65例HCM患者、60例正常对照者通过聚合酶链反应扩增心肌肌钙蛋白Ⅰ基因第7、8号外显子片段,以测序的方法寻找突变位点,并了解基因型明确的HCM患者的临床特点.临床资料包括症状、体格检查、心电图和心脏超声心动图.结果:在1例31岁女性患者的肌钙蛋白Ⅰ基因第7号外显子上发现了一个新的错义突变位点4 650G/C(H130Q).由于在60例正常对照组中未见异常,且该突变引起的氨基酸改变属于极性中性氨基酸置换为碱性氨基酸,故推测此突变位点为该患者的致病基因位点.结论:心肌肌钙蛋白Ⅰ发挥抑制心肌收缩的作用,推测心肌肌钙蛋白Ⅰ基因4 650G/C(H130Q)的基因突变可导致肥厚型心肌病的发生.  相似文献   

16.
目的:分析1例以心脏受累为特点的DES基因突变病例的临床表型及突变位点.方法:收集1例在我院就诊并通过全外显子测序(WES)显示存在DES基因c.1360C>T突变,以严重心律失常、心肌病变为特点的患儿及其家系成员的临床资料.采集家系外周血,行Sanger测序鉴定可能致病的基因突变,通过生物信息学分析,预测突变的有害性...  相似文献   

17.
目的 筛查原发性高胆固醇血症患者载脂蛋白B 1 0 0基因可能存在的突变体。方法 通过改变参与巢式聚合酶链反应 (PCR)反应的一个寡核苷酸引入酶切入点法检测载脂蛋白B 1 0 0基因发生R350 0Q的突变情况。在其附近可能存在的突变位点用单链构象多态性分析 (SSCP)和DNA测序分析法进行筛查。结果  34例样本均未发现载脂蛋白B 1 0 0基因突变位点。结论 载脂蛋白B 1 0 0基因突变可能不是引起原发性高胆固醇血症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18.
目的研究山西省21-羟化酶缺乏症患儿的基因突变,探讨基因型和临床表型的相关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1月至2016年10月山西省儿童医院收治的15例21-羟化酶缺乏症患儿的临床资料,采用Sanger测序法进行CYP21A2基因突变分析。CYP21A2基因检测结果与其临床表型进行比较,分析基因型与临床表型的相关性。结果 (1)本组15例患儿均为经典型患者,其中失盐型(SW)8例,单纯男性化型(SV)7例。(2)15例患儿共检测出7种突变,包括IVS2-13A/C>G、I172N、R356W、E3Δ8bp、c.1064G>A、c.141C>A、c.121C>T。最常见的突变为IVS2-13A/C>G(40%),其余常见突变依次为R356W(17%)、I172N(17%)及E3Δ8bp(7%)。SW最常见的突变为IVS2-13A/C>G和R356W,其等位基因频率分别达50%和19%。SV患者最常见的突变为I172N,其等位基因频率为36%。(3)SW、SV中基因型与临床表型的阳性预测值分别为88%、100%。结论 IVS2-13A/C>G、R356W、I172N为21-羟化酶缺乏症患儿常见突变,山西省热点突变为IVS2-13A/C>G。经典型患儿基因型与临床表型具有明显相关性。  相似文献   

19.
目的:分析1 例肉碱棕榈酰转移酶1A(CPT1A)缺乏症患儿的临床和基因突变特点,提高对该病的认识。方法:收集该患儿的临床资料,血液串联质谱分析酰基肉碱谱。抽取患儿及其父母的外周静脉血3 mL,提取DNA,通过测序技术,对CPT1A 基因所有外显子及相邻内含子(侧翼区域)序列进行直接测序,检测突变。结果:患儿临床表现为腹泻、发热、抽搐,随后出现意识障碍,发育倒退。血生化示转氨酶、心肌酶升高,低血糖,血氨增高,血液相串联质谱仪分析示游离肉碱( C0)193.61( 参考值10.00 ~90.00),棕榈酰肉碱(C16)0.06(0.20 ~ 3.00),棕榈烯酰肉碱( C16:1)0.01(0.02 ~ 0.30),十八碳酰肉碱( C18)0.07(0.10 ~1.50),十八碳烯酰肉碱(C18:1)0.04(0.20 ~2.80),十八碳二烯酰肉碱(C18:2)0.02(0.10 ~1.10),C0/ (C16+C18) 为1 595.54(6.50 ~100)。基因检测示CPT1A 基因存在c.281+1G>A(Intron3)剪接突变与15-18 号外显子杂合缺失,患儿母亲携带CPT1A 基因c.281+1G>A(Intron3)剪接突变,患儿父亲携带CPT1A 基因15-18 号外显子杂合缺失。父母亲均为杂合突变,临床表型正常,为该突变的携带者。结论:CPT1A 缺乏症临床表现为低酮性低血糖、肝损伤伴肝大、高血氨、凝血功能异常、惊厥、昏迷等,其临床表现多样且缺乏特异性,易误诊。血酰基肉碱谱分析、基因检查有助于早期明确诊断。  相似文献   

20.
目的 对家族性高胆固醇血症(FH)合并早发冠心病患者进行低密度脂蛋白受体(LDL-R)基因突变研究.方法 对1例FH合并早发冠心病患者进行详细家系调查和临床体检并按照国内FH诊断标准明确临床诊断;酚氯仿法提取患者基因组DNA;应用聚合酶链反应结合核苷酸测序方法,检测LDL-R的全部18个外显子和启动子及载脂蛋白(apo)B100R3500Q位点;核苷酸序列分析结果 与GenBank比对寻找突变.结果 本例患者和其子TC分别为12.1、16.0 mmol/L,本例患者可诊断为"FH杂合子",其子因存在肌腱黄瘤可诊断为"FH".患者 apoB100基因3500片段经核苷酸序列分析未发现突变,可排除由于患apoB100缺陷症导致高胆固醇血症的可能性.该患者LDL-R第13外显子D601Y杂合突变.结论 对于高胆固醇血症合并早发冠心病患者应尽量明确诊断并给予治疗,控制病情进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