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目的 观察中药抗炎合剂对脓毒症应激性高血糖的疗效.方法 将脓毒症并应激性高血糖符合热毒内盛患者74例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采用强化胰岛素疗法控制应激性高血糖,治疗组应用抗炎合剂联合胰岛素非强化治疗,疗程均为7d.结果 治疗组总有效率为74.36%,显著高于对照组的65.71%(P<0.05);治疗后治疗组空腹血糖高于对照组(P<0.05),低血糖的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1),胰岛素敏感性改善治疗组优于对照组(P<0.05);治疗组TNF-α、CRP水平均低于治疗组(P<0.01).结论 抗炎合剂对改善脓毒症患者应激性高血糖有效.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重度颅脑损伤继发应激性高血糖患者使用胰岛素强化治疗的护理措施及效果。方法:将200例重度颅脑损伤继发应激性高血糖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100例)和对照组(100例),对照组给予一般护理、泌尿系护理、预防并发症等常规护理,观察组则在常规护理基础上给予营养支持、肢体功能锻炼、综合康复训练等综合护理,观察两组护理效果。结果:治疗、护理14天后,观察组患者的GCS评分、住院时间、血糖下降时间、血糖水平均优于对照组(P〈0.05),死亡率及肾功能损害率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胰岛素强化治疗重度颅脑损伤继发应激性高血糖安全有效,综合护理有助于提高疗效,改善患者预后。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血糖水平与脓毒症患儿预后的关系.方法:对150例脓毒症患儿进行血糖监测,分为应激性高血糖(SHG)组和无应激性血糖(NSHG)组,同时对各脏器功能进行评估,分析血糖水平与预后的关系.结果:150例脓毒症患儿中,死亡43例,存活107例.SHG组在脓毒症严重程度、多器官功能障碍(MODS)发生率、病死率均高于NSHG组,差异有显著性(P<0.01).结论:血糖与疾病危险程度、器官功能障碍数目呈正相关,血糖越高、预后越差、动态观察血糖变化是掌握病情程度,判断预后的客观指标.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中药复方血毒清对脓毒症引起的应激性高血糖的干预作用。方法:将确诊为脓毒症应激性高血糖的60例患者按随机数字表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每组30例。治疗期间两组均给予强化胰岛素治疗并给予相同的营养支持方案。对照组另给予西医常规综合治疗。治疗组加用血毒清水煎。比较两组治疗前后外周血白细胞计数(WBC)、C-反应蛋白(CRP)、降钙素原(PCT)、白细胞介素-6(IL-6)水平、APACHEII评分、中医证候积分等指标的变化。记录两组胰岛素用量、7d内低血糖发生率以及住院28d死亡率。结果:两组患者治疗后的WBC、CRP、PCT、IL-6、APACHEII评分值、中医证候积分、胰岛素用量、低血糖发生率均有明显降低,总有效率明显提高(P0.05),但在降低住院28d病死率上差别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于发生应激性高血糖的脓毒症患者,血毒清结合强化胰岛素治疗可改善脓毒症患者炎症反应,并能更好地控制血糖,但是未能降低患者住院28d病死率。  相似文献   

