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目的探讨责任包干制整体护理模式联合临床护理路径在优质护理服务示范病房实践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150名护士进行自身前后对照,比较实施责任包干制整体护理模式联合临床护理路径前后护士专业成就感、考试成绩、护理质量、护理投诉、护理缺陷及患者满意度。结果实施责任包干制整体护理联合临床护理路径工作模式后,150名责任包干护士专业成就感分数由(6.91±1.79)分提高至(11.92±2.39)分,理论考试成绩由(89.04±8.34)分提高至(95.17±5.45)分,技术操作成绩由(86.03±11.01)分提高至(94.25±12.15)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分别为10.41,6.33,6.89;P〈0.05);1年中护理投诉由0.22%降低到0.09%,护理缺陷由0.43%降低到0.25%,患者满意度由92.31%上升至98.25%,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x2分别为28.871,1.190,17.419;P〈0.05);实施后护理质量中基础护理、病房管理、护理文书、消毒隔离4方面得分均较实施前提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责任包干制整体护理联合临床护理路径应用于优质护理服务示范病房,激发了护士的工作热情,提高了护理工作质量,提高了患者满意度,降低了护理投诉及护理缺陷,促进了优质护理的落实。  相似文献   

2.
目的:采用工作抽样法( working sample )对优质护理不断深化下的临床工作实践模式的改变进行效果评价。方法2012年1-12月采用工作抽样法,随机抽取不同时间段,由专人对内外科责任护士的工作模式进行记录,评价随着优质护理逐渐深化所带来的效果差异。结果责任制优质护理开展1年来,护士工作模式发生了改变,下半年直接护理人数比率(50.39±4.61)%,较上半年的(40.21±5.62)%升高;间接护理、后勤支持、私人业务的护理人数比率分别为(32.11±3.63)%,(2.57±1.40)%,(0.65±0.77)%,较上半年的(41.18±3.97)%,(6.28±1.26)%,(2.29±0.91)%降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t值分别为-11.923,14.335,16.755,11.696;P<0.05)。结论将工作抽样法运用于优质护理效果的监测和评价,有助于不断改进工作流程和方法,合理安排人力资源,从而将优质护理推进深化。  相似文献   

3.
弹性固定配对排班模式对优质护理服务质量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一种能体现高效、全程、无缝隙的护理排班模式,提高优质护理服务质量。方法在科室现有人力资源的基础上改变护士人力结构,实施责任班相对固定,大小夜班双班制,并将值班护士分为临床组和后勤组进行模块管理。结果与传统排班模式比较,护士交接班次数由5次降为3次;交班时间由(146.4±2.38)min降为(81.0±4.53)min,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816,P〈0.05),意外拔管发生率由25.59%降为9.6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4.06,P〈0.05)。患者对新排班模式的认同率100%,责任护士知晓率100%,患者满意度从93.5%提高到98%。再人院患者认为比以前排班模式好的达100%,医生对护理服务满意率100%,对抢救配合的满意率达100%。结论弹性固定配对排班模式可改善由于护理人员缺编及结构不合理对护理工作质量造成的影响,提高患者的满意度,是一种能体现高效、全程、无缝隙的优质护理服务的排班模式.值得在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护理配套支持系统的建设对优质护理服务工程中的应用效果。方法护理部组织协调,成立静脉配置中心、中央运输中心,食堂及环境保洁实行社会化管理,职能部门工作前移服务临床,减轻护士人力资源压力,落实非护理专业项目的减负工作。比较配套支持系统建设实施前后护理时间、护理质量及患者满意度。结果配套支持系统建设实施后护士为患者的直接护理时间由实施前的(2.97±0.40)h增加到(3.86±0.50)h,输液配制时间由(5.03±0.40)h减少至(3.46±0.12)h,护理质量平均得分由(96.11±0.70)分提高到(99.38±0.53)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分别为13.9138,13.9137,10.44;P〈0.01);患者满意度由95.13%提高到99.7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15.03,P〈0.01)。