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目的探讨颞下经小脑幕入路切除岩斜区脑膜瘤的显微手术方法和结果。方法 25例岩斜区脑膜瘤病人,全部经CT、MRI明确诊断,其中大型(瘤径2.5~4.4 cm)18例、巨大型(4.5 cm)7例。均采用颞下经小脑幕入路显微手术切除肿瘤。结果镜下全切除肿瘤20例(80%),大部分切除5例,无死亡。术后新增颅神经损伤11例。术后随访1~24个月,全切病例有4例复发。结论颞下经小脑幕入路是切除中上斜坡以上尤其是侵及麦氏腔的岩斜区脑膜瘤实用的手术入路。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神经内镜辅助颞下经小脑幕岩嵴入路切除岩斜区脑膜瘤的手术方法、经验和技巧,以提高手术全切率与改善预后.方法 回顾性分析颞下经小脑幕岩嵴入路显微手术切除21例岩斜区脑膜瘤的临床资料,其中11例采用神经内镜辅助手术,对手术方法和经验进行分析和总结,并对该手术的适应证和优缺点进行分析.结果 肿瘤全切除10例(48%),次全切除8例(38%),大部切除3例(14%),术后新增脑神经损害症状或原有脑神经损害症状明显加重7例(33%),无长期昏迷及手术相关死亡病例.神经内镜辅助组手术效果优于显微镜组(P<0.05).结论 颞下经小脑幕岩嵴入路适用于肿瘤主体在中颅窝的Ⅰ型岩斜区脑膜瘤,通过磨除岩骨,术中辅助神经内镜,有利于提高肿瘤的全切率和术后疗效.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巨大型岩斜区脑膜瘤的手术。方法 分析7例直径超过4cm的岩斜区脑膜瘤患手术及术后情况。结果 肿瘤手术显微全切5例,大部分切除2例。无一例死亡,术后并发症面瘫2例,后组颅神经麻痹2例,术后颅内感染4例,颞叶脑内血肿2例。结论 经岩骨小脑幕入路对岩斜区脑膜瘤的暴露十分有利,肿瘤全切率高,岩骨小脑幕入路开颅较复杂、费时及损伤大,Labbe’s静脉容易损伤,并且属于清洁-污染伤口,所以脑水肿脑出血及颅内感染发生率较高,主张只有较大而且波及颅中窝的岩斜区脑膜瘤,才使用经岩骨乙状窦前入路。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岩斜区脑膜瘤的手术切除程度,总结显微外科手术经验.方法 回顾性分析26例大型、巨大型岩斜区脑膜瘤患者的临床资料,采用显微外科手术切除肿瘤,其中颞下经小脑幕入路7例,枕下乙状窦后入路15例,幕上、下联合入路(颞下入路联合乙状窦后入路)2例,眶颧入路2例.结果 肿瘤全切(Simpson Ⅰ、Ⅱ级)13例,次全切(SimpsonⅢ级)4例,大部切除(Simpson Ⅳ级)9例.结论 追求肿瘤最大程度地切除并尽可能减少术后并发症的发生,根据肿瘤大小、生长方式、侵犯区域等因素个体化选择不同的手术入路.  相似文献   

5.
目的总结大型、巨大型岩斜区脑膜瘤的诊治与显微外科手术切除经验。方法回顾性分析16例大型、巨大型岩斜区脑膜瘤病人的临床资料,肿瘤最大径3.0~8.2cm,病灶主体均位于岩斜区,采用显微外科手术切除肿瘤,其中颞下经小脑幕-岩尖入路9例,枕下乙状窦后入路3例,乙状窦前入路1例,幕上、下联合入路3例。结果脑膜瘤切除程度:SimpsonⅠ级切除5例,Ⅱ级切除1例,Ⅲ级切除1例,Ⅳ级切除9例。术后并发脑脊液耳漏2例,脑积水2例,癫1例,死亡1例。结论根据脑膜瘤大小、累及区域选择不同显微手术入路,术者应追求恰当的手术疗效/风险比值,而不是仅切除肿瘤,以免病人发生术后功能缺失,造成不良后果。  相似文献   

