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鼠传疾病与鼠害控制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世界卫生组织指出,21世纪传染病仍是威胁人类生命健康的主要杀手,今后仍潜伏着传染病引起突发性公共卫生事件的可能。这些传染病所构成的威胁,将随着人类行为、生态和气候、土地使用方式的变化以及经济、旅游观光业和移民的发展而加剧。而人类的许多传染病是自然疫源性疾病,其传染源是野生动物储存宿主。其中某些啮齿动物的种类,既是传染病传播的媒介,又可为传染源或病原体的储存宿主,由它们传播的疾病即为鼠传疾病。这类疾病就象一头沉睡的猛兽,随时都会危害人类的健康。1重要的鼠传疾病与鼠类宿主目前,全世界鼠类有35个科389个属,大约2 70…  相似文献   

2.
目的 分析安徽省鼠类种群密度季节消长与鼠传疾病发病情况的相关性,为预防和控制鼠传疾病提供依据。方法 收集安徽省2016—2019年鼠类种群密度季节消长监测结果和鼠传疾病病例数据,分析鼠传疾病与鼠类密度消长的相关性。结果 安徽省2016—2019年共报告鼠传疾病流行性出血热1 051例和钩端螺旋体病81例。2016—2019年安徽省共布放有效鼠夹75 559只,捕获鼠类326只,平均鼠密度为0.43%。常见鼠种为褐家鼠(56.44%)、小家鼠(31.29%)、黄胸鼠(11.35%)和黑线姬鼠(0.92%)。2016年、2018年和2019年鼠密度呈现单峰曲线,高峰值出现在9月;2017年鼠密度呈现双峰曲线,峰值出现在5月和11月。HFRS发病数与月度鼠密度没有正相关性,钩端螺旋体病发病数与月鼠密度具有中度正相关性(r=0.673,P=0.143)。结论 应加强灭鼠工作,防止鼠传疾病的发生与流行。  相似文献   

3.
为了掌握长春市鼠类种群构成及分布,控制鼠传疾病的发生和流行,2000~2003年我们对鼠类的不同栖息场所及鼠密度进行了调查,并对我市近年来鼠传疾病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4.
目的掌握蒙古高原范围内鼠种及地理分布情况,为鼠类监测及相关鼠传疾病的防治提供基础信息。方法搜集蒙古高原范围内公开发表的刊物和书刊相关材料,以及既往鼠类调查资料,进行整理、汇总、核对、补充和完善。结果跨中国、蒙古国、俄罗斯三国的蒙古高原范围内发现啮齿动物85种;其中,中国内蒙古自治区境内报道59种,蒙古国境内52种,俄罗斯西伯利亚地区67种;已发现染疫过的啮齿动物34种,中国内蒙古自治区境内报道27种,蒙古国境内14种,俄罗斯西伯利亚地区9种。结论跨中国、蒙古国、俄罗斯三国的蒙古高原分布鼠种多,染疫鼠种也多,具有传播鼠疫的风险,今后在疫源地的监测和宿主动物的检疫工作中应有足够的重视。  相似文献   

5.
目的掌握南通市通州区鼠类的种群结构分布、生态习性、季节消长趋势等变化规律,为鼠类及鼠传疾病的防治提供参考。方法采用夹夜法进行鼠密度监测。结果 2010-2014年共捕获鼠类297只,包括黄胸鼠、褐家鼠、黑线姬鼠和小家鼠。鼠类总平均密度为0.79%,其中2011年鼠密度最高为1.25%,2014年最低为0.45%,优势鼠种为黄胸鼠和褐家鼠,分别占鼠类总数的66.33%和25.93%。鼠密度月份分布基本呈双峰型,第一高峰在4-5月,第二高峰在10-11月。结论通州区鼠种以黄胸鼠和褐家鼠为主,应根据鼠类的活动及消长规律,重点加强环境整治,在鼠类活动高峰前采用物理防治和化学防治的综合防治措施,可降低鼠密度,更好地控制鼠类的繁殖,减少鼠传疾病的发生。  相似文献   

