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建立免疫抑制法检测血清AST线粒体同工酶(m-AST)活性,了解血清m-AST活性与肝脏病变程度之间的关系。方法82例正常人、33例慢性肝炎(CH)、19例重型肝炎(FH)病人血清用免疫抑制法和速率法分别测定m-AST和AST总酶活力,算出m-AST/AST比值。结果本法标准曲线y=1.088x-8.889,r=0.999。精密度试验结果为批内CV<3.71%、批间CV<3.91%、回收率96.3~104.6%,平均值100.5%。82例正常血清标本m-AST值和m-AST/AST比值分别为1.1±0.4U/L和5.7±1.8%,33例慢性肝炎血清标本分别为82.6±30.9U/L和26.1±22.5%,19例重型肝炎血清标本分别为152.9±29.5U/L和30.5±25.2%,与正常组比较均有显著性差异(P<0.01)。慢性肝炎和重型肝炎血清标本之间m-AST值和m-AST/AST比值也有显著性差异(P<0.01)。结论免疫抑制法测定血清m-AST方法简单、快速、重复性好,还可间接反映肝细胞损伤的严重程度。  相似文献   

2.
溶栓疗法可明显降低急性心肌梗死(AMI)的病死率,减少并发症的发生~([1]).目前治疗AMI多在其早期应用溶栓药,这些疗法不仅要求早期诊断,而且需要了解用药是否有效,即是否出现心肌再灌注.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线粒体同工酶(m-AST)和胞浆同工酶((s-AST))达到峰值的时间与再灌注有关.我们通过观察(m-AST)的动态变化,并与其他血清学指标进行比较,以了解其在溶栓治疗后对心肌再灌注的监测价值.  相似文献   

3.
目的对免疫抑制法测定线粒体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m-AST)的检测性能进行评价。探讨冠心病(CHD)患者和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血清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m-AST、m-AST/AST比值的变化。方法对免疫抑制法测定m-AST的检测性能(精密度、正确度、线性范围、参考区间、最大稀释比)进行评估。选取行药物洗脱支架置入术的CHD患者和急诊行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术的AMI患者各44例,分别测定其术前、术后血清AST、m-AST等指标,计算m-AST/AST比值,并分析各项指标与Gensini积分的相关性。结果免疫抑制法检测m-AST的精密度、正确度、线性范围、参考区间均通过验证,符合临床要求,最大稀释比为1∶10。CHD患者PCI术后AST、m-AST水平及m-AST/AST比值与术前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AMI患者PCI术后AST、m-AST、心肌肌钙蛋白T(cTnT)、肌酸激酶同工酶MB质量(CK-MB mass)、氨基末端B型钠尿肽原(NT-proBNP)水平显著高于术前(P0.05),m-AST/AST比值显著低于术前(P0.05)。CHD患者和AMI患者不同Gensini积分各组之间术后AST、m-AST水平及m-AST/AST比值与术前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且术前、术后AST、m-AST、m-AST/AST比值与Gensini积分均无相关性(P0.05)。AMI患者术前、术后AST、m-AST水平和m-AST/AST比值均显著高于CHD患者(P0.05),术前m-AST/AST比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血清AST、m-AST水平和m-AST/AST比值的变化与心肌细胞损伤程度有关,与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发展进程无关,可反映AMI患者的心肌损伤情况及恢复情况。  相似文献   

4.
目的建立免疫抑制法检测血清AST线粒体同工酶(m-AST)活性,了解血清m-AST活性与肝脏病变程度之间的关系.方法82例正常人、33例慢性肝炎(CH)、19例重型肝炎(FH)病人血清用免疫抑制法和速率法分别测定m-AST和AST总酶活力,算出m-AST/AST比值.结果本法标准曲线y=1.088x-8.889,r=0.999.精密度试验结果为批内CV<3.71%、批间CV<3.91%、回收率96.3~104.6%,平均值100.5%.82例正常血清标本mAST值和m-AST/AST比值分别为1.1±0.4U/L和5.7±1.8%,33例慢性肝炎血清标本分别为82.6±30.9 U/L和26.1±22.5%,19例重型肝炎血清标本分别为152.9±29.5 U/L和30.5±25.2%,与正常组比较均有显著性差异(P<0.01).慢性肝炎和重型肝炎血清标本之间m-AST值和m-AST/AST比值也有显著性差异(P<0.01).结论免疫抑制法测定血清m-AST方法简单、快速、重复性好,还可间接反映肝细胞损伤的严重程度.  相似文献   

5.
选择性抑制法测定AST线粒体同工酶的试验探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AST线粒体同工酶(m-AST)测定的方法学评价.方法采用选择性抑制法使s-AST形成免疫复合物后失去活性,然后测出余下的m-AST.结果该法线性可达到200U/L,重复性试验批内CV<6.5%,批间CV<9.0%,回收率98.2%~104.4%,平均为101.4%;血红蛋白≤4 g/L,胆红素≤340 μmol/L,甘油三酯≤5.5 mmol/L和抗坏血酸≤6 g/L时对m-AST的活性测定不产生干扰作用;初步临床观察,其诊断心肌梗死的敏感性优于AST.结论m-AST测定的方法简便易行、结果准确可靠,该项目的开展对临床诊断起到了很大的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乳酸脱氢酶同工酶LD1/LD2比值对急性心肌梗死(AMI)的诊断意义.方法用琼脂凝胶电泳法测定乳酸脱氢酶(LDH)同工酶LD1/LD2比值,探讨其对AMI的诊断价值.结果AMI组44例LD1/LD2比值为1.0464±0.2947(正常参考值为<0.1),非心肌梗死组35例为0.7690±0.1333,二者比较差异显著(P<0.01).首次血清LD1/LD2比值对AMI诊断的敏感性为47.7%(21/44),特异性为97.1%(34/35).结论血清LDH同工酶LD1/LD2测定有助于AMI早期诊断,系列测定还可提高AMI诊断的检出率.  相似文献   

