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96 毫秒
1.
目的:探讨老年男性2型糖尿病患者血清25-羟维生素D3[25-(OH)D3]水平与足背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关系。方法:选择108例老年男性2型糖尿病患者,测定足背动脉管腔狭窄率,分为狭窄率≥50%;狭窄率<50%;动脉内膜无变化组。检测各组血压、BMI、空腹血糖(FPG)、糖化血红蛋白(Hb A1C)、血脂及25-(OH)D3等指标,分析足背动脉粥样硬化的危险因素,探讨25-(OH)D3与足背动脉粥样硬化的关系。结果:足背动脉中狭窄率≥50%组患者年龄大于狭窄率<50%组和动脉内膜无变化组(P<0.05);血清25-(OH)D3水平(14.28±5.46)nmol/L,显著低于狭窄率<50%组的(24.14±7.61)nmol/L和动脉内膜无变化组的(30.54±7.13)nmol/L(t=4.67、3.41,均P<0.01)。动脉内膜无变化组血清25-(OH)D3浓度低于动脉内膜无变化组(t=2.51,P<0.05)。相关分析显示足背动脉狭窄与年龄、BMI、空腹血糖(FPG)、糖化血红蛋白(Hb A1C)、LDL-C呈正相关(r=0.45、0.38、0.53、0.74,均P<0.05),与25-(OH)D3浓度呈负相关(r=-0.62,P<0.05);Logstic回归分析显示年龄、BMI、糖化血红蛋白(Hb A1C)、LDL-C及25-(OH)D3水平是足背动脉形成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老年2型糖尿病患者足背动脉的危险因素为年龄、BMI、糖化血红蛋白(Hb A1C)、LDL-C及25-(OH)D3,血清25-(OH)D3浓度可能是足背动脉的预测指标,降糖同时补充25-(OH)D3可延缓足背动脉狭窄甚至闭塞的发生。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肝源性糖尿病患者维生素D与生长激素相关性.方法 收集2009年至2015年我院收治的肝源性糖尿病患者38例,检测血清25-(OH)D3及生长激素水平,探讨其相关性及肝源性糖尿病的共同作用机制.结果 不同分级肝源性糖尿病血清25-(OH)D3水平分别是(38.74±13)nmol/L、(42.31±9.25)nmol/L、(30.72±13.23)nmol/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生长激素水平分别是(3.02±0.89)μg/L、(4.62±1.02) μg/L、(5.85±1.44) μg/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血清25-(OH)D3与生长激素呈负相关(r=-0.646,P<0.05).结论 肝源性糖尿病患者维生素D水平降低,生长激素水平升高,并与肝硬化分级程度有关,是其发生发展的协同因素.  相似文献   

3.
张锁建  石永兵  冯胜 《江苏医药》2013,39(5):551-553
目的 探讨慢性肾脏病(CKD)非透析患者25羟维生素D3[25-(OH)D3]水平以及影响25-(OH)D3水平的相关因素.方法 测定138例CKD非透析患者血清25-(OH)D3水平,并收集其体重指数(BMI)、血白蛋白、24-h尿蛋白和肾小球滤过率(GFR)资料.结果 血清25-(OH)D3为(42.87±20.32) nmol/L.25-(OH)D3不足者(≥37.5 nmol/L且<75 nmol/L)占48.6%(67/138),缺乏者(<37.5 nmol/L)占45.7%(63/138).在BMI≥30 kg/m2、血白蛋白<35 g/L、24-h尿蛋白≥1.5g、估算GFR<45 ml/min患者,25-(OH)D3水平较低(P<0.01或P<0.05).25-(OH)D3水平与估算GFR、白蛋白呈正相关,与BMI、24-h尿蛋白呈负相关(P<0.01).BMI及24-h尿蛋白是25-(OH)D3水平的独立影响因素.结论 BMI、血白蛋白、24 h尿蛋白、估算GFR影响CKD非透析患者25 (OH)D3水平,肥胖及大量蛋白尿是25-(OH)D3水平不足的重要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4.
