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曙红指示液在乳剂类型判定中的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陈新梅 《齐鲁药事》2012,31(11):650-651
目的根据曙红指示液染色不同类型乳剂后的显微照片,阐明曙红指示液在乳剂类型判定中的作用。方法分别制备:O/W、W/O、W/O/W型乳剂,用曙红指示液染色,通过显微观察,判断乳剂类型。结果曙红指示液为水溶性染色剂,乳剂中水相被染色。结论采用曙红指示液判定乳剂类型,方法可靠。  相似文献   

2.
复乳(Multiple Emulsion)是由普通单乳进一步乳化而成的复杂乳剂体系,常见的有W/O/W 型与O/W/O 型等几类。前者由油包水型(W/O)初乳经再乳化而分散于水相所得;后者由水包油型(O/W)初乳分散在油相中制得。近年来,复乳在医药、生化和分离科学中获得日益广泛的应用。例如将激素类、酶类等药物制成复乳,可避免在肠胃道中失活,  相似文献   

3.
目的优化喷雾干燥乳剂处方。方法联用羟丙甲纤维素(HPMC)和蔗糖作固体载体,椰子油作油相,采用喷雾干燥工艺制备O/W型干乳剂。结果根据乳化性能及喷雾可操作性筛选出适于采用喷雾干燥法制备干乳剂的处方。即固体载体HPMC适宜黏度为3mPa.s,浓度为8%。结论HPMC的黏度和浓度对液体O/W乳剂的稳定性及经喷雾干燥制成干乳剂有一定影响,含高黏度HPMC的液体O/W乳剂不容易雾化,易堵塞雾化器的喷嘴。低黏度HPMC是一种有用的固体载体,并起到一定的乳化作用。  相似文献   

4.
W/O/W型薄荷油复乳的制备及其性质初步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制备薄荷油W/O/W型复乳,并对其性质进行初步研究。方法采用二步法制备薄荷油W/O/W型复乳,对其物理性质如:外观、显微形态、乳剂类型、粘度、表面张力、相变温度、物理稳定性等方面进行初步研究。结果薄荷油W/O/W型复乳外观呈白色、外相能被曙红指示液染色、室温下的粘度为15.2 mPa.S,表面张力为30×10-3N.m-1,相变温度为84℃。结论二步法制备薄荷油W/O/W型复乳物理稳定性较好。  相似文献   

5.
目的考察月桂酸维生素C酯 (DAC)的表面活性和抗氧化性。方法通过测定DAC的亲水亲油平衡值 (HLB)和临界胶束浓度 (cmc)考察DAC的表面活性 ;以DAC和吐温 - 80为乳化剂 ,邻苯三酚为模型化合物 ,制备O/W型乳剂 ;用终止邻苯三酚自氧化的方法考察DAC在水溶液和乳剂中的抗氧化性。结果HLB为 5 4 ,cmc为 7× 10 -5~ 8× 10 -5mol·L-1,O/W型乳剂稳定性良好 ,在溶液和乳剂中DAC均具有抗氧化能力 ,其抗氧化能力与其用量有关。结论DAC具有表面活性和抗氧化性 ,在乳剂中既能作为乳化剂同时又可作为抗氧剂  相似文献   

6.
10%硫乳是一种外用制剂,临床上常用于治疗疥疱、湿疹、牛皮癣等皮肤病。因其临床疗效显著,所以深受医师和患者的欢迎。10%硫乳是 O/W 型乳剂,理论上按常规乳剂制法制备。但就其主药——升华硫质轻不易混匀且熔点较高等特点,为此我们对  相似文献   

7.
目的:制备一种以玉米幼芽提取物(extracts of maize plumule,EMP)为主药的外用抗衰老透皮制剂(O/W),并对其应用于皮肤的安全性进行评价。方法:选用合适的表面活性剂,利用乳化法制备O/W型EMP霜剂;根据《化妆品卫生规范》(2007版)中毒理学试验方法以及人体贴斑试验考察其安全性。结果:制备的EMP霜剂体系均一稳定,对皮肤无毒性、刺激性、过敏性和光毒性。结论:EMP作为一种新型的抗氧化剂,具有良好的配伍性,可以安全可靠地应用于医药和化妆品工业。  相似文献   

