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21 毫秒
1.
目的探讨晚期前列腺癌致下尿路梗阻的治疗方法。方法29例患者均采用“通道法”经尿道等离子前列腺电切加睾丸白膜下切除术,术后1周开始应用氟他胺0.25g,每天3次口服,3个月后复查PSA,PSA〈2ng/ml时,再服药1个月后停药,以后每个月复查PSA,PSA〉4ng/ml时又重新开始治疗。结果所有患者术后1个月国际前列腺症状评分(IPSS)降至9.0±1.1分,最大尿流率(Qmax)上升为17.6±2.4ml/s,膀胱残余尿量约为40±20ml。术后3个月19例PSA〈2ng/ml,另外10例降到术前的10%。PSA、IPSS、Qmax及膀胱残余尿量均较术前有明显改善(P〈0.05),随访5年26例患者仍健在。结论“通道法’’经尿道等离子前列腺电切联合内分泌治疗可有效解除下尿路梗阻,提高患者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经尿道双极等离子前列腺电切术(TuPKVP)联合内分泌治疗在晚期前列腺癌并膀胱出口梗阻(BOO)治疗中的应用。方法:对38例诊断为晚期前列腺癌合并BOO的患者行TUPKVP术及内分泌治疗。结果:本组38例患者手术均获得成功,术后并发症少,术后3个月IPSS评分、QOL评分、剩余尿量、最大尿流率及PSA较术前均有明显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TUPKVP联合内分泌治疗可有效缓解晚期前列腺癌所致的膀胱出口梗阻,提高患者生存质量。  相似文献   

3.
目的:比较经尿道前列腺电切术(TURP)联合内分泌治疗与α1A受体阻滞剂联合内分泌治疗晚期前列腺癌伴膀胱出口梗阻的疗效,并探讨TURP联合内分泌治疗晚期前列腺癌伴膀胱出口梗阻的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09年1月至2013年1月采用α1A受体阻滞剂联合内分泌治疗或TURP联合内分泌治疗晚期前列腺癌伴膀胱出口梗阻患者63例,其中28例行α1A受体阻滞剂联合内分泌治疗,35例行TURP联合内分泌治疗。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残余尿量(RV)、最大尿流率(Qmax)、国际前列腺症状评分(IPSS)、生活质量评分(Qo L)及总体生存率。结果:TURP联合内分泌治疗组术后3个月RV、IPSS、Qo L分别由术前的(137.8±27.6)ml、(22.3±3.6)分、(4.2±0.8)分降至(29.0±13.6)ml、(7.8±2.1)分、(1.6±0.5)分(P均0.05),Qmax由术前的(5.6±2.1)ml/s增至(17.6±2.7)ml/s(P0.05)。α1A受体阻滞剂联合内分泌治疗组术后3个月RV、IPSS、Qo L分别由术前的(133.6±24.9)ml、(21.5±3.2)分、(4.7±1.1)分降至(42.0±18.3)ml、(12.8±2.6)分、(2.5±0.7)分(P均0.05),Qmax由术前的(6.3±2.4)ml/s增至(11.7±2.3)ml/s(P0.05)。治疗3个月后两组相比,RV、IPSS、Qo L及Qmax之间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α1A受体阻滞剂联合内分泌治疗组总体生存率为46.4%,TURP联合内分泌治疗组为51.4%,差异无显著性(P0.05)。结论:较α1A受体阻滞剂联合内分泌治疗,TURP联合内分泌治疗能显著缓解晚期前列腺癌患者膀胱出口梗阻症状,且不影响总体生存率,是治疗晚期前列腺癌伴膀胱出口梗阻的首选方法。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经尿道前列腺电切术(TURP)治疗低龄(50岁以下)男性因前列腺中叶增生引起膀胱出口梗阻(BOO)的可行性。方法:应用TURP治疗低龄前列腺中叶增生患者12例,对手术前后最大尿流率(Qmax)、剩余尿量(PVR)、国际前列腺症状评分(IPSS)、男性勃起功能评分(IIEF-5)、精液量等指标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术后梗阻症状全部消失,4个月后IPSS评分、Qmax及PVR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IIEF评分,精液量测定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无一例逆行射精。结论:TURP治疗低龄前列腺中叶增生所致BOO疗效明显、简单、安全,有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5.
