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中国矫形外科杂志》2014,(17):1613-1615
[目的]分析人工髋关节感染采用一期或二期翻修治疗的选择及疗效。[方法]自2006年1月2010年1月本院收治的15例人工髋关节置换术后感染患者中,采用一期翻修4例(4髋);二期翻修术治疗11例(11髋)。一期翻修组,彻底清创,取出感染假体,置入含万古霉素骨水泥型假体。二期翻修组,一期手术彻底清创,取出感染假体,置入含有万古霉素骨水泥占位器,32010年1月本院收治的15例人工髋关节置换术后感染患者中,采用一期翻修4例(4髋);二期翻修术治疗11例(11髋)。一期翻修组,彻底清创,取出感染假体,置入含万古霉素骨水泥型假体。二期翻修组,一期手术彻底清创,取出感染假体,置入含有万古霉素骨水泥占位器,36个月后二期手术,再次清创,取出骨水泥占位器后,置入骨水泥型或非骨水泥型假体。术后随访246个月后二期手术,再次清创,取出骨水泥占位器后,置入骨水泥型或非骨水泥型假体。术后随访2456个月,平均31个月。[结果]15例患者均未发现感染复发,Harris评分术前一期翻修组为40.5分,翻修后为88.2分(8556个月,平均31个月。[结果]15例患者均未发现感染复发,Harris评分术前一期翻修组为40.5分,翻修后为88.2分(8595分);二期翻修组术前为46.3分(2295分);二期翻修组术前为46.3分(2255分),二期翻修后为87.1分(8055分),二期翻修后为87.1分(8094分)。[结论]根据患者全身情况、实验室检查以及髋部骨质和软组织情况等综合因素,一期翻修术对于感染程度轻,无窦道形成的患者,临床效果满意。二期翻修则适用于感染程度严重,有窦道形成,关节腔内大量脓液的病例。  相似文献   

2.
[目的]评价CroweⅣ型成人髋关节发育不良(developmental dysplasia of the hip in adults,DDH)恢复患肢绝对长度的手术治疗策略和疗效。[方法]对2007年2月2013年5月在本院采用全髋关节置换术(THA)治疗CroweⅣ型成人DDH患者16例(16髋)的病人进行术前术后肢体长度测量、Harris髋关节功能评分,以及术后随访,分析手术疗效。[结果]随访0.52013年5月在本院采用全髋关节置换术(THA)治疗CroweⅣ型成人DDH患者16例(16髋)的病人进行术前术后肢体长度测量、Harris髋关节功能评分,以及术后随访,分析手术疗效。[结果]随访0.56.0年,平均26个月。术前双侧肢体长度差别为2.56.0年,平均26个月。术前双侧肢体长度差别为2.57.0 cm(平均3.5cm),术后双侧肢体长度差别为0.07.0 cm(平均3.5cm),术后双侧肢体长度差别为0.01.0 cm(平均0.35 cm)。术前Harris评分平均为39分(331.0 cm(平均0.35 cm)。术前Harris评分平均为39分(3376分),术后Harris评分平均为90分(7276分),术后Harris评分平均为90分(7294分)。[结论]通过松解延长、采用合适的人工关节假体恢复患肢绝对长度治疗CroweⅣ型成人DDH患者的手术效果稳定,手术技术具有可重复性,能够获得满意的疗效。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初次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后中重度髋关节疼痛发生影响因素分析。 方法选择2015年1月至2017年9月在四川省巴中骨科医院初次接受全髋关节置换术的完整成年患者的病历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翻修手术、长期慢性疼痛、合并恶性肿瘤、精神疾病等情况的病例排除在外。记录患者的性别、年龄、身体质量指数、合并症、置换类型、术前评估、术中指标和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等资料。采用单因素和多因素Logistic分析观察患者术后中重髋关节疼痛的发生率及上述资料与髋关节中重度疼痛发生的相关性。 结果共有476例(476例髋)患者纳入研究,中重度疼痛发生率为9.66%。单因素分析显示,置换部位、疾病类型、高血压、吸烟、饮酒不是影响初次髋关节置换术后中重度疼痛发生的危险因素(P>0.05);性别(χ2=6.145)、年龄(χ2=7.847)、身体质量指数(χ2=14.704)、髋关节活动时间(χ2=8.043)、糖尿病(χ2=10.356)、美国麻醉师协会(ASA)分级(χ2=10.654)、入路方式(χ2=6.746)、假体类型(χ2=5.917)、手术时间(χ2=5.024)、下肢深静脉血栓(χ2=11.145)、术后C反应蛋白(CRP)值(χ2=7.494)是影响初次髋关节置换术后中重度疼痛的危险因素(P<0.05)。多因素Logistic分析结果显示,身体质量指数≥28 kg/m2[OR=3.224,95%CI (2.059,8.159)]、下肢深静脉血栓[OR =6.902,95%CI (4.574,13.589)]是影响全髋关节置换术后中重度疼痛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年龄≥60岁[OR =0.718,95%CI (0.611,0.829)]、关节活动时间>2 d [OR =0.624,95%CI(0.417,0.852)]是全髋关节置换术后中重度疼痛的保护性因素(P<0.05)。 结论初次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后中重度髋关节发生是多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临床应综合考虑这些因素,以降低全髋关节置换术后中重度疼痛的发生。  相似文献   

4.