5.
目的观察胰岛素强化治疗对脓毒症应急性高血糖患者血糖控制的临床效果,探讨护理策略。方法对本院重症监护病房46例脓毒症应急性高血糖患者进行了胰岛素强化治疗,目标血糖控制在:4.4~6.1 mmol/L。结果经强化胰岛素治疗后,41例脓毒症患者血糖控制良好,均在24 h内达到目标血糖控制范围4.4~6.1mmol/L;5例控制不良,血糖控制在10.8~16.5mmol/L;其中4例发生低血糖反应,经积极抢救而好转。结论胰岛素强化治疗能明显降低脓毒症患者的病死率和发生并发症的危险,严格执行强化胰岛素治疗方案及严密血糖监测是成功实施胰岛素强化治疗的重要保证。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益气养阴活血法对脓毒症应激性高血糖患者血清C反应蛋白(C-reactive protein,CRP)、TNF-α、IL-1、IL-6水平及外周血单核细胞人白细胞抗原(human leukocyte antigen,HLA)-DR表达的影响。方法 采用前瞻性随机对照研究方法,选择脓毒症应激性高血糖患者85例,随机分为试验组(45例)和对照组(40例),两组均给予常规抗感染、营养支持和胰岛素泵控制血糖,试验组按益气养阴活血法,加用参麦注射液和丹参酮ⅡA磺酸钠注射液静脉滴注,每天1次,连续7天。ELISA法检测两组患者治疗前及治疗第8天血清CRP、TNF-α、IL-1、IL-6水平及外周血单核细胞HLA-DR表达;比较两组患者胰岛素连续使用时间、胰岛素使用总量、低血糖发生率、APACHEⅡ评分以及住院28天病死率。结果 与对照组比较,试验组胰岛素使用总量、胰岛素连续使用时间、低血糖发生率、治疗第8天APACHEⅡ评分以及住院28天病死率均明显下降(P<0.05,P<0.01)。两组患者治疗前血清CRP、TNF-α、IL-1和IL-6水平以及HLA-DR表达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血清CRP、TNF-α、IL-1和IL-6水平较治疗前降低,HLA-DR表达较治疗前升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以试验组作用更优 (P<0.05,P<0.01)。结论 益气养阴活血法配合胰岛素强化治疗能更好地改善脓毒症患者免疫状态,降低应激性高血糖的血糖水平和持续时间,提高生存率,改善预后。  相似文献   

7.
危重病人血糖应激性升高,不仅是疾病严重程度的标志之一,也是影响预后的一个重要因素.胰岛素强化治疗是一种使用胰岛素降低血糖并使血糖控制在接近正常水平(4.4-6.1mmol/L)的治疗方法,是近年来危重病人血糖控制的有效措施,对降低病死效果显著.在临床工作中,经常会接诊应激性血糖升高的危重病人,现将胰岛素应用于高血糖危重病人的影响总结如下.  相似文献   

8.
应激性高血糖也非常普遍,抗调节激素和细胞因子,如胰高血糖素、生长激素、儿茶酚胺和糖皮质激素以及肿瘤坏死因子-α和白细胞介素-1的大量分泌是产生应激性高血糖的主要原因;应激性高血糖导致感染性并发症的风险显著增加。近年来已有研究显示,通过控制血糖水平在6.1mmol/L(110mg/d1)以下,强化胰岛素治疗能够降低感染的发生率和改善机体物质及能量代谢,进而改善患者的预后。  相似文献   

9.
目的了解急性心肌梗死(AMI)伴有应激性高血糖患者的冠脉造影和临床特点。方法将83例AMI患者分为伴应激性高血糖33例(A)组,血糖正常50例(B)组,比较两组临床特点等。结果A组和B组比较,A组年龄大,心功能差,住院病死率高。A组无复流现象高于B组。A组中女性、冠状动脉三支病变、弥漫性病变高于B组,病变程度重。结论合并应激性高血糖的心肌梗死患者年龄大,心功能差,冠脉病变严重,住院病死率高。临床上对急性心肌梗死并高血糖患者应给予充分重视。  相似文献   

10.
刘毅 《江苏中医药》2016,48(5):37-39
目的:观察化浊解毒中药联合常规西药治疗急性心肌梗死合并应激性高血糖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85例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43例和治疗组42例,对照组采用常规胰岛素疗法控制应激性高血糖,治疗组在对照组基础上联合使用中药化浊解毒汤治疗。2组疗程均为7d。分别检测2组治疗后血NT-proBNP、FBG、空腹C肽、胰岛素敏感指数、低血糖发生率及28天死亡率等指标。结果:治疗组血NT-proBNP、hs-CRP、FBG、空腹C肽、胰岛素敏感指数的水平均优于对照组(P0.05);治疗组低血糖发生率及28天死亡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化浊解毒中药治疗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应激性高血糖疗效确切。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高血糖与急性脑梗死患者预后的关系。方法:检测了141例脑梗死患者急性期(<24h)的首次空腹血糖,并按血糖值分为单纯应激性高血糖组、糖尿病组和血糖正常组。结果:血糖正常组发生脑梗死急性期预后好于单纯应激性高血糖组和糖尿病组(P<0.05);单纯应激性高血糖组、糖尿病组脑梗死死亡率比血糖正常组高(P<0.05)。结论:检测血糖值可作为急性脑梗死患者评估病情、选择治疗方法的重要手段。  相似文献   