目的观察经尿道前列腺电切术联合内分泌去势疗法治疗中晚期前列腺癌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中晚期前列腺癌68例,采用随机数字表分为两组,对照组35例单纯采用内分泌疗法进行治疗,观察组采用经尿道前列腺电切术联合内分泌疗法进行治疗。对比患者治疗前后的国际前列腺症状评分(International prostate score symptoms,IPSS)、前列腺特异抗原(Prostate specific antigen,PSA)水平、剩余尿量及最大尿流率,同时比较随访复发率、转移率及死亡率。结果治疗前,两组患者的剩余尿量、最大尿流率、血清PSA水平及IPSS评分均无组间差异(P>0.05);治疗后,观察组患者剩余尿量、血清PSA水平及IPSS评分明显偏低,最大尿流率明显偏高,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两组患者术后3年的病灶转移率、死亡率、死亡患者中位生存时间和生存函数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经尿道前列腺电切术联合内分泌去势疗法治疗中晚期前列腺癌,能够在解除梗阻的同时抑制癌细胞生长,且不影响术后病灶转移率和生存率,疗效确切、安全可靠。  相似文献   

6.
哈乐治疗103例良性前列腺增生的临床对照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观察哈乐治疗良性前列腺增生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珐172例良性前列腺增生患者随机分成研究组(哈乐+非那雄胺)(n=103)和对照组(非那雄胺)(n=69),比较两组治疗前后前列腺症状评分(IPSS)、最大尿流率(Qmax)、残余尿、前列腺体积及血清前列腺特异性抗原(PSA)变化。结果治疗后IPSS研究组下降了(9.8±0.6)分,对照组下降了(6.7±0.7)分,两组间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用药后两组Qmax[(7.2±0.4)mL/s%(4.1±0.3)mL/s]、残余尿量[(22.7±2.0)mL vs.(18. ±2.2)mL]差异存在显著性(P〈0.05),研究组前列腺体积和血清PSA下降幅度大于对照组,但无显著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哈乐治疗良性前列腺增生可以显著改善患者主观症状及客观指标,且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非那雄胺加间歇性雄激素阻断在晚期前列腺癌治疗中的作用。方法:将33例T3。期或T4期前列腺癌患者分为两组,A组18例采用比卡鲁胺加戈舍瑞林,间歇性雄激素阻断治疗;B组15例采用非那雄胺加比卡鲁胺加戈舍瑞林治疗。间歇期内B组继续服用非那雄胺。结果:治疗后9个月,A组13例完全缓解.3例部分缓解,2例无变化,有效率为88.9%。前列腺特异性抗原(PSA)为0.3~37.3ng/ml,平均(7.6±6.5)ng/ml。B组12例完全缓解,2例部分缓解,1例无变化,有效率为93.3%。PSA为0.1~10.5ng/ml,平均(4.2±2.8)ng/ml。B组PSA值低于A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随访61.7(31~82)个月,B组停药间期(25.1±10.1)个月长于A组(15.7±8.6)个月(P〈0.05)。