结论配套支持系统有助于缓解护士压力,提高护理质量,使护士直接护理患者时间增加,患者满意度提高。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医护一体化责任制整体护理合作模式对护士床边综合护理能力的影响,使医生、护士、患者更加满意。方法制定出从入院时、住院期间、出院时一整套的医护一体化合作责任制护理模式,采用调查表,对医护人员对医护合作态度得分、床边综合能力考核结果、患者满意度、医生满意度和护士满意度进行问卷调查,同时采集护理质量及不良事件等数据,与实施医护一体化合作责任制护理模式前的调查结果进行比较。结果实施医护一体化合作责任制护理模式前,护士满意度、医生满意度及患者满意度分别为(4.06±0.39),(4.18±0.41),(4.03±0.36)分,实施后分别为(4.42±0.41),(4.38±0.26),(4.36±0.38)分,较实施前明显提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值分别为7.5895,7.0062,3.5418;P<0.01)。床边综合能力明显提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1);临床效果评分在病情掌握、并发症预防、理论知识、专业护理能力方面实施后分别为(4.81±0.31),(3.59±0.24),(3.92±0.44),(3.91±0.40)分,较实施前的(3.04±0.55),(2.91±0.31),(3.29±0.26),(3.67±0.47)分明显提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值分别为30.711,19.000,13.503,4.260;P<0.01)。结论实施医护一体化合作责任制护理模式,能有效提高护理质量及护士的专业护理能力,降低不良事件的发生率,充分发挥护士的优势,有效地促进医护合作,达到患者满意的目的。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护士培训模式的转变对提高医院优质护理内涵质量的影响。方法将60名护士分为两组(观察组、对照组),对照组护士接受院内常规护理培训模式培训,观察组护士采用转变的护理培训模式进行培训。对两组护士在培训前后从护理工作的模式、服务流程、文书书写以及护士绩效考核等方面对优质护理工作质量的改善情况进行对比。结果观察组护士在对患者进行优质护理的过程中,主动性显著增强,能主动巡视患者,观察组患者平均满意度为(95.15±5.12)分,明显高于对照组的(87.23±5.03)分,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护理人员满意度为(3.25±0.55)分,观察组的护理人员满意度上升为(4.01±0.47)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护士培训模式的转变能提高护士在对患者进行护理时的工作效率及质量,能明显增进医患沟通,提高患者满意度,值得在护士的培训中进一步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肿瘤内科开展以患者需求为导向的优质护理服务活动的做法与成效。方法围绕患者需求进行护理服务创新,定期开展护理质量检查和住院患者服务满意度调查。结果肿瘤内科开展优质护理服务前患者满意度81.54%,开展后达到98.46%,两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18.24,P〈1.01),5项护理质量指标分值均有提高,基础护理由(91.23±3.72)分提高至(97.56±2.13)分,两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0.372,P〈0.01)。结论以患者需求为导向的优质护理服务模式是深化整体护理内涵,持续护理质量改进的有效新型护理管理模式。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优质护理服务示范工程对医患关系的影响。方法采用回顾性研究比较实行优质护理服务示范工程前后护士临床工作水平、病区陪护率、患者对医护的满意度和医生对护理工作的满意度。结果实行优质护理服务示范工程后护士的护理水平得到提高,与实施前比较,病区陪护率从100.0%降低到70.0%,患者满意度从92.0%升高到99.0%,医生满意度从96.O%升高到100.0%,护理质控缺陷率从25.o%降低到12.0%,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0分别为1116.3,180.3,2.8,5.6;P均〈0.05)。结论优质护理服务示范工程可以改善医患关系。  相似文献   

9.
