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通过对重症病房输血不良反应现状的调查、分析和统计,将各类成分用血输血不良反应的发生情况进行对比分析,从而提高医护人员对输血不良反应的认识能力和应急处理能力。方法选择2010年2月至2013年2月我院重症病房发生不同种类输血不良反应的69例患者作为观察对象,对其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不同血液制品成分都会出现不同程度的输血不良反应,其中主要为冰冻血浆(2.02%),与其他血液制品种类不良反应发生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主要不良反应类型为过敏反应(37.68%)和发热(47.83%);输血不良反应与输血次数呈正比,即随着输血次数的增加,发生输血不良反应的几率不断上升。结论多种血液制品均能够导致输血不良反应的发生,其中冰冻血浆比例最大,输血不良反应以非溶血性发热反应和过敏反应为主,输血次数越多,患者越容易发生输血不良反应,临床中应适当加以防范。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分析血液病患者输血不良反应发生情况,对导致不良反应的原因进行分析并探讨有效的预防措施。方法选取我院自2008年1月至2012年12月收治的56例输血治疗中出现不良反应的血液病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输血不良反应中,输注血小板及输注悬浮红细胞不良反应最多,分别占39.29%、35.71%。其中有过输血史及妊娠史患者输血不良反应较多。结论对输血不良反应发生的原因、后果及预防进行准确掌握,区别对待,采用新技术、新方法降低输血不良反应的发生。  相似文献   

3.
通过对医院输血不良反应现状的调查,将各类成分用血输血不良反应的发生情况进行对比分析,以期提高医护人员对输血不良反应的认识能力和应急处理能力。选择2008年1月至2014年6月我院住院患者输血病例发生不同种类输血不良反应的53例作为观察对象,对其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不同血液制品成分都会出现不同程度的输血不良反应,且不同血液制品种类不良反应发生率有显著性差异(P<0.05),而主要不良反应类型为FNHTR(47.83%)和变态反应(37.68%);老年组的输血不良反应类型与非老年组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多种血液制品均能够导致输血不良反应的发生,输血不良反应以FNHTR和变态反应为主,年龄对输血不良反应无影响。  相似文献   

4.
袁强 《中国医药指南》2012,(35):132-133
目的对输血不良反应情况进行分析,为降低输血不良反应,提高输血安全相应措施提供参考。方法随机抽取在2005年1月至2011年12月间我院8896次输血记录单与输血反应回报单,对其发生不良反应发生率进行统计分析。结果经统计发现,8896例患者中有50例患者出现不同程度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0.56%。结论临床上应对输血指正进行严格掌握,合理实施输血治疗措施,降低不良反应发生率,提高输血安全。  相似文献   

5.
王晓波  姚倩  夏蕊 《成都医药》2012,(4):308-310
临床输血是挽救患者生命的重要医疗手段,但输血不良反应及输血相关疾病又会给患者带来身体、精神和经济上的损害。英国1996--1998年的输血不良反应报告,有52%是由于给病人输错血造成的,其中6%的病人死亡,而死亡者中有14%是因输错红细胞。伴随着人们法律意识的增强,  相似文献   

6.
彭莹  任肖霞  屠帅 《贵州医药》2013,(9):794-795
输血是急救的重要措施,但输血也可引起不良反应,有时甚至非常严重,带来了一定危险性,输血不良反应发生率一般为1%~10%。本文回顾分析我院2005年1月至2012年12月期间发生的150例输血反应的临床资料,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7.
目的:通过对临床发生的输血不良反应资料的回顾性分析,探讨输血不良反应的发生规律及原因。方法样本来源于2010年1月至2014年7月住院输血的19526例患者,分析输血不良反应的发生情况及原因。结果19526例接受输血的患者发生输血不良反应63例,发生率为0.32%,主要为发热和过敏反应,其中输注全血发生输血不良反应的概率最高为0.66%,其次为普通冰冻血浆(0.44%),有输血史/妊娠史的患者更易发生输血反应(χ2=8.880,P <0.05),肿瘤患者输血不良反应率比一般患者高(χ2=3.949,P <0.05)。辐照血液制品输血不良反应比未辐照发生的概率低(χ2=6.724,P <0.05)。不同类型肿瘤患者发生率由高到低分别为肝癌(1.09%)、肺癌(0.51%)、泌尿系统肿瘤(0.32%)、食管癌(0.30%)、妇科肿瘤(0.27%)、胃肠肿瘤(0.17%),不同类型肿瘤患者输血不良反应发生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24.09,P <0.01)。结论去白和辐照血液制品输注能有效降低输血反应发生率,对于有输血史、妊娠史,尤其是放化疗肿瘤患者,应输注辐照去白悬浮红细胞,以减少输血反应的发生。  相似文献   

