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目的:观察抗抑郁治疗对皮质下动脉硬化性脑病伴发抑郁症患者抑郁症状、神经功能缺损及日常生活能力的改善情况。方法:选择2002-01/2005—06来自于河南省人民医院神经科门诊和住院的患者110例.随机分为米氮平治疗组(n=38),阿米瞢林治疗组(n=36)、对照组(n=36),各组均行常规神经营养药物和促智药物治疗,米氮平治疗组同时口服米氮平30mg/次,1次/晚;阿米替林组同时口服阿米替林25mg/次,分早晚两次口服,最大剂量为100mg/d,总疗程均为12~24周,治理期间不合并其他抗抑郁或精神障碍药。治疗前、治疗后1.2,4、8.12周及6个月分别采用汉密顿抑郁量表评定患者的抑郁症状。于治疗前及治疗后12周、6个月进行神经功能缺损和13常生活能力评定。记录治疗期间米氮平治疗组和阿米替林治疗组不良反应发生情况。并于6个月对各组患者的并发症及预后进行评定。结果:纳入患者110例,由于调查过程中停药、失访、患并发症、死亡等原因.米氮平治疗组、阿米替林治疗组和对照组分别脱落5、6和6例,分别进入结果分析33、30和30例。①汉密顿抑郁量表评分结果:米氮平治疗组在治疗第1,2,4.8,12周及6个月时汉密尔顿抑郁量表得分均明显低于治疗前及对照组(P〈0.01-0.05),阿米替林组在治疗后第2.4,8,12周及6个月时汉密尔顿抑郁量表得分低于治疗前及对照组(P〈0.01-0.05)。②神经功能缺损及日常生活能力评定。结果:米氮平治疗组及阿米替林治疗组在治疗后第12周、6个月时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均明显低于治疗前及对照组(P〈0.01—0.05),日常生活能力得分明显高于治疗前及对照组(P〈0.01—0.05)。③不良反应发生情况:治疗期间米氮平导致口干、便秘、视力模糊、恶心、呕吐、心电图异常、尿潴留等不良反应发生情况明显少于阿米替林治疗组(P〈0.01~0.05)。④各组治疗后并发症及预后比较:对照组肺部感染、尿路感染、脑卒中、心血管事件的发生率高于米氮平治疗组、阿米替林治疗组(P〈0.01-0.05),其死亡率也明显增高(P〈0.01-0.05)。结论:抗抑郁治疗能有效改善皮质下动脉硬化性脑病伴抑郁的症状,有利于患者神经功能康复,提高生活能力,减少并发症,米氮平治疗副反应少,更安全。  相似文献   

2.
3.
皮质下动脉硬化性脑病(SAE)是一种较常见的小血管病变,其可对老年人的认知功能造成严重损害。本文就SAE的病理改变、危险因素、影像学改变及SAE对认知功能的影响、诊断、治疗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4.
皮质下动脉硬化性脑病的临床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研究皮质下动脉硬化性脑病(Binswanger)临床特点,CT及MRI改变。方法:通过分析36例皮质下动脉硬化性脑病Binswanger,病人临床表现及CT,MRI改变,以明确最佳诊断途径。结果:本病主要临床表现为:有长期高血压病史,慢性进行性发展病程,反复发作脑卒中,有神经系统叠加局灶体征及阶梯式智能障碍,并可有假性球麻痹,尿失禁,情感障碍,帕金森氏综合征等,CT,MRI可见:脑室旁脑白质广泛白质疏松,多发性腔隙性脑梗塞,脑室扩大。  相似文献   

5.
皮质下动脉硬化性脑病(Sabcortical artrioscletotictncephstopatlry,SAE),又称进行性皮质下血管性脑病(Binswangtr)。近代随着CT、MRI检查新技术的应用,目前认为在老年群体中本院并非少见^[1-3]。现将我院由CT确诊的300例皮质下动脉硬化性脑病作一回顾分析,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6.
<正>皮质下动脉硬化性脑病(SAE),又称进行性皮质下血管性脑病,属脑动脉硬化症的一种类型,在老年人中的发病率为1%~5%。随着CT、MRI检查技术的应用,对本病的确诊率有明显提高,并有了新的认识。现收集96例由CT确诊的皮质下动脉硬化性脑病作一回顾性分析: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皮质下动脉硬化性脑病CT与临床的关系。方法:对24例皮质下动脉硬化性脑病患者的CT与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24例CT均见双侧脑室周围白质及半卵圆中心对称性低密度,均见梗塞灶;24例临床上均有不同程度的痴呆和脑局灶性症状。结论:皮质下动脉硬化性脑病的早期诊断困难,CT是较可靠的检查方法,其早期诊断必须依靠临床和CT,一旦确诊,应早期治疗。  相似文献   

