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5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正> 我是一个老中医,对四大经典著作可以说真是《礼记·中庸》所谓:“拳拳服膺而弗失之矣”。但对《内经》有时也会产生怀疑。因为它不论对脏器组织或疾病种类、病机的配合与解释,都在五行范畴里取演绎法来推算,并投有用科学的归纳法,多少感到唯心。  相似文献   

2.
鼻渊以鼻塞、脓涕不止为主要症状,常伴有头痛及嗅觉减退,是耳鼻喉科的常见病、多发病。“鼻渊”首见于《黄帝内经》,“胆移热于脑,则辛頞鼻渊。鼻渊者,浊涕下不止也,传为衄蠛。”胆为中精之府,胆气通于脑,脑下通頞,頞下通鼻,胆经有热,常上犯于脑,脑经頞下犯鼻,即形成鼻渊,浊涕不止。鼻渊在有寒热虚实之分,实证热证之鼻渊,多为急病,称为急鼻渊;寒证虚证之鼻渊,多为久病,故称为慢鼻渊。胆为刚脏,易化热化火,若平素饮酒厚味,湿热蕴积,或邪热壅盛内伤于肝,肝胆火热易致急鼻渊。本文主要分析“胆移热于脑,则辛頞鼻渊”在鼻渊中的认识与发展,为中医药治疗鼻渊提供思路。  相似文献   

3.
"邪在胆,逆在胃"是《内经》阐述胆胃病理关系的重要条文,本文阐述吴文尧教授对于该条文的认识,进而论证其辨证要点,论述"邪在胆,逆在胃"与现代医学之间的关系,指出常用方药,并举验案以佐证。  相似文献   

4.
该文试图通过《金匮要略》对“痉病”的相关论述阐发“肺移热于肾,传为柔痉”的内涵,探讨瓜蒌桂枝汤证的病因是风邪与温邪同时致病,提出瓜蒌桂枝汤证的肺热病机,并指出“柔痉”为瓜蒌桂枝汤证之重症,“柔痉”的基本病机为热盛伤津,筋脉失养而挛急,进一步指出“肺移热于肾”的病机实质为肺热阴伤导致肾阴受损、阴虚火炽进而全身津液大伤而使肾水大亏,“柔痉”的脏腑病位从肺转移到了肾,并以“痉脉”的脉象特点佐证了这一论述,以期为更好地理解经典理论提供帮助。  相似文献   

5.
《内经讲义》节选的《素问·六节藏象论》"凡十一脏取决于胆"一句的主要两种诠释,无对、错之分,都是对的。只有深、浅之别:从表浅讲,胆储存、浓缩胆汁,帮助脾胃消化、吸收,即"凡十,一脏取决于胆";从深处讲,胆中的APUO系统具有协同两个大脑调控五脏六腑功能的作用,构成"脑-胆-肠"轴,可概括为"凡十一脏取决于胆"。针灸对"复杂胃肠病"治疗的"拨乱反序"更具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6.
赵冰  穆迎涛 《河南中医》2009,29(10):1026-1026
引起痤疮的病因可归纳为"郁"、"热"、"湿"三字,其中"郁"包括气郁、阳郁、湿郁、火郁、血郁,治疗可采取行气、通阳、化湿、清热、活血之法。"湿"是皮肤病最常见的病因,病情常缠绵难愈,或反复发作,或多发于暑湿季节,或多发于嗜食肥甘厚味之人,所以治疗当以清热除湿为主,防止湿热胶结为患。"热"多见于痈疽疮疖等皮肤外科疾病,包括痤疮,其中痤疮合并感染粉刺有脓头者,热毒壅盛的病机尤为突出,所以治疗当重视清热解毒之法。  相似文献   

7.
马春堂  马趁 《河南中医》1996,16(3):187-187
从“巅”“癫”“颠”字的使用看《内经》对脑功能的认识马春堂马趁高艳华朱学民朱秀荣河南省西华县中医院(466600)主题词《内经》/历史中医名词脑《内经》中使用“巅”字25次,其中直接表示头顶部的10次。如:“膀胱足太阳之脉,起于目内眦,上额交巅;其支...  相似文献   

