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探讨拔牙位点保存在种植体植入之前保存拔牙后的牙槽嵴和软组织、预防拔牙后的牙槽嵴吸收,并改善骨和软组织质量的效果。方法:29例前牙和前磨牙单颗牙位点,拔牙后即刻向拔牙窝内植入去蛋白牛骨基质,游离移植腭粘膜瓣覆盖并初期创口关闭。6个月之后植入种植体,4个月之后修复。测量骨的颊舌向厚度和高度变化,以及龈乳头的高度变化。结果:牙槽窝粘膜及骨愈合良好,成功完成最终种植修复。结论:位点保存技术可以成功实现拔牙窝骨愈合,减少因拔牙造成的骨缺损,有利于提高种植的成功率,降低GBR的必要性。  相似文献   

2.
目的:通过测量上颌第一、二磨牙间顴牙槽嵴颊侧骨皮质厚度及颊腭向最大骨厚度,探查微种植钉合适的植入位点及植入角度范围,为正畸治疗在顴牙槽嵴处安全植入微种植钉提供参考。方法:选取2010年11月~2011年11月来大连市口腔医院放射线科行锥形束CT扫描的40例成人患者,测量上颌第一、二磨牙间顴牙槽嵴处距牙槽嵴顶6、8、10mm三水平,各水平微种植钉长轴与真性水平面呈45°、60°、70°角时顴牙槽嵴颊侧骨皮质厚度及颊腭向最大骨厚度。结果:3个水平顴牙槽嵴颊侧骨皮质厚度均随着植入角度的增大而增厚。在所有颊侧骨皮质厚度测量项目中以距牙槽嵴顶6mm点微种植钉长轴与真性水平面呈70°角时最厚。在距牙槽嵴顶8、10mm水平,微种植钉长轴与真性水平面呈60°角时顴牙槽嵴颊腭向最大骨厚度均较厚。在距牙槽嵴顶8、10mm水平,3个角度的颊侧骨皮质厚度男性均大于女性。40例中有4例(占10%)上颌窦底与上颌第一、二磨牙牙根紧邻。左右对称指标相互比较无差异。结论:通过对测量数据的分析明确了上颌第一、二磨牙间顴牙槽嵴颊侧骨皮质厚度及颊腭向最大骨厚度,为正畸治疗安全植入微种植钉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3.
目的:分析即刻种植术后可能影响上颌牙槽嵴改建的因素。方法:共80例接受上颌即刻种植的患者,在上颌前牙及前磨牙区拔牙后即刻植入80枚种植体。检查并记录如下数据:1种植体表面距颊侧牙槽嵴外侧骨板的距离;2种植体颊侧水平骨缺损距离;3种植体颊侧垂直缺损距离。并于术后4个月行二期手术时复查上述数据。依据以下3个原则进行分析:颊侧牙槽骨厚度;缺牙位置;是否因牙周病拔牙。结果:当颊侧骨板较厚时,牙槽嵴吸收量较少。前磨牙区域牙槽嵴吸收量较少。结论:颊侧骨板的厚度及缺牙位置均有可能影响术后牙槽嵴的改建。在行即刻种植术时,临床医师必须密切关注种植体颊侧骨板的厚度,水平缺损的宽度等条件。  相似文献   

4.
目的 比较新鲜拔牙窝内植入不同深度种植体后软、硬组织的变化。方法 6只成年拉布拉多犬的双侧前磨牙拔除后,立即将24颗种植体以不同深度植入拔牙窝内。将Straumann®骨水平种植体按以下不同深度植入拔牙窝—颊侧牙槽嵴下2 mm,颊侧牙槽嵴下1 mm,与牙槽嵴齐平,以及颊侧牙槽嵴上方1 mm。愈合6个月后采集样本,获得未脱钙切片,进行组织学观察、测量,获得垂直骨吸收和生物学宽度。采用SPSS 19.0软件包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所有种植体均获得成功骨结合。骨吸收以种植体植入牙槽嵴下2 mm处最显著(P<0.05)。以不同深度植入时,生物学宽度无显著差别。结论 在新鲜拔牙窝内植入种植体时,不同植入深度对骨吸收有影响。当植入深度为骨下2 mm时,骨吸收最多。  相似文献   