12.
目的研究老年患者术后采用肠内营养(EN)和肠外营养(PN)对应激性高血糖的不同影响,为老年患者术后应激性高血糖的防治提供可靠依据。方法选择60岁以上行胆囊切除、胆管取石的老年患者60例,术后随机分为EN组及PN组,每组30例,比较术后血糖及胰岛素变化情况及术后并发症以及伤口愈合情况。结果EN组应激性高血糖发病率明显低于PN组(P<0.01),术后并发症以及伤口愈合情况均优于PN组(P<0.01)。结论术后肠内营养对预防老年患者术后应激性高血糖的发生有良好作用。  相似文献   

13.
目的观察大黄水煎液对脑损伤后应激性高血糖患者血清胰岛素水平及细胞免疫功能的影响,评价其治疗效果。方法以脑损伤后应激性高血糖患者80例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每组40例,治疗周期14 d,对照组采用常规胰岛素治疗,实验组在使用适量胰岛素的基础上给予大黄水煎液治疗,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后的血糖水平、血清胰岛素水平及不良反应发生率;采用流式细胞仪测定T细胞(CD3+)总数、T细胞亚群(CD4+、CD8+、CD4+/CD8+)计数及NK细胞(CD16++CD56+)计数,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后细胞免疫指标的变化。结果治疗结束后,两组患者血糖均恢复正常水平,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患者血清胰岛素水平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对照组发现低血糖不良反应2例,而实验组患者未发现不良反应病例;细胞免疫功能研究结果显示,与对照组相比,实验组患者的CD3+、CD4+、CD8+、CD4+/CD8+、CD16++CD56+指标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大黄水煎液可降低损伤后应激性高血糖患者胰岛素抵抗,增强患者细胞免疫功能,从而起到良好的临床效果。  相似文献   

14.
危重病人血糖应激性升高,不仅是疾病严重程度的标志之一,也是影响预后的一个重要因素.胰岛素强化治疗是一种使用胰岛素降低血糖并使血糖控制在接近正常水平(4.4-6.1mmol/L)的治疗方法,是近年来危重病人血糖控制的有效措施,对降低病死效果显著.在临床工作中,经常会接诊应激性血糖升高的危重病人,现将胰岛素应用于高血糖危重病人的影响总结如下.  相似文献   

15.
正应激性高血糖在重症医学科患者中普遍存在,主要与应激后神经内分泌系统激活有关,高血糖会诱发全身炎症反应,与患者死亡的风险存在线性关系。笔者通过强化胰岛素治疗,严格控制血糖,可明显降低重症患者的感染率、死亡率,现总结报道如下。一般资料选择2015年3月—2016年5月晋中市第二人民医院重症医学科收治的并发应激性高血糖的重症患者178例,男111例,女67例;年龄16~88岁;重型颅脑  相似文献   

16.
目的观察自拟大黄牡丹方剂对腹部大手术后应激性高血糖患者血糖指标、胃肠道黏膜屏障功能及临床结局的影响。方法将130例腹部大手术后应激性高血糖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65例,对照组给予常规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给予自拟大黄牡丹方剂治疗,连用至术后7 d。观察2组治疗前后血糖指标、胃肠道黏膜屏障功能的变化及临床结局。结果 2组治疗第3,7天血糖指标如胰岛素抵抗指数(HOMA-IR)、餐后2 h血糖(2h PG)、空腹血糖(FPG)均较治疗前降低,观察组上述指标在以上时间点均低于对照组(P均<0.05);2组治疗第3,7天血浆D-乳酸、肠脂肪酸结合蛋白(I-FABP)及二胺氧化酶水平均有降低,观察组上述指标在以上时间点均低于对照组(P均<0.05);观察组术后胃肠道症状如排气时间、肠鸣音出现时间、术后排便时间、术后进食时间,临床结局(感染、住院时间及住院费用)均优于对照组(P均<0.05)。结论自拟大黄牡丹方剂能够改善腹部大手术后应激性高血糖患者胰岛素抵抗,降低血糖,改善胃肠道黏膜屏障功能及促进胃肠道功能恢复,对降低术后并发症及促进患者康复具有重要帮助。  相似文献   

