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组织工程骨修复颌骨缺损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利用组织工程骨诱导颌骨再生,修复颌骨缺损的效能评价。方法:取犬骨髓基质干细胞(BMSC)于含 100ml/L胎牛血清的DMEM培养液中培养,并向成骨细胞诱导。将细胞与可吸收性聚乳酸 (PLA)、重组人骨形成蛋白(rhBMP)复合植入右侧下颌骨 30×12mm椭圆形缺损区,左侧骨缺损区不植骨,作为空白对照,收 12只狗分为 4组,每组 3只,A组试验侧植入PLA/rhBMP/BMSCs,B组植入PLA/rhBMP,C组植入PLA/BM SCs,D组植入PLA。2、4、8周时行X线检查,取材组织行组织病理及扫描电镜检查,观察成骨情况。结果:A组实验侧 4周时,有小片状类骨质出现, 8周时新生骨形成大片状结构,PLA大部分降解,缺损由骨组织修复,成骨量明显大于B组或C组及D组,而空白对照侧仅为纤维组织修复。结论:聚乳酸、重组人骨形成蛋白、骨髓基质干细胞构建的组织工程骨,可诱导颌骨再生,能修复骨缺损,作为骨缺损修复材料,应用前景良好。  相似文献   

2.
Yao C  Bu L  Wang K  Li N  Wang L  Yu Y 《华西口腔医学杂志》2012,30(3):229-233
目的应用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MSCs)细胞片层构建组织工程骨修复犬下颌骨缺损,探讨细胞片层在成骨中的作用。方法采用密度梯度离心法分离和培养BMSCs,将BMSCs向成骨细胞诱导培养后,制备细胞片层。将细胞片层包裹到聚乳酸羟基乙酸共聚物(PLGA)支架表面,将其植入犬左侧下颌骨全层缺损中,对侧下颌骨植入无细胞片层包裹的支架复合体作同体对照。将16只犬分为4组,每组4只。术后4、8、12、16周分别处死1组,取材行大体及组织学观察。结果实验侧成骨好于对照侧,术后16周,实验侧骨缺损大部分被新生骨替代,舌侧形成与正常骨相似的密质骨,与正常骨断端骨性愈合。实验侧新生骨光密度值大于对照侧,两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侧可见较多哈弗氏系统及红骨髓,大量板层骨;对照侧哈弗氏系统较少。结论利用细胞片层技术可以构建出含板层骨结构的组织工程骨。  相似文献   

3.
目的:观察以胶原缓释rhBMP-2复合BMSCs及珊瑚构建的组织工程骨异位成骨的能力。方法:构建3种复合支架材料:1)rhBMP-2/珊瑚;2)胶原rhBMP-2/珊瑚;3)BMSCs/胶原rhBMP-2/珊瑚。分别植入裸鼠皮下,8周后观察成骨情况,并作比较。结果:第3组材料异位成骨的能力最强,第2组次之,第1组较弱。结论:动物实验中胶原是rhBMP-2适宜的缓释载体,BMSCs对促进材料异位成骨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4.
目的 :研究自体骨髓间充质干细胞 (MSCs)对采用输送盘骨牵张术修复山羊颅骨缺损效果的影响。方法 :将成年雄性山羊 8只 ,随机分为A、B两组 ,每组 4只。在动物颅顶区制造全层颅骨缺损和输送盘 ,用自行研制的牵张器行输送盘骨牵张术修复颅骨缺损。牵张结束后 ,在A组动物牵张区注入体外培养的自体骨髓间充质干细胞 ;B组同期注入生理盐水作对照。在牵张结束后的第 4周处死A、B两组动物 ,取牵张区新生组织标本行组织学和扫描电镜分析。结果 :移植MSCs的A组动物牵张区新骨生成速度和钙化程度显著高于B组动物。结论 :局部移植MSCs可能有促进牵张成骨的作用。  相似文献   

