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本文对银星竹鼠染色体数、染色体的相对长度、臂比、着丝粒指数进行研究。结果表明,银星竹鼠的二倍体染色数2n=50。染色体按其长短及着丝粒位置可分为A、B、C、D组。A组:NOs 1~7,染色体较大,为亚端着丝粒染色体。B组:NOs 8~15及X染色体,其中NO。9为st,NOs 8、13、X为M,NOs 10、11、12、14、15为SM染色体。C组:NOs 16~22,染色体较小,均为亚端着丝粒染色体。D组:N0s 23~24及Y染色体,为端着丝粒染色体。  相似文献   

2.
土耳其斯坦东毕吸虫结节变种的染色体核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首次报道了土耳其斯坦东毕吸虫结节变种的染色体数目为2n=14,n=7。其核型分为 A、B、C 三组。A 组,1—2号染色体,1号为亚端着丝粒,2号为亚端着丝粒或亚中着丝粒。B 组,3—5号染色体,为亚端着丝粒或亚中着丝粒。C 组,6—7号染色体均为端着丝粒。A 组第2号染色体为性染色体。  相似文献   

3.
本文采用成熟节片短期培养,空气干燥法制片,首次分析了短膜壳绦虫的染色体组型。短膜壳绦虫染色体数目为2n=12,染色体组型由2对中部着丝粒染色体,1对亚中部着丝粒染色体,3对端部着丝粒染色体组成。  相似文献   

4.
本文以华支睾吸虫的精原细胞和卵原细胞为材料,分析了该虫的染色体组型。结果表明其染色体数目,2n=14,n=7。核型的组成是:大型染色体4个,小型染色体10个,可配成7对。根据染色体的大小、形态和着丝粒的位置可分成两组:第一组第1号染色体为大型亚中部或中部着丝粒染色体,第2号染色体为大型亚中部着丝粒染色体;第二组第3~7号染色体为五对小型亚端部着丝粒染色体。  相似文献   

5.
凹甲陆龟染色体组型的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研究凹甲陆龟Testudo impressa(Guenther)的染色体组型级减数分型染色体。方法:以离体培养的外周血淋巴细胞、骨髓和精巢为材料,按常规的秋水仙素-低渗-空气干燥制片法制片和组型分析。结果:凹甲陆龟染色体数2n=52,包括A组8对大型中部和亚中部着丝粒染色体,B组7对大型亚端部和端粒部着丝染色体及C组11对微小染色体,精母细胞减数分裂终变期显示具有26个二价体,雌雄细胞之间未见异型染色体。结论:凹甲陆龟在N0.1、4-5、12-14号染色体的着丝粒位置上表现出种的特异性;在N0.14染色体长壁近着丝粒区有一对明显的次缢痕,凹甲陆龟在近缘染色体组型的演化中较四爪陆龟和缅甸陆龟原始。  相似文献   

6.
本文采用体外短期培养,空气干燥法技术,研究了泡状带绦虫染色体组型和生殖细胞的减数分裂。泡状带绦虫染色体数目为18(2n=18,n=9),染色体组型由7对中部着丝粒,一对亚中部着丝粒和一对端部着丝粒染色体组成。观察了该虫第一次减数分型前期的形态学特征和单倍体。  相似文献   

7.
本文分析了日本血吸虫中国大陆株的染色体组型,结果表明其染色体数目单倍体为8(n=8)二倍体为16(2n=16),核型组成是;大型染色体4个,中型染色体6个,小型染色体6个,可配成8对,按大小次序排列,第1、2、3、4、5号为亚端部着丝粒染色体,第6、7、8号为亚中部着丝粒染色体,根据染色体的大小、形态和着丝粒的位置,可将日本血吸虫中国大陆株的染色体分为三组,即Ⅰ组(第1~2号染色体),Ⅱ组(第3~5号染色体),Ⅲ组(第6~8号染色体)。其中第2号染色体为性染色体。  相似文献   