5.
上颌前牙区牙槽嵴骨劈开增量同期种植术的临床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目的 :评价骨劈开增宽上颌前牙槽嵴 ,同期植入种植体的临床效果。方法 :15例患者 ,缺失上前牙1~4颗 ,有充足的牙槽嵴高度 (>13mm) ,但牙槽嵴骨厚度仅2~3mm ,采用骨劈开术 ,形成唇侧骨瓣。在唇侧骨瓣与腭侧骨板间植入3.4~4.5mm直径的Frialit-2种植体共25枚,骨板间隙充填Bio -Oss骨粉 ,覆盖Bio -Gide胶原膜或纯钛膜 ,无张力下缝合黏骨膜瓣。术后第10天和6个月时拍X线根尖周片观察种植体骨结合状况 ,并于术后6个月时行Ⅱ期手术 ,翻开软组织瓣 ,检查骨增量效果和种植体稳固性 ,测量牙槽嵴骨的宽度和拆除钛膜。结果 :1枚种植体术后1个月脱落 ,其余种植体稳固 ,且完全被骨质包埋 ,X线根尖周片证实种植体骨结合良好 ,牙槽嵴宽度增加达3~5mm ,平均增宽4.4mm。Ⅱ期手术时种植体成活率96 %。24枚种植体完成金属烤瓷修复 ,经2年的追踪观察,无一种植体松动或脱落。结论 :当前牙区牙槽嵴骨厚度2~3mm时 ,采用骨劈开术增宽牙槽嵴 ,使植种植体获得同期植入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6.
目的研究牙槽窝内保留颊侧部分牙根,对牙槽窝颊侧骨板高度及牙槽窝骨愈合速度的影响。 方法选择4只成年Beagle犬双侧下颌及第二、三、四前磨牙的远中根作为实验位点。采用平行对照随机分为以下3组:(1)血液充盈组:拔除前磨牙远中根,血液充盈后关闭创口;(2)Bio-Oss Collagen组:拔除前磨牙远中根,牙槽窝内植入Bio-Oss Collagen,牙槽窝表面覆盖Bio-Gide,严密关闭创口;(3)部分牙根+血液充盈组:去除前磨牙远中根牙冠及牙根的舌侧部分,保留颊侧部分牙根,血液充盈牙槽窝后关闭创口。术后12周拍摄Beagle犬下颌锥形束CT(CBCT),比较颊侧骨板高度变化以及牙槽窝内的成骨情况。采用SPSS 21.0统计软件对颊侧骨板高度吸收量进行秩和检验,检验水准α = 0.05。 结果术后12周,血液充盈组颊侧骨板高度降低(1.63 ± 0.67)mm,Bio-Oss Collagen组颊侧骨板高度降低(0.77 ± 0.58)mm,部分牙根+血液充盈组颊侧骨板高度降低(0.06 ± 0.10)mm。Bio-Oss Collagen组牙槽窝颊侧骨板吸收量小于血液充盈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Z=-2.205,P = 0.027),部分牙根+血液充盈组颊侧骨板吸收量小于血液充盈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Z=-3.361,P= 0.001),部分牙根+血液充盈组颊侧骨板吸收量小于Bio-Oss Collagen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Z=-2.260,P= 0.024)。术后12周血液充盈组牙槽窝中间区域显示低密影,Bio-Oss Collagen组牙槽窝高密影,形态与牙根轮廓相似,部分牙根+血液充盈组可见较多地松质骨影像。 结论牙槽窝内保留颊侧部分牙根,相比牙槽窝内植入Bio-Oss Collagen,能更好地保存颊侧骨板高度。保留颊侧部分牙根具有促进牙槽窝内骨生成,加快牙槽窝骨愈合速度的作用。  相似文献   