5.
目的:评价以同种异体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one marrow mesenchymal stem cells,BMMSCs)为基础构建组织工程骨修复种植体周围骨缺损的成骨效果。方法:拔除4只Beagle犬双侧下颌前磨牙,3个月后,在每侧拔牙区各植入2颗种植体,并在每个种植体远中制备骨缺损。2只犬植入同种异体BMMSCs组织工程骨(n=8,实验组),另2只犬植入自体BMMSCs组织工程骨(n=8,对照组)。分别于移植后1、3个月取材,行大体及组织学观察,影像学方法检测种植区骨密度。结果:同种异体BMMSCs组和自体BMMSCs组术后即刻植骨区骨密度值分别为81±9和79±9,(P>0.05),术后1个月为97±9和97±9,(P>0.05),术后3个月为115±12和112±11,(P>0.05)。结论:以同种异体BMMSCs为基础的组织工程骨能在种植体周围较好地成骨。  相似文献   

6.
目的:观察钛网加强的珊瑚/成骨细胞复合体修复下颌骨缺损的情况。方法:在羊下颌骨上造成3.5cm×1.5cm大小的骨缺损,缺损中植入钛网/珊瑚/成骨细胞,并设单纯珊瑚颗粒植入作为对照组。术后4个月取材,观察骨缺损的修复情况。结果:X线观察示实验组骨密度增加,大体观察见下颌骨下缘连续性恢复。4个月时,羊下颌骨缺损完全修复,组织学检查见支架中有大量新骨形成,并与钛网相融合。对照组X线检查示透光增加,组织学检查见吸收明显。结论:利用钛网加强的方法可以有效修复下颌骨矩形骨缺损。  相似文献   

7.
巨噬细胞在骨形成中发挥关键作用,其具体的表现由多个复杂的生物学机制共同调控,巨噬细胞分泌的某些信号分子如抑瘤素M(OSM)、前列腺素E2(PGE2)、骨形态发生蛋白2(BMP-2)和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等在成骨过程中具有关键作用.另外,巨噬细胞的极化亚型也在成骨过程中发挥调控作用.本文对近年来巨噬细胞影响骨形成的相关机制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利用自体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MSC)作为种子细胞的组织工程骨修复外伤后颅骨缺损畸形的可行性。方法:运用自体BMSC组织工程骨技术,对9例外伤术后颅骨缺损患者行颅骨修复手术。抽取患者自体骨髓,密度梯度离心法分离BMSC,经体外扩增和成骨诱导后,接种部分脱钙骨支架材料,构建组织工程骨。细胞材料复合物体外共培养1周后,手术植入颅骨缺损区。分别于术后1周和3、6、12个月进行临床外形和三维CT检查,随访治疗效果。结果:术后1周三维CT显示,颅骨缺损区被所植入的组织工程骨填充,头颅外形明显改善。术后3至12个月CT显示,组织工程骨形成并修复颅骨缺损,新生骨与骨缺损断端融合。9例患者中2例术后失访,2例高龄患者及大面积骨缺损患者发生不同程度的组织工程骨吸收现象,其余均良好地修复了颅骨缺损。结论:通过选择适宜的病例,以自体BMSC作为种子细胞,运用组织工程技术可以在人体内形成稳定的组织工程化骨并修复颅骨缺损。  相似文献   

9.
BMP-7基因促进大鼠下颌牵张成骨的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探讨骨形成蛋白-7(BMP-7)基因修饰的自体骨髓间充质干细胞(MSCs)促进大鼠下颌牵张骨痂形成的可行性。方法:选用48只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实验和对照2组。建立大鼠下颌DO模型;于牵张结束最后1d,实验组大鼠牵张间隙内注射转染重组质粒pEGFP-BMP7的自体骨髓MSCs;而对照组大鼠注射转染pEGFP-N1空质粒的MSCs。分别于固定期第2、4、8周分3批处死大鼠,进行放射学、组织学观察,并进行骨组织形态计量学分析。结果:实验组牵张间隙内新骨形成和骨痂密度均明显高于对照组;计量学分析也显示各时间点实验组新生骨量(NBV1和NBV2)和新生骨小梁宽度(TNT)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结论:基于MSCs的BMP-7exvivo基因治疗可有效促进DO新骨形成,从而缩短固定期,为临床颅颌面骨缺损的重建提供了一个极具价值的修复策略。  相似文献   