目的:通过测定新生儿血清25-羟维生素D3[25(OH)D3]、甲状旁腺激素(PTH)、钙、磷、碱性磷酸酶浓度,了解不同胎龄新生儿维生素D的状况,为临床补充维生素D提供参考。方法:2013年9-12月在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妇产医院新生儿科住院的90例新生儿,包括早产儿60例,足月儿30例,其中早产儿按胎龄分为早产儿1组30例(28周≤胎龄≤32周)及早产儿2组30例(32周<胎龄<37周。采用酶联免疫法测定新生儿生后7 d内血清25(OH)D3、PTH、钙、磷、碱性磷酸酶浓度,并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早产儿组血清25(OH)D3浓度为(25.74±8.42)nmol/L,低于足月儿组的(61.28±15.02)nmol/L(P<0.05);早产儿1组血清25(OH)D3为(18.53±4.34)nmol/L,低于早产儿2组的(32.95±4.24)nmol/L(P<0.05)。早产儿组血清PTH浓度为(112.80±25.23)pg/m L,高于足月儿组的(50.67±21.42)pg/m L(P<0.05);早产儿1组血清PTH浓度为(180.27±72.97)pg/m L,高于早产儿2组的(144.17±42.11)pg/m L(P<0.05)。新生儿血清25(OH)D3水平与PTH呈负相关。早产儿组血清钙浓度为(2.03±0.23)nmol/L,低于足月儿组的(4.58±9.10)nmol/L(P<0.05);早产儿1组血清钙为(1.92±0.21)nmol/L,低于早产儿2组的(2.15±0.21)nmol/L(P<0.05)。早产儿组血清碱性磷酸酶浓度为(162.22±61.81)nmol/L,高于足月儿组的(132.90±46.47)nmol/L(P<0.05);早产儿1组血清碱性磷酸酶浓度为(125.35±26.13)nmol/L,高于早产儿2组(100.26±16.96)nmol/L(P<0.05)。早产儿组血清磷浓度为(2.02±0.25)nmol/L,低于足月儿组的(2.10±0.40)nmol/L(P>0.05);早产儿1组血清磷浓度为(2.00±0.25)nmol/L,低于早产儿2组的(2.04±0.26)nmol/L(P>0.05)。结论:我院新生儿维生素D存在不足及缺乏现象,早产儿尤为突出。  相似文献   

5.
补充维生素D可以改善代谢综合征相关指标。我们的研究希望找出对于25(OH)D水平低的患者,这种改善是否具有剂量依赖性。我们对2017年1月至2019年6月患有代谢综合征的患者进行了回顾性研究。根据25(OH)D的基本水平分为三组。1组和2组(血清25(OH)D <20 nmol/L)给予第一周口服维生素D2 80 000 IU,随后3周每周给予维生素D2 40 000 IU。3组血清25(OH)D为20–30 nmol/L,每周给予维生素D240 000 IU,口服4周。采用卡方检验、单因素方差分析和T检验的方法进行分析。结果发现,共111名患者纳入研究,平均年龄为62.21±13.35岁(21–89岁),平均血清25(OH)D为14.67±5.75 nmol/L(4.6–27.5 nmol/L)。在使用维生素D 29.92±2.72天后,各组血清25(OH)D显著升高(P <0.05)。收缩压、甘油三酯和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显著降低(P <0.05),而总胆固醇和空腹血糖无明显降低。三组间收缩压、舒张压、总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甘油三酯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相似文献   

6.
目的 观察不同糖代谢人群血清25-(OH)D3水平的变化,并探讨25-(OH)D3与糖代谢紊乱相关指标及胰岛素抵抗的相关性.方法 收集我院2015年1月至2016年3月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糖尿病诊断标准分为:正常对照组(对照组)、糖耐量异常组(IGT组)、2型糖尿病组(T2DM组),观察各组的血清25-(OH)D3水平及其他相关指标的变化,并分析25-(OH)D3水平与BMI、FPG、GHbA1C、FINS、HOMA-IR、HOMA-IS的相关性,探讨其在糖代谢过程中的作用.结果 3组间的25 (OH)D3水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男、女之间体质量指数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而不同性别间的FPG、GHbA1C、FINS、HOMA-IR、HOMA-IS、25-(OH)D3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25 (OH) D3与FINS、HOMA-IS呈正相关(P<0.01),与FPG和GHbA1C呈负相关(P<0.01),与BMI、HOMA-IR无相关性(P>0.05).结论 糖耐量异常者及2型糖尿病患者血清维生素D水平低于正常人群,低水平的血清25-(OH)D3可能影响人体的胰岛素分泌功能,从而引起血糖增高.  相似文献   

7.
