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59 毫秒
1.
目的:利用因子分析方法研究高血压病中医证候构成及分布规律,并建立数学模型。方法:采用以门诊为基础的非随机、大样本病例现场抽样调查方法,采集符合西医诊断为高血压患者的资料,运用因子分析方法提取公因子进行分类研究。结果:建立9因子35条目高血压病证候构成模型。中医证型为肾精亏虚,心肝火旺证;心阴亏虚,心神失养证;气阴两虚证;肝肾不足,心脉瘀阻证;肝阳上亢证;肝肾阴虚证;肝火亢盛证;痰瘀内阻证;肝火上炎证。结论:高血压中医证候病位在心、肝、肾,以虚证为主、虚实夹杂。  相似文献   

2.
王一  孙晓龙  王宽宇 《河南中医》2019,39(10):1475-1478
胃癌术后早期的中医证候以虚证为主,演变规律为由实转虚→虚证为本→虚实夹杂,虚证中以气虚证最为常见;胃癌术后辅助化疗期呈现虚证为本,虚实夹杂的变化规律,中医证型仍以虚证为主,病位在脾、胃、肾。大肠癌术后早期中医证候演变亦呈现出由实转虚,虚证为主,虚实夹杂的规律;大肠癌术后化疗期中医证候变化规律为由实转虚,以虚证为本,虚实夹杂,虚证中以气虚证和阴虚证最为多见。虽然,目前胃肠肿瘤术后中医证候的研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对胃肠肿瘤术后中医证候辨证分型尚未有统一的标准,对胃肠肿瘤术后中医证候标准化研究有一定的制约。因此,需要深入认识胃肠肿瘤发生、发展及围手术期产生各种临床症状的病因、病机,从而为临床辨证论治提供客观依据。  相似文献   

3.
傅凯丽  霍磊 《湖南中医杂志》2021,37(7):110-113,121
目的:研究后循环梗死患者的中医证候演变规律.方法:采用后循环梗死中医证候学调查问卷对388例后循环梗死患者进行发病初期(3 d之内)、14 d、28 d、90 d 4个时间点的证候学调查,收集患者的症状、舌苔、脉象、证候要素、证候类型等,以得出其4个时间点的证候演变规律.结果:各阶段证候要素及主要证候的构成比较高的是:0 d,风痰瘀阻证;14 d,风痰瘀阻证、气虚血瘀证;28 d,痰浊内阻证、气虚血瘀证;90 d,气虚血瘀证、气血亏虚证.转移概率矩阵得出的证候演变规律为:0~14 d,风痰瘀阻证可转变为风痰瘀阻、痰浊内阻证;14~28 d,风痰瘀阻证可转变为痰浊内阻、气虚血瘀等证,气虚血瘀证可转变为气虚血瘀、肾精不足等证;28~90d,痰浊内阻证可转变为气血亏虚、痰浊内阻等证,气虚血瘀证可转变为肾精不足、气虚血瘀等证.结论:风痰瘀阻证为发病初期常见证候类型,气虚血瘀证自发病中期起为常见证候类型.即发病时实证多见,随着病情恢复虚实夹杂证、虚证多见.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疲劳性亚健康状态的常见中医证候及证候要素分布特点。方法:通过临床调查,运用中医四诊信息采集表,收集符合疲劳性亚健康状态判定标准者的中医症状。参照《亚健康中医临床指南》等相关标准,由两名具有副主任医师以上职称的医师根据每一位疲劳性亚健康状态者的表现进行辨证,并对辨证结果的数据进行描述性统计分析。结果:495例疲劳性亚健康状态者的辨证结果共计81种,经过拆分后共获得24个证候类型,其中排在前10位的分别为肝郁脾虚证、肝气郁结证、肝火炽盛证、肝胃不和证、脾虚湿阻证、心脾两虚证、肝肾阴虚证、脾肾阳虚证、胆郁痰扰证和痰热内扰证。提取证候要素共计17个,其中病位类证候要素7个,分别为肝、脾、肾、胃、心、胆、肺;病性类证候要素10个,分别为气滞、气虚、热(火)盛、湿阻、痰阻、阴虚、气逆、阳虚、血虚和血瘀。结论:疲劳性亚健康状态者的证候类型较多,涉及虚证、实证和虚实夹杂证;病位类证候要素涉及5个脏与2个腑,以涉及肝、脾的证候最为多见;病性类证候要素虚实均有涉及,实以气滞最多见,虚以气虚最多见。  相似文献   