6.
目的研究岩斜区脑膜瘤的手术入路选择及效果。方法选取我院2012-04—2015-08 49例岩斜区脑膜瘤患者为研究对象,采用不同的手术入路,乙状窦前入路20例,颞下经岩经小脑幕入路16例,经乙状窦后入路13例,比较患者肿瘤切除程度,术后并发症、病死率及随访情况。结果乙状窦前入路根治性切除率为70.0%显著高于颞下经岩经小脑幕入路的31.3%(χ~2=5.355,P0.05),显著高于经乙状窦后入路的23.1%(χ~2=6.945,P0.05)。颞下经岩经小脑幕入路的并发症发生率为31.3%显著低于乙状窦前入路的65.0%(χ~2=4.050,P0.05),显著低于经乙状窦后入路的69.2%(χ~2=4.144,P0.05)。结论岩斜区脑膜瘤的手术入路选择繁多,每一种入路都有其优缺点,应当根据患者的综合情况采取个性化的手术入路选择。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岩斜区肿瘤的显微手术治疗方法及其效果。方法 自2010年10月至2014年10月收治岩斜区肿瘤23例,分别采用颞下经小脑幕入路(11例)、乙状窦后经小脑幕入路(7例)和幕上幕下(颞下-乙状窦后)联合入路(5例)进行手术切除。结果 23例岩斜区肿瘤中脑膜瘤9例,神经鞘瘤12例,胆脂瘤2例。颞下经小脑幕入路11例中,肿瘤全切9例,次全切2例;乙状窦后经小脑幕入路7例均全切除;幕上幕下联合入路5例中,次全切4例,部分切除1例。23例患者随访6~36个月;术前Karnofsky功能状态评分为(83.0±7.0)分,术后1月为(75.2±9.0)分,术后6个月为(80.0±6.0)分;6例次全切除及1例部分切除患者术后1月行伽玛刀治疗,在随访时间内未见肿瘤复发。结论 根据岩斜区肿瘤的不同类型,选择颞下经小脑幕入路、乙状窦后经小脑幕入路和幕上幕下联合入路,可以提供肿瘤全切率,减少并发症,提高手术疗效。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应用颞下-乙状窦后联合锁孔入路显微手术治疗岩斜区大型、巨大型脑膜瘤的手术方法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采用颞下-乙状窦后联合锁孔入路显微手术治疗的24例大型、巨大型岩斜区脑膜瘤患者的临床资料,总结手术经验和临床疗效。结果 24例患者肿瘤全切除(SimpsonⅠ、Ⅱ级)20例(83.3%),次全切除(SimpsonⅢ级)4例(16.7%)。术后新增神经功能障碍7例(29.2%),出现脑干出血1例(4.2%),脑干梗死1例(4.2%),脑脊液漏1例(4.2%),颅内感染1例(4.2%),肺部感染2例(8.3%)。无围手术期死亡病例。术后随访3~59个月,无肿瘤复发或残余肿瘤明显进展。结论对于中后颅窝和(或)幕上下骑跨的大型、巨大型岩斜区脑膜瘤,采用颞下-乙状窦后联合锁孔入路进行显微手术切除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治疗方式。  相似文献   