周晶晶  李东风  李时慧 《安徽医药》2021,25(12):2393-2397
目的 探讨25-羟维生素D[25(OH)D]与2型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DPN)病人焦虑、抑郁的关系.方法 选取2017年12月至2019年12月入住皖西卫生职业学院附属医院(六安市第二人民医院)内分泌科的2型糖尿病病人202例,将病人分为DPN组(n=120)与非DPN组(NDPN组)(n=82);根据25(OH)D水平,将DPN组进一步分为25(OH)D缺乏组(<50 nmol/L)及25(OH)D非缺乏组(≥50 nmol/L).采用电化学发光法检测病人血清25(OH)D水平,汉密尔顿焦虑(HAMA)量表、汉密尔顿抑郁(HAMD)量表评估DPN组病人焦虑及抑郁状态.观察两组病人临床及实验室指标的差异,明确DPN组病人25(OH)D与焦虑、抑郁评分的相关性,logistic回归分析DPN病人合并抑郁的危险因素,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曲线)明确25(OH)D诊断DPN病人抑郁状态的价值.结果 DPN组HAMA评分及HAMD评分[(10.18±5.45)分、(23.67±13.46)分]明显高于NDPN组[(8.37±4.35)分、(16.82±8.25)分](P<0.05),25(OH)D水平明显低于NDPN组(P<0.05).DPN病人中,25(OH)D缺乏组HAMD评分(25.47±13.16)分显著高于非缺乏组(18.72±13.21)分(P<0.05),25(OH)D水平与HAMD评分呈负相关(r=-0.327,P<0.001);两组之间HAMA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5(OH)D水平与HAMA评分无显著相关性(P>0.05).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25(OH)D是DPN合并抑郁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ROC曲线分析显示,25(OH)D诊断DPN合并抑郁的最佳截断点为43 nmol/L,其灵敏度、特异度分别为64.1%及82.1%.结论 2型糖尿病DPN病人血清25(OH)D明显减低,并参与DPN病人抑郁的发病,25(OH)D水平与病人焦虑无关.25(OH)D可作为诊断DPN病人抑郁的血清标志物.  相似文献   

8.
目的 调查婴幼儿维生素D缺乏情况及探讨维生素D补充对血清25-羟维生素D[25-(OH)D]水平的影响.方法 378例婴幼儿按月龄分为A组(0-6个月,142例)、B组(7-12个月,168例)和C组(13-36个月,68例).其中,部分婴幼儿近3个月口服不同剂量维生素D 250 IU/d(D组,46例)、300 IU/d(E组,82例)和500 IU/d(F组,171例),79例未补充维生素D(G组).采集婴幼儿指尖血,用酶联免疫法检测血清25-(OH)D水平,计算维生素D缺乏发生率.结果 婴幼儿维生素D缺乏发生率为21.16%(80/378).B组血清25-(OH)D水平高于A、C组[(72.0±23.2)nmol/L vs.(67.0±24.8)、(55.9±12.4)nmol/L](P<0.05),而维生素D缺乏发生率低于A、C组(13.10% vs.21.83%、39.71%) (P<0.05).D、E、F组血清25-(OH)D水平均高于G组[(63.6±16.9)、(69.9±20.1)、(71.5±27.8)nmol/L vs.(57.2±11.9) nmol/L] (P<0.05),而维生素D缺乏发生率均低于G组[26.09%、21.95%、13.45% vs.34.18%](P<0.05);D、E组维生素D缺乏发生率高于F组(P<0.05).结论 婴幼儿维生素D普遍缺乏,建议补充维生素D500 IU/d,0-6个月和13-36个月的婴幼儿维生素D缺乏情况应予重视.  相似文献   

9.