8.
贵州道真产虎斑游蛇染色体组型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贵州道真产虎斑游蛇雌性染色体数为2n=38+ZW,分为大染色体和点状染色体两类。大染色体8对,其中第1,2,3,6对为中部着丝粒染色体,第4、7、8对为端部着丝粒染色体,第5对为性染色体,Z染色体为中部着丝粒染色体,W染色体为亚中部着丝粒染色体。比较了贵州道真、太原、辽宁及日本产虎斑游蛇染色体组型的异同。  相似文献   

9.
本文以成虫的成熟节片,采用秋水仙素—低渗处理—空气干燥法技术.对孟氏裂头绦虫染色体数目、组型和C分带的作了分析研究。结果表明,孟氏裂头绦虫生殖细胞染色体数目为27(n=9、3n=27),可配成9组。组型是由12个中央着丝粒染色体,6个亚中着丝粒染色体,6个端着丝粒染色体和3个亚端着丝粒染色体组成。  相似文献   

10.
本文以成熟节片为材料,采用简易的细胞培养,秋水仙素处理,空气干燥法制片,结果表明曼氏迭宫绦虫的染色体数目为27(n=9,3n=27),可配成9组,核型的姐成是:中部着丝粒染色体12个(No5,6、7、8),亚中部着丝粒染色体9个(No1、3、4)和端部着丝粒染色体6个(No2、9)。  相似文献   

11.
本文报道无尾两栖类——虎纹蛙(Rana tigrina rugulosaWiegmann)的染色体组型。用骨髓作实验料材。其二倍体染色体数为26条(2n=26)配为13对,由5对大型染色体和8对小型染色体组成,分成A、B、C三组。都是中央着丝点和亚中央着丝点染色体,而无端部或亚端部着丝点染色体。染色体类型简式为9m+4sm。次缢痕出现固定在第6对染色体的长臂上,核仁组织区也位于次缢痕的位置。雌、雄个体之间未见异型染色体。作者认为虎纹蛙是较为原始的蛙种。  相似文献   

12.
本文报道日本血吸虫大陆株染色体的数目为2n=16,n=8。其核型分为三组:第一组,1~2号染色体,1号为大的亚端部着丝点。2号为大的亚中部着丝点,系性染色体,雌性为异配性别(ZW);雄性为同配性别(ZZ)。第二组,3~5号染色体,为亚端部着丝点。第三组,6~8号染色体,为亚端部和中部着丝点。日本血吸虫大陆株核型符合亚洲组裂体吸虫的表现,与曼氏血吸虫的核型(1号为端部着丝点,2号性染色体ZW为亚端部  相似文献   

13.
本文首次报道了厉螨科格氏血厉螨染色体组型及其C—带、G—带的研究。结果表明格氏血厉螨染色体组型为:n=5,2n=10。为单二倍体性决定系统,雄性体细胞具有5条染色体,雌性体细胞具有10条染色体。常规染色下未见明显的着丝粒。C—带研究显示单倍体组除最大的第一号染色体为亚中部着丝粒外,其余4条均为端部着丝粒染色体.G—带染色单倍体组中期分裂相约有24条深带。尚讨论了单二倍体系统的形成机制、染色体的多态性及分带研究等问题。  相似文献   

14.
本文报道了鳢科(Ophiocephalidae)两个属中的斑鳢和七星鱼染色体组型的研究结果。结果表明:斑鳢(Ophiocephalus maculatus)的染色体数目2n=42,由 A 组2对、B 组2对和 C 组17对染色体组成。七星鱼(Channa asiaticus)的染色体数目2n=46,由 A 组3对、B 组6对和 C 组14对染色体组成。两种鱼的 A、B 组染色体为双臂,C 组为单臂。这两种鱼的染色体不仅在数目上,而且在组型和总臂数都不同(斑鳢和七星鱼的染色体总臂数分别为50和72)。这两种鱼的染色体大小、形态差异不大。无论是斑鳢还是七星鱼在雌雄个体之间,同样未发现与性别决定有关的异型染色体存在。  相似文献   

15.
本文以骨髓细胞为材料,报导了北方狭口蛙Kaloula borealis的染色体组型.其二倍体染色体数目28条(2n=28),可配成14对.全套染色体分为三组:第1对为A组;第2—4对为B组;第5—14对为C组.第6染色体的长臂上有明显的次缢痕,有时可形成清晰的随体.第3、第9和12对为亚中央着丝粒的染色体,其余均为中央着丝粒染色体.雌雄个体之间未发现异型染色体.  相似文献   