9.
目的通过对28例岩斜区脑膜瘤的显微手术治疗,探讨岩斜区脑膜瘤经岩骨前入路和岩骨后入路手术治疗的效果。方法28例均采用显微手术治疗,采用传统的经乙状窦前入路9例,颞下经小脑幕入路4例,经乙状窦后入路9例,经改良的乙状窦前入路6例。结果肿瘤全切除16例,次全切除9例,大部切除3例,无死亡病例。结论显微手术治疗岩斜区脑膜瘤,根据肿瘤在岩斜区的不同位置采用相应的手术入路,以减少手术并发症,达到治愈的目的。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总结大型及巨大型岩斜区脑膜瘤的治疗经验.方法 根据临床表现和影像学特征,将41例大型及巨大型岩斜区脑膜瘤分为3组:Ⅰ组(肿瘤位于上斜坡,18例)、Ⅱ组(肿瘤位于中下斜坡,17例)、Ⅲ组(肿瘤累及全斜坡,6例).Ⅰ组肿瘤采用颞枕下经小脑幕入路,Ⅱ组肿瘤采用枕下乙状窦后入路,Ⅲ组肿瘤采用幕上下联合入路切除岩斜区脑膜瘤.结果 肿瘤切除Simpson Ⅰ~Ⅱ级Ⅰ组7例,Ⅱ组7例;Ⅲ级切除Ⅰ组8例,Ⅱ组8例,Ⅲ组2例;Ⅳ级切除Ⅰ组3例,Ⅱ组2例,Ⅲ组2例.Ⅲ组病人死亡2例.结论 对于不同类型的大型及巨大型岩斜区脑膜瘤,选择不同的手术方式,对提高术后疗效和减少手术并发症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1.
颅底中线区大型和巨大型脑膜瘤的显微手术切除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目的探讨颅底中线区不同部位大型和巨大型脑膜瘤手术入路和切除方式,并分析特殊类型脑膜瘤手术治疗方法。方法本组93例,男性26例,女性67例;平均年龄48.4岁。术前行神经影像学检查,根据肿瘤部位,选择相应手术入路,采用显微手术切除肿瘤。结果肿瘤全切除80例(86.02%),大部分切除13例(13.98%),死亡1例(10.75%)。除单条颅神经功能术前完全丧失外,术后神经功能改善者75例(81.52%),不变者10例(10.86%),加重者7例(7.6%)。经6月 ̄7年随访,13例(14.13%)肿瘤复发。结论颅底中线区大型和巨大型脑膜瘤手术切除难度大。要取得良好的手术效果,必须选择正确手术入路,采用分块切除方式,精心保护重要血管和神经。  相似文献   

12.
目的介绍应用改良的枕下乙状窦后入路显微外科手术切除大型岩斜区脑膜瘤的方法和经验。方法枕下乙状窦后骨窗形成后,注意将横窦、乙状窦轮廓。切开硬膜后充分向外侧和向上牵开。通过颅神经间隙完成肿瘤的内减压后,分离肿瘤与颅神经及脑干的粘连并分块切除。如果肿瘤向中颅凹延伸,可切开部分天幕后向上切除肿瘤。如果肿瘤向枕骨大孔延伸,可将乙状窦后入路与枕下远外侧入路结合起来加以切除。对于MRI显示具有侵袭性特征,侵犯海绵窦或脑干的肿瘤,不应追求肿瘤的全切除,“脑干减压”成为手术的主要目标。结果肿瘤全切除9例(60%)。手术后新增颅神经损害6例(40%)。半年随访恢复良好者13例(86.6%)。结论应用简单的枕下乙状窦后入路,结合一些新的技术改良处理大型岩斜区脑膜瘤,可获得满意的手术疗效。  相似文献   

13.
鞍旁巨大脑膜瘤的手术治疗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目的探索鞍旁巨大脑膜瘤的手术治疗及其并发症的预防。方法回顾性地分析手术治疗的15例鞍旁巨大脑膜瘤的临床资料。结果11例达到全切除,2例次全切除,2例大部切除。术后第二天7例出现同侧动眼神经麻痹,2例滑车神经和外展神经障碍,2例对侧肢体轻瘫;术后2周2例对侧肢体轻瘫者已恢复,但颅神经障碍者未见明显变化;术后3月随访时,7例动眼神经麻痹者5例已恢复,2例滑车神经和外展神经障碍者1例恢复,术前视力减退者2例明显改进,6例无变化。术后无死亡。结论用现代颅底外科技术大部分鞍旁巨大脑膜瘤可全切。但对于已侵润神经、血管外膜者不要勉强切除,以免神经血管损伤。  相似文献   