5.
杨志旭  范铁兵  李洁  戎光  易亮  陈姝  肖宁 《中国中医急症》2012,21(11):1745-1746
目的探讨危重病非心源性心肌损伤的中医辨证要素及证候分布规律。方法对56例危重病非心源性心肌损伤患者中医辨证要素及证候分布进行回顾性研究。结果中医辨证要素中病性证素分布呈气虚阳虚痰饮血虚热盛阴虚的趋势;病位证素分布呈心脾肺肾的趋势;病性分布呈虚实夹杂证虚证实证的趋势。证型分布虚实夹杂证呈阳气亏虚,痰饮内停证邪热炽盛,阴血亏虚证心阳衰微,肺热炽盛证的趋势;虚证呈心脾两虚证心阳衰微证气阴两虚证的趋势;实证呈痰热壅肺证痰饮内停证。结论危重病非心源性心肌损伤的基本中医病性要素是气虚、阳虚、痰饮、血虚、热盛、阴虚;病位证素是心、脾、肺、肾;证候分布为阳虚饮停证、心脾两虚证、心阳衰微证、热盛阴虚证、痰热壅肺证等。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耐药鲍曼不动杆菌肺炎的临床发病特点和中医证候相关性临床分布规律.方法 记录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中医医院(以下简称我院)2010-2012年共183例耐药鲍曼不动杆菌肺炎患者的耐药情况,比较ICU和普通病房的耐药情况,对患者的中医四诊资料进行辨证,判断其中医证候要素,分析其证候相关性.结果 我院耐药鲍曼不动杆菌肺炎感染患者均具有危险因素,半数以上的患者伴有其他细菌、真菌感染,死亡率高.3年来耐药率总体呈上升趋势,但程度有差异.而在ICU,耐药率总体高于普通病房,中医证候出现的频率从高到低依次为虚实夹杂证、单纯实证、单纯虚证.虚证的基本证候要素出现的频率从高到低依次为气虚证、阴虚证、阳虚证、血虚证.实证的基本证候要素出现的频率从高到低依次为痰证、血瘀证、火热证、水饮证、气滞证.结论 我院耐药鲍曼不动杆菌的特点为患者的危险因素多,伴有其他细菌、真菌感染多,病死率高.3年耐药率总体呈上升趋势,但程度有差异.ICU耐药率总体高于普通病房.中医证候分布以虚实夹杂证多见,气虚证、阴虚证、痰证、火热证、血瘀证多见.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危重病胃肠功能障碍中医辨证要素及证型分布规律。方法对138例危重病胃肠功能障碍患者中医辨证要素及证型分布进行回顾性研究。结果患者病性证素分布呈气虚血虚痰饮热盛阳虚阴虚血瘀气滞的趋势;病位证素分布呈脾胃心神肾肺肝的趋势;病性分布呈虚证虚实夹杂证实证的趋势;证型分布虚证呈脾胃气血两虚证心脾两虚证心阳暴脱证的趋势,虚实夹杂证呈脾虚痰阻证热盛气阴两虚证气虚血瘀证的趋势,实证呈痰热扰神证肺热壅盛证肝脾不调湿热蕴结证的趋势。结论危重病胃肠功能障碍的基本中医病性证素是气虚、血虚、痰饮、热盛、阳虚、阴虚、血瘀、气滞;病位证素是脾、胃、心神、肾、肺、肝;证型分布为脾胃气血两虚证、心脾两虚证、心阳暴脱证、脾肾阳虚证、脾虚痰阻证等。  相似文献   