人工髋关节置换术后感染的Ⅱ期翻修手术治疗   总被引:3,自引:3,他引:0  
目的:探讨Ⅱ期翻修手术治疗在全髋关节置换术后感染的疗效和临床体会,以及该技术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2006年1月至2009年3月,采用Ⅱ期翻修手术治疗17例(17髋)髋关节疾患,男7例,女10例;年龄43~75岁,平均58.5岁。17例患髋均有不同程度疼痛;关节液或假体周围组织细菌培养,11例阳性,6例阴性;术中所有患者假体周围组织病理检查发现急性炎症;8例出现与假体相通的窦道;15例血沉增快,15例C反应蛋白增高;17例X线片有骨融解、假体松动及骨膜反应等表现。所有病例采用Ⅱ期翻修手术治疗,Ⅰ期手术彻底清创,取出假体,以含万古霉素的骨水泥假体临时旷置,术后静脉输入抗生素4周后,改为口服抗生素6周。术后定期复查血沉和C反应蛋白,待结果正常后再Ⅱ期行人工髋关节翻修术。结合手术前后患者髋关节Harris评分,对人工髋关节置换术后感染的Ⅱ期翻修手术治疗进行分析。结果:所有患者获随访,时间12~35个月,平均19.5个月,术后X线片显示关节假体位置正确。Harris髋关节评分从术前平均(39.3±5.6)分提高到末次随访的平均(84.4±10.3)分(t=15.86,P0.01)。结论:Ⅱ期翻修手术治疗人工髋关节置换术后感染,具有疗效良好、安全可靠等优点,其为人工髋关节置换术后感染的治疗提供一种可靠的选择。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陶瓷对陶瓷结合保留股骨颈型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治疗股骨头坏死的临床疗效。[方法]2009年5月2013年2月,采用陶对陶结合保留股骨颈型全髋关节置换治疗32例36髋中青年股骨头坏死。主要临床症状为患髋疼痛,行走困难。X线片均排除骨质疏松。[结果]32例术后均获随访,随访时间122013年2月,采用陶对陶结合保留股骨颈型全髋关节置换治疗32例36髋中青年股骨头坏死。主要临床症状为患髋疼痛,行走困难。X线片均排除骨质疏松。[结果]32例术后均获随访,随访时间1245个月,平均29个月。X线片示假体位置良好,末次随访时股骨距处无骨吸收发生;术后1年髋关节Harris评分平均87.3(85.4±4.5)分,与术前45.7(42.5±5.8)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计优24髋,良9髋,中3髋,优良率为91.7%。[结论]应用陶瓷对陶瓷保留股骨颈型全髋关节置换治疗股骨头坏死,保留了更多骨质,利于再次假体翻修,临床疗效良好。  相似文献   

6.
