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目的为提高连续性血液净化治疗感染性休克的监测和护理效果。方法分析总结在ICU经连续性血液净化治疗感染性休克11例患者的监测和护理。结果7例救治成功,1例放弃,3例死亡。其它生命体征及生化参数明显好转。结论对血液净化治疗感染性休克的患者,通过密切监测临床症状与生命体征,准确记录每小时出入量,维持水、电解质酸碱平衡,做好体外循环通路护理,合理安排抗生素输液顺序,预防感染等措施,保证血液净化顺利进行,提高抢救成功率和改善护理质量。  相似文献   

2.
刘有莲 《现代医院》2007,7(12):76-77
目的探讨连续性血液净化治疗感染性休克的监测和护理。方法分析总结在ICU经连续性血液净化治疗感染性休克13例患者的监测和护理。结果9例救治成功,1例放弃,3例死亡。其它生命体征及生化参数明显好转;血管活性药物用量减少。结论对感染性休克患者及早进行连续血液净化,并保证血液净化顺利进行,可避免发生不可逆性脏器功能损害,提高抢救成功率和改善护理质量。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ICU危重病人采用连续性血液净化的临床疗效.方法 回顾该院20例ICU危重病人采用连续性血液净化治疗前后的血流动力学以及临床症状的改善情况.结果 经过连续性血液净化治疗后,血流动力学有明显改善,各项指标趋于稳定,患者的临床症状也有不同程度的改善.治疗的20例危重病人中,治愈的有14例,病情加重的有4例,死亡的有2例.结论 采用连续性血液净化治疗后,血流动力学稳定,从而患者的呼吸功能和肾功能都有明显的改善,连续性血液净化在治疗危重病人时是一种形式有效的方法,临床推荐使用.  相似文献   

4.
目的:回顾性总结为12例急危重症患者进行29次连续性血液净化的护理经验。方法:通过严密的全程监测抗凝,酸碱代谢,水电解质及生命体征情况,及时针对问题,采取相应的措施。结论:护理人员通过对抗凝、水电解质、酸碱失衡、生命体征等的加强护理,确保了连续性血液净化顺利完成,并取得满意的效果。  相似文献   

5.
选取我科收治的急性胰腺炎患者38例,均采取连续型血液净化治疗,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观察组在此基础上给予优质护理,比较两组患者生命体征变化及术后生活质量,观察优质护理在采取连续性血液净化的急性重症胰腺炎患者中的应用效果。结果表明,优质护理在急性胰腺炎患者连续性血液净化治疗中应用效果明显,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连续性血液净化技术在呼吸重症监护病房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通过对连续性血液净化技术在呼吸重症监护病房中的应用,观察患者的治疗效果.结果 15例呼吸窘迫综合征患者,在连续性血液净化前后各项血流动力学指标变化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5例败血症重症感染患者在经连续性血液净化治疗8~24h后,患者生命体征趋于平稳、血流动力学稳定、感染得到控制.12例多器官功能衰竭患者各系统功能得到明显的纠正,生命体征趋于平稳,血生化指标逐步得到纠正.结论 连续性血液净化技术在呼吸重症监护病房中应用,对各种疾病的治疗可以达到很好的治疗效果,各项血流动力学指标稳定,体内炎性因子得到清除,呼吸、循环、泌尿系统的功能得到很好的纠正,临床效果满意,值得在临床中广泛使用并推广.  相似文献   

