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 毫秒
1.
目的 :探讨腹部手术后胃瘫发生的原因、诊断与治疗。方法 :对1998年1月~2002年12月腹部手术后发生胃瘫的临床资料进行比较、分析。结果 :共发生胃瘫13例。1例怀疑吻合口梗阻再次手术 ,术后恢复时间更长 ,余12例采取保守治疗而治愈。结论 :胃瘫的发生是多因素的 ,消化道造影及胃镜检查是诊断胃瘫的重要手段 ,胃瘫确诊后应采取保守治疗 ,避免再次手术。  相似文献   

2.
腹部术后胃瘫6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玉坦 《现代医药卫生》2006,22(7):1008-1009
目的:探讨腹部术后胃瘫的可能危险因素、诊断及治疗方法。方法:对6例腹部术后胃瘫患者的潜在危险因素、临床表现、诊断方法、治疗手段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本组中胃瘫患者采用非手术疗法均治愈,疗程7-46天。经保守治疗后胃肠动力一般可在术后7周内恢复正常。结论:胃瘫由多种因素诱发,诊断时必须排除机械性、器质性病变。胃镜、上消化道造影是诊断本病有价值的方法。采用促动力药物在内的保守支持治疗是治疗腹部术后胃瘫的有效手段,应避免再手术。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腹部手术后胃瘫综合征(PGS)的病因、诊断及治疗措施.方法:回顾性分析22例腹部手术后胃瘫的临床资料.结果:胃瘫多发生于腹部术后4~10 d.经综合治疗后胃肠动力一般可在6周内恢复.本组22例经非手术治疗均治愈出院.结论:胃手术后PGS治疗以综合性和保守治疗为主,尽量避免手术,以减轻患者痛苦.  相似文献   

4.
桃红承气汤联合肠内营养治疗腹部术后胃瘫综合征23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欣 《中国药业》2010,19(16):75-76
目的探讨桃红承气汤联合肠内营养治疗腹部手术后胃瘫综合征的疗效。方法对2000—2009年医院腹部手术后胃瘫综合征患者23例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胃瘫发病时间为术后3~16d,治疗后所有患者均于术后12~32d(平均21.1d)恢复胃肠动力。结论以桃红承气汤联合肠内营养的非手术治疗措施疗效肯定。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腹部手术后胃瘫综合征的病因,诊断和治疗方法。方法对1999-2008年我院腹部手术后胃瘫15例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本组共发生胃瘫15例,均发生于术后4-11d。病人经严格保守治疗,术后2-5周内全部治愈。结论腹部手术后胃瘫综合征的发生是多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消化道造影及胃镜检查是主要的诊断方法,采用胃肠减压、营养支持、促动力药物的综合治疗是治疗腹部术后胃瘫的有效手段。应避免再手术。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胃镜介入在腹部术后胃瘫诊断及治疗中的应用。方法:对11例腹部术后胃瘫患者进行胃镜检查、胃镜下置鼻肠营养管进行肠内营养治疗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本组中胃瘫患者均采用非手术疗法治愈。胃镜检查对术后胃瘫诊断及治疗有确定性意义,经鼻肠营养管进行肠内营养治疗对病人的恢复极其重要。结论:胃镜介入不但对术后胃瘫诊断有确定性意义,而且对胃瘫有一定的直接治疗作用,另外内镜下置营养管进行肠内营养对病人的治疗极其重要,胃镜介入在腹部术后胃瘫诊断及治疗中具有很高实用价值。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腹部手术后胃瘫的临床原因和治疗效果.方法 对2004年2月至2008年10月我院术后诊治为胃瘫的50例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胃瘫发生于腹部手术后5~12d,50例中胃相关手术患者占80.0%(40/50),术前流出道梗阻患者占80.0% (40/50).中重度营养不良患者占50.0%(25/50).50例非手术综合治疗后,术后12~60 d恢复胃动力,平均(19.0±1.5)d痊愈出院.结论 预防胃瘫应有意识地进行早期肠内营养以及采取综合非手术疗法治疗.  相似文献   

8.
术后胃瘫是指腹部手术后胃肠动力紊乱所致的非机械性胃排空延迟,常见于胃手术后,易误诊为炎症性或机械性梗阻,及时准确诊治术后胃瘫有重要的临床意义,可避免盲目再手术。本对12例腹部手术后胃瘫进行临床分析。  相似文献   

9.
胃大部切除术后并发胃瘫的护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术后胃瘫是指腹部术后胃肠动力紊乱导致的非机械性胃排空延迟导致的临床症状[1],是腹部手术尤其是胃大部分切除术后常见并发症之一。笔者所在科于1996-04~2007-08收治了8例胃瘫患者。为提高对本病的认识及采取有效的护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腹部手术后胃瘫的病因、发生机制、诊断和治疗方法。方法对1995年1月~2005年10月收治的28例腹部手术后胃瘫患者诊治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胃瘫均发生于腹部手术后5~12天。均经非手术治疗于术后10~41天恢复并痊愈出院,其中3周内治愈14例(50%),4周内治愈25例(89.3%)。结论腹部手术后胃瘫是由综合因素引起,体质差、手术创伤大和高龄可能为主要因素,消化道造影及胃镜检查是诊断胃瘫的重要手段。非手术疗法可治愈胃瘫,不应再次手术。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腹部手术后胃瘫综合征患者的临床特点、诊断方法以及治疗方法。方法将12例腹部手术后胃瘫患者为资料,分析出现胃瘫综合征的原因,并给予促胃动力药等积极的治疗。结果经过治疗后12例患者均在9周内恢复正常。结论年龄、麻醉以及术后使用自控镇痛泵等均是导致胃瘫发生的原因,需要给予综合的治疗促进患者的康复。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腹部非胃手术后胃瘫的中西医结合治疗。方法:对20例腹部非胃手术后胃瘫患者在常规西医治疗基础上,从鼻肠营养管或胃管注入中药和胃理气汤约30ml,每日3次。结果:20例均痊愈,治疗时间7~25d,平均14.3d,治疗后正常胃电节律明显高于治疗前(P〈0.01),1~2年内随访18例,均饮食正常,症状无复发。结论:腹部非胃手术胃瘫治疗应以中西医结合治疗,并注重心理治疗的作用。  相似文献   

