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41 毫秒
1.
目的探讨肺癌患者在首次化疗中应用循证护理的临床效果。方法将100例首次化疗肺癌患者随机分为干预组和对照组各50例,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措施,干预组在此基础上给予循证护理干预,两组患者在化疗前及干预1个月后采用症状自评量表(SCL-90)进行问卷调查。结果干预前干预组躯体化量表评分为(2.35±0.65)分,精神病性量表评分为(2.05±0.49)分,与对照组评分(2.24±0.49),(2.19±0.32)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93,0.76;P〉0.05);干预后干预组躯体化量表评分为(1.67±0.53)分,精神病性(1747±0.38)分,均低于对照组(1.98±0.54),(1.95±0.36)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2.11,2.31;P〈0.05);干预前、后干预组躯体化、精神疴I生量表评分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2.56,2.38;P〈0.05);干预前两组SCL-90其他分量表评分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两组SCL-90其他分量表评分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组干预前后SCL-90其他分量表评分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干预前后SCL-90各量表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循证护理干预能有效缓解和消除首次化疗患者对化疗产生的负面情绪,使患者处于接受治疗的最佳状态,提高患者的化疗耐受性,保证了治疗的顺利进行。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改良全程护理干预在脑血管造影术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择脑血管造影患者136例,采用随机数字法随机分为观察组68例,对照组68例,对照组采用传统护理方法,观察组在传统护理上增加改良全程护理干预,比较两组患者手术前后焦虑评分及术后并发症等方面有无差异。结果两组患者术前状态焦虑量表(S-CAI)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08,P〉0.05);术后S-CAI评分观察组(11.05±2.46)分,对照组(13.92±2.43)分,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6.84,P〈0.05);术后并发症发生率,观察组为7.35%,对照组为33.8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4.57,P〈0.05)。结论通过改良后的全程护理干预可发减少患者禁食时间及不良反应,减轻患者焦虑紧张心理,降低术后并发症,增加手术成功率及患者的满意度,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3.
护理干预对偏头痛患者负性情绪和生活质量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护理干预对偏头痛患者心理状态和生活质量的影响。方法对45例偏头痛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24例给予常规治疗、护理;实验组21例在常规治疗、护理的基础上给予护理干预;于护理干预前和8周末采用焦虑自评量表(SAS)、抑郁自评量表(SDS)和生活质量指数问卷(QLINDEX)对两组患者各调查评定1次,并比较两组的治疗效果。结果护理干预前两组患者SAS、SDS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8周末实验组与对照组SAS、SDS评分比较明显降低(P〈0.01;P〈0.05);疗效评分实验组(11.02±4.25)与对照组(14.18±5.89)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生活质量总指数实验组(8.65±1.86)明显高于对照组(7.12±1.9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护理干预有助于改善偏头痛的负性情绪,缓解偏头痛症状,减少复发的次数,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家庭护理干预对血液透析患者生活满意度的影响。方法将在我院进行血液透析的128例患者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每组64例,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方法护理,实验组进行家庭护理干预。采用Neugarten生活满意度量表调查患者满意度,比较两组患者的生活满意度、营养指标、肾功能情况。结果干预前两组患者的生活满意度量表评分、尿素氮、肌酐、白蛋白、血红蛋白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实验组生活满意度量表评分(20.07±1.39)分,生活满意度指数A量表评分为(17.35±1.04)分,生活满意度指数B量表评分为(18.49±1.10)分,对照组分别为(14.71±0.81),(15.00±0.75),(15.49±0.85)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22.43,2.10,10.30;P〈0.05);干预后实验组尿素氮、肌酐、白蛋白、血红蛋白情况均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家庭护理干预能提高社区血液透析患者的生活满意度,从而提高其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5.