8.
目的:研究代谢综合征(MS)的中医证候类型及分布规律。方法:按照2005年国际糖尿病联盟(IDF)关于MS的诊断标准,纳入MS患者3398例为MS组,非MS患者328例为对照组。采集一般资料、中医四诊信息和相关理化指标,分析MS中医证候分布、与相关指标间的关系。结果:常见6个证候:痰热互结证1145例(33.7%),肝火亢盛证601例(17.7%),脾虚湿盛证642例(18.9%),痰湿中阻证235例(6.9%),肝肾阴虚证543例(16.0%),兼夹血瘀证232例(6.8%)。结论:MS以痰热互结证最为多见;脾虚湿盛证女性比例大于男性,与痰热互结证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痰热互结证血压、血脂升高较明显,肝肾阴虚证血糖升高较明显。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MRSA)感染的临床发病特点与中医证候分布规律。方法记录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中医医院2010—2012年MRSA感染患者104例的耐药情况,并对患者中医四诊资料进行统计,判断其中医证候要素,分析其分布情况。结果 MRSA感染患者均具有危险因素,1/3以上的患者伴有其他细菌、真菌感染,死亡率较高。中医证候出现的频率由高到低为虚实夹杂证、单纯实证、单纯虚证;虚证中出现频率由高到低为气虚证、阴虚证、阳虚证、血虚证;实证中出现频率由高到低为痰证、血瘀证、湿证、热毒证、气滞证、水饮证、燥邪证。结论 MRSA感染主要表现为虚实夹杂,邪实正虚贯穿于感染的整个病程。  相似文献   

10.
胡晓灵  付玲  杜少华  杜帅  刘涛 《中医杂志》2013,54(3):231-235
目的 调查了解乌鲁木齐市亚健康人群分布情况及其中医证候特点.方法 对乌鲁木齐市天山区、沙依巴克区、新市区采取随机整群抽取调查人群为样本,采用健康调查问卷收集资料进行亚健康筛查,并对亚健康人群进行中医证候特点分析.结果 在2 550例被调查者中亚健康状态者2026例,占79.45%.亚健康人群排前10位的症状为疲倦、目涩、头晕、心悸、咽干、胸闷、气短、失眠多梦、四肢困重、情志抑郁易怒.中医证候分布由高到低为:肝肾阴虚证、心脾两虚证、肝郁化火证、肝气郁结证、肝脾虚证、脾虚湿阻证、肺脾气虚证、痰热内扰证.女性以肝肾阴虚证及肝气郁结证多见,男性以肝肾阴虚证、心脾两虚证为主;汉族以肝肾阴虚、心脾两虚为主,少数民族以肝肾阴虚、脾虚湿阻、痰热内扰为主.肝肾阴虚证多集中在40~49岁.各证型在年龄、性别、民族方面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乌鲁木齐市居民亚健康状态有其特点,性别、年龄、民族对亚健康均有影响.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肝硬变腹水中医辨证分型与血清-腹水白蛋白梯度(SAAG)之间的相关性。方法:将256例肝硬变腹水患者进行中医辨证分型,并进行SAAG检测,通过统计学方法,探讨二者之间的相关性。结果:气滞湿阻证SAAG值较低,与其他证型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湿热蕴结证与寒湿困脾证SAAG值接近,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肝脾血瘀证与脾肾阳虚证SAAG值接近,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湿热蕴结证与肝脾血瘀证、脾肾阳虚证比较,SAAG值较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寒湿困脾证与肝脾血瘀证、脾肾阳虚证比较,SAAG值较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肝肾阴虚证与其他证型比较,SAAG值较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肝硬变腹水中医证型与SAAG存在相关性。  相似文献   

12.
张静生教授认为癫痫系先天不足,后天情志失调,气机逆乱,痰浊血瘀蒙蔽神窍,神失所养,发而为病,病位在脾肝心三脏,后期涉及于肾。临床上可分为脾虚肝旺、脾肾虚损、肝肾亏虚、痰瘀蒙窍四种证型,每种证型常常相互转化,疾病后期也常互见。治疗上宜健脾涤痰,平肝潜阳,养心安神,补益肾精,活血涤痰开窍。因本病需长期治疗,张教授根据证型、病程、年龄等,辨证论治,采取个性化治疗方案,摸索出最适合组方和剂量之后,再制作成胶囊,长期服用,同时要求病人尽量避免情志刺激,保持心情舒畅。  相似文献   