10.
目的以骨髓间充质干细胞(MSCs)为种子细胞,以Bio-Oss小牛无机骨颗粒为支架材料,构建MSCs-Bio-Oss组织工程化骨。探讨犬MSCs成骨活性及与Bio-Oss复合构建组织工程化骨的可行性。方法杂种犬MSCs体外分离、培养及成骨诱导分化;取成骨诱导后的MSCs,以106个细胞/ml种植于Bio-Oss无机骨颗粒,轻度负压静置孵育培养。应用倒置相差显微镜、扫描电镜观察其形态学变化,进行细胞表面因子CD44的免疫荧光标记、钙结节染色、ALP定性和定量检测,结果以SPSS12.0统计软件包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MSCs形态较均一,排列紧密,呈纺锤形,CD44表面抗原阳性;诱导分化后,表现出明显的成骨细胞活性,钙结节的茜素红S染色阳性,ALP的Gomori法染色阳性,ALP活性定量检测实验组在诱导分化3、7、14d时,ALP含量分别为(3.307±0.217)U/g、(5.929±0.781)U/g和(9.739±0.547)U/g,与对照组的(0.442±0.087)U/g、(0.581±0.027)U/g和(0.768±0.126)U/g比较有显著差异(P<0.01);MSCs在Bio-Oss表面贴附紧密,生长良好,构建形成组织工程化骨。结论以成骨诱导的犬MSCs作为种子细胞,复合支架材料Bio-Oss构建组织工程化骨是可行的。  相似文献   

11.
BMP2诱导骨骼肌成骨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20世纪90年代以来,组织工程技术不断发展,在组织工程化骨领域取得了较大进展,然而,迄今为止,组织工程化骨修复缺损,离临床的要求还有较大距离。目前认为,主要问题是种子细胞在一定传代后发生衰老而不能继续增殖。骨组织工程种子细胞多集中在骨髓基质干细胞的研究上,实际上机体骨髓中所含的基质干细胞数量非常有限^[1],  相似文献   

12.
BMP应用于骨缺损修复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1965年,Urist[1]将脱钙的骨基质(deminemlized bone matrix,DBM)种植于动物的肌肉组织中,3周后在原来的肌肉组织中发现有大量的软骨组织及骨组织形  相似文献   

13.
PRP复合间充质干细胞在颌骨组织工程领域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组织工程骨修复骨缺损是目前研究的热点,种子细胞、生长因子以及生物支架材料是构建组织工程骨的三大要素。由于间充质干细胞(mesenchymal stem cells,MSCs)具有多向分化潜能,能向成骨细胞分化,取材容易,体外易扩增,免疫原性低等优点,是理想的种子细胞。富血小板血浆(platelet rich plasma,PRP)中富含大量自体源性生长因子,能诱导MSCs增殖分化,促进骨再生。PRP复合MSCs行组织工程化骨具有一定可行性,已应用于颌骨缺损的修复、牙周组织再生以及种植外科等领域的研究。本文就PRP复合MSCs在口腔颌面骨组织工程领域的应用现状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14.
<正>组织工程骨将种子细胞与支架材料进行复合,利用生物技术并加入生长因子,具有取材方便、可塑性强、组织相容性好、快速修复缺损等特性,在临床上有广泛的应用前景。但是体外构建的组织工程骨移植入体内后,如果仅依靠周围渗透的组织液只能够营养100μm以内的细胞[1]。植入的种子细胞吸取营养物质(如氧气、葡萄糖、氨基酸等)和清除代谢产物(如二氧化碳、尿素和乳酸)的能力有限,中央的细胞供血和供氧不足,就会出现成骨不良或成  相似文献   