13.
腹部手术后胃瘫是指各种腹部手术后非机械性梗阻因素引起的胃功能性排空障碍为主要征象的胃动力紊乱综合征,称术后胃瘫综合征[1]。由于诊断时间的标准不同,术后胃瘫的发病率为0.3%~10%[2]。本病治疗方法众多,均能取得一定效果。笔者在临床上采用针刺脏腑图穴位治疗腹部术后胃瘫,取得满意效果,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4.
目的对胃大部切除术后胃瘫的诊断及治疗方法进行探讨。方法14例胃大部切除术后胃瘫患者均给予非手术治疗。回顾性分析术后胃瘫的临床表现、诊断方法及治疗效果。结果根据病史、症状、体征以及胃镜、X线胃钡餐造影检查结果,可明确胃瘫的诊断。经过非手术治疗,14患者例均于术后10~42d恢复胃排空功能,其中6例患者在2—3周内恢复,4~6周内恢复者8例,无再次手术者。随访半年无复发。结论术前行胃肠减压和洗胃、解除患者焦虑紧张心理,术中规范操作,术后循序渐进进食等,是预防术后胃瘫的重要措施,早期明确诊断、规范进行非手术治疗,可获满意效果。  相似文献   

15.
腹部术后胃瘫患者的护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术后胃瘫是指腹部术后胃肠动力紊乱所致的非机械性的胃排空延迟。它是因为腹部手术后消化道解剖关系发生改变、神经支配受到阻断,造成以手术后非机械性梗阻、胃排空障碍为主要征象的胃动力紊乱,主要特征是胃排空速度延迟的综合征。2003-2005年笔者所在科共行腹部手术280例,术后发生胃瘫综合征21例,发生率为7.5%。  相似文献   

16.
胃瘫是指以胃功能性排空障碍为主要征象的胃动力紊乱综合征,是胃癌及各种腹部手术后的早期并发症之一。因其特征是胃排空速度延迟,故也称胃排空延迟症、胃弛缓症。术后胃瘫是指腹部手术后胃肠动力紊乱所致的非机械性胃排空延迟,是腹部术后相对少见的近期并发症。近年我院共收治胆道术后胃瘫2例,观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7.
胃癌术后胃瘫综合征的诊断和治疗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目的 探讨胃癌术后胃瘫的临床特点,可能原因及治疗。方法 对724例胃癌手术病例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共发生胃瘫12例,其中1~2周内治愈3例,3~4周内治愈6例,5~8周内治愈2例,1例经综合治疗8周末愈行全胃切除后治愈。结论 引起术后胃瘫综合征的主要原因是胃的正常运动功能被破坏,采用保守治疗为主的综合治疗效果较好。  相似文献   

18.
目的总结胃大部切除术后胃瘫的发病特点及治疗。方法对2001年2月至2009年12月胃大部切除术后18例患者(占同期手术3.9%)出现胃瘫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总结。结果本组患者胃瘫发生于4~10d,16例经保守治疗而愈,2例于胃瘫后15、17d分别行空肠造瘘术,1周后治愈。结论胃瘫的治疗以非手术疗法为主,必要时可行空肠营养性造瘘术以解决营养问题。  相似文献   

19.
胃瘫综合征(PGS),是胃大部切除术后早期常见的并发症之一,约有10%~25%的患者出现排空延迟,其中有5%~10%有临床症状,绝大多数经保守治疗在3—4周后症状可缓解。因病因及发病机制不明,故治疗过程是一个漫长而又期待转机的过程。因此,营养支持在治疗过程中就发挥了至关重要作用,而营养支持方法的不同,又直接影响并发症的发生率及疾病恢复的进程。本文通过对术后胃瘫25例患者的早期肠内营养,明显缩短了体力恢复和胃肠道功能恢复的时间。无痛内镜下小肠营养管置入对腹部术后的胃瘫的治疗方法,明显缩短了放置时间,减轻了患者痛苦,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20.
目的:总结三腔喂养管在治疗食管癌、贲门癌术后胃瘫中应用的护理经验。方法:对5例食管癌,3例贲门癌术后出现胃瘫患者,在三腔喂养管经鼻腔送达空肠近端,随后通过吸引腔实施胃肠减压和定期冲洗,并通过此管进行肠内营养,做好置管护理及鼻饲,配合胃动力药、维持水电解质酸碱平衡治疗胃瘫,胃瘫好转后拔管。结果:8例患者全部治愈,12~40d拔管(平均20d)。结论:三腔喂养管应用于食管癌、贲门癌术后胃瘫的治疗,安全有效,替代了以往的手术治疗,减轻了患者的痛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