高静 《中华现代护理杂志》2011,17(27):3229-3232
目的调查酒依赖患者共隋能力与述情能力,探讨共晴缺陷与述隋障碍间的关系。方法采用人际反应指针量表(IRI-C)、多伦多述情障碍量表(TAS-20)对52例酒依赖患者进行评估,与52名正常对照者比较。结果IRI-C总分实验组为(51.92±9.49)分,对照组为(54.62±5.26)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1.79,P〉0.05);TAS-20总分实验组为(55.19±9.42)分,对照组为(42.46±10.09)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6.65,P〈0.01);实验组IRI—C总分与TAS-20总分呈负相关(r=-2.01,P〈0.05)。结论酒依赖患者存在广泛的共情缺陷及述情障碍,提示加强酒依赖患者情绪表达及情绪理解的能力,对帮助患者恢复社会功能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综合护理干预对脑卒中后抑郁(PSD)的影响。方法将66例PSD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33例,对照组进行常规抗抑郁治疗和护理,干预组在此基础上实施综合护理干预措施。两组干预前后进行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评分,改良Barthel指数(MBI)评分和护理效果比较。结果两组患者实施干预前HAMD、MBI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1.07,0.24;P〉0.05)。护理干预后1,2,3个月HAMD评分干预组分别为(21.7±3.3),(18.6±3.7),(13.2±3.5)分,均低于对照组评分(31.5±5.4),(27.3±5.1),(22.3±4.1)分,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8.90,7.93,9.70;P〈0.01);MBI干预前、干预后1个月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2,3个月干预组分别为(51.3±14.7),(67.3±15.6)分,均高于对照组评分(42.2±12.8),(43.2±13.5)分,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2.68,6.71;P〈0.01)。患者临床疗效干预组总有效率为78.78%,对照组为51.5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5.405,P〈0.05)。结论综合护理干预措施可以减轻PSD患者症状,有利于治疗与护理方案的实施,恢复患者的生活自理能力。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全人照护模式在老年肺癌患者康复护理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将84例老年肺癌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干预组各42例,对照组采用常规的整体护理模式康复护理,干预组在常规此基础上实施全人照护模式,采用生命质量测评量表( FACT)、抑郁自评量表( SDS)、焦虑自评量表( SAS)评价两组护理效果。结果干预前两组患者FACT各分量表评分及SDS、SAS评分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干预组FACT各分量表评分分别为(69.99±1.45),(69.87±2.54),(70.24±1.36),(69.25±2.02),(68.24±1.41)分,均高于对照组与干预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干预前后FACT各分量表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干预组患者SDS、SAS评分分别为(33.893±4.257),(29.754±3.896)分,均低于对照组(39.450±5.058),(34.639±5.785)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值分别为-1.023,1.903;P<0.05)。结论全人照护模式对提高肺癌患者的整体生存质量具有积极意义,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行为矫正干预对流浪精神分裂症患者生活自理能力的影响。方法52例流浪精神分裂症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26例接受常规治疗及护理,干预组26例在常规治疗与护理的同时给予行为矫正。分别于干预前及干预后8周用护士住院患者观察量表(NOSIE)进行影响效果评定。结果干预前2组患者NOSIE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8周后,干预组患者NOSIE评分社会能力(35.10±3.89)分、社会兴趣(28.87±3.08)分、个人整洁(28.15±2.41)分,均高于对照组(20.34±2.38)分,(19.98±2.54)分,(21.43±2.42)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分别为17.56,12.03,9.01,P〈0.01);迟缓(6.78±2.11)分、抑郁(5.23±1.38)分,均低于对照组(11.59±2.65)分,(11.79±2.65)分,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分别为7.61,11.2,P〈O.01);激惹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行为矫正干预有助于提高流浪精神分裂症患者的生活自理能力,可缓解护理人员的部分工作压力。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护理干预对老年稳定期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患者睡眠的影响。方法将128例老年COPD患者随机分为护理干预组和对照组各64例;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和卫生宣教,干预组同时由专门的责任组成员进行系统的护理干预;干预前后采用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PSQI)量表进行睡眠质量评价。结果干预前两组患者PSQI得分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干预组PSQI总分、睡眠质量、入睡时间得分分别为(7.56±2.23),(1.09±0.44),(1.44±0.89)分,均低于对照组(9.22±3.65),(1.37±0.65),(1.86±1.22)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3.10,2.85,2.22;P〈0.05);其他各项评分两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系统的护理干预可以提高老年稳定期COPD患者的睡眠质量。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经皮穴位电刺激缓解化疗患者癌因性疲乏的效果,提高肿瘤患者的生活质量。方法将60例消化道肿瘤化疗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n=30)和对照组(n=30)。对照组选用常规治疗和护理,观察组在此基础上采用经皮穴位电刺激治疗。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Piper疲乏量表评分变化。结果两组患者干预前Piper疲乏量表各维度及总分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躯体疲乏维度干预前得分为(6.85±0.21)分,干预后为(6.76±0.13)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171,P〈0.05);行为疲乏维度得分及Piper疲乏量表总评分观察组干预后为(5.53±0.18),(6.10±0.09)分,对照组为(5.65±0.22),(6.17±0.11)分,两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2.275,2.615;P〈0.05);两组在行为、认知、情感疲乏维度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经皮穴位电刺激对化疗患者癌因性疲乏有一定的缓解作用。  相似文献   

11.