13.
目的:分析痫病的中医证素分布规律。方法:检索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万方医学和维普资讯等数据库,收集、整理2009-2019年间有关痫病辨证分型的文献,采用SPSS 24.0统计学软件建立数据库,对痫病中医证型、证素分布规律进行频次分析。结果:规范后提取痫病证名共29个,主要证型依次为风痰闭阻证(19.28%)、痰火扰神证(16.87%)、脾虚痰湿证(10.04%)、瘀阻脑络证(8.84%)等。提取证素20个,其中病性证素13个,病位证素7个。病性证素以痰(30.72%)、闭(12.78%)、动风(11.75%)、气虚(10.31%)和热(火)(9.90%)为主,病位证素中以肝(27.34%)、心神(脑)(20.97%)和脾(19.85%)为主。在证素组合中,以三证素组合最常见,累计频率为41.22%,其中两病性证素+单一病位证素组合最常见,频率为34.69%。两病性组合时,痰+热(火)、痰+气虚和气虚+血虚出现的频率较高,频率分别为30.43%、18.12%和13.77%。结论:痫病涉及病理因素复杂,主要为痰,常与热(火)、气虚、血瘀、动风和闭相互为病,病位在肝。  相似文献   

14.
177例脑卒中后抑郁病例中医证候分布特点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观察脑卒中后抑郁样病例的中医证型的分布及中医证候特点.方法 采用临床流行病学调查方法对177例脑卒中后抑郁患者的症状、体征、舌象四诊资料进行调查,并应用聚类分析等方法对调查的结果进行数据统计分析.结果 PSD患者症状、体征和舌脉象主要有26个,症状、体征出现的频率前6项为情绪不宁(96.04%)、胁肋胀满(95.48%)、纳差(64.97%)、悲忧善哭(59.88%)、胸部闷塞(57.06%)、喜怒无常(38.41%)等.舌脉象以舌质红(57.62%)、舌质淡(55.36%)、薄白(58.19%)、苔薄腻(48.58%)、脉弦(62.14%)、弦数(58.19%)多见.177例中患者中气滞血瘀证76例,肝郁脾虚证42例,心脾两虚证26例,肾虚肝郁证18例,脾肾阴虚证9例,痰火扰心证6例.脑卒中后抑郁主要症状构成中,气滞血瘀和心脾两虚证以情绪不宁为主;肝郁脾虚证和肾虚肝郁证胁肋胀满、胸部闷塞和悲忧善哭为主;痰火扰心主要以喜怒无常、失眠健忘为多;而脾肾阴虚以情绪不宁、喜怒无常为多.结论 脑卒中后抑郁的基本中医证型为气滞血瘀证、痰瘀互阻证、肾精不足证、脾胃虚弱证、痰火扰心证、肝郁血虚证、肝郁血瘀证、心脾两虚证,以气滞血瘀证最多.  相似文献   

15.
《山东中医杂志》2019,(12):1153-1156
目的:研究泰国部分地区不寐患者中医证型分布规律,并分析相关影响因素。方法:通过问卷调查填写,收集泰国曼谷、呵叻府、孔敬、春武里、清迈5个地区不寐患者的相关信息及病情资料,运用频数描述以及数据统计分析,探究、总结泰国不寐患者的中医证型分布规律,并分析其影响因素。结果:通过对324例患者的数据总结分析,结果显示泰国不寐患者女性明显多于男性,比例约为3∶1,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其中医证型比例由高到低依次为心肾不交证、肝火扰心证、心脾两虚证、心胆气虚证以及痰热扰心证,在全部证型中心肾不交证、肝火扰心证占比最大,分别为31.48%和27.78%;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PSQI)心肾不交证者最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PSQI由大到小依次为心肾不交证、肝火扰心证和心脾两虚证、心胆气虚证和痰热扰心证,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虚证患者的PSQI略高于实证患者,分别为(13.19±2.48)和(12.22±1.97),但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泰国部分地区不寐患者中医证型以心肾不交证和肝火扰心证最多,其睡眠质量心肾不交证者最差,总体上虚证者与实证者的睡眠质量无差异。  相似文献   