15.
组织工程骨与Bio-Oss修复大鼠下颌骨缺损的比较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利用组织工程骨(tissue engineering bone)修复大鼠下颌骨缺损,观察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VEGF)在组织工程骨修复骨缺损中的作用,为解决临床种植术中的骨量不足提供一定的实验依据。方法:实验中植入不同类型的骨替代材料用于修复大鼠下颌骨缺损,植入物分别为:①牛无机松质骨骨粉(Bio-Oss);②Bio-Oss+骨髓基质细胞(bone marrow stromal cells,BMSC);③Bio-Oss+VEGF基因转染后的BMSC。大鼠分别于植入后第4、12周处死,取下颌骨进行大体观察、X线观察、HE染色以及免疫组织化学染色观察,并分析实验结果。结果:相对于第一组,第二、三组的骨粉吸收速度更快,血管新生和成骨作用更好。其中第三组的血管新生、骨再生以及支架材料的吸收均要优于其他两组。结论:VEGF对组织工程骨的血管化起了重要的作用,尤其是通过外源基因导入BMSC构建的组织工程骨明显加快了骨组织的再生过程。  相似文献   

16.
随着骨组织工程研究的不断发展进步,各类种子细胞和支架材料层出不穷,在很大程度上促进了骨组织缺损修复再生技术的成熟。其中,脂肪干细胞凭借其自身的诸多优势,受到越来越广泛的关注,成为骨组织工程研究的热点种子细胞。本文就脂肪干细胞在骨组织工程中的应用作一综述,关注培养模型、支架材料及生长因子等问题,以归纳目前脂肪干细胞在骨组织工程中的研究现状并对其应用前景进行展望。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以藻酸盐为支架材料,经体外软骨向诱导的大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为种子细胞,在体内异位形成组织工程化软骨的可能性。方法 32只雄性SD大鼠随机平均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两组。实验组分离培养自体骨髓间充质干细胞,传至第3代经转化生长因子β等诱导因子诱导10 d后与藻酸钠复合,并滴加氯化钙使其成凝胶状后注入大鼠背部皮下。对照组只注入藻酸盐。术后4周、8周取材进行苏木精-伊红、奥新蓝染色及透射电镜观察。结果 实验组术后8周肉眼可见软骨形成,苏木精-伊红、奥新蓝染色发现有大量软骨形成,软骨内可见细胞团,软骨细胞周围基质丰富,藻酸盐降解明显,未降解的藻酸盐松散的分布于软骨间。对照组未见软骨样组织形成。结论 经软骨向诱导的自体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结合藻酸盐凝胶可在体内异位形成较理想的组织工程化软骨。  相似文献   

18.
口腔头面部疾病及外伤均可导致口腔颌面部及牙齿周围骨组织缺损。组织工程骨是修复口腔颌面部骨和牙周组织缺损的重要手段,而理想的种子细胞是得到组织工程骨的必要条件。牙髓干细胞容易获取,病原携带率低,培养效率高,具有成骨分化能力,与多种生物活性材料亲和性高,是组织工程修复骨缺损的理想种子细胞。本文对牙髓干细胞在口腔颌面部及牙周组织工程骨中的应用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19.
目的评价骨形态蛋白复合物联合引导组织再生技术修复牙周骨缺损的效果。方法选择6只新西兰兔,制备下前牙牙周骨缺损模型,将其分为3组:GTR组(牙周骨缺损处植入胶原膜)、BMP组(牙周骨缺损处植入骨形态蛋白复合物和胶原膜)和OFD组(牙周骨缺损处未植入任何物,对照组)。术后12周分别观察各组缺损处的组织学变化。结果BMP组骨缺损处只见少量的软组织,新生骨组织的量及其成熟程度明显优于GTR组和OFD组,显示骨组织修复良好。结论骨形态蛋白复合物联合GTR技术修复牙周骨缺损,与传统的GTR术和牙周翻瓣术相比,更能有效促进牙周骨组织再生与修复。  相似文献   

20.
<正>口腔颌面部因肿瘤、外伤造成的骨缺损修复一直是口腔颌面外科领域的难题之一,目前常用的异体骨移植、自体骨移植等方法在不同程度上存在一定的问题。如自体骨来源极为有限,又增加创伤,而且不能用于修复大面积骨缺损;异体骨也存在来源困难,有免疫排斥反应,且外源骨可能带有潜在的病原体(例如HIV病毒、肝炎病毒)等不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