6.
全世界已知1500余种鼠类(包括其他啮齿类)与人类疾病有关,可传播人类疾病约160种。我国的啮齿类动物有180余种,查明可传播78种人类疾病。因鼠传疾病引起死亡的人数超过了历次战争死亡人数之和,鼠类还损粮毁物等给人类造成物质和经济损失,更是不能用简单的数字来衡量的。  相似文献   

7.
赵月明 《卫生研究》2001,30(2):93-97
为有效地防范鼠传疾病的发生、流行 ,有必要掌握鼠类、其体外寄生节肢动物及人间鼠传疾病的地理分布 ,并以此作出地理区划。以县为单位分层抽样设点捕获鼠类 ,并从鼠体检取蚤类 ,鉴定鼠、蚤种属。共捕获鼠类 (附兔形目 ) 5 5 0 6 4只 (6科、17属、2 1种 )。检取蚤类 34 733匹 (4科、2 5属、5 3种 )。山西省曾发生过或现在流行的鼠传疾病有鼠疫、钩端螺旋体病和流行性出血热。根据资料及地理区划的一般原则 ,将山西省划分为 4个小区 ,即雁北间山盆地干草原小区 ;晋西黄土高原、丘陵草原、灌丛小区 ;晋中山地、盆地森林、灌丛、森林草原小区 ;晋东南山地、盆地森林草原小区。腺型鼠疫曾发生在第二小区的兴、临 2县 ,其传播模式很可能是子午沙鼠—同型客蚤—小家鼠、褐家鼠—印鼠客蚤—人。钩端螺旋体病仅一度见于第三小区的襄汾县 ,传染源很可能不是鼠类而是猪。流行性出血热广泛分布于第三、四小区 ,其传染源主要是褐家鼠。  相似文献   

8.
目的掌握西安市城区鼠类的种群结构分布、生态习性、季节消长趋势等变化规律,为鼠类及鼠传疾病的防治工作提供参考。方法采用夹夜法。结果 2009-2013年共捕获鼠类433只,经鉴定后分别为小家鼠、褐家鼠、黑线姬鼠、黄胸鼠4种。鼠类总平均密度为0.63%,其中2010年鼠密度最高为0.80%;2012年鼠密度最低为0.51%。优势种群为褐家鼠和小家鼠分别占鼠类总数的69.05%和26.10%。结论西安市鼠种以褐家鼠和小家鼠为主,可根据鼠类的活动及消长规律在鼠类活动高峰前适时加强环境整治,采用物理、化学综合防治措施,可有效降低鼠密度,从而更好地控制鼠类的繁殖,减少鼠传疾病的发生。  相似文献   

9.
为了解石家庄市辖区鼠类侵害及鼠密度状况,有针对性地制定综合防制措施,有效控制肾综合征出血热(HFRS)等鼠传疾病的发生和传播,2006年3—6月我们对全市23个县(市、区)重点行业及住宅区的鼠害情况进行了调查。  相似文献   

10.
鼠类繁殖快,数量多,分布广,适应性强,可传播多种疾病,造成重大经济损失。鼠的防治是以环境治理为基础,化学防治为主要手段,采用综合措施,将鼠密度控制到不足为害的水平。1 鼠的危害1 1 传播疾病 全世界有鼠类 1 700余种,我国有鼠类约 160种。地球上家栖鼠类的数量大大超  相似文献   

11.
目的 通过对广州市2006-2012年鼠类监测结果分析,掌握鼠类种群分布及季节消长等动态变化规律,为广州市鼠类及鼠传疾病的防控提供依据。方法 采用鼠笼法进行鼠密度监测,每月1次,每个监测点包括居民区、餐饮业和农村自然村3个监测类型。结果 广州市2006-2012年平均鼠密度为3.43%,主要优势鼠种为褐家鼠,其次为小家鼠、黄胸鼠,构成比分别为69.55%、12.46%、11.26%。冬季鼠密度相对较低,其他月份鼠密度均值为3.66%,呈现一定的季节性。不同环境类型的鼠密度有显著性差异,农村最高,达4.54%;黄胸鼠的比例高于小家鼠,在9-10月份有一个密度高峰。结论 近年来广州市的鼠密度维持在较高水平,鼠传疾病增加可能与此有关,故应采取综合防治措施,有效降低鼠密度,以控制鼠传疾病的发生。  相似文献   