7.
脂肪酸结合蛋白在急性心肌梗死诊断中的应用   总被引:33,自引:0,他引:33  
目的本研究旨在评价血清脂肪酸结合蛋白(FABP)定量检测对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早期诊断价值.方法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一步夹心法对20名健康体检者、26例AMI患者进行血清FABP检测,同时测定心肌肌钙蛋白T(cTnT)、肌酸激酶同工酶MB(CK-MB),并对其中9例AMI胸痛发作后6h内入院患者血清进行动态分析.结果20名健康体检者FABP、cTnT、CK-MB血清浓度分别为(1.8±0.9)μg/L、(0.16±0.10)μg/L、(15.2±3.8)U/L,26例AMI患者血清浓度分别为(38.6±21.8)μg/L、(2.5±2.4)μg/L和(90.5±83.5)U/L,阳性率为100%、84.5%和80.8%.9例动态观察的患者中,有4例1h内入院时血清中FABP浓度开始升高[(14.1±4.1)μg/L],9例患者血清升高达峰值时间为(7.0±3.2)h,比cTnT、CK-MB早(P<0.001),24~48h恢复正常.结论FABP可作为急性心肌梗死早期诊断或排除的血清标志物.  相似文献   

8.
天门冬氨酸转氨酶同功酶在肝脏疾病中检测的意义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天门冬氨酸转氨酶(AST)分为s-AST和m-AST两种同工酶,s-AST存在于细胞浆中,m-AST存在于线粒体内,两种同工酶广泛存在于动物或人的心脏、肝脏、骨骼肌,肾脏等组织中,尤以心脏、肝脏含量最高。一般比血清中的浓度高数千倍。因此当细胞炎症、坏死时使m-AST迅速释放入血,因此测定m-AST可判定心脏、肝脏等的损害程度以及预后的评价指标。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肿瘤标志物异常凝血酶原(PIVKA-Ⅱ)在乙型肝炎病毒(HBV)感染的原发性肝癌患者血清中的表达水平及其联合甲胎蛋白(AFP)和谷草转氨酶(AST)/谷丙转氨酶(ALT)比值检测在HBV感染原发性肝癌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收集68例HBV感染原发性肝癌患者血清,同时收集109例HBV感染的其他疾病(包括胆囊疾病8例、肝脏良性疾病94例和其他器官疾病7例)患者血清作为对照。用化学发光法检测患者血清PIVKA-Ⅱ水平,电化学发光法检测AFP水平,速率法检测AST和ALT含量,并计算AST/ALT比值。比较各肿瘤标志物在两组间的表达水平,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分析各肿瘤标志物单独及联合应用对HBV感染的原发性肝癌的诊断效能。结果 HBV感染的原发性肝癌组血清PIVKA-Ⅱ、AFP和AST/ALT比值水平均高于HBV感染的其他疾病,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ROC曲线分析表明,血清PIVKA-Ⅱ、AFP和AST/ALT比值的诊断临界值分别设定为100.42mAu/mL、232.35ng/mL和1.571时,其在诊断HBV感染原发性肝癌中的ROC曲线下面积(AUC)分别为0.942、0.786和0.723,灵敏度分别为89.70%、58.80%和51.50%;特异度分别为91.70%、88.10%和79.80%。PIVKA-Ⅱ联合AST/ALT比值诊断HBV感染原发性肝癌的AUC最大,为0.955,灵敏度为86.80%,特异度为93.40%。结论 PIVKA-Ⅱ诊断HBV感染原发性肝癌的价值明显优于AFP和AST/ALT比值,同时其联合AST/ALT比值将有助于提高HBV感染原发性肝癌诊断的价值。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血清线粒体型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同工酶(mAST)/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比值在几种肝损害患者病程中的变化规律及其临床意义.方法用免疫抑制法测定肝损害患者血清AST和mAST的活力,计算出mAST/AST比值,观察其在发病期(入院时)与各治疗阶段的动态变化.结果正常人mAST/AST比值为0.117±0.018,重型肝炎、酒精性肝炎、急性肝炎、药物性肝炎、肝炎性肝硬化和慢性肝炎等发病期的mAST/AST分别为0.482±0.096、0.393±0.036、0.332±0.046、0.311±0.040、0.289±0.032和0.275±0.021,均显著高于正常人(P均<0.01);从治疗开始后的第1周起,酒精性肝炎组、急性肝炎组和药物性肝炎组mAST/AST比值呈逐步持续下降趋势;治疗第4周后,其mAST/AST比值已基本恢复正常,其他组则无明显变化.结论动态监测血清mAST/AST比值的变化有助于对肝实质细胞损伤的坏死程度进行评估,有利于急性肝炎、重型肝炎的预后判断和急性肝炎与慢性肝炎的鉴别诊断,对酒精性肝炎和药物性肝炎的评估和诊断治疗有指导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