8.
李秀芳 《中国当代医药》2014,21(27):144-146
目的 探讨不同血液制品引发的输血不良反应发生率,并分析造成输血不良反应的相关因素。方法 回顾性分析本市各大医院2012年1月~2014年1月进行输血的6813例住院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 6813例住院输血患者中,共有144例患者接受输血治疗后发生不良反应,不良反应率为2.11%。冰冻血浆、手工血小板以及冷沉淀输血的不良反应率分别为5.84%、3.22%、3.77%。患者的输血不良反应多发生在输血开始的1 h内,而既往有输血史或妊娠史的患者输血不良反应发生率较高(P〈0.05)。结论 临床输注血浆以及血小板需要密切监测患者的一般情况。此外,对于既往有输血史或妊娠史的患者,更需要医护人员的密切关注,在出现输血不良反应的早期及时进行干预。  相似文献   

9.
刘小勇 《江西医药》2021,56(9):1526-1528
目的 探究输血不良反应影响因素、临床特点,并提出控制措施.方法 选取2016年3月至2019年12月期间于我院接受输血治疗的120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回顾性分析其临床资料.记录患者输血不良反应的发生类型,同时对患者输血治疗后不良反应的影响因素进行单因素、多因素分析.结果 120例患者发生的输血不良反应主要包括过敏、非溶血性发热等,其中过敏发生率最高,为44.17%.多因素Logistic分析处理结果显示:性别、年龄、原发性血液病史、输血史、过敏史与血制品是否滤除白细胞均是患者输血治疗后不良反应的多因素.结论 患者在输血治疗后,发生的不良反应以过敏最为常见,而引发不良反应的因素较为复杂,与患者性别、年龄与原发性血液病史等相关,护理人员应做好输血治疗过程中的护理工作,以降低输血不良反应发生率.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非感染性输血不良反应的发生情况及预防措施,从而提高医务人员对临床输血不良反应的认识和重视程度,降低输血不良反应发生率,建立安全、科学、合理的输血机制。方法 回顾性分析济宁医学院附属滕州市中心人民医院2018年1月1日至2021年12月31日发生的81例输血不良反应,分析非感染性输血不良反应的科室分布、时间分布、年龄分布、血型及血制品种类分布等。统计学方法采用χ2检验。结果 各种血液制品的输注过程中均可导致不同程度的输血不良反应。2018年1月1日至2021年12月31日期间接受输血的患者共24 608人次,发生输血不良反应81例,总发生率为0.33%;发生科室主要集中在妇产科,年龄主要集中在20~<60岁,其中女性发生率为0.23%(56/24 608),男性发生率为0.10%(25/24 608);输血不良反应患者中有输血史54例(66.7%),无输血史27例(33.3%)。4年间2018年、2020年输血不良反应发生较多,共54例,占总数的66.7%;2019年和2021年较少,共27例,占总数的33.3%;不同年份之间输血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9.528,P<0.05)。输注血液成分以去白细胞单采血小板的输血不良反应发生率最高[0.66%(22/24 608)],其次为去白细胞悬浮红细胞[0.31%(43/24 608)]、病毒灭活冰冻血浆[0.31%(16/24 608)],其他血液制品未见输血不良反应发生,去白细胞单采血小板与去白细胞悬浮红细胞、病毒灭活冰冻血浆的输血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不良反应类型以过敏反应为最多,为58例,其次是非溶血性发热反应8例。结论 临床输血作为救治危重症患者一项重要治疗措施,医护人员要严格按照规范和制度用血,尽最大努力地减少输血不良反应发生,使临床输血更安全、科学、合理。  相似文献   