8.
经典的W/O(水在油中)佐剂是福氏不完全佐剂(FIA)。研究者将脂溶性的维生素E代替FIA配方中的矿物油,制成一种新型的W/O佐剂。这种抗氧化的维生素E不仅是乳剂中的物理成分,而且是有效的免疫增强剂。  相似文献   

9.
本文系统的综述了油包水(Water in oil,W/O)型微乳的制备方法、鉴定和质量评价,对于W/O型微乳作为药物载体在口服、经皮、注射及眼用给药途径中的应用加以论述,并对其发展趋势进行展望。  相似文献   

10.
乳剂型涂膜剂与乳膏处方组成相比仅多了膜材成分,故可用测定乳膏稳定性的方法来测定乳剂型涂膜剂的稳定性。本文采用电导法对非离子表面活性剂作乳化剂制备的O/W乳膏,在非破坏情况下快速测定从短暂加热——冷却——加热过程中乳膏电导值的变化,求得稳定性指数(Δ/h)。稳定性指数越小乳膏越稳定。据此可判断制备稳定乳膏最佳的HLB值、乳化剂及分散相用量。  相似文献   

11.
硫酸沙丁胺醇油包水型口服纳米乳的制备及小肠吸收考察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研究硫酸沙丁胺醇油包水(W/O)型口服纳米乳的成乳条件及小肠吸收情况。方法采用两种制备方法考察不同制备条件对纳米乳形成的影响;采用伪三元相图法考察油相与司盘80的不同配比对成乳区域的影响,求出W/O型纳米乳形成区域;采用HPLC法测定纳米乳中硫酸沙丁胺醇的含量;采用大鼠在体小肠循环法初步考察该纳米乳的口服吸收情况。结果在本实验范围内,稳定且含水量较高、有实际应用价值的W/O型纳米乳的优化处方为豆油、司盘80、吐温80、蒸馏水的质量比为22.8∶22.8∶45.5∶8.9。根据最优处方,将水溶性药物硫酸沙丁胺醇溶于水相中,制得了W/O型纳米乳。大鼠在体小肠循环吸收试验初步证明了该纳米乳具有缓释作用。结论W/O型纳米乳可作为水溶性药物的缓控释制剂的载体。  相似文献   

12.
目的 制备达托霉素软膏,并对其进行制剂学和药效学初步评价.方法 采用乳化法制备O/W型和W/O型两种达托霉素软膏.通过考察物理性状、体外透皮渗透率、体内外药效学及抗细菌生物被膜,确定较优处方并初步建立达托霉素软膏剂透皮实验方法.结果 O/W型达托霉素软膏的累积渗透率在8h时达53.35%,透皮渗透量为78.30μg/cm2.与W/O型达托霉素软膏相比具有更强的抑菌作用.结论 O/W型达托霉素软膏制备工艺简单,制剂稳定性好,抑菌快速强效.  相似文献   

13.
林滔  程淑锋  林立航 《中国药房》2007,18(4):280-282
目的:探讨浓乳稀释法制备水包油(O/W)型乳膏基质的工艺及其特点。方法:以尿素乳膏为模型,以乳膏稳定性的各项参数为指标,考察参与乳化的不同水相比例对浓乳稀释法制备O/W型乳膏基质的影响,并与混合乳化法制备的乳膏基质比较;采用扩散法考察所制乳膏释放度。结果:当参与乳化的水相与油相质量之比为1.1∶1时,浓乳稀释法制备的O/W型乳膏基质稳定性较好,并优于混合乳化法制备的乳膏,2种方法制备的尿素乳膏释放度分别为6.542、3.621。结论:本法与制备O/W型乳膏常用方法相比节能、节时、低耗,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4.
吲哚美辛-羟丙基-β-环糊精包合物软膏的制备及含量测定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余兰  秦芳芳 《中国药房》2007,18(7):525-526
目的:制备吲哚美辛-羟丙基-β-环糊精包合物软膏并建立其含量测定方法。方法:选用O/W型乳剂型软膏基质进行制备;采用紫外分光光度法测定其中吲哚美辛的含量。结果:吲哚美辛线性范围为16.76~41.91μg·mL-1(r=0.9996),平均回收率为99.53%(RSD=1.50%)。结论:该制剂制备工艺简单,含量测定方法简便、准确。  相似文献   

