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探讨内热针松解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疗效。方法随机选择25例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分作为研究组,给予内热针松解术治疗;选择30名就诊于康复科门诊且无腰椎间盘突出症的军人患者为对照组。2组患者行腰椎磁共振成像(MRI)检查,在腰椎MRI T2加权像中使用Image J软件测量L_(3-5)椎体水平上竖脊肌和腰大肌的横截面积,计算并比较其与同水平椎体面积的比值;评估治疗组患者前后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和伤残指数(ODI)。结果治疗前患者腰大肌与椎体的面积比值、竖脊肌与椎体面积比值均比对照组减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1个月时患者腰大肌、竖脊肌与椎体的面积比值均比治疗前增大(P<0.05),但腰大肌与椎体面积比值仍比对照组小(P<0.05),而竖脊肌与椎体面积比值和对照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患者经治疗后1个月时VAS和ODI评分均较治疗前降低(P<0.05)。结论内热针松解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可使患者竖脊肌、腰大肌横截面积增大,并可明显缓解患者疼痛并改善患者功能障碍,临床疗效显著。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退变性腰椎滑脱腰骶角测量价值。方法 97例退变性腰椎滑脱患者进行腰椎站立正侧位X线摄片,测量每例患者侧位腰骶角度和椎体滑脱距离,并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腰骶角与腰椎体前向位移之间存在显著正相关。结论腰骶角的大小与退变性腰椎滑脱的发生及椎体滑脱程度有直接的关系,测量腰骶角大小可为临床正确评估保守治疗退变性腰椎滑脱的疗效提供更多参数。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脊椎结核的CT诊断。方法:回顾性分析32例资料完整的脊椎结核的CT表现。结果:(1)下胸椎(T9以下)和腰椎多见。常多椎体受累;(2)骨质破坏及类型(32例均有骨质破坏)椎体后部分骨质破坏较多(78%),骨质破坏类型有局限性溶骨性、不规则蜂窝状、虫蚀状和碎裂型等,常多种并存;(3)椎旁腰大肌脓肿和/或软组织肿块(44%);(4)椎间盘浸润(63%);(5)附件受累(31%)。结论:(1)脊椎结核存在20-35岁和50-60岁两个年龄组(2)脊椎结核的CT征象具有相当特征性。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脊椎结核的CT诊断。方法 :回顾性分析 3 2例资料完整的脊椎结核的CT表现。结果 :①下胸椎 (T9以下 )和腰椎多见 ,常多椎体受累 ;②骨质破坏及类型 ( 3 2例均有骨质破坏 )椎体后部分骨质破坏较多 ( 78% ) ,骨质破坏类型有局限性溶骨性、不规则蜂窝状、虫蚀状和碎裂型等 ,常多种并存 ;③椎旁腰大肌脓肿和 /或软组织肿块 ( 4 4% ) ;④椎间盘浸润 ( 63 % ) ;⑤附件受累 ( 3 1% )。结论 :①脊椎结核存在 2 0~ 3 5岁和 5 0~ 60岁两个年龄组②脊椎结核的CT征象具有相当特征性。  相似文献   