7.
目的 评价牙槽骨劈开技术在口腔种植中应用的临床效果。方法 对116例缺牙区牙槽嵴高度大于12 mm,颊舌向厚度在3~5 mm之间的牙列缺损患者,行牙槽嵴劈开同期植入种植体治疗。共植入ITI种植体147枚,Replace种植体52枚。根据骨劈开术后间隙及唇颊侧骨壁厚度等不同情况选择植入或不植入自体骨、人工骨粉等修复手段。术后6月种植修复,定期随诊。结果 种植区软组织愈合好,无红肿,颊舌向牙槽骨较种植前明显增宽。术后除1颗种植体失败取出外,其余种植体稳固,种植修复体能正常使用。复诊时X线检查骨吸收≤1 mm。结论 骨劈开术使牙槽骨宽度在3~5 mm的病例有了一期种植的可能,是一种简单有效的增宽牙槽骨的方法。  相似文献   

8.
目的:了解拔牙窝残存炎性组织对拔牙后骨重建过程的影响。方法:健康成年SD大鼠56只,6只用于牙齿折裂炎症感染模型建立的预实验,X线片及病理确定8周为根周存在囊肿或肉芽肿炎症感染的时间点。50只大鼠建立下颌左右第一磨牙根周感染模型,8周后根据X线根尖片取36只根尖部炎症明显的大鼠,根据自身对照原则,左侧实验组牙齿拔除后不刮治,右侧对照组刮除感染组织。术后4周、8周、12周分别进行游标卡尺测量、X线影像学检查和组织学检查,评价拔牙后左右侧牙槽骨骨重建是否有差异。结果:术后4周、8周、12周两组牙槽嵴颊舌侧高度差存在差异,实验组颊舌侧高度差值较大,术后4周、8周实验组新骨形成明显少于对照组。结论:炎症组织使拔牙后颊侧牙槽嵴高度明显下降,拔牙窝的前期修复速度减慢。  相似文献   

9.
本研究纳入16位患者的20个拔牙窝。10个牙槽窝(BPP.实验组)实行颊侧骨板保存术.这项技术是在拔牙窝的颊侧骨板上放置骨移植材料.对照组的10个拔牙窝不予处理。在研究模型上测量牙槽窝中点处颊舌厚度在术前及术后的差异。病例组(平均值0.85±O.75mm)和对照组(平均值0.9±0.65mm.P〈0.5)相比较有显著性差异。临床上.相对于对照组.拔牙后在颊侧骨板外放置骨移植物可以保持或者扩增软组织外形。  相似文献   

10.
目的研究开放式牙槽嵴保存术对磨牙拔除位点的影响。方法选择2017年7月~2018年6月于我院口腔科就诊的因牙周疾病需拔除磨牙的患者,按照给予牙槽嵴保存方法不同分为联合组6例、单纯骨移植组7例及对照组7例。联合组给予去蛋白牛骨基质Bio-Oss骨粉与双层可吸收天然胶原蛋白膜(Bio-Gide)保存牙槽嵴,单纯骨移植组仅给予Bio-Oss骨粉,对照组自然愈合。采用CBCT扫描对术前、术后6个月牙槽嵴根方1mm、3mm、5mm处水平牙槽嵴宽度,颊侧、舌侧区垂直牙槽嵴高度。结果术后6个月联合组△W5明显高于单纯骨移植组(P<0.05);术后6个月联合组△W1、△W3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采用Bio-Oss骨粉与双层Bio-Gide进行牙槽嵴保存可有效减少牙槽嵴宽度及高度的吸收程度,利于后续种植修复术的进行。  相似文献   