11.
目的 通过对我院发生的输血不良反应进行调查分析,以寻找减少不良反应发生的有效措施.方法 通过查阅我院2007年1月至2011年6月期间3455例输血患者的病历和输血反应回报单,对输血不良反应情况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本次调查输血病人3455例,输血不良反应有30例(发生率为0.87%),其中以悬浮红细胞、新鲜冰冻血浆和机采血小板等三种血液成分引起输血反应发生率最高.30例输血不良反应均为非溶性输血反应,包括有发热反应19例、过敏反应9例及全身不适2例,其中1h内发生的有23例,2h内发生的有5例,3h内发生的有2例.结论 坚持科学合理的用血原则,输血前有针对性采取适当措施可有效降低输血不良反应率.  相似文献   

12.
郭晓华 《中国基层医药》2013,20(14):2212-2214
英国1996-1998年的输血不良反应报告,有52%是由于给患者输错血造成的,其中6%的患者死亡,而死亡者中有14%是因输错红细胞[1].故输血安全至关重要,且输血工作环节复杂,涉及人员较多,容易发生错误,须引起相关部门重视.目前系统全面的输血缺陷系统原因分析较少报道,笔者回顾性分析了本院2006-2012年28例输血缺陷患者的临床资料,旨在分析患者输血缺陷发生的系统原因及环节,以制定防范措施.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输血不良反应的原因及分析输血检验的质量控制与输血安全,提出防范对策。方法随机抽取2014年4月~2019年3月反馈至我中心血站的发生输血不良反应患者150例,回顾性分析患者在临床输血时存在的风险因素并进行分析,记录输血患者科室分布情况及不同血制品发生输血不良反应情况,并分析发生输血不良反应情况的主要原因。结果输血患者科室分布情况比较,血液科有33例(22.0%),外科有40例(26.7%),肝病科有29例(19.3%),内科26例(17.3%),ICU 15例(10.0%),妇产科7例(4.7%)。其中血液科、外科所占比例较大。以病毒灭活冰冻血浆发生输血不良反应率最高,共54例(36.0%),所有患者中未见溶血性输血反应及其他不良反应发生。单因素分析显示:既往过敏史、输血次数、发血至输血间隔时间、原发性血液病为输血常见不良危险因素,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严格控制血型实验室的输血检验质量,是临床输血安全的有效保障,全面的评估临床输血时出现的不良反应等风险因素,输血前制定并严格完成针对性的输血检验方案,排除输血时潜在的风险因素,必须做好交叉配血试验等,以提高输血的安全性,降低不良反应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14.
目的 通过对我院2012年临床用血和输血反应的调查,分析输血不良反应发生的情况及特点,降低输血不良反应率。方法查阅血库输血系统输血不良反应记录和病人临床资料,对发生的输血反应进行统计和分析。结果6693例输血中,出现输血反应30例,悬浮红细胞引起的输血反应最高21例(0.52%),其次为血浆6例(0.48%)和血小板3例(0.22%),悬浮红细胞引起的反应以发热为主,血浆引起的反应以过敏常见;有妊娠史的老年女性患者发生反应较多。消化科、血液科等内科发生输血反应比率比外科高。结论加强对临床输血环节质量的监控,严格掌握输血指征,血库与临床充分沟通合作,定期会诊,制定合理的输血诊疗方案,有利于降低输血不良反应发生率。  相似文献   

15.
宛凯玲 《抗感染药学》2019,16(2):269-271
目的:分析输血患者致不良反应的类型及其影响因素与对策。方法:选取2016年4月—2018年4月期间收治的发生输血不良反应患者120例病例资料,分析其输血致不良反应的类型及其影响因素。结果:120例患者发生的输血不良反应类型,主要为发热反应(51例次)和过敏反应(64例次);经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输血类型、输血开始时间与输血次数是影响输血不良反应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结论:在患者输血治疗期间,应提前准备好预防输血不良反应发生的措施,以减少不良反应的发生概率,从而保证患者的输血安全。  相似文献   