A组5年生存率为55.6%(10/18),B组为66.7%(10/1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5年,A组仍有6例有效(33.3%),B组8例有效(53.3%),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非那雄胺加上间歇性雄激素阻断治疗,能使晚期前列腺癌PSA进一步降低,停药间期延长。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小体积BPH的治疗方法。方法:回顾分析56例小体积BPH患者经尿道前列腺电切(TURP)加膀胱颈内切开的临床资料。结果:最大尿流率(Qmax)治疗前(9.54±1.74)ml/s上升至治疗后的(16.23±4.52)ml/s;国际前列腺症状评分(IPSS)由治疗前(21.58±3.12)分下降至治疗后(10.87±3.42)分。Qmax、IPSS治疗前后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1)。结论:TURP加膀胱颈内切开治疗小体积BPH,疗效确切,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经尿道前列腺切除在晚期前列腺癌并膀胱出口梗阻(BOO)治疗中的作用,分析经尿道前列腺切除对患者生存时间及生活质量的影响。方法:对2001~2004年间诊断为晚期前列腺癌并BOO的患者223例进行回顾性分析,根据治疗方法分为手术组(经尿道前列腺切除加内分泌治疗)127例,单纯内分泌治疗组96例。分别在术后3、12、24个月对两组患者的IPSS评分、最大尿流率、PSA、剩余尿量、疾病相关死亡和进展人数进行统计分析。结果:手术组IPSS评分和最大尿流率在术后3个月明显低于单纯内分泌治疗组(P<0.05)。两组患者在各时间点上的PSA、剩余尿量、疾病相关死亡人数和疾病进展人数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手术组术后有不同比例的尿道狭窄、血尿、尿路感染和尿失禁发生。结论:经尿道前列腺切除加内分泌治疗晚期前列腺癌并BOO的患者,在短期内可以迅速降低IPSS评分,提高尿流率,改善生活质量;远期效果与单纯内分泌治疗相当。同时,手术本身也可能带来一些并发症,困扰患者的正常生活。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经尿道选择性绿激光汽化术(PVP)联合全雄激素阻断治疗晚期前列腺癌伴膀胱颈梗阻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15例应用PVP联合全雄激素阻断治疗晚期前列腺癌伴膀胱颈梗阻患者的临床资料,观察患者手术时间、留置导尿管时间、术前后前列腺体积、国际前列腺症状评分(IPSS)、生活质量评分(QOL)、最大尿流率(Qmax)、剩余尿(PVR)及前列腺特异性抗原(PSA)的变化.结果:所有手术均成功,无输血及前列腺电切综合征现象.手术时间40~120 min,术后留置导尿管时间3~5天.术前前列腺体积、IPSS以及QOL分别为(95.13±16.36)ml、(19.87±4.10)分、(3.67±1.23)分.术后1个月分别为(48.47±11.55)ml、(12.27±3.24)分、(2.004±1.25)分(P均〈0.01) 术前Qmax、PVR分别为(8.05±2.51)ml/s、(136.47±32.16)ml,术后1个月分别为(18.40±4.63)ml/s、(33.87±13.44)ml(均P〈0.01) 术前PSA为(78.00±29.11)μg/L,术后1个月、3个月分别为(1.32±0.70)/μg/L、(0.48±0.07)μg/L(均P〈0.01).结论:PVP联合全雄激素阻断治疗晚期前列腺癌伴膀胱颈梗阻是安全有效的,可以明显缓解患者的症状,抑制肿瘤进展,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11.