王怡  张美喜  张芳  王锐 《河北医药》2015,(4):519-521
目的探讨2型糖尿病(T2DM)患者下肢动脉病变与细胞间黏附分子-1(ICAM-1)及胰岛素抵抗的关系。方法 T2DM患者196例,根据下肢动脉病变的判断标准,将其中伴有下肢动脉病变的124例患者作为病例组,不伴有下肢动脉病变的72例患者作为对照组,采用彩色多普勒超声对确诊的T2DM患者下肢血管进行检测,并测定其身高、腰围、臀围及血压,检测血糖、血脂及ICAM-1。结果 T2DM下肢病变者的年龄、腰/臀比、胰岛素抵抗指数(HOMA-IR)、SBP、总胆固醇及ICAM-1明显高于无下肢病变者(P<0.05)。单因素分析显示,T2DM患者年龄、腰/臀比、HOMA-IR、SBP、TC及ICAM-1水平与下肢动脉病变的发生有关;多因素分析显示HOMA-IR及ICAM-1水平是T2DM患者下肢动脉病变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 HOMA-IR及ICAM-1水平与T2DM下肢动脉病变有密切相关性。  相似文献   

10.
目的 分析69例维生素D过量病例的血清25-羟基维生素D[25-(OH)D]水平、血清钙及钙磷乘积(CPP)的关系.方法 血清25-(OH)D水平采用酶联免疫法检测,收集2009年至2011年2、3、9、10月份本医疗中心13502例0 ~ 17周岁体检儿童的血清25-(OH)D结果,计算各年龄组维生素D过量、中毒的情况.对比VD过量[(25-(OH)D水平250 ~ 375.0 nmol/L]与中毒组[(25-(OH)D水平≥375.0nmol/L)血清Ca、IP、ALP、钙磷乘积(CPP),并做血清Ca、CPP、VD的相关分析.结果 13502例儿童中,过量和中毒分别为34例(0.25%)、35例(0.26%),血清Ca最大值2.78 mmol/L,仅3例Ca>2.74 mmol/L,两组间Ca、IP、ALP、CPP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血清Ca与CPP的Pearson相关分析:相关系数为0.762,P=0.000,血清Ca与CPP呈正的直线相关,血清Ca与VD、CPP与VD无明显直线相关.过量组与中毒组的总69例和CPP超过60的36例以CPP分别做秩和检验,Marm-Whitney U分别等于427.500、88.000,P值分别等于0.044、0.02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这一组VD过量病例血清Ca无明显升高,随着VD水平的增高,CPP超过60的病例明显增加,提示有潜在软组织钙化的可能.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血清25-羟维生素D[25-(OH)D]水平与儿童1型糖尿病及酮症酸中毒(DKA)的相关性。方法选取2006年1月—2009年12月在本院治疗的152例患儿,其中52例为首次发病的1型糖尿病患儿,其余100例按糖尿病标准排除糖尿病。对52例1型糖尿病患儿的临床和实验室资料进行研究,分析血清25-(OH)D水平与儿童1型糖尿病及酮症酸中毒的关系。结果 1型糖尿病儿童血清25-(OH)D的平均水平为(63.67±28.41)nmol.L 1,显著低于非糖尿病儿童(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DKA患儿的血清25-(OH)D的平均水平为(58.63±27.79)nmol.L 1,显著低于非DKA患儿(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血清25-(OH)D的水平较低可能会增加儿童1型糖尿病以及发生酮症酸中毒的风险。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孕早期子宫动脉搏动指数(UtA-PI)、血清25羟基维生素D3[25-(OH)D3]及胎盘生长因子(PLGF)与子痫前期(PE)的关系。方法 90例定期产检并分娩的孕妇,根据PE发病情况分为对照组(未发生PE)、早发型PE组与晚发型PE组,每组30例。三组孕妇于孕11~13+6周超声监测子宫动脉血流参数并采血测定血清25-(OH)D3、PLGF水平。对比三组孕妇孕早期血清25-(OH)D3、PLGF水平及子宫动脉血流参数[UtA-PI、子宫动脉阻力指数(UtA-RI)及子宫动脉收缩期峰值流速与舒张期末血流速度比值(UtA-S/D)],分析血清25-(OH)D3、PLGF水平与子宫动脉血流参数的相关性。结果 早发型PE组孕妇孕早期血清25-(OH)D3、PLGF分别为(22.59±4.07)nmol/L、(300.74±20.05)pg/ml,晚发型PE组分别为(16.82±3.14)nmol/L、(233.55±16.58)pg/ml,对照组分别...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25-羟基维生素D[25(OH)D]水平与2型糖尿病视网膜病变严重程度的相关性。