[目的]研究全髋置换术治疗髋关节发育不良伴骨关节炎的方法及疗效。[方法]自2004年10月~2009年10月,对34例(41髋)髋关节发育不良伴骨关节炎的成年患者进行了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其中女性27例32髋,男性7例9髋,平均年龄5 7岁(35~76岁)。按Crowe分型,Ⅰ型16例19髋,Ⅱ型12例14髋,Ⅲ型6例8髋,术前平均Harris评分(43.5±10.5)分。[结果]手术出血量平均350 ml(200~600 ml),输血量平均230 ml(0~600ml),引流量平均200 ml(110~450 ml),手术时间平均100 min(85~130 min),术后平均Harris评分(94.5±3.2)分,较术前有明显提高(P<0.05),优良率达95%。术后平均随访4.8年(2~7年),未发现感染、无菌性松动、假体下沉、异位骨化等并发症。[结论]对于髋关节发育不良伴骨关节炎的成年患者,全髋置换术是一种较好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7.
《中国矫形外科杂志》2014,(19):1762-1766
[目的]探讨颈椎人工椎间盘置换术后假体位置不良的发生率及其影响因素。[方法]回顾分析2009年3月2012年3月在本院接受颈椎人工椎间盘置换术的颈椎病患者,共56例,男32例,女24例;平均年龄(41.2±5.6)岁。统计术后假体位置不良的发生率,假体位置不良判断标准为术后颈椎侧位X线片上假体前缘位移>1.5mm,或假体上下X线片成角>1.5°。根据假体有无位置不良,将患者分为假体位置不良组和无假体位置不良组,并比较两组术前特征,分析何种特征影响术后假体位置。[结果]所有患者均获得随访,平均随访时间(34.3±5.6)个月。所有患者均获得满意的临床疗效。56例患者,共置入74个假体,其中单节段置入38例,双节段置入18例。术后假体位置不良7例(7个假体),发生率为9.5%(7/74)。按接收手术时间比较,2009年3月2012年3月在本院接受颈椎人工椎间盘置换术的颈椎病患者,共56例,男32例,女24例;平均年龄(41.2±5.6)岁。统计术后假体位置不良的发生率,假体位置不良判断标准为术后颈椎侧位X线片上假体前缘位移>1.5mm,或假体上下X线片成角>1.5°。根据假体有无位置不良,将患者分为假体位置不良组和无假体位置不良组,并比较两组术前特征,分析何种特征影响术后假体位置。[结果]所有患者均获得随访,平均随访时间(34.3±5.6)个月。所有患者均获得满意的临床疗效。56例患者,共置入74个假体,其中单节段置入38例,双节段置入18例。术后假体位置不良7例(7个假体),发生率为9.5%(7/74)。按接收手术时间比较,2009年3月2010年3月、2010年3月2010年3月、2010年3月2011年3月及2011年3月2011年3月及2011年3月2012年3月,假体位置不良发生率分别为21.4%(3/14)、8.0%(2/25)、5.7%(2/35),说明开展此手术的早期假体位置不良发生率较高,尽管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影像学检查显示,假体位置不良的患者较无假体位置不良患者,术前颈椎屈曲度变直或反曲的发生率明显增加(87.7%vs.38.8%,P=0.037),术前平均ROM明显增加(11.0°±3.8°vs.9.1°±2.5°,P=0.040),术前平均椎间盘-关节突角明显增加(127.9°±6.9°vs.121.1°±4.8°,P=0.000)。[结论]颈椎人工椎间盘置换术是一个容量性手术,有一个学习曲线;术前颈椎屈曲度不佳、手术节段活动度过大及椎间盘-关节突角过大对术后假体位置有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8.