7.
目的:分析连续性血液净化治疗患者常见并发症及护理对策。方法:研究对象为2017年—2020年8月我院收治的98例连续性血液净化治疗患者,将先入院的49例患者分为参照组,后入院的49例患者分为观察组,参照组行常规护理,主要包括常规用药指导、体征监测以及病情护理等。观察组在常规护理下,统计并发症发生情况,并根据具体的并发症情况制定出相应的护理防范对策,比较2组患者并发症发生率差异。结果:参照组出现9例并发症患者,发生率为18.37%,观察组出现2例并发症患者,发生率4.08%,两组并发症发生率对比差异显著,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对于需要进行连续性血液净化治疗的患者,对其常见并发症进行分析并且予以针对性护理干预可以进一步降低其并发症发生率。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究连续性血液净化在危重病患者救治中的护理体会。方法:选取2015年5月-2016年11月在我院接受连续性血液净化治疗的50例危重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照患者接受护理的不同将患者分为2组,即对照组接受常规护理,实验组接受综合护理,对比2组危重患者护理效果的差异性。结果:实验组临床症状改善情况明显优于常规护理的对照组(P0.05),同时实验组并发MODS以及死亡的发生率均明显低于常规护理的对照组(P0.05)。结论:CBP是危重病患者救治中的重要治疗手段,熟练的操作技术,科学的护理方法 ,是CBP治疗成功的关键。  相似文献   

9.
连续性静脉-静脉血液滤过治疗在ICU的监测及护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总结连续性静脉—静脉血液滤过(CVVH)治疗36例危重症患者的监测及护理体会。方法对36例危重症患者进行CVVH治疗81例次,治疗过程中严密监测患者病情变化和机器运作情况,并给予有效的管道护理、液体管理,预防并发症及心理护理等。结果36例重症患者在治疗24 h后生命体征明显好转,临床症状得到有效缓解。结论对进行CVVH治疗的危重症患者实行严密的监测和护理是预防并发症,使治疗得以顺利进行,并能达到预期目标的关键所在。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连续性血液净化治疗高血脂症性急性胰腺炎后患者预防和自我护理能力的调节。方法选自2008年6月-2010年6月本院收治的130例高血脂症性急性胰腺炎患者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两组,两组患者均给予常规治疗+血液净化治疗,对照组(n=65)给予常规护理,干预组(n=65)给予有效的整体护理干预,包括指导服药、改善生活方式、心理护理、管道护理、生命体征的观察等,干预时间为6个月,比较自我护理能力测定量表(ESCA)和生活质量评分表(FACT)。结果与对照组比较,干预6个月后干预组ESCA及FACT评分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血液净化治疗高血脂症性急性胰腺炎患者后进行系统整体护理干预,可以改善患者病情,提高患者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11.
目的:研究连续性血液净化机应用于危重症患者的临床疗效与护理干预措施。方法:将危重症患者纳入研究,给予连续性血液净化治疗,并随机分为给予护理干预措施的观察组和常规护理的对照组,观察治疗前后的心功能、肾功能指标及治疗相关并发症的例数。结果:治疗后患者的心室充盈速度最大值比值(E/A)、左室射血分数(LVEF)、左室舒张末期内径(LVEDD)和内生肌酐清除率Ccr均高于治疗前;血肌酐、血尿素氮水平均低于治疗前;观察组患者在治疗过程中发生心律失常、心绞痛、低血压、心包填塞、低氧血症以及穿刺点感染、血肿的发生例数均少于对照组。结论:连续性血液净化治疗能够有效改善危重症患者的心功能、肾功能,且护理干预措施能够减少治疗并发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12.
肾移植术后早期,患者处于应激状态和药物副作用的影响,要求密切监测的生命体征指标很多,其中肾移植术后对患者血糖的监护是必不可少的一项,特别是患者术前有糖尿病痛史.肾移植术后糖尿病(PTDM)是影响肾移植患者术后存活的重要并发症之一,其发病率达2.5%~20.0%.血糖维持在正常范围,是保证患者顺利恢复的重要内容之一.我们选取解放军第309医院器官移植中心泌尿二科于2009年1月至2011年5月共开展同种异体肾移植手术的286患者,回顾性分析并结合肾移植术后糖尿病的发病原因进行讨论,总结护理观察要点.  相似文献   