16.
目的研究四川地区成年代谢综合征(MS)住院患者中医证候分布情况,为MS的中医辨证论治的规范及中医诊疗方案和临床路径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将541例MS患者统计人口学资料、既往史、家族史、个人史、人体测量学资料及相关理化检查,中医症状、舌、脉等,四诊合参,确定证型。结果 541例MS患者,脾虚痰湿证37.15%,气阴两虚证19.22%,瘀血阻滞证9.80%,痰火上冲证8.13%,心肝火旺证6.65%,阴虚火旺证6.47%,肝肾阴虚证3.14%,阴阳两虚证2.96%,痰瘀互结证2.59%,其他证型3.88%。20~40岁心肝火旺证最多,41~65岁脾虚痰湿证和气阴两虚证最多,66岁及以上脾虚痰湿证、气阴两虚证、瘀血阻滞证最多。当24≤体质量指数(BMI)28时,以脾虚痰湿证和气阴两虚证为主;当28≤BMI35时,以脾虚痰湿证为主。而当BMI逐渐增大时,脾虚痰湿证、瘀血阻滞证患者比例逐渐增加,而气阴两虚证患者比例逐渐降低。无既往史者以脾虚痰湿证为主。当MS伴有2型糖尿病时,以气阴两虚证和脾虚痰湿证为主。当MS伴有原发性高血压时,以脾虚痰湿证、痰火上冲证、心肝火旺证为主。当MS伴有血脂代谢异常时,以脾虚痰湿证为主。结论四川地区成年MS住院患者,总体以脾虚痰湿证为主。随着年龄的增大,证型呈心肝火旺证→脾虚痰湿证、气阴两虚证→瘀血阻滞证、肝肾阴虚证、痰火上冲证→阴阳两虚证变化趋势。  相似文献   

17.
目的:研究肿瘤相关性抑郁患者中医证型的影响因素。方法:根据中医诊断标准及辨证论治思维确定患者的中医证型,运用统计学方法分析患者的性别、年龄、经济情况、肿瘤分期、化疗周期、抑郁程度等相关因素与中医证型间的相关性。结果:肿瘤相关性抑郁患者主要有肝郁脾虚证、心虚胆怯证、肝肾亏虚证、气滞血瘀证、痰火扰心证5个证型,其中以肝郁脾虚证最为多见。肿瘤相关性抑郁中医证型与患者收入情况及既往化疗史无明显相关性,而在年龄、性别、肿瘤分期及抑郁自评量表(SDS)评分方面存在差异(P<0.01)。在5个证型中除肝郁脾虚证外,男性患者多见于肝肾亏虚证、气滞血瘀证,女性患者以心虚胆怯证较为多见;患者年龄与肝肾亏虚证呈相关性,与其余各证型无明显相关性;肿瘤分期中Ⅰ期患者以痰火扰心证、气滞血瘀证多见,Ⅱ期患者以气滞血瘀证、肝郁脾虚证多见,Ⅲ期患者以肝郁脾虚证、心虚胆怯证多见,Ⅳ期患者多为肝肾亏虚证、心虚胆怯证;轻度抑郁患者主要见于气滞血瘀证、痰火扰心证;中度抑郁患者主要见于肝郁脾虚证、心虚胆怯证;重度抑郁患者主要见于肝肾亏虚证。结论:肿瘤相关性抑郁患者以肝郁脾虚证最为多见;患者的年龄、性别、肿瘤分期及抑郁程度与中医证型具有相关性。  相似文献   