人性化护理对人工流产手术患者焦虑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人性化护理对人工流产手术患者焦虑程度的影响。方法:将168例人工流产手术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干预组各84例,对照组仅采用常规护理,干预组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采用人性化护理,比较两组患者手术前后的焦虑程度。结果:手术前干预组与对照组状态焦虑、特质焦虑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患者手术后状态焦虑评分(50.75±5.68)明显高于手术前状态焦虑评分(43.62±6.2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手术后干预组状态焦虑评分(45.96±5.31)低于对照组状态焦虑评分(50.75±5.6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组手术前后状态焦虑评分差值(2.18±1.06)明显低于对照组状态焦虑评分差值(7.13±3.6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人性化护理能有效地减轻人工流产手术患者手术后的焦虑心理。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音乐干预对乳腺癌化疗间歇期患者抑郁情绪的影响。方法随机抽取乳腺癌术后化疗间歇期伴抑郁情绪患者60例,随机分为干预组和对照组,每组30例。对照组接受常规护理,干预组在接受常规护理的基础上,接受为期9周的音乐干预。在干预前和干预后分别用抑郁自评量表(SDS)对两组患者的抑郁情绪进行评价,分析音乐干预的效果。结果干预前两组患者抑郁发生率及SDS得分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干预组抑郁发生率为23.33%,SDS得分为(35.60±5.62)分,均低于对照组83.33%,(42.87±6.34)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21.90,t=-3.8;P〈0.01);对照组患者干预前后SDS得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组干预前后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8.3,P〈0.01)。结论音乐干预可显著改善乳腺癌术后化疗间歇期患者的抑郁情绪。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中晚期孕妇不同意向分娩方式的心理状态以及心理护理干预对其分娩方式的影响。方法将184例中晚期妊娠孕妇随机分为干预组及对照组各92例,分别在首次建卡及预产期前2周进行焦虑自评量表(SAS)、抑郁自评量表(SDS)、症状自评量表(SCL-90)问卷调查,并在建卡时调查意向性分娩方式;干预组主要采用“合理情绪疗法”进行心理干预,对照组采用常规心理护理。观察所有孕妇心理状态,比较两种不同的意向性分娩方式孕妇心理状态,比较两组孕妇实际分娩方式。结果184例孕妇SAS、SDS、SCL-90指标均高于中国常模,两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41.11±7.64)分比(29.78±10.07)分,(53.29±10.04)分比(41.59±10.54)分,(182.52±30.65)分比(129.96±38.76)分;t分别为20.12,15.80,23.25;P〈0.01];而意向性选择剖宫产的孕妇SAS、SDS、SCL-90指标均高于意向性选择自然分娩,两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44.54±9.23)分比(36.67±7.45)分,(57.95±11.65)分比(47.36±10.67)分,(192.83±31.51)分比(169.73±28.54)分;t分别为5.29,642,4.98;P〈Q01];心理护理干预后,干预组意向性剖宫产43例,实际剖宫产33例,对照组意向性剖宫产41例,实际剖宫产47例,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4.33,P〈n05)。结论中晚期妊娠孕妇焦虑及抑郁因素可能是影响孕妇选择分娩方式的重要因素之一,合理的心理干预可能有利于降低剖宫产率。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癌性疲乏(CRF)护理干预对乳腺癌术后患者生存质量的效果。方法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70例乳腺癌术后患者随机分为干预组35例、对照组35例。对照组接受常规护理,观察组在接受常规护理的基础上行系统的癌性疲乏护理干预,即CRF评估、循证、提供情感和信息支持、认知干预、建立自护模式及对乳腺癌患者实施个性化的护理,应用疲乏自评量表与生活质量测定表分析干预前后两组患者的癌性疲乏与生存质量。结果干预组患者出院当日Piper疲乏量表(PFS)评分总分为(4.66±1.12)分,对照组为(5.52±1.61)分,组间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2.928,P〈0.05)。干预组患者出院当日总体健康评分得分为(60.82±9.12)分,对照组为(54.05±6.77)分,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3.545,P〈0.01)。