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探讨对颈椎骨折脱位患者应用哈罗氏架治疗后的临床护理效果。方法选取于2011年10月至2013年10月在我院接受哈罗氏架治疗的颈椎骨折脱位患者48例作为研究对象,均行术前与术后护理。结果 48例患者均未出现术后并发症,且恢复时间快,精神状态好。结论对于颈椎骨折脱位患者应用哈罗氏架治疗临床疗效显著,再加上护理方法的配合,能够显著缩短患者住院时间,降低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全面护理在颈3以上颈椎骨折脱位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10年1月~2011年11月本院收治的60例颈3以上颈椎骨折脱位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0例。所有患者均给予哈罗架治疗,其中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观察组给予全面护理。比较两组的近期并发症发生率及预后情况。结果观察组的近期并发症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经固定后均能坐起,脊髓损伤均得到不同程度改善,均骨性愈合,且无感染、吞咽困难、神经损伤等并发症;早期3例颅钉松动患者反复固定,2例背部压疮患者进行清洁换药、加强护理,2例腹胀患者改善饮食后,病情均得到改善。对照组经固定后能够坐起,骨性愈合良好;随访过程中2例出现吞咽困难,均由术后护理不当引起,给予地塞米松治疗后症状明显改善;早期5例颅钉松动、1例进钉点感染、4例背部压疮、3例腹胀、1例神经损伤均得到有效处理。结论全面护理在颈3以上颈椎骨折脱位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显著,能够有效降低并发症发生率,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3.
<正>上颈椎为枕颈结合区,亦称枕-寰-枢复合体,其解剖及运动学均相当复杂。目前,对上颈椎骨折患者已不再单纯采用传统的融合固定,而非手术疗法牵引联合外固定是一种合理的治疗方法[1]。2010-01—2012-12笔者所在科采用颅骨牵引联合Halo-vest架外固定治疗上颈椎骨折20例,现将护理体会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切开复位克氏针固定结合外固定支架治疗桡骨远端不稳定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在2010年1月~2011年12月桡骨远端不稳定骨折行切开复位克氏针内固定结合外固定支架治疗的15例病例进行回顾性研究,评估其临床疗效。结果本组所有患者骨折均愈合,无钉道感染、骨不连等发生。按照Dienst评分标准,优5例、良8例、可1例、差1例,优良率为86.7%。结论切开复位克氏针固定结合外固定支架是治疗桡骨远端不稳定骨折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5.
Halo-vest架又名头胸背心,是目前惟一可在三维维持颈椎稳定性的外固定支具[1],我科自2001年以来对15例颈椎损伤和颈椎结核患者实施Halo-vest架固定治疗,现将护理体会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6.
复杂的颈椎骨折脱位,尤其是前方椎间盘突出合并后方关节突交锁者,单纯前路或后路手术不能兼顾减压和复位,常需一期行前后路联合手术。此类患者病情复杂,手术风险大,围手术期涉及的护理问题较多,术后呼吸道护理要求高。我科自2006年3月至2007年9月行颈椎一期行前后路联合手术4例,现将围手术期护理体会报告如下。1临床资料本组4例患者均为男性,年龄29—42岁,平均33岁。MRI检查均证实为外伤性颈椎间盘突出合并颈椎骨折脱位,C4—5损伤1例,C5—6损伤2例,C6—7损伤1例,均为完全性脊髓损伤。术前行颅骨牵引1—3d,复位失败后行后路椎管成形加前路椎间盘切除取髂骨植骨内固定术。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使用头环脊柱固定背心架(Halo-vest架)患者的院外延续护理经验。方法对39例使用Halo-vest架进行颈椎外固定患者出院后进行随访指导,包括功能锻炼、皮肤护理、Halo-vest架的松紧度管理、复查的时间管理、心理护理,并对家属进行健康教育。结果 39例患者中,除1例发生Halo-vest架松动外,38例患者均达到满意的治疗效果,按期拆除Halo-vest架。结论应用Halovest架进行颈椎外固定简便易行,效果确切,在保证院内护理完成的同时,院外的延续护理对提高患者生活质量,避免并发症发生,以及保证患者顺利康复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长期气管切开致气管食管瘘的原因及其预防措施。方法回顾我科72例长期气管切开患者的临床资料和相关文献,分析病因、总结预防措施。结果长期气管切开致气管食管瘘的原因有:1营养不良;2应用气切套管的时间延长;3气切套管型号及类型不适合;4套管位置不稳定;5气囊压过高、不稳定;6气囊压迫时间过长;7留置胃管选择不合适。预防措施:1选择合适的气切套管;2定时测压;3呼吸机辅助呼吸、T管或文丘里吸氧时合理固定气切套管;4增加营养;5选择合适胃管;6加强气道护理。结论加强营养,同时加强开放气道护理,选择适合的气切套管、稳定适合的气囊压,气切套管合理、可靠固定,选择合适的胃管对减少气管食管瘘均有帮助。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外固定支架法治疗胫腓骨骨折的护理措施及临床疗效.方法 选取在我科就诊的28例腓骨骨折患者为本次研究对象,全部患者均行外固定支架治疗,并给予心理护理、体位护理、针道感染护理、外固定支架护理、饮食护理等干预措施,观察患者骨折愈合时间,并进行疗效评价.结果 28例患者未出现骨不连现象,骨折愈合时间0.5 ~ 4.0个月,平均(2.5±0.2)个月;术后关节恢复优良率为96.4%.结论 对外固定支架手术治疗胫腓骨骨折患者实施有效的护理干预可促进患者康复.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外固定支架结合克氏针治疗桡骨远端不稳定骨折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天津市泰达医院2002年至2009年采用外固定支架结合克氏针治疗桡骨远端不稳定骨折24例患者临床资料并与传统切开复位内固定手术做对照研究。结果外固定支架结合克氏针治疗桡骨远端不稳定骨折与传统手术相比,显著减少了手术时间、术中出血并减少了伤口愈合时间、骨折愈合时间(P<0.05);且术后关节功能优良率较对照组高,与对照组有显著性差异(P<0.05);术后创伤性关节炎及腕关节功能障碍发生率较对照组低,与对照组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外固定支架结合克氏针治疗桡骨远端不稳定骨折可有效缩短手术时间,减少术中出血,减少伤口愈合时间及骨折愈合时间;术后腕关节功能优良率为83.3%,较传统切开复位内固定为高;术后创伤性关节炎及腕关节功能障碍发生率较传统切开复位内固定为低。  相似文献   

