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冠状动脉侧支循环的临床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首次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冠状动脉侧支循环(CC)的临床特征。方法:AMI患者103例,24 h内行冠状动脉造影及介入治疗,按有无CC分为2组,对比分析临床资料及冠状动脉造影、左室造影的特点。结果:有CC组中糖尿病发生率和有吸烟、饮酒史者的比率显著低于无CC组,高血压、梗死前心绞痛、非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NSTEMI)发生率明显高于无CC组,心功能不全发生率、CK和CK-MB峰值浓度显著低于无CC组。有CC组中多支血管病变发生率显著高于无CC组,单支血管发生率显著低于无CC组;室壁运动积分、室壁瘤发生率也明显低于无CC组。结论:糖尿病不利于CC形成,存在CC患者冠状动脉3支病变比例高,CC有利于保护心肌梗死面积。 相似文献
2.
据报道,有冠状动脉侧枝循环者在心肌梗死(MI)后心绞痛及再MI率较高[1].但目前尚缺乏冠脉造影及远期随访资料[2].为此,我们对68例老年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施行冠脉造影术并随访3年,以探讨冠脉侧支循环(CCV) 对老年急性心肌梗死(AMI)的影响. 相似文献
3.
既往和发病前心绞痛对急性心肌梗死后左室功能的近期影响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目的 探讨既往和发病前心绞痛对急性心肌梗死 (AMI)后左室功能的近期影响。方法行选择性冠状动脉造影和左室造影的 2 52例首次急性心肌梗死患者 ,分组比较既往心绞痛及发病前心绞痛对肌酸激酶 (CK)峰值浓度、冠状动脉侧支循环和左室功能等的影响。结果 (1 )分组 :2 52例患者中 ,兼有既往心绞痛和发病前心绞痛者 46例 (A组 ,占 1 8 3 % ) ,单纯既往心绞痛者 1 1 2例 (B组 ,占 44 4% ) ,单纯发病前心绞痛者 43例 (C组 ,占 1 7 1 % ) ,梗死前无心绞痛者 51例 (D组 ,占 2 0 2 % ) ;(2 )CK峰值浓度 :A组显著低于D组 (P <0 0 5) ;肌酸激酶同工酶 (CK MB)的峰值浓度A组显著低于D组 (P <0 0 1 )和B组 (P <0 0 5) ,B组和C组均低于D组 (P均 <0 0 5)。 (3)非Q波心梗的比率 :A组显著高于D组 (35 %与 1 6 % ,P <0 0 5)。 (4)冠状动脉侧支循环 :有既往心绞痛的A、B组明显好于既往无心绞痛的C、D组 (P <0 0 5)。 (5)左室射血分数 :A组显著高于其他各组 ,而且B组和C组均高于D组 (P <0 0 5)。 (6)室壁运动Cortina计分 :A组明显低于其他各组 ,B组和C组均显著低于D组(P <0 0 5)。结论 既往心绞痛促进冠状动脉侧支循环的建立 ,发病前心绞痛可能导致缺血预适应的产生 ,二者协同对急性心肌梗死后的心脏功能起保护 相似文献
4.
冠脉侧支循环的出现是冠脉病变的重要征象。良好的侧支循环是在正常冠脉途径阻塞后改善血流阻断的一种代偿机制。急性心肌梗死(AMI)背景下侧支循环的意义一直在研究探讨中,本研究旨在分析侧支循环对AMI患左心功能及短期预后的影响。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侧支循环 (CR)和前驱心绞痛对急性心肌梗死 (AMI)患者梗死范围和心功能的影响及其可能的机制。方法 :119例首次AMI患者行选择性冠状动脉造影和左心室造影 ,分析冠状动脉CR及前驱心绞痛与AMI时肌酸激酶 (CK)峰值浓度和左室功能改变等的关系。结果 :①全组共 119例患者 ,兼有CR和前驱心绞痛者 (A组 ) 5 3例 ;有CR无前驱心绞痛者 (B组 ) 2 1例 ;仅有前驱心绞痛者 (C组 ) 2 6例 ;既无CR又无前驱心绞痛者 (D组 ) 19例。②心肌酶学改变 :A组CK峰值浓度显著低于D组 (P <0 .0 5 ) ,其CK同工酶 (CK MB)的峰值浓度显著低于D组和B组 (分别P <0 .0 1和 <0 .0 5 ) ;而且B组和C组的CK MB峰值浓度均低于D组 (均P <0 .0 5 )。③各组患者的心肌梗死部位、病变血管支数无统计学差异 ,但非Q波心肌梗死的比例A组显著高于D组(36 %对 2 1% ,P <0 .0 5 )。④心功能情况 :A组左室射血分数 (LVEF)显著高于其他各组 ,而且B组和C组的LVEF均高于D组 (P <0 .0 5 )。而室壁运动Cortina计分则A组明显低于其他各组 ,B组和C组均显著低于D组 (P <0 .0 5 )。结论 :冠状动脉CR和前驱心绞痛所致的缺血预适应对AMI患者的心肌均有重要的保护作用 ,而且二者可协同发挥作用 相似文献
6.