16.
目的回顾分析100例血液病患者成分输血的输注指征,指导临床合理输血。方法选择郑州市某医院2009年1月~2011年1月收治的100例经临床相关检查证实为血液病患者的临床资料,男50例,女50例:年龄10~48岁。所有患者共367例次输血。应用统计软件对100例患者成分输血的输注效果、不良反应进行统计分析。结果输注血小板治疗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ITP)的有效率为71.79%,其不良反应发生率为3.41%;输注Ⅷ因子浓缩剂、冷沉淀治疗血友病有效率分别为97.30%、100.00%,无不良反应发生;输注红细胞治疗贫血的有效率为94.90%,其不良反应发生率为3.77%;输注全血治疗贫皿的有效率为65.63%,不良反应发生率为5.88%;输注粒细胞治疗血液病粒细胞减少的有效率为67.80%,其不良反应发生率为16.95%。结论成分输血治疗血液病的有效率高,不良反应低,并且可以分离血液成分,节约血源。  相似文献   

17.
罗海燕 《中国基层医药》2007,14(8):1302-1303
目的探讨消化道出血患者发热原因,患者发热程度与出血量、输血量之间的关系。方法选取1999年6月至2005年6月在信阳市中心医院住院的消化道出血患者,经输血治疗后出现不同程度发热225例进行分析。结果高热(〉39.0℃)16例,占7.1%;中等度热(38.1~39.0℃)82例,占36.4%;低热(37.3~38.1℃)127例,占56.4%。经卡方检验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消化道出血患者发热程度与出血量、输血量显著相关。出血量、输血量多的消化道出血患者,发热程度高。  相似文献   

18.
良性前列腺增生的药物治疗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前列腺增生(BPH)是男性老年人常见疾病。前列腺增生引起膀胱颈梗阻,影响泌尿系统的正常功能,产生不同程度的排尿症状,最终引起膀胱及肾脏病变,导致肾功能损害。BPH一旦出现临床症状。患者常需手术治疗。一个世纪以来,手术作为唯一的治疗方法.虽然效果较好,病死率不高,但仍给病人带来不同程度的损害。根据美国对经尿道前列腺电切术(TURP)术后的长期随访,发现20%~25%的患者长期效果不甚理想.术后仍有尿路症状,随访10年以上者,约15%~20%的患者需再次手术,术后发生尿失禁者有2%~4%,阳萎5%~10%,逆向射精达70%~75%,且术中输血可能引起严重感染。  相似文献   

19.
目的分析和总结输血相关不良反应的护理措施,尽量减少输血相关不良反应的发生。方法笔者本次的研究资料是2014年1月至2017年1月共100例输血治疗患者,对其实施输血不良反应预防和护理措施,统计100例输血治疗患者中的输血不良反应。结果 100例患者的输血次数为400次,其中,输注血浆时有2次发生过敏反应,输注悬浮红细胞时有1次发生发热反应和1次发生溶血反应,输注机采血小板时有1次发生细菌感染,不良反应发生次数所占百分比为1.25%。结论输血时容易出现一定的不良反应,加强对患者的有效护理干预十分重要。  相似文献   

20.
目的通过对环境温度的控制减少冷凝集患者输血不良反应的发生。方法对照组为常规输血治疗的冷凝集素增高患者15例,经处理37℃交叉相合后,进行常规的输血治疗;观察组的15例是冷凝集素增高患者,经处理37℃交叉相合后,在输血治疗前,对患者输血治疗的环境温度进行加温调整、对患者自身进行保温控制,医护加强输血宣教。结果对照组输血治疗15例,其中10例发生输血不良反应;观察组患者输血治疗15例,无输血不良反应的发生。结论冷凝集素增高患者输血前排除冷凝集的影响交叉配血相合后,输血治疗过程中的适当的环境温度控制、保温措施和沟通宣教可以减少此类患者的输血不良反应,改善患者的输血感受,顺利完成输血治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