刘林 《中华现代护理杂志》2012,18(14):1638-1640
目的通过对厦门市某三级甲等综合医院外科优质护理服务病房护士对自身工作满意度现状的调查与分析,了解外科优质护理服务病房护士的工作满意度及其影响因素。方法采用分层抽样方法,选取厦门市某三级甲等综合医院100名外科优质护理服务病房的护士进行问卷调查。结果外科优质护理服务病房护士对工作的总体满意度得分为(2.76±0.43)分。护士工作满意度得分由高到低依次排序为:互动合作(3.00±0.56)分、职业地位(2.88±0.54)分、自主性(2.80±0.62)分、工作任务(2.65±0.58)分、组织决策(2.61±0.48)分、收入(2.43±0.43)分。不同年龄、工作年限、学历、职称、婚姻状况的护士,其工作满意度得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19〈0.01)。结论医院外科优质护理服务病房护士工作满意度处于中等,护士的收入、组织决策及工作任务满意度偏低。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实行APN连续排班模式对院内开展优质护理服务的影响。方法选取2010年4—10月的排班模式为对照组,2010年10月至2011年4月排班模式为观察组,对照组采用传统护理排班模式,观察组采用APN排班模式,比较两组每月护理工作质量、患者满意度、护士身心健康状况。结果实验组患者满意度为95.0%,高于对照组的75.0%,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Х^2=37.77,P〈0.05);每月护理工作质量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PN连续排班模式下的护士身心健康状况均高于传统排班模式,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采用APN排班模式能明显提高医院护理工作质量、患者满意度、护士身心健康状况,有利于优质护理服务示范工程的开展。  相似文献   

11.
目的 观察自然分娩临床护理路径提高产科健康教育的效果,以规范护理人员的健康教育行为.方法 将160例自然分娩产妇按随机数字表法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80例.对照组产妇接受常规护理及健康教育方法;观察组产妇由责任护士按照自然分娩临床路径护士版和患者版表格上的时间和内容进行健康宣教.两组宣教完毕均进行效果评价,按照产妇掌握程度将结果记录在与路径内容一致的健康宣教评价表上.比较两组产妇在平均住院日、住院费用、相关知识掌握度、产妇对护理工作满意度方面的差异.结果 观察组和对照组产妇平均住院日分别为(3.24±1.22)d,(6.32±1.23)d;两组平均住院费用分别为(1 451.03±75.05)元,(1 931.76±134.70)元;相关知识掌握度分别为(97.26±1.23)%,(90.46±2.52)%;产妇对护理工作满意度分别为(97.68±1.94)%,(88.56±2.17)%;两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 =2.514,P <0.05;t值分别为8.074,3.759,5.427;P <0.01).结论 应用自然分娩临床护理路径实施健康教育可以调动护士的工作主动性,促进产妇的主动参与意识,提高母乳喂养成功率和护理满意度,明显提高健康教育效果及优质护理服务质量.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临床护理路径在肠造口术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择肠造口术患者36例,将其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18例,观察组患者采用肠造口术临床护理路径进行连续而完整的护理,对照组患者接受常规护理,比较两组患者在造口并发症、平均住院日数、平均住院费用以及患者满意度的差异。结果观察组与对照组患者的造口并发症分别为0和27.77%、平均住院日数分别为(16.12±5.46)d和(21.18±4.88)d、平均住院费用分别为(20325.68±5676.47)元和(22348.18±4479.90)元,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4.5878,t分别为-2.88,-3.372,P〈0.05),观察组患者满意度94.44%明显高于对照组55.5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7.2517,P〈0.05)。结论临床护理路径的实施可以减少肠造口术患者造口并发症的发生,减少患者的痛苦,缩短住院日数和住院费用,减轻患者的经济负担,提高患者对护理质量的满意度。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PBL教学模式在EICU护理查房中的应用及效果,提高护士综合素质。方法选取EICU护士32名为研究对象,2010年采用PBL护理查房模式为实验组,2009年采用传统查房模式为对照组,比较两组终期考核、科研成绩以及满意度调查。