冠状动脉侧支循环与缺血预适应对急性心肌梗死近期预后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冠状动脉侧支循环和缺血预适应对急性心肌梗死(AMI)近期预后的影响。方法 1 1 6例首发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行冠状动脉造影和左心室造影。按患者冠状动脉侧支循环(CR)与缺血预适应(IP)情况分成4组,比较分析各组患者肌酸激酶(CK)及其同工酶(CK -MB)峰值浓度、左心室功能、早期并发症及预后。结果 ①心肌酶学改变:A组CK峰值浓度显著低于D组(P <0 . 0 5 ) ,其同工酶(CK -MB)的峰值浓度显著低于D组(P <0 . 0 1 ) ,B组和C组均低于D组(P <0 .0 5 ) ;②各组患者冠心病危险因素,心梗部位、病变血管支数及溶栓、介入治疗等均无统计学差异;③心功能情况:左心室射血分数A组显著高于其它各组,而B组和C组均高于D组(P <0. 0 5 ) ;室壁运动Cortina计分,A组明显低于其它各组,B组和C组均低于D组(P <0 . 0 5 ) ;④临床早期并发症;A组严重室性心律失常,心衰、休克及房室传导阻滞显著低于D组(P <0 . 0 1 ) ;其中心衰/休克还低于B组和C组(P <0. 0 5 ) ;B组和C组的严重室性心律失常;心衰/休克显著低于D组(P <0 . 0 5 ) ;梗死后心绞痛,死亡各组无统计学差异。结论 冠状动脉侧支循环(CR)和缺血预适应(IP)二者独立亦可协同对急性AMI后的心脏功能起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7.
冠状动脉侧支循环的形成,对于缓解心肌缺血,维持心脏功能具有重要作用。本研究的目的是以接受冠状动脉造影的不稳定性心绞痛患者为对象,探讨侧支循环的形成及其对心电图ST-T的影响。1资料与方法2002年8月至2005年10月住院接受冠状动脉造影检查且术前诊断均为不稳定性心绞痛的患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闭塞性冠状动脉病变侧支循环形成对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近期预后的影响。方法入选1996年以来行冠状动脉造影的AMI患者126例,根据有无侧支循环形成分为A组(无侧支循环组)n=69例、B组(有侧支循环组)n=57例。比较两组间院内病死率、死亡原因及存活患者心功能的差异。结果(1)B组院内病死率明显低于A组,有显著性差异(P<0.05)。(2)B组患者因心源性休克或心力衰竭而死亡的比例略低于A组,有显著性差异(P<0.05);因心脏破裂而死亡的比例明显低于A组,有显著性差异(P<0.01)。(3)存活患者出院时,B组左心室射血分数均明显高于A组,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闭塞性冠状动脉病变侧支循环形成对AMI患者近期预后相对较好。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心肌梗死后侧支循环出现的规律与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自2005-06至2011-06在我科住院行选择性冠状动脉造影的心肌梗死患者1 524例的临床资料,根据患者行冠状动脉造影的时间和心肌梗死类型分为四组:24 h内急诊冠状动脉造影的ST段抬高型急性心肌梗死(STEMI)患者785例(24 h之内组);7天至2周内行择期冠状动脉造影的STEMI患者328例(7天至2周内组);STEMI 1个月以后行冠状动脉造影的陈旧性心肌梗死患者172例(1个月以上组);3天内行冠状动脉造影的非ST段抬高急性心肌梗死(NSTEMI)患者239例(NSTEMI组)。通过分析各组的影像资料,观察梗死相关动脉出现侧支循环的发生率;分别采用Rentrop’s分级和心肌梗死溶栓治疗临床试验(TIMI)分级对逆向侧支循环和同侧桥侧支循环水平进行评价。结果:各组总侧支循环的发生率依次为:24 h之内组20.5%、7天至2周内组42.7%、1个月以上组71.5%、NSTEMI组57.5%;其中逆向侧支发生率为:24 h之内组20.5%、7天至2周内组41.5%、1个月以上组60.5%、NSTEMI组48.5%;同侧桥侧支的发生率依次为:24 h之内组1.1%、7天至2周内组6.4%、1个月以上组36.0%、NSTEMI组18.4%。24 h之内组内有侧支循环亚组与无侧支循环亚组比射血分数增高、死亡率降低(P<0.05);7天至2周内组、1个月以上组、NSTEMI组有侧支循环亚组与无侧支循环亚组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STEMI患者在12 h内就可以出现逆向侧支循环,随时间延长侧支循环发生率和水平增加。而同侧桥侧支循环多在心肌梗死1个月后出现,而且只见于病变完全闭塞或次全闭塞时。 相似文献
10.