结论按照科学的护理程序,评估CRF,根据患者的CRF原因与信息反馈情况,制定具体的癌性疲乏护理范围,做到有针对性、有计划地对每位患者建立个体化的癌性疲乏干预,可以减轻乳腺癌术后患者CRF程度,提高患者的生存质量。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综合护理干预对强迫症患者的影响。方法将60例强迫症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n=30)及观察组(n=30),对照组接受常规药物治疗、精神科一般护理和健康教育,观察组在此基础上给予综合护理干预。分别于干预前及干预后6周对研究对象运用症状自评量表(SCL-90)和抑郁自评量表(SDS)测定,比较两组得分情况。结果干预前两组患者SCL-90评分和SDS评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观察组SCL-90评分强迫(1.69±0.74)分、人际关系敏感(1.53±0.77)分、抑郁(1.82±0.61)分、焦虑(1.45±0.72)分、恐怖(1.62±0.51)分、偏执(1.67±0.72)分、精神病性(1.63±0.48)分、敌对(1.604-0.58)分、躯体化(1.52±0.50)分均低于对照组(2.17±0.81),(1.92±0.75),(2.32±0.54),(1.98±0.83),(1.93±0.47),(1.74±0.56),(1.71±0.56),(1.89±0.63),(1.92±0.48)分,观察组SDS评分(38.56±6.13)分低于对照组(62.12±6.24)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分别为3.12,5.46,4.21,3.78,5.09,3.02,3.90,3.23,2.85,6.87;P〈0.05)。结论综合护理干预可减轻强迫症患者抑郁、焦虑、恐怖等症状,促进疾病康复。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视觉和行为干预在糖尿病患者初次皮下注射胰岛素期间的应用效果。方法将158例初次皮下注射胰岛素的糖尿病患者随机分成干预组79例和对照组79例。对照组给予常规的胰岛素笔使用、胰岛素相关知识干预,发放糖尿病干预手册、胰岛素笔使用说明书、血糖监测日记,干预组在此基础上给予视觉和行为干预。两组患者初次注射胰岛素后即刻采用视觉模拟评级法(VAS)进行注射疼痛评分,治疗前及治疗4周后采用焦虑自评量表(SAS)、抑郁自评量表(SDS)、社会支持评定量表(SSRS)和患者满意度量表进行调查,比较两组VAS、SAS、SDS、SSRS评分,干预前后血糖变化及满意度情况。结果干预组患者初次注射胰岛素VAS评分(0.82±0.72)分明显低于对照组(3.21±1.22)分,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2.37,P〈0.01);干预组患者干预前SAS、SDS、患者满意度、SSRS评分(46.71±13.88),(49.45±12.53),(6.31±0.68),(40.78±1.45)分与对照组患者(47.98±11.06),(48.81±10.29),(6.51±0.65),(41.42±1.63)分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t分别为1.63,3.32,10.87,3.23;P〉0.05);干预4周后干预组患者SAS、SDS评分(38.68±6.03),(38.35±5.19)分及对照组患者SAS、SDS评分(44.93±8.26),(46.10±8.23)分均低于干预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分别为15.02,24.50,7.71,11.87;P〈0.01),且干预组SAS、SDS评分均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分别为2.07,2.28;P〈0.05);干预4周后干预组患者满意度和SSRS评分(8.50±0.33),(44.31±3.84)分及对照组患者满意度和SSRS评分(6.71±0.59),(42.76±0.76)分均高于干预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分别为16.51,8.81,3.22,2.88;P〈0.05),且干预组患者满意度和SSRS评分均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分别为6.50,2.82;P〈0.05);两组患者干预前空腹血糖及餐后2h血糖,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4周后干预组患者空腹血糖(5.99±0.92)mmol/L,餐后2h血糖(7.82±1.38)mmol/L,均低于对照组(7.26±1.92),(9.13±1.36)mmol/L,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分别为5.77,6.12;P〈0.05)。结论应用视觉和行为干预能有效减轻初用胰岛素患者的焦虑、抑郁及痛感,降低空腹及餐后血糖,提高患者的满意度及社会支持度。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延续性护理干预对冠心病康复期患者社会功能及生活质量的影响。方法选取80例冠心病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40例。