5.
1临床资料患者,男,73岁,否认有药物过敏史。腰痛起病,病史7月,于2011年9月5日在全麻下行腰椎前路病灶清除减压植骨融合内固定术,术后病理示:(L2椎体)查见转移性低分化腺癌。2011年9月25日行颈、胸、腹、盆CT:右肺上叶肺癌侵犯纵隔并右肺与纵隔、右上肺门淋巴结;右侧腰大肌、髂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后路经椎旁肌间隙椎弓根螺钉棒系统治疗无神经症状胸腰椎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对27例无神经症状的胸腰椎骨折患者,采用后路经肌间隙入路椎弓根螺钉棒系统撑开复位内固定治疗,观察手术时间、术中出血情况及术前、术后椎体前缘高度、后凸Cobb角及腰椎疼痛恢复情况。结果手术时间55~110 min,平均75.8 min。术中出血量100~200 ml,平均120 ml。术后随访12~16个月,平均13.5个月。末次随访椎体前缘高度恢复至(90.2±4.6)%,后凸Cobb角矫正至(5.7±1.6)°,VAS评分(1.9±0.8)分,较术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所有病例未发现神经损伤、内固定失效及腰背部疼痛及腰椎失能。结论后路经椎旁肌间隙椎弓根螺钉棒系统治疗无神经症状胸腰椎骨折可有效保留脊柱后方肌肉复合体结构,具有创伤小、出血少和降低术后腰背痛和腰椎失能发生率的优点。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后路椎弓根螺钉固定及经椎弓根植骨治疗胸腰段脊柱爆裂性骨折的疗效。方法统计分析本院收治的80例后路椎弓根螺钉固定及经椎弓根植骨治疗胸腰段脊柱爆裂性骨折患者的临床资料,对比术前、术后及随访一年时测量椎体高度、Cobb角,以及腰背部疼痛、胸腰段活动度的变化情况。结果全部患者术后腰背部疼痛症状完全消失,胸腰段活动度较前明显好转,术后随访1年其椎体高度恢复情况及胸腰椎Cobb角恢复情况均优于术前,两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后路椎弓根螺钉固定及经椎弓根植骨治疗胸腰段爆裂性骨折操作简单、安全可靠,值得临床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8.
作者自1988年5月~1994年10月,共收治25例胸腰段脊柱结核病人,男16例,女9例。年龄:10~57岁,发病部位:胸_(11)椎体2例;胸_(12)椎体6例;腰_1椎体10例;腰_(2-3)椎体7例。病程:5月~2年5个月,术前X线证实有死骨14例;有腰大肌脓肿13例;椎旁脓肿8例;1例在髂窝部形成腰大肌流注脓肿。75例均无慢性窦道。6例有脊神经症状;计数截瘫指数最高4;最低2。  相似文献   

9.
目的比较几种内固定装置在腰5椎体滑脱治疗中的疗效。方法回顾分析近年来腰5椎体滑脱应用三种不同内固定装置治疗的效果,包括A组(RF-Ⅱ型+椎间植骨)25例、B组(STEFFEE钢板+椎间植骨)23例和C组62例(SRS+椎间植骨)。结果三组108例患者均得到随访,随访时间1~5年,A、B、C三组在腰椎稳定性及临床疗效方面均比较理想,但在操作方便、手术创伤、远期疗效方面,C组均优于A、B组。特别在腰骶角大的L5椎体滑脱治疗中更能突出其特点。结论SRS是治疗腰5椎体滑脱较理想的复位固定装置。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腰椎后路手术并发脑脊液漏的原因和防治方法。方法 2005~2010年笔者所在医院共行腰椎后路手术326例,发生脑脊液漏11例。其中6例为腰椎管狭窄症,3例为腰5椎体滑脱症,2例为腰椎压缩骨折(腰2椎体压缩骨折1例,腰3椎体压缩骨折1例);9例患者术中发现脑脊液漏,2例术后发现。术中发现的9例采用直接缝合、筋膜覆盖,使用可吸收明胶海绵。1例患者再次修补。全部病例术后体位限制、预防感染、补足液体、加强换药保持切口清洁干燥。结果经上述处理后10例患者3~5d拔出引流,切口愈合良好。1例患者切口31d愈合。全部病例无椎管内感染、颅内感染、脊髓和神经根症状、脑脊液囊肿形成。结论对腰椎术后路发生的CSFL患者术中尽量修补破损的硬脊膜,术后处理恰当可有效治疗脑脊液漏。长期不愈的再次修补也可取得较好临床效果。  相似文献   