目的 研究急性心肌梗死(AMI)时影响冠脉侧支循环(CCC)形成的因素。方法 共入选142例就诊我院的首次AMI患者,均在AMI发作1 d内行冠状动脉造影术(CAG),依照Rentrop侧支循环分级,分为侧支循环良好组(良好组:侧支循环Ⅱ、Ⅲ级)和侧支循环不良组(不良组:侧支循环0、Ⅰ级),将两组患者的临床资料和冠脉造影资料进行对比分析。结果 冠脉侧支循环形成与糖尿病呈负相关,与梗死前心绞痛病程(>3个月)及冠脉病变支数呈正相关,而与年龄、性别、吸烟史、血脂水平、高血压病等无关。结论 梗死前心绞痛病程(>3个月)、冠脉病变支数是AMI患者形成侧支循环的有利因素,糖尿病不利于侧支循环形成。 相似文献
11.
急性心肌梗死前心绞痛对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后心功能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探讨梗死前心绞痛对急性心肌梗死 (AMI)患者直接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 (PCI)术后心功能的影响。方法 :87例首次AMI患者 ,按梗死前有无心绞痛分为 3组 :A组 :无心绞痛史 30例 ;B组 :梗死前 4 8h内有心绞痛史 39例 ;C组 :仅在梗死前 >4 8h有心绞痛史 18例。所有患者均在发病 6h内行直接PCI术。术前术后动态监测心肌酶谱变化 ;术后 2周行99mTc心血池显像测定心功能和心室收缩同步性。比较 3组患者心功能和心室收缩同步性的差异。结果 :①B组肌酸激酶同工酶峰值显著低于A组 (P <0 .0 1)。②B组左室射血分数、左室峰射血率和左室峰射血时间均显著好于A组 (P <0 .0 1) ;左室舒张功能 :B组左室峰充盈率和左室峰充盈时间均好于A组 (P <0 .0 5 )。③B组左室相角程、左室半高宽和峰相位标准差均低于A组 (P <0 .0 5 )。以上各参数 ,C组和A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首次AMI前 4 8h内心绞痛发作可导致心肌缺血预适应 (Ischemicpre conditioning ,IP)的产生 ,并可保护有IP的AMI患者直接PCI术后的心功能和心室收缩同步性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梗死前心绞痛对合并糖尿病的急性心肌梗死 (AMI)患者左心室功能的近期影响。方法 2 2 2例行选择性冠状动脉造影和多普勒超声心动图的首次AMI患者 ,其中有 12 7例合并有糖尿病 ,分组比较梗死前心绞痛对肌酸激酶 (CK)峰值浓度和左心室功能的影响。共分为以下 4组进行观察。非糖尿病有梗死前心绞痛组 (A组 ) 43例 ,非糖尿病无梗死前心绞痛组 (B组 )5 2例 ,糖尿病有梗死前心绞痛组 (C组 ) 60例 ,糖尿病无梗死前心绞痛组 67例。结果 CK、CK MB的峰值浓度A组显著低于B组 (P <0 .0 1) ,左心室射血分数 (LVEF)值A组显著高于B组 (P <0 .0 5 )。C组与D组各项指标比较差异均无显著性 (P均 >0 .0 5 )。结论 梗死前心绞痛在无糖尿病的AMI患者中能够限制梗死面积 ,保护左心室功能 ,而在合并糖尿病的AMI患者中 ,对心脏的保护作用不明显 ,说明糖尿病可能阻止缺血预适应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梗死前心绞痛对心肌梗死左室功能的影响。方法:129例首次AMI患者,按既往有无梗死前心绞痛分为3组:A组44例,梗死前无心绞痛史;B组40例,梗死前1个月内有心绞痛,且梗死前48h内至少有一次典型心绞痛发作;C组45例,梗死1个月前有心绞痛;监测心肌梗死后12~19个月的左室功能。结果:①C组患者双支以上血管病变多于A组和B组(P〈0.05);②CK-MB峰值水平B组患者低于A组患者和C组患者(P〈0.01);③组内比较,所有患者LVDd均降低(P〈0.05),B组患者LVEF增高(P〈0.01),A组和B组患者E/A增高(P〈0.05);组间比较,B组患者LVEDd低于A组(P〈0.05),B组患者LVEF、E/A均高于A组和C组患者(P〈0.01);④于3组患者中,梗死后主要心脏事件(除外严重心律失常)B组最少,C组最多(P〈0.05~〈0.01)。结论:梗死前1个月内心绞痛可保护梗死后近期与远期左心室功能、降低梗死后心脏事件发生率。 相似文献
14.