方法回顾性研究1 474例2型糖尿病患者,依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程度由轻到重分为糖尿病无视网膜病变组(NDR组,n=640)、背景期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组(BDR组,n=494)及增殖期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组(PDR组,n=340),另入选同时期健康人群作为对照组(NDM组,n=640)。分别检测各组血清25(OH)D、糖化血红蛋白(Hb A1c)、体重指数(BMI)、收缩压、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水平,并比较各组间差异。结果病程及Hb A1c水平方面,均有NDM组NDR组>BDR组>PDR组(均P<0.05)。血清25(OH)D水平与病程及Hb A1c呈负相关(P<0.001)。25(OH)D水平与糖尿病视网膜病变严重程度呈负相关(r=-0.855,P<0.001)。结论血清25(OH)D水平降低与2型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严重程度密切相关,且其可能作为预测2型糖尿病视网膜病变严重程度的重要指标。  相似文献   

14.
《临床医药实践》2013,(10):725-728
目的:探讨血清高剂量维生素D对妊娠期糖尿病(GDM)患者的安全性和疗效。方法:选择45例GDM随机分为干预组及对照组,干预组肌肉注射30万IU维生素D,对照组不给予。测定肌肉注射前及分娩后糖化血红蛋白(HbA1c)、血清钙、血清磷及身体质量指数(BMI)、血清25-(OH)D3及甲状旁腺激素(PTH)。结果:干预组和对照组GDM均存在不同程度维生素D缺乏,分别为79.2%和81.9%,干预后两组分别为4.2%和71.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干预组平均血清25-(OH)D3为62.10 nmol/L,与干预前(24.25 nmol/L)比较显著增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对照组(24.10 nmol/L)比较,血清25-(OH)D3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干预组PTH[(2.88±1.06)pmol/L]显著降低,血清钙[(2.47±0.05)mmol/L)]显著增高,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间血清磷、BMI及HbA1c在干预前后无显著变化。结论:单次予以维生素D 30万IU安全、有效,能快速改善GDM孕妇维生素D水平。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2型糖尿病患者下肢血管病变(PAD)彩色多普勒超声血流成像(CDFI)的血流动力学指标参数与患者25-羟维生素D3[25(OH)D3]浓度的关系。方法筛选162例2型糖尿病患者,根据下肢血管超声结果将患者分为PAD组(71例)和无下肢血管病变(Non-PAD)组(91例),并选取同期来本院体检的60名健康者为对照组。记录测定各组患者的临床资料、血液生化指标,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下肢血管各参数指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测定血清25(OH)D3的浓度。结果应用高频超声能探测到2型糖尿病患者PAD主要表现为下肢动脉粥样硬化,其病理改变以动脉壁的增厚及斑块的出现为特征,2型糖尿病组患者血清25(OH)D3浓度明显低于对照组,且在2型糖尿病患者中PAD组25(OH)D3浓度明显低于Non-PAD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Pearson相关分析显示,PAD与年龄呈正相关(r=0.52,P<0.05),与25(OH)D3呈负相关(r=-0.35,P<0.05)。多元回归分析显示PAD与25(OH)D3浓度具有独立相关性(B=-0.32,P<0.05)。2型糖尿病患者中PAD组与Non-PAD组比较,足背动脉、腘动脉及股动脉均有不同程度的狭窄,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相关指标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2型糖尿病患者血清25(OH)D3浓度是PAD的独立危险因素,彩色多普勒超声联合血清25(OH)D3浓度监测对2型糖尿病患者PAD病情判断有一定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16.
