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刘志勇 《当代医学》2014,(16):67-68
目的探讨糖尿病患者口腔颌面部多间隙感染治疗效果影响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河南省濮阳市第三人民医院2010~2012年诊断为口腔颌面部多间隙感染的病例158例,根据患者有无糖尿病分为2组,糖尿病组(n=55)和非糖尿病组(n=85),分别对其治疗效果的影响因素进行分析。结果牙源性感染是糖尿病患者口腔颌面部多间隙感染最常见的病因;CT检查结果显示,2组受累间隙数量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糖尿病患者口腔颌面部多间隙感染治疗效果影响因素较多,主要应注意牙源性感染。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糖尿病合并口腔颌面部感染的临床特点和治疗效果。方法 2000-2004年我科共诊治糖尿病合并口腔颌面部感染66例患者,对年龄、性别、感染类型及治疗方法等进行分析。结果 65例经治疗取得了满意效果,1例因水电解质平衡紊乱,酸中毒,血糖持续升高,感染扩散死亡。结论 糖尿病合并口腔颌面部感染远较单纯口腔颌面部感染复杂,妥善解决全身用药与局部治疗,降低血糖与控制感染,并把握时机清除病灶是治疗成功的关键。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糖尿病患者口腔颌面部间隙感染的临床特点与治疗。方法回顾性分析2002~2011年收治的39例糖尿病颌面部间隙感染患者感染部位、感染来源、实验室检查及转归。结果糖尿病患者颌面部间隙感染易累及多个间隙,感染来源主要为牙源性感染,细菌培养结果以肺炎克雷伯菌为主,39例患者均行切开引流后,给以足量有效抗菌药物等综合治疗,治愈出院。结论糖尿病患者口腔颌面部间隙感染好发于中老年人,临床症状严重,且易反复,宜早期、广泛行切开引流,综合治疗可以取得较好的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4.
目的在口腔颌面部肿瘤术后,分析影响切口感染的相关因素。方法在2017年2月至2019年2月,选取在我院进行口腔颌面部肿瘤术并出现切口感染情况的28例患者作为分析组对象,并选取同期开展口腔颌面部肿瘤术未出现切口感染情况的40例患者作为对照组对象,回顾性分析两组患者的各项情况,探究影响切口感染的相关因素。结果影响口腔颌面部肿瘤术后切口感染的相关因素有术中出血量、年龄、伴糖尿病等。结论在开展口腔颌面部肿瘤术后需要特别关注年龄较大、手术时间过长、术中出血量较大、伴糖尿病等具有切口感染相关因素的患者,采取措施预防切口感染,降低感染对患者病情恢复的影响。  相似文献   

5.
目的 分析颌面部间隙感染并存糖尿病患者的临床特征,指导颌面部间隙感染合并糖尿病患者的临床治疗.方法 选取2015年1月至2017年5月四川省人民医院颌面外科收治的83例颌面部间隙感染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根据是否并存糖尿病,分为糖尿病组(n=37)和非糖尿病组(n=46).对口腔颌面部间隙感染患者的性别、年龄、感染来源、受累间隙数目、实验室指标、并发症发生率、住院天数和治疗方案进行分析.结果 在口腔颌面部间隙感染患者中,糖尿病组患者年龄更大(P=0.006);牙源性感染为最常见的感染来源;糖尿病组患者感染更容易累及2个以上间隙(P=0.001),更容易发生并发症(P=0.013),住院时间更长(P=0.008),入院后使用更高级抗生素(P<0.001),两联用药的可能性更大(P<0.001).结论 口腔颌面部间隙感染并存糖尿病患者与未并存糖尿病患者的临床特征有着较大差异,应予以高度重视,严格控制血糖,及时切开引流,选择合适的抗生素治疗.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析口腔颌面部间隙感染伴糖尿病的临床特点。方法收集2012年1月~2014年6月我院口腔科收治的口腔颌面部间隙感染伴糖尿病患者和非糖尿病患者56例的临床资料作回顾性分析。结果两组患者主要感染病因为牙源性感染;观察组感染细菌主要为金黄色葡萄球菌,对照组主要为溶血性链球菌和半链球菌:两组患者感染后白细胞均升高,但观察组中性粒细胞升高明显;观察组切开引流数目、住院时间、并发症情况均高于对照组。结论糖尿病患者口腔颌面部间隙感染主要为牙源性感染且多为金黄色葡萄球菌引起的下颌下间隙感染,其感染较重,临床治疗效果不显著,出现并发症较多。  相似文献   