陈宏伟 《心血管康复医学杂志》2011,20(1):22-25
目的:探讨心肌缺血预适应(IP)与冠脉侧支循环形成是否独立或协同地对急性心肌梗塞(AMI)患者起保护作用。方法:收集2006年9月~2010年4月择期行冠脉介入治疗(PCI)的103例初发AMI患者的住院资料,按梗塞前24~48 h内有、无心绞痛分为缺血预适应组(IP组,有心绞痛)53例,无缺血预适应组(NIP组,无心绞痛)50例。根据冠脉造影结果,每组再按有无梗塞相关冠脉侧支循环形成分为两个亚组。计算各组在心梗面积,左室射血分数(LVEF),并发症等方面的差异。结果:①与NIP组比较,IP组的肌酸激酶[CK,(2163.2±962.1)U/L∶(1312.4±681.1)U/L],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292.6±126.7)U/L∶(161.8±58.9)U/L]峰值,心电图QRS积分[(11.6±4.6)分∶(6.9±2.3)分],肌钙蛋白I[cTnI,(29.8±13.4)U/L∶(15.7±6.1)U/L]峰值水平,以及严重心律失常(26.00%∶13.61%)、Killip分级(Ⅱ~Ⅲ)(26.00%∶16.98%)、心源性休克(14.00%∶7.55%)、室壁瘤发生率(12.00%∶5.66%)等显著降低(P均〈0.05);IP组的LVEF[(55.5±5.6)%]显著高于NIP组[(45.1±6.1)%,P〈0.05];②两组内亚组间相比,有侧支循环亚组的Killip分级、心源性休克、室壁瘤形成率等,显著低于无侧支循环亚组(P均〈0.05),而有侧支循环亚组的LVEF显著高于无侧支循环亚组(P均〈0.05);而严重心律失常发生率,两组的两亚组间均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心肌缺血预适应和冠脉侧支循环形成均能减少急性心肌梗塞患者的心梗面积,阻止室壁瘤形成,改善左室收缩功能,并存在协同保护关系。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直接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 (PCI)对有无梗死前心绞痛的急性心肌梗死 (AMI)患者心肌存活性和心室收缩同步性的近期影响。方法 87例首次 AMI患者 ,按梗死前有无心绞痛分为 3组 :A组 :无心绞痛史 30例。 B组 :梗死前 4 8h内有心绞痛史 39例。 C组 :仅在梗死前 >4 8h有心绞痛史 18例。所有患者均在发病 6 h内行直接 PCI术。术后 1周、4周行 99m Tc- MIBI心肌灌注断层显像 (SPECT)测定心肌存活性 ;术后 2周行 99m Tc心血池显像测定心室收缩同步性参数。结果 (1) B组肌酸激酶同工酶 (CK- MB)峰值显著低于 A组 (P<0 .0 1)。 (2 ) B组放射性缺损面积 (MIA)小于 A组 (P<0 .0 5 ) ;AMI后 4周与 1周比较 ,B组 MIA显著缩小 (P<0 .0 1) ,病变区放射性计数显著增加 (P<0 .0 1) ;C组和 A组前后比较均无显著差异。 (3)心功能 :B组左心室射血分数 (L VEF)高于 A组 (P<0 .0 1) ;左心室收缩同步性 :B组左心室相角程 (L PS)低于 A组 (P<0 .0 5 ) ;以上各参数 ,C组和 A组比较均无显著差异。结论 (1)首次急性心肌梗死前 4 8h内心绞痛发作可导致心肌缺血预适应 (ischemic preconditioning,IP)的产生 ,并可缩小心肌梗死面积 ,保护心功能。 (2 )直接 PCI可显著提高有 IP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近期心肌存活性和 相似文献
16.