李源渊  刘莉  钟勇 《安徽医药》2018,22(1):88-91
目的 探讨学龄期肥胖与体质量正常儿童血清25羟维生素D[25(OH)D]水平及其与儿童肥胖程度及糖脂代谢的关系.方法 从学龄期儿童中选出肥胖儿童100例作为肥胖组,根据肥胖程度将肥胖组分为轻中度肥胖组42例及重度肥胖组58例,并选出年龄相仿、体质量正常儿童100例作为对照组.采用自动生化分析仪检测血液各项生化指标以及采用ELISA检测甲状旁腺素(PTH)及血清25(OH)D的水平,分析血清25(OH)D的水平与儿童肥胖程度及糖脂代谢的关系.结果 (1)三组儿童的体质量、体质量指数(BMI)、臀围、腰围、腰臀比,总能量/每日推荐摄入能量(RDA)和25(OH)D水平的数据比较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经过q检验,以上项目中任意两组之间的数据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且体质量、BMI、臀围、腰围、腰臀比,总能量/RDA几个项目中,数据均为对照组<轻中度肥胖组<重度肥胖组,但是在25(OH)D水平中,数据为对照组>轻中度肥胖组>重度肥胖组;(2)25(OH)D<50 nmol·L-1组儿童的三酰甘油明显高于25(OH)D≥50 nmol·L-1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6.021,P<0.05);(3)血清25(OH)D浓度与儿童三酰甘油呈负相关性,低血清25(OH)D浓度为儿童代谢综合征(MS)的危险因素.结论 学龄期肥胖儿童血清内25(OH)D水平显著低于体质量正常儿童,血清25(OH)D浓度与儿童三酰甘油呈负相关性,由此推断低血清25(OH)D浓度为儿童肥胖及MS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不同年龄组2型糖尿病患者25-羟维生素D[25(OH)D]与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diabetic peripheral disease,DPN)的相关性.方法 选取589例2型糖尿病患者进行横断面研究,按年龄将入组患者分为青年组(24~44岁)、中年组(45~64岁)、老年组(≥65岁),收集所有患者年龄、性别、病程、吸烟史、家族史、体重指数(BMI)、空腹血糖、空腹胰岛素、三酯甘油(TG)、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糖化血红蛋白(HbA1c),25(OH)D等临床资料,根据密歇根神经病变评分系统(MNSI)结合神经电生理检查诊断DPN,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3组之间性别、体重指数、吸烟史、家族史、HbA1c、TG、LDL-C、空腹血糖、空腹胰岛素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25(OH)D水平随2型糖尿病患者年龄的增加逐渐下降.青、中年组非DPN患者25(OH)D水平均较DPN患者显著升高(P=0.013;P=0.043),老年组患者DPN与非DPN组之间25(OH)D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低25(OH)D为青、中年2型糖尿病患者DPN的危险因素,在老年患者中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25(OH)D是青中年2型糖尿病患者DPN的保护因素,由于25(OH)D在老年组DPN患者中水平较低,未发现维生素D对老年DPN患者存在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老年初诊2型糖尿病(T2DM)病人血清淀粉样蛋白A(SAA)、摄食抑制因子-1(Nesfatin-1)、25-羟维生素-D3[25(OH)D3)]水平变化及其与糖脂代谢、胰岛素抵抗的关系.方法 选取2017年8月至2019年10月石家庄市第三医院老年初诊T2DM病人106例为T2DM组,按1:1比例选取同期106例健康体检者为健康对照组.对比两组血清SAA、Nesfatin-1、25(OH)D3水平、血糖指标[餐后2 h血糖(2 h PG)、空腹血糖(FBG)]、血脂指标[总胆固醇(TC)、三酰甘油(TG)]、胰岛素敏感性指数(ISI)、胰岛素抵抗指数(HOMA-IR)、餐后2 h胰岛素水平(2 h INS)水平,Pearson相关系数分析老年初诊T2DM病人血清SAA、Nesfatin-1、25(OH)D3水平与糖脂代谢、胰岛素抵抗的相关性.结果 T2DM组血清SAA(564.86±102.53)μg/L、Nesfatin-1(3.06±1.12)μg/L、2 h PG(17.49±3.67)mmol/L、FBG(9.64±2.52)mmol/L、2 h INS(40.29±4.57)mU/L、TC(5.83±1.49)mmol/L、TG(2.92±0.56)mmol/L水平高于健康对照组(496.28±94.42)μg/L、(1.04±0.47)μg/L、(9.58±2.46)mmol/L、(5.31±1.27)mmol/L、(35.63±3.47)mU/L、(4.68±1.26)mmol/L、(1.49±0.47)mmol/L,血清25(OH)D3水平(35.72±5.41)nmol/L低于健康对照组(50.69±6.42)nmol/L(P<0.05);T2DM组ISI(0.46±0.17)低于健康对照组(0.59±0.20),HOMA-IR(5.59±1.04)高于健康对照组(1.69±0.49)(P<0.05);T2DM病人血清SAA、Nesfatin-1水平与2 h PG、FBG、TC、TG、HOMA-IR水平呈正相关,与血清ISI水平呈负相关,血清25(OH)D3水平与2 h PG、FBG、TC、TG、HOMA-IR水平呈负相关,与ISI水平呈正相关(P<0.05).