7.
糖尿病合并口腔颌面部重症间隙感染治疗体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陈飞 《中国医药导报》2008,5(16):155-155
目的:探讨糖尿病合并口腔颌面部重症间隙感染的临床表现及治疗和转归。方法:收集11例糖尿病合并重症颌面部感染患者,由内分泌科与口腔颌面外科联合诊治,给予切开引流、抗感染、控制血糖、全身营养、支持治疗,对其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和治疗结果进行分析总结。结果:经多学科联合治疗后,10例痊愈,1例好转。结论:对于糖尿病合并口腔颌面部重症间隙感染患者,采用全身加局部治疗方法,可取得很好的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口腔颌面部损伤患者手术致感染的因素,总结相关防控措施,为以后临床防治感染提供指导依据。方法:选取2012年1月至2016年1月期间该收治的120例口腔颌面部损伤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对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分析,探讨口腔颌面部损伤患者手术致感染的相关因素。结果:引起口腔颌面部损伤手术感染的相关因素包括患者的年龄、伤口异物状况、抗菌药物使用情况、手术时间、手术切口的类型及糖尿病史等,与患者的性别无关。结论:影响口腔颌面部损伤手术患者发生术后感染的因素较多,医护人员在手术中一定要注意规避风险,严格执行无菌操作和手术流程,减少患者的感染概率。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口腔颌面部损伤患者手术致感染的因素,总结相关防控措施,为以后临床防治感染提供指导依据。方法:选取2012年1月至2016年1月期间该收治的120例口腔颌面部损伤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对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分析,探讨口腔颌面部损伤患者手术致感染的相关因素。结果:引起口腔颌面部损伤手术感染的相关因素包括患者的年龄、伤口异物状况、抗菌药物使用情况、手术时间、手术切口的类型及糖尿病史等,与患者的性别无关。结论:影响口腔颌面部损伤手术患者发生术后感染的因素较多,医护人员在手术中一定要注意规避风险,严格执行无菌操作和手术流程,减少患者的感染概率。  相似文献   

10.
糖尿病患者容易患某些感染.而感染又可引起或加重糖尿病.单纯的颌面部间隙感染诊断和治疗并不困难,但对于糖尿病患者来说,如得不到及时的诊治,可能会导致严重的后果,甚至危及生命.本文就我科1998年12月至2003年12月收入院的糖尿病合并口腔颌面部蜂窝织炎的75例患者进行临床分析.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糖尿病合并口腔颌面部重症间隙感染的临床治疗对策。方法:将我院于2010年1月-2016年2月收治的26例糖尿病合并口腔颌面部重症间隙感染的患者纳入研究,所有患者均由口腔外科医生与内分泌科医生联合诊治,均给予切开引流、抗感染、血糖控制、全身营养和对症支持治疗,总结并分析所有患者的治疗结果。结果:本组26例患者经过口腔科与内分泌科医师的联合治疗,平均住院时间为(19.43±4.29)d,治愈率为100%。结论:对于糖尿病合并口腔颌面部重症间隙感染患者的治疗,应由内分泌科医生与口腔外科医生联合诊治,在采取切开引流的同时还应进行血糖控制、抗感染和对症支持治疗等全身加局部的治疗方法,这样才能取得令人满意的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12.
许桂坤  黄艳玲  龙洁 《西部医学》2022,34(4):615-619
口腔颌面部间隙感染是颌面外科的常见病和多发病,感染常累及颌面部多个潜在间隙,若感染不能有效控制,其会快速弥散到邻近组织器官引起严重并发症,如气道阻塞、纵隔炎及坏死性筋膜炎等,甚至出现患者休克或者死亡。随着社会老龄化程度加重,伴有糖尿病、高血压等系统性疾病的颌面部间隙感染发病率也不断升高。由于其发病急、进展迅速且多出现严重并发症,如何正确诊治该类疾病是口腔颌面外科医师需要应对的临床挑战。本文对影响口腔颌面部间隙感染发生发展的因素进行了回顾分析,同时对致病病原菌的分布、细菌的耐药情况以及当前对该类急症的治疗进展等方面进行了综述。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106例口腔颌面部间隙感染病原菌分布特点、耐药性情况及其危险因素。方法选择2019年1月至2021年12月本院收治的106例口腔颌面部间隙感染患者,采集感染部位分泌物进行病原菌培养、鉴定与药敏试验,分析其病原菌分布特点、耐药性情况。另选取106例非口腔颌面部间隙感染患者设为对照组,分析其感染的相关危险因素。结果106例感染患者中共分离出174株病原菌,其中革兰阳性菌87株,革兰阴性菌82株,真菌5株;主要革兰阴性菌中对左氧氟沙星、氨苄西林耐药率较高,均高于60.0%,对亚胺培南耐药率较低,均低于25.0%;主要革兰阳性菌中表皮葡萄球菌对青霉素、头孢噻肟耐药率较高,均高于75.0%;金黄色葡萄球菌对青霉素、氨苄西林耐药率较高,均高于85.0%;两者对亚胺培南耐药率偏低,均低于25.0%;多因素分析显示:年龄≥60岁、合并低蛋白血症、糖尿病是口腔颌面部间隙感染发生的高危因素(P<0.05)。结论口腔颌面部间隙感染病原菌以革兰阳性菌为主,不同病原菌耐药率存在一定的差异,且年龄≥60岁、合并低蛋白血症、合并糖尿病是其发生的高危因素。  相似文献   