8.
近年来随着人口寿命的延长,痴呆发病率也有增加,加之临床影像学的广泛应用,皮质下动脉硬化性脑病(Binswanger病)已被越来越关注,现将我院1995年1月至1997年5月收集到的94例皮质下动脉硬化性脑病分析探讨如下。 1 一般资料 本组94例中,男65例,女29例;<50岁3例,51~60岁3例,61~70岁46例,71~80岁35例,>80岁7例;最小年龄23岁,最大年龄84岁,平均年  相似文献   

9.
贾斌  牛玉顺 《临床医学》2009,29(7):55-56
目的判断烟酸治疗早期皮质下动脉硬化性脑病(SAE)的疗效。方法采用随机分组法将120例早期SAE分为两组,两组均给予曲克芦丁1.0g、胞二磷胆碱1.0g、脉络宁20ml加液体,静脉滴注,每天1次。在此治疗基础上,治疗组60例给予烟酸180mg加液体,静脉滴注,每天1次;对照组60例给予脑蛋白水解物20ml加液体,静脉滴注,每天1次。疗程均为14d。根据早期SAE患者的临床表现、神经功能缺损评分(NDS)、长谷川痴呆量表评分(HDS)的变化来判断疗效。结果两组NDS、HDS治疗前后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间上述各指标治疗前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烟酸治疗早期SAE有效。  相似文献   

10.
目的:分析皮质下动脉硬化性脑病(SAE)的MR影像特征及临床发病特点,探讨MRI对SAER的诊断价值。方法:搜集经MR扫描确诊的SAE111例,回顾性分析其临床资料和MRI表现。结果:⑴本组病例占同期颅脑MR扫描的6.10%。发病纺与年龄呈正相关,60岁年龄组6.25%;70岁年龄组16.12%;80岁年龄组26.74%。⑵临床表现为缓慢进生痴呆。⑶高血压、动脉硬化、脑卒中、糖尿病及心脏病为其危险  相似文献   

11.
目的研究皮层下动脉硬化性脑病(SAE)的临床及影像学特点,对其作出早期诊断及早期干预,提高患者生活质量。方法追踪108例高血压合并高血压合并多发性腔隙性脑梗死患者5年后症状、体征和头颅CT、MRI的变化。结果88例(81.5%)病例出现锥体束损害、假性球麻痹、感知行为异常、痴呆等皮层下动脉硬化性脑病临床表现,78例(72.2%)患者出现典型的(Ⅲ型)Binswanger病的影像学改变。结论皮层下动脉硬化性脑病为颅内小动脉硬化慢性病程的最终结局。头颅CT、MRI的影像学改变早于临床症状的出现,为临床早期药物干预提供有力依据。  相似文献   

12.
皮层下动脉硬化性脑病CT诊断及临床分析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目的探讨皮层下动脉硬化性脑病(SAE)的病理变化、临床特点及CT主要征象,旨在提高SAE的诊断水平。方法收集我院94例SAE,男58例,女36例,年龄62~92岁,平均77岁。临床表现与症状多数病人有高血压、糖尿病、眼底动脉硬化及老年性痴呆。特点为进行性智力减退,不同程度偏瘫,语言不清或失语、头晕、眼花、恶心、手足麻木等。结果本病常见于60岁以上,CT特点为双侧脑室周围脑白质及半卵圆中心脑白质对称性低密度影,病变模糊不清,可伴发脑萎缩或腔隙性脑梗塞,有的可伴发脑出血和蛛网膜下腔出血。结论熟悉掌握本病的病理、临床及CT特点,对提高本病的诊断和鉴别诊断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皮层下动脉硬化性脑病低场MRI表现及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32例经临床及低场磁共振检查确诊的皮层下动脉硬化性脑病患者,全部患者均进行常规T1WI、T2WI、FLAIR序列检查。结果 MRI表现为侧脑室前后角、体部周围、放射冠、半卵圆中心片状稍长T1、长T2异常信号,FLAIR序列病灶表现为高信号,其中Ⅰ型7例、Ⅱ型10例、Ⅲ型15例。可伴发脑萎缩或腔隙性脑梗塞,有的可伴发脑出血。结论 MRI是SAE首选影像学检查方法,低场MRI可用于SAE的诊断。  相似文献   

14.
汤晓红 《护理研究》2006,20(10):2814-2815
1病例介绍 病人,女,64岁,大学。因阶梯样记忆力减退伴行走不穗1年加重20d。于2005年11月21日入院。病人自1年前脑梗死后步态不稳,记忆力下降,对周围环境兴趣低;近20d记忆力明显下降伴幻觉,严重时不认识家人,以晚上明显,白天好转。伴头昏嗜睡症状。既往患有高血压病、糖尿病、冠心病、多发性腔隙性脑梗死病史.无吸烟、饮酒史。查体:血压22.0厂11.3kPa,四肢肌力正常.左上肢肌张力呈齿轮样增高。余肢体肌张力呈铅管样增高,起步困难,前倾前屈步态,行动迟缓。头颅CT示:双侧脑室周围及半卵圆中心白质区对称性斑片状低密度影;多发性腔隙性脑梗死,诊断为:皮质下动脉硬化性脑病(BD)、  相似文献   