结论 血清SAA、Nesfatin-1在老年初诊T2DM病人中呈高表达,血清25(OH)D3呈低表达,且表达与病人糖脂代谢、胰岛素抵抗关系密切,可作为病情程度评估因子.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老年2型糖尿病患者血清25-羟维生素D3[25-(OH)D3]水平与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关系。方法选择308例老年2型糖尿病患者,测定颈动脉内膜的斑块,根据斑块大小、性质分为:中大斑块组、小斑块组、无斑块组。检测各组血压、BMI、空腹血糖( FPG)、糖化血红蛋白( HbAlc)、血脂、CRP及25-( OH) D3等指标,分析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危险因素,探讨25-( OH) D3与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关系。结果颈动脉中大斑块组患者年龄大于小斑块组和无斑块组(P<0.05);血清CRP水平(4.21±1.61)mg/L,高于小斑块组的(3.41±1.92)mg/L和无斑块组的(2.52±1.18)mg/L(t=1.96、3.14,均P<0.05);血清25-(OH)D3水平(15.28±5.86)nmol/L,显著低于小斑块组的(24.30±7.60)nmol/L和无斑块组的(32.74±8.13)nmol/L(t=4.67、3.41,均P<0.01)。小斑块组血清25-(OH)D3浓度低于无斑块组(t =2.51,P<0.05)。相关分析显示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与年龄、BMI、HbAlc、CRP、LDL-C呈正相关( r=0.45、0.38、0.53、0.47,均P<0.05),与25-(OH)D3浓度呈负相关(r=-0.62,P<0.05);Logstic回归分析显示年龄、BMI、HbAlc、CRP、LDL-C及25-( OH) D3水平是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形成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老年2型糖尿病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危险因素为年龄、BMI、HbAlc、CRP、LDL-C及25-( OH) D3,血清25-( OH) D3浓度可能是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预测指标。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血清25-羟维生素D[25(OH)D]与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NAFLD)发病的关系。方法: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71例NAFLD患者(观察组)和102例健康人群(对照组)血清25(OH)D的浓度,并收集两组人群的基本资料,以173例研究对象25(OH)D浓度四分位数为依据将其分为4个区间,采用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各区间血清25(OH)D浓度与NAFLD发病的风险。结果:观察组血25(OH)D浓度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4)。将观察组患者血清25(OH)D浓度根据四分位数分为4层:12.3~29.4 nmol/L,29.4~34.7 nmol/L,34.7~48.1 nmol/L,48.1~75.3 nmol/L,以第1区间血清25(OH)D浓度在12.3~29.4 nmol/L范围内的患者作为对照,以是否患有NAFLD作为因变量,校正前,第2,3,4区间OR值及95%置信区间(95%CI)分别为0.494(0.347~0.793),0.467(0.317~0.619),0.382(0.223~0.584);校正可能的影响因素后,第2,3,4区间OR值及95%CI分别为0.452(0.391~0.726),0.404(0.309~0.784),0.381(0.219~0.609),且25(OH)D浓度的升高与NAFLD发病风险的下降存在线性相关(χ~2=26.218,P<0.01)。结论:NAFLD发病风险随血清25(OH)D浓度的升高而降低,维生素D可能是NAFLD发病的一项保护因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