13.
目的总结肺癌合并糖尿病患者的围手术期护理方法。方法重视肺癌合并糖尿病患者的术前血糖控制,心理疏导及营养教育,术后加强生命体征观察及血糖监测,加强管道护理及提高术后患者合并症,并发症的护理水平。结果 47例患者应用综合性护理措施降低了手术风险,减少并发症的发生,无1例患者围手术期死亡。结论加强肺癌合并糖尿病患者的围手术期护理可促使患者顺利康复,提高其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外伤性危重症的CT监测及护理措施。方法:回顾性分析本院重症监护室收治的114例外伤性危重症患者CT监测及护理效果。结果:监测过程中,共出现呼吸心跳停止4例,癫痫样发作10例,吐血、咯血4例,过度呼吸继发呼吸衰竭1例。轻度过敏4例,中度过敏1例,无重度过敏情况。患者均完成CT监测。结论:外伤性危重症CT监测对于诊断患者病情具有重要作用,监测过程中护理人员做好护理工作,能辅助CT监测顺利完成。  相似文献   

15.
目的研究连续性血液净化(Continous Blood Purification,CBP)治疗严重脓毒症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84例严重脓毒症患者,随机分为:常规治疗组(对照组)44例,常规治疗+CVVH组(观察组)40例,分别观察两组患者生命体征、动脉血气分析、血乳酸水平、血生化、血常规和凝血功能。结果观察组患者氧合指数、血流动力学指标、血肌酐、APACHEⅡ评分、多器官功能衰竭发生率、机械通气时间、ICU住院时间、死亡率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0.01)。结论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加用连续性血液净化治疗严重脓毒症,能有效清除患者致炎介质和毒素,维持内环境稳定,改善氧合功能及血流动力学指标,提高抢救成功率。  相似文献   

16.
目的 评价两种长途转诊模式对急危重症病例的临床效果,探讨专业化、规范化的院前急救流程,以达到安全快捷的转诊目的。 方法 选择2010年1月至2014年8月由应城市人民医院单向转往武汉的516例病例为调查对象。原模式组转诊214例,由所属临床专科医生和护士负责途中转诊;新模式组转诊302例,由该院急救中心院前急救医生和护士负责;对两组转诊效果进行统计学比较。 结果 原模式组平均转诊时间(121 ±8) min,生命体征不稳定63例,窒息18例,死亡6例。新模式组的平均转诊时间(90 ±8) min,生命体征不稳定45例,窒息12例,死亡5例。两组平均转诊时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028,P<0.05);生命体征不平稳率、窒息发生率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2=15.997、4.504,P<0.05),两组转诊途中病死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791,P>0.05)。 结论 科学化的管理模式,专业化的院前急救队伍,制度化的院前急救流程,规范化的转诊临床路径,是基层医院安全快捷转诊急危重症患者的重要保证。  相似文献   

17.
机械通气患者床边纤维支气管镜诊疗的护理配合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对65例机械通气肺不张患者行床边纤支镜治疗的护理配合。探讨机械通气的过程中,容易并发呼吸机相关性肺炎、肺不张,床边纤支镜吸痰技术在危重患者的气道管理上和治疗上的重要价值。方法:操作前做好患者准备及抢救药品、物品的准备,操作中严密观察病情,注意做好呼吸机监护及吸引器管理。结果:本组69例次的床边纤支镜诊疗操作,通过操作前后的胸片复查,提示肺不张好转;血气分析氧分压、氧饱和度均有改善(P〈0.05),所有操作均一次成功,无1例严重并发症发生。结论:护理配合是顺利进行纤支镜治疗的关键。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监护仪应用于骨科手术中病人的护理体会。方法入选我院骨科2005年1月至2013年1月手术中应用心电监护仪的569例患者做为观察组,与同期应用传统血压计和听诊器等监测的560例骨科手术患者进行比较。对比两组患者术中各项生命体征的变化情况、护理时间和不良反应等。结果观察组术中2h和4h生命体征较对照组平稳.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观察组用于生命体征监测的护理时间显著低于对照组,因未及时观测到生命体征而产生的不良反应率也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监护仪应用于骨科手术病人中可直观、动态且持续地观察到生命体征.随时了解病情变化,缩短护理时间和减少不良反应。  相似文献   

19.
急诊危重患者院内安全转运探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急诊危重患者由于病情特殊性具有较大的潜在危险性,院内转运其救治效果机会和风险是并存的。采取有效护理措施维持患者生命体征的稳定、减少并发症,保证患者安全、顺利地到达目的科室。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