11.
郑继好 《河北医药》2001,23(5):352-352
我院自 1990年 11月经手术治疗腰椎肿瘤 4例 ,其中有 3例术前诊断为腰椎间盘突出症。为减少术前误诊 ,兹进行回顾性分析。1 病例报告例 1 男 ,3 6岁 ,工人。主因腰扭伤后 ,疼痛 7个月 ,右下肢痛 2个月 ,双下肢痛 1个月 ,肛门周围麻木 2 0d入院。检查 :腰前突减小 ,腰 4、5棘间有压痛及扣击痛 ,向两下肢串痛。直腿抬高试验 :左 60度 ,右 70度 ,小腿感觉迟钝。X线摄片示 :腰椎生理前突减小 ,轻度左侧突 ,腰 4、5椎间隙加宽且前后等宽 ,两椎体缘密度增高 ,未见骨质破坏征象。实验室检查 :血沉 6mm h ,碱性磷酸酶 10金氏单位。术前诊断 :…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经椎弓根内固定结合椎体成形术治疗老年胸腰段脊柱骨的临床疗效.方法 我院采用经椎弓根内固定结合椎体成形术治疗老年胸腰椎骨折25例.观察术后症状改善情况,在术前、术后一周和末次随访时观察骨折复位和稳定情况.结果 本组所有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术后Frankel分级神经功能均恢复至E级.术后1周及末次随访脊柱后凸 Cobb's角、椎体前缘、椎体后缘高度压缩率与术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未发生内固定松动断裂,术后腰背部无明显疼痛.结论 后路经椎弓根内固定结合椎体成形术是治疗老年胸腰段脊柱骨折的有效方法,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经椎旁肌间隙入路在胸腰椎骨折手术中的应用.方法 胸腰段椎体骨折手术患者61例,无神经损伤症状,不需行椎板切除减压;手术经椎旁肌间隙入路26例,传统后正中人路35例,均进行随访.结果 61例患者术后均未发生感染,未出现断钉、断棒情况,椎体复位均较满意,经椎旁肌间隙入路与传统后正中入路比较,手术时间短、术中出血量少、术后疼痛持续时间短、疼痛程度轻,未发生腰椎术后综合征.结论 经椎旁肌间隙入路行胸腰段椎体骨折手术具有手术时间短、创伤小、出血少、操作简单、术后恢复快等优点.  相似文献   

14.
目的比较单纯跨阶段椎弓根螺钉固定与跨阶段椎弓根螺钉固定加伤椎椎体内植骨治疗胸腰椎爆裂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分别采用单纯跨阶段椎弓根螺钉固定和单纯跨阶段椎弓根螺钉固定加伤椎椎体内植骨对64例胸腰段爆裂骨折,分析比较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Cobb角、后凸比率。结果随访6~18个月,术后6、12、15周两组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术前和术后2周两组间后凸比率、Cobb角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与单纯跨阶段椎弓根螺钉固定相比,跨阶段椎弓根螺钉固定加伤椎椎体内植骨治疗胸腰椎爆裂骨折可以减少后凸畸形以及内固定断裂、术后腰背痛等并发症。  相似文献   

15.
目的:总结腰椎椎体后缘软骨结节所致腰椎管狭窄症的临床、影像学表现及诊断要点.探讨有关的发病因素。方法:对32例腰椎椎体后缘软骨结节所致腰椎管狭窄症的临床表现、影像学特征进行分析。结果:32例均有间歇性跛行,多以腰腿痛为主诉就诊,9例推拿按摩后症状加重。X线腰椎侧位片见病变椎体(以腰4、5为主)后下(或上)角有骨缺损及该区有游离小骨块突入椎管内;典型的影像学改变为:(1)椎体后上缘类圆形骨质缺损,边缘较致密硬化;(2)缺损后方有一骨块突入椎管(游离或部分与椎体相连);(3)硬膜囊及神经根受压,可伴有椎间盘突出。结论:CT有特征性表现,能为制订治疗方案提供可靠依据。  相似文献   

