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三叉神经鞘瘤是少见的颅内神经鞘瘤,多为良性,由于其多见于年轻人,且类型复杂,故首选治疗是手术切除。1993—2008年,我院收治16例累及翼腭窝的三叉神经鞘瘤患者,均行显微外科手术治疗,效果满意。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2.
目的寻找经上颌窦入路实施颅内手术的相关解剖标志。方法在成人尸头上采用上颌窦入路实施颅内手术,观察翼腭窝、中颅底的解剖结构及显露情况。结果翼腭窝内容物分为血管层和神经层,神经层位于后内侧,血管层位于前外侧,上颌神经、圆孔、蝶腭孔及翼管前孔是翼腭窝的重要解剖标志。围绕圆孔广泛磨除中颅窝底部,打开蝶窦后可显露眶上裂、眶尖及整个海绵窦。结论上颌窦入路手术的解剖标志是上颌神经、圆孔、蝶腭孔及翼管前孔,通过该入路可以安全显露整个海绵窦、鞍旁、鞍区及鞍下区。  相似文献   

3.
4.
目的 采用锥体束CT(CBCT)观测上颌后缩伴下颌前突患者翼腭管的解剖形态,为该类患者经翼腭管行上颌神经阻滞麻醉提供指导.方法 采用CBCT检查对20例上颌后缩伴发下颌前突患者(观察组)翼腭管的长度及走行进行观察,同时与36例健康体检者(对照组)的数据进行对比.结果 观察组在矢状位和冠状位上翼腭管测量长度均超过对照组(P均<0.05).矢状位上观察组翼腭管的走行分为两种:斜向后下再转折斜向前下方占83.93%;垂直向下再转折斜向前下占16.07%.冠状位观察组翼腭管的走行有两种:斜向后下再转折斜向前下方占73.21%;斜向后下再转折垂直向下占26.79%.结论 上颌后缩伴发下颌前突患者翼腭管长度大于正常.腭大孔注射麻醉前通过CBCT对翼腭管进行观测,有一定的定位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5.
目的观察大脑前动脉(ACA)A1段和前交通动脉(AcoA)及其穿支数目、走行、分布区域。方法10例成人尸体头颅,经翼点入路开颅,手术显微镜下观察ACA的A1段和AcoA发出穿支的部位、走行、数目及分布区域。结果翼点入路可以很好暴露ACA的A1段和AcoA及其穿支。A1穿支包括回返动脉、前穿动脉、丘脑下部穿通支。AcoA穿支均起自后壁和上壁,平均3.2支,止于下丘脑前部视交叉背面和前穿质。结论经翼点入路观察到了ACA的A1段和AcoA及其穿支的解剖结构。  相似文献   

6.
眶上锁孔及翼点入路对鞍区显露范围的定量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观察眶上锁孔入路及翼点入路手术对鞍区的显露范围。方法成人湿性头颅标本5具(10侧).模拟经眶上锁孔入路和翼点入路的手术操作,在经眶上锁孔入路的基础上分别磨除眶上缘内板和前颅底骨嵴;在经翼点入路的基础上分别磨除蝶骨嵴和前床突.评价不同手术入路及其扩大后对鞍区的显露范围并计算显露面积。结果经眶上锁孔入路中磨除眶上缘内板后鞍区的显露面积[(2896.51±105.21)mm~2]较单纯眶上锁孔入路的面积[(2791.81±116.48)mm~2]增加(P<0.05);经翼点入路中磨除蝶骨嵴后的显露面积[(3022.93±141.29)mm~2]和磨除前床突后的显露面积[(3373.14+190.39)mm~2]均较前明显增加(P<0.01).结论眶上锁孔入路中磨除眶上缘内板可显著增加鞍区显露面积;翼点入路中充分磨除蝶骨嵴和前床突可显著增大鞍区的显露面积。认为翼点入路是鞍区病变手术的首选入路。  相似文献   