目的:评价单用可多华及联合得妥治疗Ⅱ度良性前列腺增生(BPH)合并膀胱过度活动症(OAB)的疗效。方法:2011年9月至2012年12月,对87例平均每日排尿次数≥8次,夜间≥2次,每次尿量<200 ml;国际前列腺症状评分(IPSS)≥8分,膀胱过度活动症状评分(OABSS)≥3分,生活质量评分(QOL)≥3分,残余尿(PVR)≤100 ml,最大尿流率(Qmax)≥5 ml/s,前列腺重量2550 g,血清前列腺特异性抗原(PSA)<4μg/L,病程≥3个月的患者,随机分为单药组44例和联合组43例。单药组口服可多华4 mg,每晚1次,共8周。联合组口服可多华4 mg,每晚1次;得妥4 mg,每晚1次。用药时间为8周。观察指标为IPSS,OABSS,Qmax,PVR,PSA,前列腺重量,并记录不良事件。结果:两组间基线资料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用药8周后联合组IPSS、储尿期评分、OABSS、尿急评分、QOL、PVR分别由(15.51±3.80)分、(9.47±2.31)分、(8.21±2.55)分、(4.07±0.83)分、(5.07±0.86)分、(36.19±21.21)ml降低到(11.49±2.75)分、(5.74±1.66)分、(4.44±1.62)分、(2.26±1.05)分、(2.37±0.76)分、(24.98±17.60)ml(P<0.01)。单药组IPSS、储尿期评分、OABSS、尿急评分、QOL、PVR分别由(16.50±4.27)分、(10.48±2.75)分、(8.55±2.69)分、(4.25±1.06)分、(5.36±0.72)分、(44.55±22.39)ml降低到(13.68±3.69)分、(7.98±2.34)分、(6.32±1.97)分、(3.23±0.99)分、(3.43±0.66)分、(38.30±20.20)ml(P<0.01)。治疗后两组间比较:联合组IPSS、储尿期评分、OABSS、尿急评分、QOL、PVR改善优于单药组(P<0.01),而排尿期评分及Qmax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前后血清PSA及前列腺重量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治疗过程中,未见急性尿潴留及其他严重不良反应发生。结论:可多华单用或可多华联合得妥均能改善Ⅱ度BPH合并OAB症状。可多华联合得妥疗效更佳。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伴膀胱结石的前列腺增生有效的胫内治疗方法。方法应用经电切镜外鞘气压弹道或钬激光碎石术和经尿道前列腺电切术(TURP)治疗伴膀胱结石的良性前列腺增生58例。结果58例均一次手术成功,碎石时间20--90min,平均45min;前列腺电切时间40-100min,平均75min。术中术后无电切综合征、膀胱穿孔和结石残留等并发症发生。术后7d拔除尿管后无排尿困难。1例术后3周出现前尿道狭窄,2例出现暂时性尿失禁,经治疗后痊愈。术后三个月,国际前列腺症状评分由22.8±4.6分下降至7.6±1.4分(P〈0.01),最大尿流率由6.5±1.8ml/s升至19.2±3.6ml/s(P〈0.01),生活质量评分由4.1±1.3分降至2.1±0.6分(P〈0.01)。结论经电切镜外鞘碎石术和TURP治疗伴膀胱结石的良性前列腺增生有效、安全和经济。  相似文献   

13.
介绍经尿道逆行腔内剜除双极等离子体电切治疗复发性前列腺增生的方法及其疗效。方法 2008年1月至2012年1月,78例经尿道前列腺电切术(TURP)术后复发的前列腺增生患者,行经尿道逆行腔内剜除双极等离子体电切治疗。比较本组患者本次手术前及术后6个月国际前列腺症状评分(IPSS)、生活质量(QOL)、最大尿流率(Qmax)、残余尿量(PVR)、前列腺特异抗原(PSA)等指标,评估其疗效。结果 78例患者术后2例出现暂时性尿失禁,6月后全部排尿正常;前尿道狭窄1例。患者术前和术后6个月平均IPSS、QOL、Qmax、PVR、PSA,分别为(21.9±4.5)分、(4.1±0.6)分、(6.2±2.9)mL/s、(93.6±50.1)mL、(3.58±2.76)ng/ mL和(4.7±2.4)分、(0.8±0.5)分、(19.7±3.2)mL/s、(10.5±6.3)mL、(0.91±0.64)ng/ mL,5个指标手术前后比较差异均有显著统计学意义(均P<0.01)。结论 经尿道逆行腔内剜除双极等离子体电切治疗复发性前列腺增生方法可行、疗效确切。