11.
目的:本研究的目的是评估一种改良外科技术1年后的有效性及术后组织的稳定性。这种手术是在增量的下颌骨中植入种植体并对其周围角化龈进行扩增。材料和方法:结合牙槽嵴增量术,在下颌骨中植入种植体,通过游离龈移植术{FGGs)扩展不足的颊侧角化龈(BKT).局部角化龈(KLG)转至向舌侧方向。第一组,种植体植入与牙槽嵴增高术同时进行.游离龈移植术是在二期暴露种植体时进行。第二组.先行牙槽嵴增量术,在种植体植入时同期完成FGGs。KLG和FGG以及BKT和LKT(舌侧角化龈)宽度测量在软组织移植以后4周、3个月、1年后进行。结果:70个种植体(第一组46个,第二组24个)被植入29名患者,其平均年龄54.4岁。KLG的术前平均宽度为2.90mm(第一组是3.00mm,第二组是2.75mm).FGG的平均宽度第一组为460mm,第二组为470mm。第一组BKT的平均宽度在1年后为3.70mm。相比之下,二号组BKT在1年以后的平均宽度为330mm。全部结果显示在1年后BKT的长度为3.50mm。LKT术后1年时在第一组(0.35mm)的萎缩量明显多于第二组(005mm)。结论:采用与牙槽嵴增量术相结合的本改良外科手术可以使种植体周扩增的角化龈在1年保持稳定。  相似文献   

12.
目的评价微创骨劈开技术应用于上前牙区窄牙槽嵴种植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96例上前牙单颗缺失的患者,经口腔CBCT测量患者牙槽嵴顶骨宽度为3~4mm,骨高度在10mm以上,基骨明显宽于牙槽嵴。采用微创骨劈开技术植入96枚型号为3510的意大利B&B种植体。所有植体均于术后12周行二期手术、之后4周行上部修复。分别在修复完成后当日、6个月、1年、2年拍摄口腔CBCT,测量种植体颈部边缘骨吸收量。结果修复完成两年内所有CBCT结果显示种植体周围无明显低密度影,唇侧骨板厚度无明显变化,垂直骨吸收0.8±0.21mm。结论在上前牙区窄牙槽嵴的种植时,应用微创骨劈开技术临床效果显著。  相似文献   

13.
目的通过锥形束CT(CBCT)测量成年人与青少年的颧牙槽嵴区域骨密质厚度,评价两者的差异,为临床中微种植支抗钉在颧牙槽嵴的应用提供参考。方法采集30例患者口腔颌面部CBCT扫描数据,其中成年人、青少年各15例。分别测量颧牙槽嵴区域颊侧不同层面基准线(上颌第一磨牙近中颊尖顶所在水平线)上方13、15、17mm处骨密质厚度,并对测量数据进行统计源分析。结果成年人颧牙槽嵴区域骨密质厚度为(1.91±0.54)~(2.62±0.74)mm。在3个测量高度上,上颌第一、二磨牙间骨密质最厚,第一磨牙近颊根上方骨密质最薄。青少年颧牙槽嵴区域骨密质厚度为(1.30±0.51)~(3.08±1.01)mm。在不同测量高度上,上颌第二前磨牙与第一磨牙间骨密质最厚,最薄处则位于第二磨牙近颊根上方或第一磨牙远颊根上方。结论就骨密质厚度而言,成年人颧牙槽嵴区域微种植支抗钉的最佳植入点位于上颌第一、二磨牙间,青少年颧牙槽嵴区域微种植支抗钉的最佳植入点位于上颌第二前磨牙与第一磨牙间。成年人与青少年颧牙槽嵴区域各位点骨密质厚度均可为微种植支抗钉的稳定性提供了保障。  相似文献   