11.
目的 分析并评价颈椎骨折经前路颈椎手术患者的围手术期护理措施.方法 本组患者均采用颈前路减压、复位内固定以及植骨融合术实施治疗.结果 经治疗后12例患者治愈出院,4例好转,1例最终死亡.结论 对颈椎骨折经前路颈椎手术患者给予精心的围手术期护理能够提高治疗效果,加快患者的康复进程.  相似文献   

12.
梁萍 《中国实用医药》2012,7(13):207-208
目的 分析并评价颈椎骨折经前路颈椎手术患者的围手术期护理措施.方法 本组患者均采用颈前路减压、复位内固定以及植骨融合术实施治疗.结果 经治疗后12例患者治愈出院,4例好转,1例最终死亡.结论 对颈椎骨折经前路颈椎手术患者给予精心的围手术期护理能够提高治疗效果,加快患者的康复进程.  相似文献   

13.
李强 《哈尔滨医药》2014,34(4):263-265
目的探讨骨科外固定支架医院感染的易感原因,及病原菌的种类及药物敏感性,以指导临床治疗。方法回顾自2008年3月至2013年5月我科对实行外固定支架进行损伤控制治疗的所有骨折患者资料,对确诊135例确诊院内感染患者的分泌物进行细菌培养,并对主要细菌进行药敏检查。结果骨科实行外固定支架技术的702例患者发生感染135例,感染率为19.23%,分离出病原菌203株,其中金黄色葡萄球菌居首位占28.08%,其次是铜绿假单胞菌、大肠埃希氏菌、阴沟肠杆菌、肺炎克雷伯氏菌、表皮葡萄球菌,分别占15.76%、15.27%、10.35%、8.87%、7.88%。其中金黄色葡萄球菌对亚胺培南、万古霉素、氨苄西林/舒巴坦高度敏感,铜绿假单胞菌、大肠埃希氏菌、肺炎克雷伯氏菌均对阿米卡星、亚胺培南敏感,阴沟肠杆菌对四环素和亚胺培南敏感,五种细菌对头孢类抗生素耐药性均较高。结论外固定支架的医院感染发病率高,术前准备,术中操作及术后护理及出院定期随访是医院感染的危险因素,应加强医院感染管理和相关制度的落实,有效控制感染。  相似文献   