寻找外科包膜平面及前列腺剥离为本手术的关键。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诊断性前列腺电切(TURP)在前列腺增生合并血清PSA异常患者中的应用价值及意义,为临床处理前列腺增生合并血清PSA异常的患者提供一种新的手段。方法:收集符合入组标准的患者71例,总结病理为前列腺癌患者的Gleason评分及预后。对所有患者进行术后随访,检测其TURP术后6个月、1年的PSA值及IPSS评分,分析术后血清PSA值、IPSS的变化,评估TURP在前列腺增生伴血清PSA异常患者中的诊疗效果。结果:①40例前列腺穿刺活检阴性而血清PSA持续异常的患者中,2例术后病理示前列腺腺癌(2/40),Gleason评分为6分,另1例电切后病理示前列腺增生组织,但术后血清PSA持续异常(18μg/L),行2次活检,病理诊断为前列腺癌,Gleason评分6分,3例均行前列腺根治性切除术,术后随访恢复好。31例拒绝活检患者中术后病理示前列腺腺癌9例(9/31)。Gleason评分79分,平均8分,1例行前列腺根治性切除术,8例行内分泌治疗。②59例病理诊断为良性前列腺增生(BPH),其中血清PSA恢复正常者56例,显著降低者3例,IPSS评分有明显改善53例,6例尿道狭窄经过尿扩处理后评分亦有改善。结论:诊断性TURP可提高前列腺癌的早期检出率,改善患者的下尿路症状,且有利于患者血清PSA持续正常化。对血清PSA异常(>4μg/L),伴有下尿路梗阻状态、前列腺穿刺活检阴性的患者可考虑行诊断性TURP。  相似文献   

15.
经尿道等离子双极电刀前列腺剜除术治疗良性前列腺增生   总被引:7,自引:3,他引:4  
目的:探讨经尿道等离子双极电刀前列腺剜除术治疗良性前列腺增生(BPH)的临床应用。方法:选择单纯BPH有手术指征患者90例,年龄59~83岁,平均71岁,随机分为2组,I组(50例)行经尿道前列腺电切术(TURP),Ⅱ组(40例)行经尿道等离子双极电刀前列腺剜除术(PKEP)。统计每例患者术前前列腺体积、国际前列腺症状(IPSS)评分、生活质量指数(QOL)评分和最大尿流率(Qm ax),手术时间,术中术后有无并发症、输血,术后有无膀胱持续冲洗及术后2周、术后6个月IPSS、QOL评分和Qm ax。结果:I组、II组术前前列腺体积平均为58.9、58.3 g;I组、II组手术时间平均为58.8、93.0 m in;I组患者中2例出现轻度电切综合征(TURS),II组患者术中术后心电监护未发现异常;术后行膀胱持续冲洗分别有3例、1例;术后导尿管拔除后出现急迫性尿失禁分别有4例;90例患者术中、术后均无输血。术前、术后2周、术后6个月IPSS评分I组平均分别为19.7分、11.6分、5.1分,II组平均分别为18.6分、8.4分、4.9分;QOL评分I组平均分别为4.6分、3.3分、1.1分,II组平均分别为4.5分、2.7分、1.1分;Qm ax I组平均分别为6.3、13.0、18.1 m l/s,II组平均分别为6.9、14.2、19.0 m l/s。两组间的手术时间、术后2周IPSS、QOL评分,各组内术前与术后6个月IPSS、QOL评分、Qm ax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两组间术前前列腺体积、术前IPSS、QOL评分和Qm ax、术后6个月IPSS、QOL评分及术后2周、术后6个月Qm ax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PKEP可安全、有效、彻底治疗BPH,可作为手术治疗BPH的一种选择。  相似文献   

16.
中晚期前列腺癌内分泌治疗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内分泌治疗中晚期前列腺癌的临床疗效以及前列腺特异性抗原(PsA)在临床诊疗中的价值。方法对内分泌治疗的中晚期前列腺癌患者进行随访,并结合临床资料进行分析。结果共获访70例前列腺癌患者,其中死亡18例,获取完整随访资料者56例,96%患者临床症状得到改善,血清PSA下降[治疗前(107.37±187.67)ng/mL与治疗后3月(32.25±123.52)ng/mL,t=3.57,P〈0.01;治疗前与治疗后6月(37.49±172.00)ng/mL,t=3.34,P〈0.01;治疗后3月与治疗后6月,t=-0.682,P〉0.05]。结论内分泌治疗是前列腺癌治疗的重要手段,可明显控制疾病进展,改善尿路梗阻等症状,但对于伴有下尿路梗阻的患者,是否结合经尿道前列腺电切术(TURP)进行治疗,仍然需要进一步探讨。  相似文献   

17.