《中国矫形外科杂志》2014,(16):1458-1461
[目的]评估陶瓷对陶瓷全髋关节置换术(THA)治疗髋关节终末期疾病中长期临床疗效和影像学结果,重点观察磨损、骨溶解、陶瓷碎裂发生率。[方法]2001年5月2005年5月,共142例(148髋)在本院行陶瓷对陶瓷THA治疗。平均年龄57.2岁(232005年5月,共142例(148髋)在本院行陶瓷对陶瓷THA治疗。平均年龄57.2岁(2381岁),平均随访8.8年(781岁),平均随访8.8年(712年)。术前诊断:股骨头缺血性坏死77髋(52%)、髋关节退行性骨性关节炎36髋(24.3%)、股骨颈骨折18髋(12.2%)、类风湿关节炎15髋(10.1%)及化脓性髋关节继发关节退变2髋(1.4%)。评估患者术后临床功能(Harris评分)、术后大腿及腹股沟疼痛发生率。影像学评估重点观察是否有磨损、假体周围骨溶解及陶瓷碎裂。[结果]平均Harris评分由术前的58.3分(1012年)。术前诊断:股骨头缺血性坏死77髋(52%)、髋关节退行性骨性关节炎36髋(24.3%)、股骨颈骨折18髋(12.2%)、类风湿关节炎15髋(10.1%)及化脓性髋关节继发关节退变2髋(1.4%)。评估患者术后临床功能(Harris评分)、术后大腿及腹股沟疼痛发生率。影像学评估重点观察是否有磨损、假体周围骨溶解及陶瓷碎裂。[结果]平均Harris评分由术前的58.3分(1073分)提高到末次随访的92.5分(7973分)提高到末次随访的92.5分(79100分)。在末次随访时,有4髋(2.7%)出现腹股沟部疼痛,6髋(4.2%)出现大腿疼痛,这些患者均未发现股骨柄假体松动。共29髋观察到假体周围有非连续性透亮线,其中股骨侧25髋(16.9%),髋臼侧4髋(2.7%)。观察到膜内成骨在股骨侧有95髋(64.2%),在髋臼侧有88髋(59.5%)。股骨侧和髋臼侧均未观察到骨溶解。有2髋(1.4%)出现髋臼杯倾斜角的改变,2髋(1.4%)髋关节脱位,1髋(0.7%)陶瓷头碎裂,1髋(0.7%)出现异响。Kaplan-Meier生存率分析,假体平均术后8.8年存留率为98.1%。[结论]陶瓷对陶瓷THA是治疗髋关节终末期疾病的有效方法,可以获得满意的中长期临床疗效以及较高的假体存留率。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保留股骨颈人工髋关节假体置换术的临床疗效。方法对48例患者采用保留股骨颈的人工髋关节假体置换术。结果手术时间30~50 min,术中出血量80~200 ml。术后双下肢等长42例,相差≤1cm 6例。48例均获随访,时间11~48个月。术后3个月髋关节功能Harris评分为94~98(95.5±5.8)分。结论保留股骨颈的人工髋关节假体置换术手术时间短,出血少,固定牢靠,关节功能恢复快,临床疗效好。  相似文献   

10.
目的总结人工髋关节表面置换术的初步经验与疗效。方法 2007年8月~2009年6月对19例(19髋)髋关节疾病行人工髋关节表面置换术,假体均为金属对金属髋关节表面假体。取髋关节后外侧入路,直视下或定位器下钻入导向钉,根据股骨颈直径确定股骨头假体的大小,髋臼假体使用生物型压配技术固定,股骨头假体骨水泥固定。结果 1例术后复查X线片时发现髋臼假体脱位再次手术复位成功;1例在股骨颈定位时发现导针严重偏差,重新定位定向后获得良好位置,术后X线位置良好;其余17例手术顺利和术后X线显示位置良好,出院时均屈髋达90°,步行出院。19例随访3~25个月,平均9.2月,末次随访HSS评分为(91±11)分,较术前(43±10)分明显增高(t=14.465,P=0.000);UCLA髋关节活动评分(7.4±1.6)分,较术前(4.4±1.3)分明显升高(t=8.364,P=0.000)。结论金属对金属髋关节表面置换术治疗某些髋关节疾病近期疗效优良,特别适合于年轻患者;但该术式有更长学习曲线,有一定的适用范围,且在行髋关节表面置换时需要准备全髋置换的器械。  相似文献   

11.