12.
鼠类防治效果与鼠传疾病发病率的相关性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评价重庆市2001~2004年鼠类防治效果,分析鼠密度与鼠传疾病发病率的相关性,寻找存在的问题,探讨控制鼠传疾病发生的有效措施。方法鼠类防治效果根据鼠密度、灭鼠率进行评价,鼠密度监测采用粉迹法,灭鼠率以灭鼠前和灭鼠后的鼠密度计算下降率;同时,以鼠密度的变化与鼠传疾病发病率进行相关系数分析。结果重庆市2001~2004年的灭鼠活动,基本控制了鼠密度,但与全国爱卫会灭鼠标准还存在一定差距,每年的灭后平均鼠密度均超过3%,且每次灭鼠之后经一定时间鼠密度又迅速回升到原来的水平;除2003年外,灭鼠效果差,每年的平均灭鼠率均在80%以下。鼠密度与鼠传疾病的发生存在一定的相关性,与肾综合征出血热(HFRS)、钩端螺旋体病、斑疹伤寒发病率的相关系数分别为:r=0.1086,0.3474,0.5784。结论重庆市在防鼠设施建设方面还存在不足,缺乏有效的巩固灭鼠成果措施。由于近几年长期使用单一的溴敌隆灭鼠毒饵,可能是造成灭鼠效果差的一个重要因素。鼠密度与鼠传疾病的发生有一定的相关性,当鼠密度增高时,鼠传疾病发生的可能性就会增加。因此,巩固灭鼠成果,有效控制鼠密度是防止鼠传疾病发生的重要措施。  相似文献   

13.
鼠类从人类诞生以来就与人类的生活紧密联系在一起,远古人类将鼠类作为食物之一,但鼠类对人类生存的危害十分重大,鼠类作为疾病媒介可传播多种疾病、危害工农业生产、对城镇和农村居民的骚扰作用等。鼠类是许多疾病的储存宿主,传播疾病的途径主要是:体外寄生虫叮咬、排泄物污染、机械携带以及直接咬人等方式。鼠类可传播鼠疫、钩端螺旋体病、肾病综合征出血热、沙门氏菌病、布鲁氏  相似文献   

14.
目的整合鼠类及其相关传染病监测体系,探索综合监测模式,分析其可行性。方法成立执行办公室,协调病媒生物防制所、传染病防制所、微生物检验所等相关科室,统筹安排工作。通过流行病学调查获得人间疫情的相关信息,采用鼠夹法调查鼠密度变化,采用鼠笼法捕获鼠类并进行病原学检测。结果 2010年1-11月龙游县报告钩端螺旋体(钩体)病1例,发病率为0.25/10万。共布放鼠夹2117夹次,捕鼠52只,平均鼠密度为2.46%。鼠疫病原学及血清学检测结果为阴性;汉坦病毒抗原阳性率为4.00%,抗体阳性率为2.67%;钩体培养结果为阴性。结论龙游县鼠及鼠传疾病综合监测基本可行,建议加强鼠类及鼠传疾病综合监测的研究工作。  相似文献   

15.
气候多样性和气候变化对于啮齿类动物传播疾病的潜在影响,相比于蚊类等其他媒介传播的疾病更具不确定性,所受关注也较少。但是鼠类作为一种重要的媒介生物,其传播的疾病比如因携带鼠疫耶尔森菌而引起的鼠疫,对人类健康构成的严重威胁却不容忽视。气候变化影响了鼠类传播传染病宿主、媒介的生长发育,改变了鼠疫等传染病的流行、传播和分布。本文拟对近年来气候变化之下鼠类传染病流行特点的变化做一综述,为公共卫生决策部门制定科学防控措施提供可借鉴经验。  相似文献   