结果实验组理论成绩(91.00±1.89)分与技能操作成绩(93.03±3.19)分均高于对照组的(86.99±6.95)分和(89.03±4.98)分,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分别为3.167,3.569;P〈0.05);实验组发表论文(9篇)高于对照组(2篇);实验组护士对查房方式满意度(93.75%)高于对照组(71.88%),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x^2=5.379,P〈0.05);实验组患者对护士的满意度(95.83%)高于对照组(88.33%),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x^2=4.630,P〈0.05)。结论与传统的护理查房模式相比,PBL查房模式更能提高护理查房的效果,提高护士的综合素质和护理质量,使护患关系更和谐。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简便易行、可操作性强的老年病房内科住院患者心理护理临床路径,提高责任护士心理护理胜任力。方法将60例老年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30例接受常规心理护理服务,观察组30例按照心理护理路径提供心理护理服务。比较2组患者对责任护士提供的心理护理服务满意程度和临床路径对责任护士心理护理胜任力的影响。结果观察组患者在护士情绪关注(96.67%)、心理护理内容(86.67%)、放松技巧的掌握(93.33%)、心理支持的感受(100%)及心理护理满意度(96.67%)方面较对照组(分别为63.33%、36.67%、6%、36.67%和80%)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值分别为10.42,15.86,45.06,27.80,4.04,P〈0.05或P〈0.01)。责任护士实施路径护理后,健康教育(94.00±0.42)分、评估干预(87.61±7.09)分、沟通合作(98.40±0.69)分,较实施前(92.80±0.49)分、(61.3.0±9.50)分、(93.70±1.24)分,有显著提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值分别为11.76,14.04,20.95,P〈0.01)。结论心理护理临床路径有利于提高护士的护理胜任力,有利于引导和规范老年病房开展心理护理服务。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全面、科学、有效的护士长管理考评方法。方法建立护士长绩效考核机制,并应用于护士长管理考评中,对实施前后护理质量评分及医护人员对护士长工作满意度及护士长对护理部管理方法的认可度进行比较。结果实施护士长绩效考核后护理质量得分:护士长管理(97.43±2.41)分,各班工作质量(96.39±4.51)分,护理文件书写(97.75±4.25)分,基础护理(96.11±1.96)分,三基考核(95.12±4.29)分,明显高于实施前(90.03±1.23)分,(89.26±2.19)分,(90.10±3.37)分,(90.94±2.54)分,(89.25±5.48)分,两者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分别为12.63,10.12,12.72,12.23,10.06;P〈0.05);实施前后住院患者满意度分别为91.19%和98.04%,两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6.02,P〈0.05);实施后医护人员对护士长工作满意度及护士长对护理部管理方法的认可度也分别提升(x。分别为6.78,6.46,P均〈0.05)。结论科学的护士长绩效考核方案有利于提升护士长的综合管理能力,确保护理质量与安全,增强医院的组织核心竞争力。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医护同步责任管理模式的临床应用。方法将病房责任护士分层组合并纳入医疗组与医生同步共同对患者实施医疗护理的医护同步责任管理模式(管理后),与传统责任管理模式(管理前)比较患者对护理工作满意度、护士对自身工作满意度及护理质量。结果管理前患者对护理工作满意度平均(90.18±3.05)分,管理后平均(97.24±2.78)分,管理后高于管理前(t=5.274,P〈0.01);管理前护士对自身工作满意度平均(88.36±4.11)分,管理后平均(96.91±3.53)分,管理后高于管理前(t=12.420,P〈0.01)。护理质量各项指标消毒隔离管理、规范化服务、护理文件书写、基础护理、分级护理、病区规范化管理、健康教育知晓率管理后均比管理前明显提高,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t值分别为6.528,4.773,4.569,5.031,4.983,6.249,7.667;P值均〈0.01)。结论医护同步责任管理模式可提升患者对护理工作的满意度,提高护士的工作满意度,调动护理人员工作积极性和主动性,提高工作效率,提升护理质量。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优化护理流程对患者满意度以及护理质量的影响。方法确立3个科室为试点科室,调整核心工作流程,优化护理流程,优化人力资源配备,优化医嘱处理流程,简化文书书写流程等,把护士更多的时间还给患者。结果优化护理流程实施前间接护理时间为(588.20±21.91)min,实施后间接护理时间为(92.02±1.29)min,实施前后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70.20,P=0.000);护士直接护理时间从(3704.38±71.47)min增加到(4128.81±54.82)min,实施前后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3.77,P=0.000);实施前患者满意度总体评价为85.1%,实施后为96.6%,实施前后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6.88,P〈0.05)。