目的分析老年股骨颈骨折患者半髋关节置换术后输血的危险因素,建立老年股骨颈骨折患者半髋关节置换术后输血的列线图预测模型。 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1月至2020年6月江苏省苏北人民医院股骨颈骨折行半髋关节置换术的235例患者。纳入标准:年龄≥60岁,新发、单侧股骨颈骨折;手术方式为半髋关节置换术。排除标准:合并全身其他骨折;术前输血;合并凝血功能障碍或者其他血液系统疾病;身体状况较差无法耐受手术者;病历资料不完整者。根据术后是否输血,分为输血组和未输血组。收集其临床资料,包括性别、年龄、身体质量指数(BMI)、高血压、糖尿病、冠心病、脑卒中、吸烟、饮酒、术前血红蛋白(Hb)、术前血小板(PLT)、术前白蛋白、术前凝血功能、术前抗凝药使用、骨折Garden分型、受伤至手术时间、假体类型、术后是否引流、术后血钙浓度、美国麻醉师协会(ASA)分级、麻醉方式、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等。应用单因素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模型筛选术后输血的独立危险因素;通过R软件构建列线图预测模型,并绘制出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及校准曲线来评价模型的区分度和准确度。 结果本研究共纳入235例研究对象,输血组60例,输血率为25.5%。两组患者在术前Hb(χ2=62.831)、麻醉方式(χ2=6.539)、手术时间(χ2=79.392)、术中出血量(χ2=74.515)、假体类型(χ2=5.631)方面的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显示:术前Hb水平(Hb<100 g/L)、手术时间延长(时间≥60 min)、术中出血量增多(出血量≥200 ml)是老年股骨颈骨折患者半髋关节置换术后输血的独立危险因素(均为P<0.05)。列线图预测模型曲线下面积AUC为0.95,校准曲线的斜率接近1,提示该预测模型具有良好的区分度和准确度。 结论基于术前血红蛋白、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这3项独立危险因素构建的老年股骨颈骨折患者半髋关节置换术后输血预测的列线图模型具有良好的区分度和准确度,望为临床上早期甄别术后高风险输血患者提供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2.
混合型初次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的短期随访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混合型初次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的适应证及治疗效果.方法 回顾性研究2001年1月~2004年12月由同一术者施行的混合型初次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患者63例( 80髋),失访5例(5髋),临床随访资料完整者58例(75髋),对假体生存率、Harris 髋关节评分、疼痛、步态、大腿痛等方面进行评估;放射学资料完整者49 例(64髋),对假体放射学松动率、骨水泥鞘分级、异位骨化等方面进行评估.结果 75例(58髋)术后获随访(33.9±1.3)个月平均(15~57个月),假体生存率为97.3%,以髋臼或股骨假体无菌性松动为观察终点,则假体生存率为100%.Harris 髋关节评分从术前的平均(46±20)分(10~85分)改善为平均(92±8)分(56~100分). 56例(73髋)患者中,术后95.9%的患者(70髋)无疼痛或仅有轻微疼痛.4例(7.1%)为中度跛行,14例(25%)为轻度跛行,38 例(67.9%)无跛行.无一例出现大腿痛、髋臼或股骨假体的放射学松动.49例(64髋)放射学资料完整患者股骨假体骨水泥鞘分级:A级37髋, B 级20髋,C1级4髋, C2级3髋.4例(4髋)发生异位骨化,均为Brooker I级.结论 混合型初次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近期随访效果良好.  相似文献   

13.