14.
目的评价在下颌后牙区窄牙槽嵴应用微创骨劈开技术种植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56例种植牙患者,经CBCT测量患者下颌后牙区牙槽嵴顶骨宽度为3.5~4.5mm,可用骨高度在12mm以上,基骨明显宽于牙槽嵴。采用微创骨劈开技术植入意大利B&B型号为4510的种植体117枚。所有植体均于术后12周行二期手术、16周行上部冠修复。分别在修复完成后当日、6个月、1年、2年拍摄种植区CBCT,测量种植体颈部骨宽度和骨高度,采用SPSS22.0统计软件对数据进行分析。结果观察期内种植成功率100%;修复完成后两年内CBCT数据结果显示,颊侧骨板厚度无明显变化(P>0.05)、修复后半年垂直骨吸收与修复后1年、2年均有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微创骨劈开技术是下颌后牙区牙槽嵴顶骨宽度为3.5~4.5mm连续多颗牙种植效果显著的方法,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5.
目的 评价上颌前牙区牙槽骨水平宽度不足的种植牙患者应用骨劈开技术增宽牙槽嵴的临床效果。方法 选择19例上前牙缺失患者,有充足的牙槽嵴高度(≥12 mm),但牙槽嵴骨宽度仅3~5 mm,行骨劈开术同期植入种植体治疗。共植入种植体29枚,其中ITI种植体21枚,Replace种植体8枚。根据骨劈开术后间隙及唇侧骨壁厚度等不同情况选择植入或不植入人工骨粉修复手段,术后6个月暴露种植体,完成上部修复,定期随诊。结果 术后无明显并发症发生,修复完成后经过6~24个月追踪观察,种植体行使功能良好,无松动或脱落。结论 当上颌前牙区牙槽嵴宽度为3~5 mm时,通过使用骨劈开术来增加牙槽嵴的宽度,是一种使种植体能够获得同期植入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16.
目的 利用锥体束CT(cone beam computed tomography,CBCT)分析上颌第二前磨牙与第一磨牙以及下颌第二磨牙近中颊根侧植入的微种植体周围组织结构。方法 收集34名患者的CBCT数据。上颌测量不同植入角度的颧牙槽嵴厚度及种植体与上颌平面间的距离;下颌测量不同植入高度牙槽骨各部位的最小植入角度以及颊侧骨厚度。结果 ①上颌距离平面13~17 mm植入微种植体,植入角度为40°~75°,上颌颧牙槽嵴厚度为(4.7±0.3)mm~(8.1±0.1)mm。②在下颌不同的植入点中,距离平面11 mm时植入角度应大于82°,距离平面16 mm时,植入角度应大于51°;距离平面11 mm第二磨牙颊侧牙槽骨厚度最小,距离平面16 mm时最大。③不同植入点中,以距离平面16 mm植入时至下颌神经管上缘的平均距离最小,为(9.0±1.6)mm。结纶 ①为保证上颌颧牙槽嵴骨厚度至少6 mm且不触及上颌窦底壁,理想的植入位置为距离上颌平面13~16 mm,植入角度55°~75°。②在第二磨牙近中根颊侧植入微种植体时,建议植入点与平面距离大于12 mm,植入最小角度依不同植入点而异  相似文献   

17.
目的:观察牵张后犬下颌牙槽嵴高度的动态变化,探讨钛镍记忆合金牵张器结合脱细胞真皮基质(acellular dermal matrix,ADM)增高牙槽嵴后对牙槽嵴增高高度的影响。方法:健康成年雄性杂种犬12只牙槽嵴萎缩模型建成后,一侧行牵张手术,放入ADM及两个直径1.0mm、复形温度为33℃的"S"形牵张器;另一侧为对照侧,仅放入同样牵张器行牵张术,不放入ADM。术后1周、1个月、3个月拍摄X线片并分别测量下颌两侧牙槽嵴高度。结果:术后即刻实验侧和对照侧牙槽嵴增高高度无显著统计学差异。术后1、3个月对照侧牙槽嵴增高高度均高于实验侧。结论:ADM作为屏障膜,减缓牵张速度,延长牵张时间,在镍钛记忆合金牵张成骨过程中,是一种理想的引导骨组织再生(GBR)引导膜。  相似文献   