17.
宋晓健  刘卓敏 《中医药研究》2010,(7):796-796,821
目的分析血糖水平对急性心肌梗死(AMI)早期预后的影响。方法对228例AMI患者,按即刻血糖、24h后空腹血糖水平、既往糖尿病病史分成A、B、C、D组。A组:即刻血糖〈11.1mmol/L,24h后空腹血糖〈7.0mmol/L;B组:即刻血糖〉11.1mmol/L,24h后空腹血糖〈7.0mmol/L;C组:即刻血糖〉11.1mmol/L,24h后空腹血糖〉7.0mmol/L,但在病情稳定后未确诊糖尿病;D组:既往糖尿病史,或在病情稳定后确诊糖尿病。观察4组患者左室射血分数、严重心律失常、充血性心力衰竭及死亡等情况。结果 228例AMI患者有139例高血糖,发生率为61.0%,组间比较左室射血分数、严重心律失常、充血性心力衰竭及死亡发生率,C组及D组较A组及B组明显增高(P〈0.01);D组高于C组,B组高于A组。结论 AMI有应激性,高血糖患者发生严重心律失常、充血性心力衰竭及死亡危险均显著高于无应激性高血糖者,且与血糖升高持续时间有关,可作为反映患者病情严重程度、判断预后的指标之一。  相似文献   

18.
目的:比较不同胰岛素给药治疗对糖尿病酮症酸中毒的疗效.方法:对DKA(糖尿病酮症酸中毒)患者于微量注射泵小剂量胰岛素(Ins)持续输注,使血糖相对稳定,生命体征平稳,能进食后用不同的胰岛素给药方式进行治疗.①持续皮下胰岛素输注组(CSⅡ)组,②常规予皮下注射胰岛素组(MSⅡ)组.治疗目标:FBS(空腹血糖)<7.0mmol/L、2hBG(餐后2小时血糖)<10mmol/L.结果:每组每日胰岛素用量无统计学差异(P>0.05)但平均达标天数CSⅡ组较MSⅡ组明显缩短(P<0.01),且FBG及三餐后2hBG控制明显优于MSⅡ(P<0.01).结论:在治疗DKA时先采用静脉泵小剂量胰岛素输注后,使用CSⅡ较MSⅡ更快、更平稳、更有效的控制高血糖.  相似文献   

19.
目的:观察预混人胰岛素(诺和灵30R)与阿卡波糖(拜糖苹)联合治疗2型糖尿病血糖控制的达标情况。方法:将确诊2型糖尿病需胰岛素治疗患者60例分为2组,治疗组30例给予预混人胰岛素(诺和灵30R)早晚餐前皮下注射,并根据餐后血糖灵活加用阿卡渡糖(拜糖苹)。对照组给予短效型正规胰岛素早、中、晚餐前皮下注射加睡前中效胰岛素,观察血糖控制达标情况。结果:治疗组胰岛素用量明显少于对照组(P〈0.05),治疗时间、空腹血糖及餐后血糖达标无差异。结论:预混人胰岛素(诺和灵30R)与阿卡波糖(拜糖苹)联合治疗2型糖尿病胰岛素用量明显减少。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糖化血清蛋白(GSP)检测在应激性高血糖以及糖尿病患者中的临床价值及意义。方法用迈瑞BS400全自动生化分析仪对我院住院患者中测得高血糖者、糖尿病患者以及正常体检者进行GSP测定,并追踪血糖状态最终诊断,进行临床分析。结果应激性高血糖者GSP1.75±0.32,糖尿病者GSP3.19±0.31,正常对照组GSP1.69±0.33,经t检验,应激性高血糖组与正常对照组相比,GSP无显著性差异(p〉0.05),糖尿病对照组与正常对照组GSP有显著性差异(p〈0.01)。结论GSP可以做为应激性高血糖与糖尿病高血糖鉴别诊断的简单、有效的方法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