目的:观察梗死前心绞痛(PAP)对初发 ST段抬高急性心肌梗死(AMI)进展的影响。方法:280例初发ST段抬高 AMI患者,发病后24h内进行冠脉造影,心电图检查并作 QRS记分。根据有无PAP,患者被分为 PAP (102例)和非PAP组(178例)。根据发病至造影时间患者被分为:早期组(<2h,60例)、中期组(2-6h,150例)和晚期组(6-24h,70例)。结果:伴有PAP患者较无PAP患者 QRS记分显著降低[(2.4±2.4)分比(3.2±3.0)分],PAP组高 QRS记分比例亦显著低于非 PAP组(8.0%比18.4%),P 均<0.05。早期组,PAP与非PAP患者之间 QRS记分无显著差异[(2.0±1.8)分比(2.6±2.8)分,P=0.35];中期组,PAP患者QRS记分显著低于非PAP组[(2.0±2.1)分比(3.0±3.0)分,P=0.03];晚期组,PAP和非 PAP患者 QRS记分较中期组显著上升,但两组间比较无显著差异[(4.1±3.3)分比(5.5±2.9)分,P=0.13];非PAP组患者 QRS记分随着发病时间延长逐渐增加。结论:梗死前心绞痛可延迟急性心肌梗死疾病进展,扩大再灌注治疗时间窗。 相似文献
17.
老年急性初发心肌梗死前有无心绞痛对心功能及预后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老年急性心肌梗死前有无心绞痛对心功能及预后的影响。方法76例老年初发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按急性心肌梗死发病前有无心绞痛发作分为两组,有心绞痛发作组42例,无心绞痛发作组34例,观察其心律失常、梗死后心绞痛、心功能和病死率。结果心肌梗死前有心绞痛发作组的心原性休克和心力衰竭的发生率及病死率均低于心肌梗死前无心绞痛发作组(分别为33.3%vs58.8%,2.4%vs23.5%),两组间差异有显著性,P<0.05;超声心动图检查发现LVEF和E/A有心绞痛发作组高于无心绞痛发作组(分别为0.52±0.056vs0.45±0.03,0.86±0.29vs0.54±0.35),两组间差异有显著性,P<0.05。结论心肌梗死前有心绞痛对老年初发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心功能有保护作用,可改善患者的近期预后。 相似文献
18.
急性心肌梗死伴先前性心绞痛患者临床分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 :探讨急性心肌梗死 (AMI)伴先前性心绞痛 (AP)患者的冠状动脉 (冠脉 )病变特点及临床预后。方法 :在连续急诊冠脉造影的 385例AMI患者中分析伴有AP(AP组 ,2 0 2例 )及无AP者 (Non AP组 ,183例 )的临床资料与冠脉病变特征 ,并平均随访 (2 8.7± 8.2 )个月主要心血管事件 (包括反复心绞痛发作、非致命性心肌梗死、非致命性心力衰竭、靶血管血运重建及心脏性死亡 )和复合终点事件的发生率。结果 :与Non AP组比较 ,AP组肌酸激酶 (CK)及其同工酶 (CK MB)峰值均显著降低 [(196 5± 14 2 2 )∶(312 6± 2 10 8) ;(81± 4 6 )∶(118± 5 6 )IU/L ,均P <0 .0 1],但其三支病变及伴左主干病变者较多 (33.2 %∶16 .9% ;8.9%∶3.6 % ,均P <0 .0 5 ) ,随访期间AMI后反复心绞痛发作与心脏性死亡率较高 (36 .2 %∶2 3.6 % ,P <0 .0 1;10 .2 %∶3.6 % ,P <0 .0 5 ) ,复合终点事件明显增加 (4 8.0 %∶30 .0 % ,P <0 .0 1)。多元Logistic回归分析示AP与AMI患者死亡危险 (OR值 :3.96 ,95 %CI :2 .2 5~ 7.34,P <0 .0 5 )及复合终点事件 (OR值 :3.2 2 ,95 %CI:1.82~ 8.74 ,P <0 .0 1)增加独立相关。结论 :AMI有AP者 ,其冠脉病变多较重 ,且临床预后较差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