18.
目的 通过锥形束CT影像数据测量下颌第二磨牙处下颌神经管位置,分析跨下牙槽神经种植术的理论植入范围,为临床上使用该方法解决下颌后牙区种植骨量不足问题提供理论依据。方法 选取80例下颌第二磨牙缺失且缺牙区垂直骨高度<9 mm的患者CBCT图像,测量该处下颌神经管到颊侧骨皮质、舌侧骨皮质、牙槽嵴顶距离,并模拟跨下牙槽神经种植,测量种植体颊舌向倾斜的角度范围。结果 下颌第二磨牙处下颌神经管到颊侧骨皮质、舌侧骨皮质、牙槽嵴顶的距离分别是(6.913±1.222)、(2.859±0.891)、(7.991±0.783)mm,下颌神经管到颊侧骨皮质距离明显大于到舌侧骨皮质距离。75%的患者可行跨下牙槽神经种植术,模拟植入种植体颊舌向倾斜最小角度为19.360°±7.086°,最大角度为39.462°±6.924°。结论 下颌第二磨牙处下颌神经管明显偏向舌侧,保障了颊侧足够的骨量,多数下颌第二磨牙处无法垂直植入短种植体的患者仍可通过跨下牙槽神经种植术植入常规长度种植体。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讨位点保存术对上颌单颗前牙拔除后邻面牙槽嵴高度早期变化的影响,为种植修复龈乳头美学效果提供参考依据。方法 选择需拔除上颌单颗前牙的30例患者为研究对象,将其随机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每组15例。试验组在拔牙同时进行位点保存术(牙槽窝内植入 Bio-Oss骨粉,表面游离龈移植缝合固定),对照组拔牙后未行其他处理。术后7 d及术后6个月,佩戴个性化数字化放射导板行锥形束CT检查,测量2组近远中邻面牙槽嵴及唇侧中央牙槽嵴高度的变化。结果 试验组近中、远中邻面及唇侧中点的牙槽嵴吸收高度分别为(0.358±0.151)mm、(0.322±0.180)mm、(0.826±0.307)mm,对照组近远中邻面及唇侧中点的牙槽嵴吸收高度分别为(0.653±0.260)mm、(0.667±0.274)mm、(1.510±0.625) mm。统计分析表明,试验组的牙槽嵴吸收高度小于对照组(P<0.05),近中、远中邻面牙槽嵴的吸收高度均小于唇侧(P<0.05)。结论 位点保存术可以减少牙拔除后牙槽嵴高度的吸收,提高种植修复龈乳头美学效果。  相似文献   

20.
目的 探讨位点保存术对上颌单颗前牙拔除后邻面牙槽嵴高度早期变化的影响,为种植修复龈乳头美学效果提供参考依据。方法 选择需拔除上颌单颗前牙的30例患者为研究对象,将其随机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每组15例。试验组在拔牙同时进行位点保存术(牙槽窝内植入 Bio-Oss骨粉,表面游离龈移植缝合固定),对照组拔牙后未行其他处理。术后7 d及术后6个月,佩戴个性化数字化放射导板行锥形束CT检查,测量2组近远中邻面牙槽嵴及唇侧中央牙槽嵴高度的变化。结果 试验组近中、远中邻面及唇侧中点的牙槽嵴吸收高度分别为(0.358±0.151)mm、(0.322±0.180)mm、(0.826±0.307)mm,对照组近远中邻面及唇侧中点的牙槽嵴吸收高度分别为(0.653±0.260)mm、(0.667±0.274)mm、(1.510±0.625) mm。统计分析表明,试验组的牙槽嵴吸收高度小于对照组(P<0.05),近中、远中邻面牙槽嵴的吸收高度均小于唇侧(P<0.05)。结论 位点保存术可以减少牙拔除后牙槽嵴高度的吸收,提高种植修复龈乳头美学效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