8.
笔者在《黄帝内经》"胃不和则卧不安"理论的指导下,临床以和胃为法治疗一些失眠患者,取得了一定的疗效。证明相距久远的经典理论,在现实中仍有其重要意义,临床上仍当重视。  相似文献   

9.
通过对《内经》中“心在窍为舌”、“开窍于耳”这一理论的探讨分析及作者运用这一理论指导临床的体会,认为这是不同时代不同学者根据不同实践形成的,它对于临床有一定指导意义,不能轻意否定。  相似文献   

10.
"肝生于左,肺藏于右"的理论源于《黄帝内经》,肝升肺降对维持机体气机升降具有重要作用,肝肺升降失常,便会导致气机逆乱,变证由生,该理论对中医临证具有重要指导意义,笔者从疏肝解郁勿忘宣肺降气、宣肺止咳勿忘疏肝调肝两方面说明该理论对临证的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11.
四肢逆冷,统称为厥逆。但在厥逆之中,又有寒厥、热厥之别。寒厥、热厥,见于《内经》,也见于《伤寒论》,《内经》的塞厥是指手足寒,热厥是指手足热;但必须指出的是,其热厥是由于内伤肾精,阴虚生内热所致。故此,其手足热,应该理解为手足背冷,手足心热。而《伤寒论》的寒厥、热厥郁是手足凉而不温,因病理机制不同:寒厥足阴盛阳微,热厥是阳遏热伏。两者证既不同,治法亦异。本文仅就《内经》的寒厥、热厥提出个人见解。  相似文献   

12.
精神类疾病是发病率高、对患者生活影响极大的一类疾病,在中医则指包含神志病之不寐、郁证、癫狂、痫证、烦躁等在内的疾病。《素问·生气通天论篇》云:"阳气者,精则养神。"说明人之精神有赖于阳气的温养,阳虚会导致精神疾病的发生。系统梳理了历代文献,对历代医家从温补阳气角度治疗精神疾病进行解读,并结合临床案例进行阐释。  相似文献   

13.
“神”及其相关内容是《内经》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两精相搏谓之神”,随着人体血气充和、形神合一,本神分藏于五脏形成“五脏神”,即神、魂、魄、意、志。脑为元神之府,主司精神、意识、思维活动神识,脑神与脾胃功能密切相关。脾胃既可化生水谷精微为神识机能提供物质基础,又可调达脏腑升降气机以保证正常的神志活动,共同构成“脾(胃)-脑”神识系统。随着现代学科的不断发展,越来越多的证据揭示了脾(胃)-脑相关理论确有其相应的物质基础,为《内经》“脾(胃)-脑”神识系统提供客观依据,亦为中医脑病的临床诊疗构建科学思路。  相似文献   

14.
“胆液泄则口苦,胃气逆则呕苦”出自《灵枢·四时气》,是对胆胃不和引起口苦、呕吐苦水病证的病机总括,对临床辨治口苦、呕苦一类病证,提高中医临床疗效等具有重要的理论指导意义.1 理论内涵胆液,即胆汁,生于肝而藏于胆,为黄绿色液体,正常生理情况下具有促进饮食水谷消化和吸收的功能.胆为中精之腑,藏蓄胆汁,以时疏泄而助消化,主决断.  相似文献   

15.
《素问·至真要大论》云:“诸寒之而热者取之阴,热之而寒者取之阳,所谓求其属也。”本段经文是继前面经文所论,“寒者热之,热者寒之”的“正治”、“反治”法则之后,提出的一种从常达变的治疗方法。本段经文所论述之“寒热”,王冰言之甚详:“热之不热是无火也……,寒之不寒是无水也”,所以,应认识到:经文中所言之的“热”乃是肾阴(真阴)不足之虚热,而非有余之实热;经文中所言之的“寒”是肾阳(真阳)不足的虚寒,亦不同阴盛之实寒。取之阴者,滋其肾阴(肾脏之真水);取之阳者,补其肾阳(命门真火)。所谓“壮水之主,以制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