16.
<正>胸腰段椎体压缩或爆裂性骨折是骨科常见的疾病之一,传统的后正中入路对椎旁肌广泛剥离及术中长时间牵拉,易发生腰椎术后综合征。随着微创技术在医学领域的普及,经椎旁肌间隙入路治疗胸腰椎骨折技术在脊柱外科被广泛开展应用。2009年8月至2012年2月我科采用胸腰椎后路椎  相似文献   

17.
目的 分析椎旁肌间隙入路与传统入路治疗胸腰段椎体骨折的临床效果.方法 将55例胸腰段椎体骨折患者按显露方式的不同分为两组,椎旁肌间隙入路组28例与传统入路组27例,比较两组患者的围术期参数、影像学指标及远期疗效.结果 两组在手术时间、出血量、引流量、术后卧床时间及VAS疼痛评分等方面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椎旁肌间隙入路组优于传统入路组;在Cobb角矫正、伤椎高度恢复、远期疗效方面,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两种方法治疗胸腰段椎体骨折的效果肯定,椎旁肌间隙入路具有组织损伤小、出血少、操作简单、术后恢复快、并发症少等优点.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腰椎慢性布氏杆菌病的影像学诊断特点,提高对腰椎慢性布氏杆菌病的影像学认识,掌握腰椎慢性布氏杆菌病的影像诊断及鉴别诊断。方法收集2013年6月至2015年10月共26例病例经手术证实或临床实验室证实的腰椎慢性布氏杆菌性病变的影像资料,包括腰椎 X 线片,CT 扫描并行 MIP、VR、MPR、MRI 检查,并结合患者实验室检查结果,进行回顾分析。结果腰椎慢性布氏杆菌病好发于下腰椎,本组病例共19例累及腰4椎体,15例累及腰5椎体,均可见病变椎体骨质破坏和修复共存,骨质破坏同时伴有骨质增生硬化,且到后期增生硬化改变多于骨质破坏,同时伴有椎间盘破坏,椎间隙变窄,周围韧带钙化,亦可伴椎旁脓肿形成等改变,多排螺旋 CT 扫描多方位可清晰显示骨质破坏及增生硬化改变,磁共振平扫检查更加明确病变累及椎体及椎间盘信号改变,椎体周围脓肿范围等。结论腰椎慢性布氏杆菌病在影像学表现上有其特征性改变,但该病常常需要与脊柱结核鉴别,根据影像学表现,结合实验室检查及临床病史,即可做出正确诊断。  相似文献   

19.
姜丽丽 《黑龙江医药》1998,11(5):304-305
笔者运用胸腰椎牵引,局部手法按摩,功能锻炼三种方法,治疗胸腰段稳定性压缩性骨折50人61个椎体,经随访,疗效满意,现报道如下:1 临床资料1.1 一般资料:本组共收治50人次61节节椎体。其中腰1椎体27节,腰2椎体7节,胸12椎体20节,胸11椎体7节。年龄最小为15岁,最大为72岁,平均为43.5岁。其中男45人,女16人。1.2 病例选择:胸11、12或腰1、2椎体前缘压缩性骨折,压缩不超过椎体高度的1/2,且脊椎的中柱结构无损伤者;无脊神经及脊髓横断伤者;能耐受牵引  相似文献   

20.
目的:对比椎旁肌间隙入路与后正中入路治疗胸腰段椎体骨折的疗效。方法将医院2012年10月-2014年3月收治的椎旁肌间隙入路治疗的胸腰段椎体骨折患者31例与传统后正中入路治疗的胸腰段椎体骨折患者28例进行比较,对比2组患者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住院时间及治疗效果。结果椎旁肌间隙入路组总有效率为96.77%高于传统组的71.4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及住院时间优于传统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结论椎旁肌间隙入路治疗胸腰段椎体骨折的效果更好,值得在临床应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