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观察组采用延续性护理。采用社会功能缺陷筛选量表(SDSS)、中国心血管病人生活质量评定问卷(CCQQ)进行评分。比较两组护理前后社会功能及生活质量方面的差异。结果护理干预6个月后,观察组SDSS评分总分为30.54±15.23分,对照组SDSS评分总分为39.25±17.74分,SDSS评分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护理干预前两组CCQQ各项评分无显著性差异(P0.05);与护理前比较,护理后两组CCQQ评分均有所提高(P0.05),但观察组升高幅度明显较大(P0.05),生活质量明显提高(P0.05)。结论延续性护理可以改善社会功能及生活质量,促进患者康复。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连续性护理支持干预对乳腺癌根治术患者的效果。方法将107例择期行乳腺癌根治手术的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干预组54例和对照组53例。两组患者均遵医嘱实施乳腺癌根治术前后常规护理,干预组在此基础上实施术前互动式支持、术后疼痛评估支持及出院后康复支持为一体的连续性个体化护理干预模式,比较两组干预效果。结果干预前两组患者焦虑、积极应对、消极应对、术后疼痛初始评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患者焦虑、积极应对、消极应对评分干预组分别为(35.28±5.43),(39.82±4.03),(25.61±5.12)分,对照组分别为(42.73±6.72),(33.15±5.62),(31.75±6.38)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分别为6.313,7.065,5.495;P〈0.01);干预组术后不同时间般疼痛评分、首次下床时间、术后睡眠时间、上肢肿胀消退时间、住院时间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干预组术后6个月上肢功能恢复情况、术后1年生活质量评分均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连续性、个体化专科护理支持干预模式,促进了患者躯体功能早日康复,改善其预后生活质量,提高了手术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综合性的护理干预方案对改善炎症性肠病患者相关知识水平和生存质量的有效性。方法选择2009年6月至2010年5月收治的炎症性肠病患者30例作为对照组,选择2010年6月至2011年5月收治的炎症性肠病患者30例作为干预组,对照组采用常规的治疗和护理,干预组在此基础上进行综合的护理干预。采用自制炎症性肠病相关知识问卷、生存质量评定量表(IBDQ)于干预前和干预后第3个月对两组患者进行测评。自制炎症性肠病相关知识问卷编制完成后邀请3位消化科专家和2位护理专家对其进行内容效度评价,CVI值为0.96。问卷的内部一致性Cronbaeh’sα系数为0.82,间隔10d后的重测信度为0.78。结果与基线比较,干预后第3个月干预组患者的知识得分、生存质量得分明显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值分别为-7.377,-9.678;P均〈0.05)。干预组和对照组患者在干预后第3个月时知识得分[(11.13±3.33)比(7.43±3.24)]、生存质量得分[(144.83±31.50)比(118.13±28.44)]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值分别为4.359,3.446;P均〈0.05)。干预3个月后,干预组和对照组的炎症性肠病复发率(30.0%比63.3%)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6.696,P〈0.05)。结论综合护理干预可提高炎症性肠病患者相关知识水平和生存质量。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心理干预对艾滋病(AIDS)患者高效抗反转录病毒治疗中产生焦虑症状的缓解效果。方法40位符合入组条件的AIDS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干预组和对照组各20例。对照组按常规护理,干预组在此基础上进行心理干预,分别在干预前后对两组患者采用焦虑自评量表测量。结果干预组在干预前SAS粗分为(48.8±1.8)分,干预后(36.8±1.7)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4.8250,P〈0.01);对照组在干预前SAS粗分为(49.4±1.96)分,干预后(49.2±1.9)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0731,P〉0.05),两组干预后的SAS粗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4.8601,P〈0.01)。干预后干预组的依从性及随访规律性均提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结论AIDS患者经过心理干预后焦虑水平以及焦虑程度均有不同程度的缓解,心理干预可有效缓解AIDS患者的心理焦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