14.
颈椎前路手术简便、安全、暴露好、出血少、减压彻底 ,可恢复颈椎的正常序列及正常的椎间高度和生理曲度 ,还能行植骨融合内固定术 ,起到稳定颈椎的作用。我科自 1998年至今 ,收治 16 7例患者 ,均采用前路减压、植骨及前路钢板内固定术 ,提高了植骨融合率 ,获得了满意疗效。现将护理总结如下 :1 临床资料1 1 一般资料 本组 16 7例 ,男 91例 ,女 76例 ;年龄2 9~ 71岁 (平均 4 5 6岁 )。颈椎病 83例 (单节段病变39例 ,双节段病变 35例 ,三节段病变 9例 ) ,外伤性颈椎间盘突出 10例 ,颈椎骨折脱位 74例。1 2 临床表现  83例颈椎病患者均…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后前联合入路一期手术治疗下颈椎伤病的临床疗效,对该方法的合理性、必要性进行评价及讨论。方法对8例严重下颈椎伤病患者均行一期后前路联合手术,后路术式为后路单开门椎管成形、交锁关节突解除和/或侧块钢板内固定;前路术式为间盘切除或椎体次全切减压植骨钢板内固定。结果术后8例患者平均随访14个月,患者ASIA分级除A级者外,其余均提高1~2级;脱位者全部复位,植骨在3~4个月全部融合,无内固定松动、脱落、断裂等并发症发生。结论后前联合入路一期手术治疗严重下颈椎伤病,能及时解除关节突交锁,复位及固定可靠,并能彻底解除脊髓压迫,为脊髓功能的恢复创造条件,且缩短患者住院时间,节省治疗费用。  相似文献   

16.
<正>加强急诊护理队伍建设,全面提升急诊护理服务能力和专业水平,优化护士队伍结构,稳定临床护理队伍,调动护士积极性,我科结合急诊科的实际情况,制定了与护理服务的数量、质量、患者满意度等指标挂钩的绩效考核制度,使护士收入分配、职称晋升、岗位晋级、奖励评优更加注重临床护理实践,现将实施过程报告如下。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急诊科有护士70名(包括护士长3名),女性62名,年龄2346岁,平均年龄30岁;男性8名,  相似文献   

17.
目的 :对钢板及克氏针治疗锁骨骨折早期功能恢复进行比较。方法 :33例患者中 ,锁骨中外 1/3交界处骨折 31例 ,肩峰端骨折 2例 ,其中粉碎性 (含蝶形骨块 ) 2 4例 ,采用克氏针固定组 2 1例 ,钢板固定组 12例。结果 :所有骨折全部愈合 ,畸形愈合 10例 ,均为粉碎性 ,其中克氏针组 8例 ,钢板组 2例 ;内固定松动 12例 ,其中克氏针组 10例 ,钢板组 2例 ;短期内肩关节功能受限 12例 ,均为克氏针组。结论 :对于含有蝶形骨块的锁骨中外 1/3处骨折宜采用钢板内固定 ,骨折在功能活动中愈合 ,功能在骨折愈合前恢复 ;克氏针内固定后既然不能够达到早期功能恢复 ,不妨仍采用闭合复位加强外固定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有限内固定结合外固定架治疗桡骨远端不稳定骨折的手术效果.方法 回顾分析30例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 本组30例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6个月-2年.按照Dienst功能评估标准,优13例,良15例,可2例,优良率94%.本组针道感染1例,经换药后愈合;1例克氏针退针,但不影响骨折位置及愈合;无神经血管损伤,无腕关节僵硬及骨折再移位;30例患者骨折全部愈合.结论 有限内固定结合外固定架治疗桡骨远端不稳定骨折临床效果好,只要术前仔细阅读X线片,术中认真操作,术后严格护理,并积极配合骨移植和有限内固定等附加技术,便可减少并预防并发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19.
Halo-vest架又名头胸背心,是目前惟一可在三维维持颈椎稳定性的外固定支具,我科自2001年以来对15例颈椎损伤和颈椎结核患实施Halo-vest架固定治疗,现将护理体会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20.
钟坚  王文军 《现代医药卫生》2011,27(10):1522-1524
Halo Vest自1959年由Perry和Nickel用于颈椎外固定以来[1],凭借其良好的颈椎稳定功能,在临床上被广泛应用.Johnson等经研究发现头环背心可以限制96%的颈椎屈伸和侧屈活动以及99%的旋转活动,是最有效的颈椎外固定装置,为颈椎疾病的治疗或维护颈椎围手术期的稳定性发挥了重要作用.目前Halo Vest外固定仍是治疗齿状凸骨折、寰枢关节脱位以及颈椎外伤等疾病的重要方法之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