16.
为了研究人脑恶性胶质瘤的细胞遗传学特征,我们采用G 带、R 带和C 带技术,对SHG—44细胞进行染色体分析。结果表明染色体分布从52~125,其中以超三倍体为主,占84.64%,亚三倍体占10.42%,超四倍体占4.94%。核型分析中以每对染色体的实际数与细胞倍体所期望的每对染色体数比较,分析各对染色体数目增加或减少,结果发现A、B 组染色体丢失,5~#减少明显,C 组7~#、11~#、12~#增加,其余各号减少,D、E、F、G 组各号均增加,17~#增加明显,以及性染色体的丢失。每次分析均可见3条较长的亚中部着丝点染色体,因外形异常,出现频率高,而且不随细胞传代消失,故我们认为是SHG—44的标记染色体。  相似文献   

17.
Vc-獭兔染色体核型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确定Vc-獭免染色体核型与G-带核型。方法外周血淋巴细胞培养、常规染色体制片和染色体G-分带技术,对Vc-Ⅰ系、Vc-Ⅱ系獭免的染色体组型、G-带核型进行了研究。结果与结论Vc-Ⅰ系、Vc-Ⅱ系獭兔二倍体细胞染色体数为44,即2n=44,21对常染色体,1对性染色体(X、Y)。常染色体分为4组:A组,1~8号,为中着丝点染色体;B组,9~11号,为近中着丝点染色体;C组,12~17号,为近端着丝点染色体;D组,18~21号,为端着丝点染色体。X为近中着丝点染色体,Y为端着丝点染色体。Vc-獭兔的公兔染色体组型为44,XY。G-带核型表明:Vc-Ⅰ系、Ⅱ系免的染色体G-带型基本一致。  相似文献   

18.
长沙地区美洲大蠊染色体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对长沙地区美洲大蠊性腺细胞的染色体核型进行研究。发现在染色体数量方面,雌性腺细胞的二倍体为34;雄性为33~34,但也有少数细胞不符上述数目者。在染色体的型别方面,以中着丝粒(6对)、亚中着丝粒(4对)、端着丝粒(4对)和亚端着丝粒(3对)这一类型居多。  相似文献   

19.
首次报道异盘并殖吸虫染色体核型由11对染色体组成。1对大型,为中部着丝点染色体(m);4对中等大,为亚端部着丝点染色体(st);6对小型,其中4对为业中部着丝点(sm),2对为中部着丝点染色体(m)。与国内其它三种并殖吸虫染色体核型作比较,某些对(特别是第一对)染色体有非常显著的差异。  相似文献   

20.
目的 研究非整倍体患者及部分患者双亲染色体着丝粒点 (Cd)结构变异、核仁组织区 (NOR)rRNA基因活性变化和银染近端着丝粒染色体联合 (Ag -AA )频率 ,探讨非整倍体畸变的细胞遗传学机理。方法 应用外周血淋巴细胞染色体常规及C、G显带技术和改良的着丝粒点 -核仁组织区 (Cd -NOR)同步银染方法。结果患者组与对照组相比 ,C组Cd各项变异频率、G组多数Cd变异频率、Ag -NOR及G组Ag -AA频率、D组Cd -NOR融合频率均明显升高 ,差异极显著 (P <0 .0 1) ;患者组分别与其双亲组及父、母亲组相比 ,多数染色体组Cd变异频率均无显著性差异 (P >0 .0 5 ) ;患者组与对照组及其它各组相比 ,Cd变异频率在A、B、E、F各染色体组均无显著性差异 (P >0 .0 5 )。结论 非整倍体的形成与染色体着丝粒点Cd变异和NORrRNA基因活性变化密切相关 ;各染色体组Cd变异频率及NORrRNA基因活性变化具有一定差异 ,且C、D、G组染色体Cd变异在患者与其双亲间存在相似性。这在一定程度上表明人类染色体着丝粒点变异具有某种遗传倾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