7.
宁书增 《山东医药》2010,50(30):112-113
颞下锁孔人路由经典的颞下入路发展而来,颞下人路由Frazler于1901年首先应用于三叉神经切断术,其后有学者用该入路磨除颞骨岩部Glasscock三角和Kawase三角骨质行颈内动脉岩骨段结扎或吻合术及基底动脉瘤和岩斜区肿瘤、动脉瘤手术,使中颅窝入路的应用日益广泛。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翼点入路微创手术治疗眼动脉段动脉瘤(OAA)的临床效果。 方法回顾性分析四川省医学科学院·四川省人民医院神经外科自2016年3月至2017年12月收治的22例颈内动脉OAA患者的临床资料,经翼点入路开颅行动脉瘤夹闭术,观察患者术后14 d的GOS预后分级、手术治疗效果及并发症发生情况。 结果对于手术时机的选择,起病后3 d内进行手术治疗的患者占比较高,约59.09%。22例患者中有19例的GOS评分分级为治愈,术后治愈率为86.36%,且仅2例患者术后视力较前无明显改善,余未见明显术后并发症,并发症发生率为9.09%。 结论经翼点入路手术治疗OAA具有开颅创伤小、术后恢复好的优点,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9.
李冰  孙梅  黄楹 《山东医药》2010,50(10):91-92
目的 观察眶上锁孔入路手术治疗前循环动脉瘤的疗效。方法采用眶上锁孔入路手术治疗前循环动脉瘤46例。结果所有瘤体均成功夹闭,未发生与手术入路有关的并发症。结论眶上锁孔入路手术治疗前循环动脉瘤疗效可靠,适合Hunt—HessⅠ~Ⅲ级动脉瘤,特别是前交通动脉瘤的治疗。  相似文献   

10.
目的 观察经眶—翼点入路切除颅眶沟通性肿瘤手术并发症,探讨其防治措施.方法 32例颅眶沟通性肿瘤,经眶—翼点入路开颅手术治疗.术后进行随访,观察手术相关并发症.结果 28例肿瘤完全切除,4例因肿瘤侵及海绵窦或包绕颈内动脉实行大部切除.随访时间4个月~2a,1例患者视神经损伤视力丧失,3例视力下降未恢复,9例患者动眼神经麻痹(一过性7例、永久性2例),7例眼球运动障碍未恢复,4例眼睑下垂术后6个月内未缓解,1例瞳孔散大,1例脑脊液漏.结论 经眶—翼点入路切除颅眶沟通肿瘤,视力丧失和下降是最严重的术后并发症,其他主要的术后并发症有动眼神经麻痹、眼球运动障碍、眼睑下垂、瞳孔散大.手术并发症的发生与多种因素有关,术中操作技巧为主要因素,还与手术入路以及肿瘤的部位、性质、肿瘤累及的范围有关.  相似文献   

11.
12.
13.
目的评价经动脉入路栓塞前颅窝底硬脑膜动静脉瘘(DAVF)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回顾性分析7例经动脉入路栓塞的前颅窝底DAVF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Cognardm型1例,Ⅳ型6例。表现为颅内出血5例,眼部症状2例。均采用经筛动脉入路,以10%~15%液态栓塞剂NBCA栓塞2例,Onyx—18栓塞5例。对2例合并供血动脉血流相关胜动脉瘤者,均首先栓塞动脉瘤。结果7例中,经单支供血动脉栓塞即获完全栓塞者5例,其中2例用球囊辅助微导管超选技术;部分栓塞2例,分别在1周及1个月后造影,见瘘口再开放,再次进行多支供血动脉栓塞,直至瘘口基本不显影。1例因NBCA胶过度弥散发生对侧眼动脉阻塞,术后出现视力下降。7例均获临床随访(6~107个月),改良Rankin量表评分0~1级5例,2级1例,3级1例。4例获造影随访,均未见瘘口显影。结论经动脉入路栓塞前颅窝底DAVF安全有效。术中应严格控制栓塞剂返流及过度弥散,防止发生视网膜中央动脉栓塞等并发症。  相似文献   