16.
目的通过对三峡库区万州段鼠类及鼠传疾病的监测,分析当地鼠类活动及鼠传疾病的流行情况。方法采用鼠夹法监测鼠种及密度,对捕获的鼠进行病毒检测,通过国家疾病监测信息报告系统搜集鼠传疾病病例,并对搜集到的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1997-2009年未监测到鼠疫、流行性出血热病例,仅2006年发生钩端螺旋体病2例。耕作区鼠形动物密度高于居民区,蓄水后农区室内鼠密度高于蓄水前,鼠的流行性出血热病毒检出阳性率为9.07%。结论钩体病的出现与局部区域鼠密度升高有关,应做好鼠及鼠传疾病的监测与防治工作,保护当地人群身体健康。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掌握武汉市青山区鼠类种群构成、季节消长和不同生境鼠密度情况,为制定鼠类防控方案提供参考。方法采用夹夜法进行鼠类密度监测,每月监测1次。对2006-2012年青山区鼠情监测的资料进行分析。结果 7年共捕获鼠类3种353只,褐家鼠占92.4%,为优种;小家鼠和黄胸鼠分别占3.1%和4.5%。密度在春、秋两季呈现2次小高峰。结论青山区鼠种以褐家鼠为主,建议根据它们的孳生、栖息习性及季节消长特点,采取综合防治措施,并加强对鼠类及其传播疾病的长期监测、预警和控制对策的研究。  相似文献   

18.
目的 通过在黑龙江省抚远口岸开展鼠类监测,掌握该口岸鼠类的种群构成、季节消长及携带病原体情况,为抚远口岸鼠类防制及鼠传疾病防控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2019—2021年4-10月,在抚远口岸针阔混交林、货场硬化地,采用夹夜法开展鼠密度监测。用PCR法检测鼠类样本鼠疫耶尔森菌、斑点热群立克次体、巴尔通体等11种病原体。结果共捕获鼠类161只,隶属于1目3科6属7种,优势种为黑线姬鼠,占49.69%。共检出6种病原体,阳性率76.40%;其中斑点热群立克次体阳性率最高,24.84%;其次为汉坦病毒(21.12%)和巴尔通体(18.63%)。鼠类病原体复合感染较多,共35只,占阳性数的28.46%。结论 抚远口岸鼠类携带汉坦病毒、巴尔通体、斑点热群立克次体等病原体,应加强鼠类及鼠传疾病的监测。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掌握西安市区鼠类种群结构的动态变化和季节消长规律。方法 依据《全国病媒生物监测方案(试行)》,鼠类监测采用夹夜法,晚放晨收,每2个月监测1次。结果 2012-2013年共捕获鼠类4种152只,经鉴定后分别为小家鼠、褐家鼠、黑线姬鼠、黄胸鼠。鼠类总平均密度为0.33%,其中褐家鼠占51.32%,为优势鼠种;小家鼠和黑线姬鼠分别占39.47%和7.42%,为常见鼠种。密度在8月份呈现高峰。结论 西安市鼠种以褐家鼠和小家鼠为主,每年的8月份监测结果较高,应根据鼠类的活动及消长规律适当在春秋两季加强灭鼠工作可有效降低鼠密度,减少鼠传疾病的发生。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掌握辽阳市鼠类种群结构和季节消长规律,为防治鼠传疾病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用夹夜法,暮放晨收,每月监测一次。对2008-2012年辽阳市鼠情监测的资料进行分析。结果 5年共捕获鼠类5种790只,褐家鼠占85.95%,为优势鼠种;小家鼠和黑线姬鼠分别占10.25%、2.78%,为常见鼠种;其他鼠种占1.02%,为稀有鼠种。密度在3-4月份和9-10月份呈现2次小高峰。结论辽阳市鼠种以褐家鼠为主,全年有2次高峰期,可根据鼠类活动及消长规律开展灭鼠工作,同时加强鼠带毒率监测工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