[目的]通过对全髋关节翻修术后随访病例进行分析,探讨髋臼侧翻修过程中骨缺损处理及其疗效。[方法]随访男性22例,女性24例,其中左侧26例、右侧20例,翻修原因主要包括无菌性松动32例、感染性松动5例、假体周围骨折7例、习惯性脱位2例。初次髋关节置换至翻修手术时间0.327.1年不等,平均约16.1年。[结果]46例获得随访,时间1327.1年不等,平均约16.1年。[结果]46例获得随访,时间1397个月,平均41.8个月,髋关节Hariss评分平均由全髋关节翻修术前的(53.15±11.41)分(2997个月,平均41.8个月,髋关节Hariss评分平均由全髋关节翻修术前的(53.15±11.41)分(2967分)提高至翻修术后12个月的(91.23±3.43)(8367分)提高至翻修术后12个月的(91.23±3.43)(8398分)(P<0.05)。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平均由全髋关节翻修术前的(7.8±1.1)分(598分)(P<0.05)。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平均由全髋关节翻修术前的(7.8±1.1)分(510分)减低至翻修术后12个月的(1.2±1.2)分(010分)减低至翻修术后12个月的(1.2±1.2)分(03分)(P<0.05)。[结论]全髋关节翻修术中,根据不同的翻修原因给予不同的植骨方式和选择适当的假体类型,可有效恢复髋关节周围骨量,重建髋关节的稳定性,改善髋关节的功能,近期随访疗效均满意。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治疗髋关节发育不良并骨关节炎的手术方法及临床疗效。方法对2006年11月至2012年11月行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治疗的成人髋关节发育不良并骨关节炎患者34例38髋进行手术疗效分析,其中男6例6髋,女28例32髋;年龄37~62岁,平均48.5岁。按Crowe分型,Ⅰ型15例17髋,Ⅱ型10例12髋,Ⅲ型5例5髋,Ⅳ型4例4髋。以Harris评分标准进行临床疗效评价并通过观察X线检查指标进行影像学评估。结果全部病例均获随访,随访时间平均21个月(8~72个月)。Harris评分:术前为(49.5±7.6)分,术后为(87.5±6.1)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双侧下肢长度差由术前的0.5~5.0 cm(平均2.5 cm)恢复至术后的0.0~1.5cm(平均0.25 cm)。随访期内无神经损伤、感染、脱位、深静脉血栓、假体松动及下沉等并发症。结论全髋关节置换术治疗髋关节发育不良并骨关节炎的疗效确切,能够有效解除患者疼痛、改善功能、提高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金属对金属(MOM)髋关节表面置换术治疗强直性脊柱炎(AS)的早期临床疗效。方法对18例AS累及髋关节患者(23髋)行MOM髋关节表面置换术,术后定期随访,比较手术前后Harris评分、UCLA活动评分和影像学变化。结果术后平均随访20个月(6~36个月),Harris评分由术前(44±7)分上升到术后(89±6)分,UCLA活动评分由术前(2.4±1.15)分上升到术后(6.5±0.5)分,无感染、关节脱位、深静脉血栓形成、神经损伤和假体周围骨折等并发症的发生,术后X线检查假体无松动和移位。结论 MOM髋关节表面置换术治疗AS能够明显缓解患者症状,改善关节功能。  相似文献   

16.
目的总结生物型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治疗青年强直性脊柱炎髋关节病变的中期疗效。方法 2003年4月-2007年10月,采用生物型假体对18例(23髋)青年强直性脊柱炎髋关节病变行人工全髋关节置换。男12例(17髋),女6例(6髋);年龄19~34岁,平均26.4岁。左侧8例,右侧5例;双侧5例。合并髋关节病变5~8年,平均6.8年。术前髋关节屈伸活动度为(30.3±21.4)°,髋关节功能Harris评分为(43.2±2.7)分。结果术后切口均Ⅰ期愈合,无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肺栓塞、深部感染等并发症发生。患者均获随访,随访时间4年6个月~8年,平均6年。术后2例(2髋)发生异位骨化,1例(1髋)自觉大腿轻度酸痛。术前步态异常患者中除1例仍存在轻度摇摆外,其余患者步态均恢复正常。随访期间无假体脱位及翻修发生。末次随访时,Harris评分为(90.3±3.5)分,髋关节屈伸活动度达(95.3±27.6)°,与术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生物型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治疗青年强直性脊柱炎髋关节病变中期疗效满意。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髋关节发育不良(DDH)全髋关节置换术的临床方法与疗效。方法对48例DDH继发骨性关节炎的患者(56髋)进行全髋关节置换术。