目的:比较经尿道前列腺电切术(TURP)及等离子电切术(PKRP)治疗重度BPH(前列腺体积70ml)的疗效及并发症。方法:回顾性分析80例(TURP 34例,PKRP 46例)重度BPH患者的临床资料。比较两组病例的手术时间、切除的腺体组织重量、术中失血量、术中转开放手术例数、持续膀胱冲洗时间、留置尿管时间、术后1、3、6个月的主观症状(IPSS、QOL)、客观评分(PVRU、Qmax、PSA)及并发症等。结果:TURP组和PKRP组手术时间、术中失血量、持续膀胱冲洗时间及留置尿管时间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术中所切除的前列腺腺体组织重量和术中转开放手术例数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术后发生二次出血的例数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术后发生暂时性尿失禁、泌尿系感染、尿道狭窄、膀胱颈挛缩和尿失禁的例数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3、6个月随访,两组IPSS、QOL、PVRU、Qmax和PSA均较术前明显改善(P0.05),但组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于前列腺体积70ml的重度BPH患者,TURP和PKRP均有明显的临床效果,特别是PKRP更具有术中出血少、安全性高、并发症少等优点。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坦索罗辛联合索利那新在治疗轻中度BPH合并膀胱过度活动症(OAB)中的有效性及安全性。方法:选取在我院诊治的轻中度良性BPH合并OAB患者166例,分为轻度梗阻症状组(88例)(联合用药组48例及坦索罗辛组40例)和中度梗阻症状组(78例)(联合用药组36例及坦索罗辛组42例)。坦索罗辛组均服用坦索罗辛0.2mg,每日1次。联合用药组均口服坦索罗辛0.2mg,每日1次,索利那新5mg,每日1次,共12周。比较两组治疗前后国际前列腺症状评分(IPSS)、排尿期症状评分、储尿期症状评分、最大尿流率(Qmax)、残余尿量、膀胱过度活动症症状评分(OABSS)、尿常规检查、不良事件等。结果:在轻度梗阻症状组中,联合用药组治疗后在IPSS、储尿期症状评分、Qmax、OABSS明显优于治疗前(P0.05),而残余尿无明显变化(P0.05),坦索罗辛组治疗后仅IPSS较治疗前有所改善,而其他方面无明显变化(P0.05);而治疗后联合用药组IPSS[(9.7±3.0)分vs(15.8±3.3)分]、储尿期症状评分[(8.1±1.7)分vs(12.3±3.1)分]、Qmax[(18.6±4.1)ml/s vs(14.2±2.3)ml/s]、OABSS[(5.3±1.3)分vs(9.7±2.7)分]等方面明显优于坦索罗辛组(P均0.05),而残余尿、尿常规检查及不良事件无明显差异(P0.05);在中度梗阻症状组,联合用药组治疗后IPSS、排尿期症状评分、Qmax、OABSS明显优于治疗前,而残余尿无明显差异;坦索罗辛组治疗后IPSS、排尿期症状评分、Qmax、OABSS及残余尿较治疗前改善明显;联合用药组的OABSS优于坦索罗辛组[(4.8±1.5)分vs(6.5±2.5)分,P0.05],而在IPSS、Qmax、排尿期症状评分、尿常规检查及不良事件等方面与坦索罗辛组无明显差异(P均0.05)。结论:坦索罗辛联合索利那新在治疗BPH轻中度梗阻症状合并OAB均有明显疗效,其疗效优于单用坦索罗辛,而不良反应无明显增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