15.
目的:了解提高W/O/W复合型乳剂稳定性的各种手段和方法。方法:查阅近几年国内外有关文献资料进行分析综述。结果:乳化剂、油相、制备工艺、内水相、稳定剂均是影响复乳稳定性的因素。结论:国内外学者采取了各种相应的稳定措施,以为复乳的应用开辟一个更广阔的空间。  相似文献   

16.
静脉乳乳剂是两种互不相混溶的液体,借助乳化剂的乳化作用而制成的不稳定的液体药剂。静脉注射用乳剂(简称静脉乳)系用豆磷脂等及其它一些合成乳化剂,将油脂类药物均匀分散于水相中,制成脂肪乳剂,属于O/W 型一级乳剂,供静脉给药的一种新剂型。由于油脂类药物的高度分散,加速其吸  相似文献   

17.
复方磺胺嘧啶银乳膏的制备及临床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制复方磺胺嘧啶银乳膏并对其进行临床疗效观察。方法:处方药与乳剂型基质制成O/W型乳膏剂,并观察对80例烧、烫伤患者的治疗效果。结果:本剂型制备工艺可行,质量可靠,临床应用有效率100%。结论:本品使用方便,疗效确切,且无不良反应。  相似文献   

18.
目的:建立广东王不留行提取物为模型药物的O/W型微乳处方筛选及制备成型的一种方法。方法:选取文献及本实验室15个处方空白微乳建立电导率-含水量曲线,同时与目测法进行对比研究,选取其中4个稳定的微乳处方,分别建立以广东王不留行提取物为模型药物的O/W型微乳的电导率-含水量曲线,进行其方法学考察及微乳质量评价。结果:O/W型空白及含药微乳成型的临界点均是电导率-含水量曲线的顶点,进一步验证其值显著高于目测法测定的临界值,目测法所测定的O/W型微乳临界值在双连续区域内,通过电导率-含水量曲线确定的空白及含药O/W型微乳方法学实验RSD<1%,空白及含药微乳平均粒径均在10~100 nm之间。结论:电导率-含水量曲线法制备的O/W型微乳分布均匀、具备量化、准确、重复性好,应用于微乳处方筛选及制备工艺研究具有理论及实际可行性,能准确反应微乳的相行为及结构变化。  相似文献   

19.
多层乳剂作为缓释制剂是很有希望的,然而由于主药从内层液滴释放,造成制剂的复杂性和不稳定。有些药物在制备过程中已释放,致使得率(得率指内相液滴中溶质的百分含量,以y_1表示)降低。近来发现,适当的亲水亲油平衡(HLB)值和适当的乳化剂可以使多层乳剂稳定性改善,得率提高。本文用各种乳化剂制备多层乳剂,研究它们之间的差别,并指出获得稳定乳剂的关键。多层乳剂分两步制得,第一步把水相滴加到油相中,恒速匀化20分钟(Silverson乳匀机)制成W/O乳剂。第二步把W/O初乳  相似文献   

20.
W/O乳膏质量稳定性探讨   总被引:2,自引:2,他引:2  
目的:探讨W/O型乳膏的稳定性.方法:查阅相关文献、书籍并结合工作经验,从理论和实践两方面进行探讨.结果:配方中的油相、水相、相比例、乳化剂、增稠剂等和制备工艺中的制备方式、设备、搅拌和温度等因素对W/O型乳膏的稳定性影响较大.结论:在实践中,如果能较全面地考虑配方和制备工艺两方面的影响W/O型乳膏稳定性的诸因素,将会得到稳定性较好的膏体.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