其中CroweⅠ型24髋,Ⅱ型19髋,Ⅲ/Ⅳ型13髋。术前应用影像学方法评估髋臼和股骨的形态学变化。手术采用常规髋关节置换术,恢复髋关节旋转中心35例(40髋),采用自体股骨头结构性植骨重建髋臼旋转中心6例(8髋),髋臼假体内置5例(6髋),高位重建髋臼2例(2髋)。结果 48例均获得随访,时间3个月~8年。关节假体稳定,关节功能正常,双下肢短缩均有明显改善,未出现感染、脱位、神经损伤并发症。Ⅰ、Ⅱ和Ⅲ/Ⅳ型患者按Harris髋关节评分,分别由术前的(47.3±6.5)分、(42.7±5.5)分和(38.6±7.8)分增加到术后的(92.4±4.1)分、(88.2±4.7)分和(83.9±6.6)分,与术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成人DDH按照Crowe分型采用不同方法行全髋关节置换,是一种可靠而有效的方法。充分的软组织松解、重建髋臼和股骨近端的结构以及正确选择假体是手术成功的关键。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个性化选择非水泥股骨假体柄髋关节置换术治疗老年不稳定股骨粗隆间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7月~2018年12月应用不同非水泥股骨假体柄行髋置换术治疗的61例(62髋)高龄股骨粗隆间骨折患者资料。[结果] 61例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无血管、神经损伤等术中并发症发生,手术时间为(55.48±10.61) min,术中出血量为(310.54±30.56) ml,术后下地行走时间为(4.82±0.58) d。患者随访12~28个月,平均(16.52±1.28)个月,术后完全负重时间为(56.71±6.86) d。随访期间无疼痛加重、脱位和死亡等并发症发生,无再次行翻修术者。髋关节功能Harris评分由术后6个月(84.28±3.83)分,提高到末次随访时(88.43±3.52)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髋关节功能得到极大的改善。影像方面,61例(62髋)患者股骨柄假体均即刻实现了生物压配,其中12例行全髋关节置换的患者髋臼杯实现了良好的生物压配。术后6个月按Engh固定/稳定标准评定股骨假体柄固定效果良好,所有患者均为稳定骨长入,未见假体松动征象。[结论]对于老年不稳定股骨粗隆间骨折,根据股骨近端髓腔的形态、骨的质量及骨折波及的范围,选择不同的非水泥股骨假体柄行人工髋关节置换术治疗,可获得良好的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19.
72例人工髋关节置换术疗效分析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探讨人工髋关节置换术的疗效。方法对72例(74髋)人工髋关节置换患者的临床疗效及手术相关问题进行随访和分析。结果49例(50髋)获得8-89(38.8±18.6)个月的随访,23例失访。49例随访期内3例死亡,发生深静脉血栓形成1例,人工髋关节脱位3例,假体无菌性松动3例,髋臼磨损2例。无术后感染病例。按照Harris髋评分系统对未翻修的45例(46髋)进行评分:优25髋,良12髋,中6髋,差3髋。结论人工髋关节置换术疗效确切,严格掌握手术适应证,规范手术操作,完善术后康复,预防和减少术后并发症,可提高手术疗效。  相似文献   

20.
《中国矫形外科杂志》2014,(17):1563-1567
[目的]探讨人工膝关节置换治疗膝外翻畸形的手术方法及临床疗效。[方法]自2008年1月2012年1月本院收治的42例膝外翻畸形行人工膝关节置换的患者中,采用髌旁内侧入路31例,髌旁外侧入路11例;采用非限制性假体32例,限制性假体10例。比较患膝术前、术后的ROM、FTA角以及膝关节KSS评分及功能评分,评价手术效果。[结果]所有病例均得到随访,随访时间122012年1月本院收治的42例膝外翻畸形行人工膝关节置换的患者中,采用髌旁内侧入路31例,髌旁外侧入路11例;采用非限制性假体32例,限制性假体10例。比较患膝术前、术后的ROM、FTA角以及膝关节KSS评分及功能评分,评价手术效果。[结果]所有病例均得到随访,随访时间1224个月(平均16个月),术前FTA角平均24.2°(11°24个月(平均16个月),术前FTA角平均24.2°(11°35°),术后平均6.4°(5°35°),术后平均6.4°(5°12°)。KSS评分由术前平均27.4分(1212°)。KSS评分由术前平均27.4分(1242分)提高到平均89.3分,功能评分由术前21.0分(1442分)提高到平均89.3分,功能评分由术前21.0分(1435分)提高至87.5分(7835分)提高至87.5分(7892分)。FTA角、KSS评分及膝关节功能评分与术前比较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均未发现髌骨脱位、髌前痛、腓总神经损伤、深静脉栓塞等并发症。[结论]人工膝关节置换术治疗膝外翻畸形具有良好的临床效果,术中正确的截骨,配合充分的软组织松解,可有效恢复患者下肢力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