14.
本文报道1例侵犯眶内、颅底的颞下窝棘球蚴病患者。在医护人员的密切配合下,经手术和抗棘球蚴病药物治疗,彻底清除了多发棘球绦虫子囊及内囊,患者病情显著好转,顺利出院。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经脑膜中动脉入路使用Onyx栓塞前颅窝底硬脑膜动静脉瘘(DAVF)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1月至2015年10月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神经外科经脑膜中动脉入路使用Onyx栓塞治疗的7例前颅窝底DAVF患者的临床及影像学资料。结果 7例经脑膜中动脉入路栓塞的前颅窝底DAVF患者,术后即刻造影显示均获得一次性完全栓塞,影像学达到完全治愈,瘘口及引流静脉全部消失。患者术中、术后均未出现血管痉挛及破裂出血或神经功能障碍等并发症。患者出院前临床症状均明显好转。术后3~12个月的随访造影显示,瘘口完全栓塞无复发,临床症状全部治愈。结论经脑膜中动脉入路使用Onyx栓塞前颅窝底DAVF是一种安全、有效和首选的治疗方法,具有治愈率高和并发症少的特点。  相似文献   

16.
Solitary fibrous tumor of the ischioanal fossa is a rare neoplasm. To our knowledge, this is the first report of a solitary fibrous tumor in the ischioanal fossa. The presentation and symptomatology are presented. The radiologic and pathologic features of the lesion are described. Excision is the recommended treatment.Reprints are not available.  相似文献   

17.
18.
目的通过阶段性观察大蒜素处理后Wistar大鼠诱癌模型中异常腺窝病灶(ACF)的发展情况,比较和评价大蒜素对肠道病变的预防作用。方法 80只Wistar大鼠给予二甲肼(DMH)皮下注射(20 mg/kg,每周1次,连续18周),分为大蒜素处理组和非处理组,每组分两批,分别于第8、16周处死,将美蓝染色后的大肠组织在实体镜下观察。结果 ACF均分布于中段及远端大肠(大部分位距盲肠50%~80%处),共发现肿瘤2个,均为高分化腺癌。大蒜素处理组ACF数目较非处理组明显减少,差异有显著性统计学意义。结论大蒜素可以明显减少Wistar鼠诱癌模型中异常腺窝病灶的数量,从而进一步证实其对结直肠癌的预防作用。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经静脉途径闭塞静脉窦治疗颅后窝硬脑膜动静脉瘘(DAVF)的治疗方法及疗效。方法对经全脑血管造影确诊的颅后窝DAVF的10例患者,先采用经动脉栓塞,而后对其中的4例行开颅直视下填塞静脉窦,对6例患者经静脉内弹簧圈填塞瘘口集中的横窦和乙状窦。结果①对10例患者技术操作均获成功,并于术后均行全脑血管造影复查,显示6例瘘口全部消失,4例瘘口消失〉80%,残余瘘口无明显向皮质静脉引流的趋势。②所有患者术后颅内杂音消失。4例开颅直视下填塞静脉窦的患者,在术后10d造影复查未见复发,门诊或电话随访2~24个月,亦未见复发;6例经静脉途径弹簧圈闭塞静脉窦患者中,1例在术后第6个月DAVF复发,表现为搏动性杂音,再次给予动脉栓塞后症状减轻。5例表现为视力下降,其中3例在术后6—12个月内视力有不同程度的恢复,2例患者的视力术后恢复不明显。7例视盘水肿的患者5例有恢复。3例术前患者脑脊液压力〉300mmH2O的患者,术后分别降至240、230、200mmH2O。结论颅后窝DAVF病情复杂,单纯动脉栓塞难以达到良好疗效;无论直视下填塞或经静脉途径闭塞患侧脑静脉窦,对复杂颅后窝DAVF均有肯定的疗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