14.
刘海湘 《大家健康》2016,(8):171-171
目的:对口腔颌面部间隙感染患者厌氧菌分布鉴定与药敏试验进行分析,根据临床的抗菌药体的选择进行分析。方法:以60例口腔颌面部间隙感染患者为研究对象,采取患者的口腔颌面部间隙感染部位的液体进行化验鉴定,并对药物敏感进行试验,诊断病因的类型以及厌氧菌的使用情况。结果:60例口腔颌面部间隙感染患者的液体全部分离细菌、厌氧菌混合感染为35例,厌氧菌感染为10例,单纯的感染为5例,单纯的需氧菌感染10例。结论:口腔颌面部间隙感染通常是需要压氧菌混合病原感染,其中厌氧菌的比例含量较高。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并分析重症口腔颌面部间隙感染合并糖尿病患者的治疗方法和效果。方法:选取本院收治的31例重症口腔颌面间隙感染合并糖尿病患者,对其治疗效果及实验室检查结果进行总结。结果:31例患者,治愈30例,1例死于心力衰竭。30例治愈的患者在治疗过程中,全部行脓肿扩大切开引流,6例行气管切开,3例伴发纵隔脓肿,1例发生脑梗死。结论:对于口腔颌面部间隙感染合并糖尿病患者的治疗,关键是早期识别,应采取血糖控制同时维持呼吸道通畅,及时切开引流,足量、有效使用敏感抗生素,积极控制全身基础性疾病等综合治疗措施,提高临床治愈率。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究口腔颌面部间隙感染病原菌的研究现状;方法选取2013年10月至2017年5月仍在我院进行治疗的120例病患作为研究对象进行研究,调查住院期间患者口腔颌面部间隙的感染率并通过对患者口腔颌面部间隙感染分泌物的鉴定分析病原学分布。结果在120例病患中发生口腔颌面部间隙感染13例,感染率为10.83%,共检出病原菌24株,其中霉氧菌13株,厌氧菌3株,兼氧菌8株,感染源主要来自于牙源性感染。在13例感染患者中牙源性感染10例,占76.9%,腺源性感染2例,占15.3%,其他原因感染1例占7.6%。结论影响口腔颌面部间隙感染的因素较多,在临床治疗上对病患的具体症状需采用合理的预防措施,积极预防口腔颌面部间隙感染的发生。  相似文献   

17.
口腔颌面部多间隙感染72例治疗体会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牛金城 《吉林医学》2010,31(19):3116-3117
目的:探讨口腔颌面部多间隙感染的治疗方法,以提高临床治愈率,提高对口腔颌面部感染的预防、诊断和治疗水平。方法:口腔颌面部多间隙感染患者72例,给予抗感染、切开引流、冲洗换药、全身营养支持治疗,对其病因、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和治疗结果等进行综合分析。结果:经积极治疗后,72例均痊愈。结论:明确病因,正确处理原发灶,提高机体抵抗力可以预防口腔颌面部感染。对口腔颌面部多间隙感染,采取积极抗感染与手术切开引流相结合,全身与局部兼顾的综合治疗方法,可取得较好的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18.
120例口腔颌面部间隙感染临床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①目的 探讨口腔颌面部感染的临床治疗方法 及疗效.②方法 对120例口腔颌面部感染患者,给予不同程度的抗感染、切开引流及营养支持等治疗,观察治疗前后患者临床症状改善、实验室检查结果 并对治疗效果进行分析.③结果 口腔颌面部感染以牙源性最为常见,其次分别为腺源性、外伤性、医源性.感染部位以颌下间隙感染、眶下间隙感染最为多见.④结论 对重症多间隙口腔颌面部感染患者,应采取积极抗感染与手术切开引流相结合.  相似文献   

19.
目的提高对口腔颌面部感染的预防、诊断和治疗水平。方法收集1997—2007年行切开引流的口腔颌面部间隙感染的住院患者36例,分析颌面部间隙感染的来源、感染与年龄的关系,并发症的发生原因与预防。结果感染以牙源性最常见,其次为腺源性,最少为血源性。感染部位以颌下间隙最多。本组35例痊愈,3例出现并发症,经抢救和治疗2例痊愈,1例死亡。结论口腔颌面部间隙感染以牙源性感染为主,并发症的发生主要与口腔颌面部的局部解剖特点、患者年龄和机体抵抗力以及原发灶的不正确处理有关。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口腔颌面部间隙感染的临床特点、预防和治疗方法。方法:收集267例颌面部间隙感染患者进行临床分析。结果:口腔颌面部间隙感染均为继发性,且以牙源性感染为主。结论:颌面部间隙感染若诊断及时,治疗得当,对缩短病程,防止感染扩散和恶化均有重要意义,绝大多数可在一周内治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