18.
目的:总结180例孤独症谱系障碍(autism spectrum disorder,ASD)病例中医证型分布及规律。方法:依据辨证标准搜集180例ASD患儿的病历资料,采用SPSS 19.0软件统计分析ASD中医证型分布及变化情况。结果:180例病例中首诊心脾两虚证最为常见(62.2%),其次为肾精亏虚证(14.4%)及脾虚肝亢证(11.1%),心肝火旺证及痰蒙心窍证出现频次较少。其证型随治疗存在虚实转化的变化规律,心脾两虚证始终占据主导地位。发病年龄及病程与中医证型变化无相关性,发病年龄在24月龄以前病例28例(15.56%),24~48月龄108例(60%),48~72月龄33例(18.33%)。结论:ASD中医证型以虚证为主,部分属本虚标实证,随着病程及治疗显现出由实转虚的趋势,证型分布具有以心脾两虚证为主导的典型规律,早期诊断及干预符合临床发病特征。  相似文献   

19.
刘洋  梁腾霄 《世界中医药》2020,15(2):244-247
目的:总结肝性脑病中医证素特点,并与血管性痴呆比较,突出该病病机特点,为今后研究肝性脑病和轻微型肝性脑病提供借鉴。方法:按照检索策略检出符合纳入标准和排除标准的文献,提取证候和证素信息,总结肝性脑病中医证素特点,并与血管性痴呆研究结果进行比较。结果:1)肝性脑病以热毒内陷心包、痰蒙清窍、痰热腑实,腑气不通、阴阳俱脱、湿热蒙窍、瘀阻清窍、肝风内动、气阴两竭、痰火扰心、肝脾失调等证型多见,其中实证较多。2)肝性脑病组火热、湿、毒等实邪扰动心神,风邪内动所致比例明显高于血管性痴呆组,而阴虚、血瘀、气虚比例明显低于血管性痴呆组,湿、风、疫毒为肝性脑病组特有。结论:肝性脑病病位以心、肝为主,病性以实邪为多,兼有虚实夹杂。实以火热、痰、毒扰动清窍为主,虚以阴虚、气虚为主。  相似文献   

20.
目的:通过对AECOPD呼吸衰竭临床病例症状、体征等的横断面调查研究,得出该病证素、证候的分布,并分析其证候与胃肠功能障碍之间的相关性。方法:对符合纳入标准的临床病例资料进行横断面调查研究。以选用的症状、体征辨证素表,症状、体征对证素贡献度(权值)表为基准,计算症状、体征对相关证素的贡献度,根据标准选用达到或超过20的证素,得出常见证素;根据证素组合证候规律及临床实际组合证候,确定AECOPD呼吸衰竭临床常见证候,进一步分析中医证候与胃肠功能障碍的相关性。采用SPSS 20.0统计软件包,进行统计描述和分析等。结果:1)AECOPD呼吸衰竭病位证素以肺出现频率最高(100%),其次为脾(81.32%)、心(72.29%)、肾(71.08%)等;虚性病性证素气虚出现频率最高(92.17%),其次为阳虚(72.29%)、阴虚(58.43%)等;实性病性证素痰出现频率最高(100%)、热(48.8%)、饮(48.19%)、血瘀(47.59%)等。AECOPD呼吸衰竭的主要证候为肺脾气虚痰浊阻肺证(21.69%),肺肾气阴两虚痰热壅肺证(16.27%),肺脾肾阳虚痰饮停肺证(15.06%)等。2)AECOPD呼吸衰竭中医证候间胃肠功能障碍的发生率及严重程度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肺脾肾不足痰蒙神窍证发生率最高(100%),且胃肠功能障碍评分整体偏高(9.7±3.3),病情严重。结论:AECOPD呼吸衰竭的证素以痰、气虚、阳虚、阴虚、热、饮、血瘀等为主,期间常互相联合,易侵袭肺、脾、心、肾等脏,主要证候表现为肺脾气虚痰浊阻肺证,肺肾气阴两虚痰热壅肺证,肺脾肾阳虚痰饮停肺证等,其各证候间胃肠功能障碍的发生率及严重程度有统计学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