结论优化护理流程可有效提高护理质量及患者满意度。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护护独立交接班模式在护理早晚交接班中的应用,以促进护理服务质量的持续改进。方法在传统交接班和床旁交接班的基础上,增加对病房每位患者较为详细的护士与护士之间的独立交接班,比较实施前后护理人员对患者病情掌握的情况、患者对护理人员工作满意度、医护人员的认可程度、护理差错事故发生情况及交接班所需时间。结果实施护护独立交接班模式后,护理人员对患者病情掌握程度及患者对护理人员工作的满意度分别为(8.65±0.59),(96.15±3.31)分,均高于实施前的(6.30±1.30),(90.40±5.82)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分别为-7.19,-5.20;P〈0.01);实施后医生和护理人员对护护独立交接班模式的认可程度分别为91.67%,90.00%,均高于实施前的41.67%,45.00%,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分别为6.75,9.23;P〈0.05);实施前后所需交接班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混合交接班模式基础上加入护护独立交接班模式,可提高护理服务质量。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职业病护理评估方法与模式的研究设计和应用价值。方法构建职业病护理评估方法与标准,分病种进行设计,编制护理量化评估表。将2010年1月至2012年3月深圳市5种常见职业病(职业性三氯乙烯药疹样皮炎、职业性慢性正己烷中毒、职业性慢性苯中毒、职业性慢性铅中毒、肺尘埃沉着病)234名患者采用随机区组法分为对照组107例和观察组127例。对照组采用常规的评估方法(统一的职业病科首次护理评估单)及护理,观察组采用新设计的护理评估方法(入院时采用各病种的首次护理评估单,再采用各病种护理量化评估表)进行评估,并相应实施护理干预。比较护理人员采用两种职业病护理评估方法对不同病种、不同等级的职业病患者的身心症状护理评估效果及评估能力,并对患者、护士及医生作满意度调查,对护士职业病相关知识技能进行考核。结果观察组护理记录合格率、护理操作指导合格率分别为98.5%,98.4%,对照组为90.5%,91.3%,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分别为6.16,5.16;P〈0.05);观察组初级责任护士评估完整率及初级、高级责任护士评估差异率分别为96.9%,1.6%,均优于对照组的89.8%,8.7%,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分别为4.06,5.16;P〈0.05);评估设计研究前后患者及医生对护士的满意度[(40.35±4.86)分比(47.28±1.99)分、(41.06±3.52)分比(48.21±1.47)分]、护士职业病相关知识技能考核成绩[(82.52±5.24)分比(93.89±0.62)分]均明显提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u分别为17.76,13.00;t=10.16;P〈0.01)。结论职业病护理评估方法与模式的构建使专科护理人员专业技能稳步提高,全面提高了临床护理质量。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晨间护理质量评分表管理模式在临床护理管理中的应用意义。方法比较晨间护理质量评分表管理模式实施前后,两组护士对晨间护理工作的评价、护士认可程度、护士自我效能感评分和工作满意度、患者或家属满意度、晨间护理质量检查合格率和护理部每月考核平均分数,观察引入该管理模式前后的差异。结果两组护士对晨间护理工作8个方面的评价比较,实施后优于实施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值分别为-4.830,-6.082,-5.699,-5.798,-6.259,-6.340,-6.173,-6.340;P均〈0.01);护士对使用晨间护理质量评分表管理模式后在8个方面认可程度比较,实施后优于实施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7.416,P〈0.01);护士自我效能感评分的比较[(28.89±4.30)分比(31.56±4.55)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257,P〈0.05);护士满意度的比较实施后(96.42%)高于实施前(71.4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4.76,P〈0.05);在患者或家属满意度、患者晨间护理质量合格率、基础护理质量考核方面,实施后均优于实施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分别为20.77,8.546;t=-9.029;P均〈0.01)。结论晨间护理质量评分表管理模式能明显提高晨间护理质量和护士的自我管理能力,对临床护理业务发展和管理水平的提高起到推动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