15.
汤晓红 《护理研究》2006,20(30):2814-2815
1病例介绍病人,女,64岁,大学。因阶梯样记忆力减退伴行走不稳1年加重20d,于2005年11月21日入院。病人自1年前脑梗死后步态不稳,记忆力下降,对周围环境兴趣低;近20d记忆力明显下降伴幻觉,严重时不认识家人,以晚上明显,白天好转,伴头昏嗜睡症状。既往患有高血压病、糖尿病、冠心病、多发性腔隙性脑梗死病史,无吸烟、饮酒史。查体:血压22.0/11.3kPa,四肢肌力正常,左上肢肌张力呈齿轮样增高,余肢体肌张力呈铅管样增高,起步困难,前倾前屈步态,行动迟缓,头颅CT示:双侧脑室周围及半卵圆中心白质区对称性斑片状低密度影;多发性腔隙性脑梗死,诊断为…  相似文献   

16.
何晓一  史浩  王均英 《磁共振成像》2021,12(5):60-64,89
目的 探讨扩散峰度成像(diffusion kurtosis imaging,DKI)及三维伪连续式动脉自旋标记(3D pseudo continuous arterial labeling,3D-pCASL)技术在皮质下动脉硬化性脑病(subcortical arteriosclerotic encephalopathy,SAE)中的诊断价值.材料与方法 对临床已确诊的35例SAE患者和33例对照组进行常规MRI、3D-pCASL及DKI扫描,测量SAE组表现阳性病灶区(额、顶叶及双侧脑室额、枕角旁白质)、SAE组表现正常白质区(邻近病灶区的正常脑白质及胼胝体膝/压部、颞叶白质)及对照组相应脑区3组各向异性分数(fractional anisotropy,FA)值、平均扩散系数(mean diffusivity,MD)值、轴/径向扩散系数(axial/radial diffusivity,Da/Dr)值、峰度各向异性分数(anisotropy fraction of kurtosis,FAk)值、平均峰度系数(mean kurtosis,MK)值、和轴/径向峰度系数(axial/radial kurtosis,Ka/Kr)值,测量SAE组中病灶区、胼胝体膝/压部、颞叶白质区及对照组相对应区域的脑血流量(cerebral blood flow,CBF)值,进行统计学分析,研究两技术参数值与患者的简易精神量表(Mini-mental State Examination,MMSE)评分之间的相关性,并利用受试者工作特征分析两种技术在SAE中的诊断价值.结果 SAE组所有白质病灶区、颞叶白质和胼胝体压部的CBF、FA和峰度参数值显著降低、扩散参数值显著增高,与对照组相应区域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SAE组胼胝体膝部的FA、FAk、Kr和CBF值显著降低,扩散参数值显著增高(P<0.05).SAE患者的顶、颞叶白质的CBF值和双侧脑室额角旁白质的FA、Kr值与MMSE评分呈正相关(r=0.496/0.392,P=0.003/0.020;r=0.488/0.437,P=0.003/0.009).曲线下面积较大的为:胼胝体膝部的FA(0.957,P<0.001),胼胝体压部的CBF(0.946,P<0.001),联合颞叶白质的FA/MD/Dr/CBF(0.986,P<0.001).结论 DKI和3D-pCASL技术可敏感检测SAE患者在常规MRI检查正常的脑微结构的潜在性变化,间接反映患者的DKI/ASL参数与认知障碍之间的关系,并能有效提高SAE的诊断率.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早期皮层下动脉硬化性脑病(SAE)的CT诊断价值:方法选择无明显痴呆表现而在CT影像上有所发现的病例60例,经过3~10年的跟踪观察,采用简易智力状态检测量表(MMES)和CT检查,根据CT上脑白质低密度所累及的范围,将其分为轻、中、重度,总结该病的发展规律。结果随着随访年数的增加,CT表现由轻度变为中度、重度的病例不断增加,发生痴呆的患者所占的比例也增加:结论CT对SAE的发现和随访病变进展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8.
皮层下动脉硬化性脑病相关因素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皮层下动脉硬化性脑病(SAE)的临床、影像特征及其与高血压、高血糖、高血脂之间的相关性。方法:收集我院SAE患者96例,回顾性分析其临床和影像特征,并与血压、血糖、血脂、年龄进行相关分析与评估。结果:CT平扫显示为双侧侧脑室白质区较对称性低密度影,病变边缘模糊,伴有腔隙性脑梗死、脑萎缩征象。血压、血糖是影响本病的主要因素,经过方差分析及多元线性回归分析,差异有显著性。随着年龄的增加,其发生率有明显增高的趋势。结论:SAE主要病因是高血压、高血糖,结合临床和CT能早期发现,对本病的早期治疗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