14.
经耳前或耳后颞下入路切除颅底沟通瘤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报告经耳前或耳后切口颞下入路切除5例颅底沟通瘤。其中巨大神经鞘瘤2例,脑膜瘤1例,恶性骨巨细胞瘤1例和软骨肉瘤1例。5例中4例全切,1例次全切除。全部手术病人除1例出现轻面瘫外,均无明显手术并发症,预后较好。作者就手术入路选择等体会进行讨论。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扩大乙状窦后入路在显微手术切除大型岩斜区脑膜瘤巾的应用.方法 采用扩大乙状窦后入路的手术方式,显微切除人刑岩斜区脑膜瘤6例,肿瘤最大直径3.4~6.7 cm,平均4.5 cm,术中切除枕骨和乳突.完全显露横安和乙状窦,通过悬吊硬脑膜将它们分别向上方和前方牵开,有效地减少了两个粗大的静脉窦对小脑幕下方和岩骨背面的遮挡,手术视野明显增大,能够充分暴露小脑幕和岩骨背面.结果 本组肿瘤全切除3例,次全切除2例.大部切除1例,无手术死亡,神经功能较术前改善3例,与术前相同3例,2例出现新增脑神经损害,未发生脑脊液漏和切口感染.术后随访6-58个月.所有病例MRI复查未见肿瘤复发或增大.结论 扩大乙状窦后入路具有增加暴露范围、扩大手术视角、早期阻断肿瘤血液供应、避免过度牵拉小脑、改善深部结构的显露、有利于保护脑神经和重要血管等优点.  相似文献   

16.
枕下乙状窦后-内听道上入路显微手术切除岩斜区脑膜瘤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经枕下乙状窦后.内听道上入路(TSRSA)显微手术切除岩斜区脑膜瘤的手术方法、经验和技巧,以提高手术全切率与改善预后.方法 回顾性分析TSRSA显微手术切除23例岩斜区脑膜瘤的临床资料.肿瘤主体均位于后颅窝,其最大直径在1.8~5.7cm(平均3.9cm).对手术方法和经验进行分析和总结,并对该手术入路的适应证和优缺点进行分析.结果 肿瘤全切19例(83%),次全切除4例(17%),术后新增脑神经损害3例(13%),术后并发中脑出血1例,皮下积液1例,无手术相关死亡病例及其他并发症.结论 TSRSA适用于主体在后颅窝的Ⅱ型岩斜区脑膜瘤.采用该入路处理岩斜区脑膜瘤,通过磨除内听道上结节和岩尖,有利于提高肿瘤的全切率和术后疗效,降低脑神经损伤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内镜颞下锁孔Kawase入路切除岩斜区脑膜瘤的方式及治疗效果.方法 回顾性分析用内镜经颞下锁孔Kawase入路切除5例岩斜区脑膜瘤患者的临床资料和术后效果及并发症.结果 本组患者中4例患者的肿瘤完全切除,1例患者肿瘤次全切除;无死亡病例.术后复查CT示手术区域和手术路径均无脑组织挫伤.1例复发脑膜瘤患者术后出...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MRI与Dyna-CTA/3D-DSA影像融合在鞍旁跨中后颅窝肿瘤切除手术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5例跨中后颅窝的鞍旁肿瘤,其中三叉神经鞘瘤2例,脑膜瘤2例,胆固醇样肉芽肿1例,术前行MRI与Dyna-CTA/3D-DSA三维影像融合,了解肿瘤与毗邻血管关系,其中2例将融合的数据通过Dicom格式输入神经导航系统,在神经导航及电生理监测下行肿瘤切除术。结果 5例患者手术均顺利完成,术后除1例外展神经麻痹未改善外余原有颅神经损害均恢复,且无并发症,MRI复查显示肿瘤完全切除。结论 术前MRI与Dyna-CTA/3D-DSA三维融合影像,尤其是动态融合影像上,可在融合影像的冠状位、矢状位与轴位上从前到后、从左到右、从上到下了解肿瘤与毗邻血管关系,有助于减少手术对血管损伤,提高手术的全切率与安全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