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6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5 毫秒
1.
目的探讨肾上腺肿瘤的CT表现及诊断与鉴别诊断的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7例经手术或病理证实的各类肾上腺肿瘤的CT表现。结果 12例肾上腺皮质腺瘤,体积较小,密度均匀,边界清楚。4例皮质腺癌,肿块大,密度不均匀,多呈分叶状,明显不均匀强化。6例转移瘤,密度较均匀,不规则环形强化。3例嗜铬细胞瘤,密度略高,不均匀强化。1例髓样脂肪瘤呈混杂密度,脂性成分不强化。1例肾上腺囊肿,边界清楚,密度均匀呈水样低密度影。结论肾上腺肿瘤的CT表现有一定特点,CT扫描对正确诊断及鉴别诊断有重要的价值。  相似文献   

2.
肾上腺肿瘤的CT诊断(附21例病例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进一步探讨肾上腺肿瘤的CT表现及特征,提高对肾上腺病变的影像诊断水平。方法对21例经手术或病理证实并资料较完整的肾上腺肿瘤患者的CT图像进行回顾性分析,分析其病变大小、形态、边沿、密度、及强化等特征,总结其表现特点做以研究。结果在21例肾上腺肿瘤中,皮脂腺瘤13例,体积小到中等大小,有包膜,密度低而均匀,轻微强化;皮脂腺癌1例,体积大,不规则,密度不均匀,边沿强化;肾上腺嗜铬细胞瘤3例,体积较大,边界规则而清楚,密度略不均匀,强化较明显;髓质脂肪瘤1例,体积较大,呈低密度,边界清,不强化;转移瘤2例,体积较小,密度较低、均匀,边界清,强化明显。畸态瘤1例,较大,边清,密度不均匀,可见脂肪密度和钙化。结论肾上腺肿瘤的CT表现有一定特点,结合临床及化验检查,可以作出影像学诊断,同时需与其他腹膜后肿瘤相鉴别。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对肾上腺间质肿瘤行电子计算机断层扫描(CT)和磁共振成像(MRI)诊断的价值。方法28例手术病理确诊为肾上腺间质肿瘤患者,均实施CT和MRI诊断。分析患者的病理诊断结果及影像学特征。结果28例患者中,8例为肾上腺髓质脂肪瘤患者,12例为肾上腺囊肿患者,2例为肾上腺脂肪瘤患者,1例为肾上腺畸胎瘤患者,1例为肾上腺淋巴管瘤患者,1例为肾上腺神经鞘瘤患者,3例为肾上腺转移瘤患者。肾上腺髓质脂肪瘤影像学表现为不均质肿块内部存在明显的脂肪组织信号或者密度大多数存在条索状或者片状软组织信号或密度影,实施增强扫描后,肿瘤中软组织部分发生不均匀强化情况;肾上腺脂肪瘤影像学表现为均质脂肪密度或者信号;肾上腺囊肿影像学表现为水样密度,囊壁较薄,可出现钙化情况,增强扫描后未出现强化症状;肾上腺神经鞘瘤CT显示为稍低密度影,密度欠均匀,边界不清晰,增强扫描后,肿瘤表现为渐进性增强,强化程度为轻中度,强化不均匀,行MRI T1WI和T2WI诊断信号呈不均匀状态,强化效果不佳;肾上腺淋巴瘤影像学表现为特殊囊性低密度影,其边缘十分清晰,增强扫描后其囊壁会发生轻度强化;肾上腺转移瘤影像学表现为不规则软组织密度肿块,其肿块较大,极易发生液化坏死情况,增强扫描后会发生不均匀强化情况;肾上腺畸胎瘤表现为不均匀密度肿块,MRI诊断显示多种混杂信号。结论对肾上腺间质肿瘤行CT和MRI诊断,肾上腺囊肿、肾上腺髓质脂肪瘤、脂肪瘤患者均有显著的影像特点,其软组织肿瘤因无显著特点,在临床诊断中需将组织学检查结果相结合,实施诊断。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T(MSCT)诊断肾上腺转移性肿瘤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32例经手术病理、超声、核磁共振相印证的转移性肾上腺肿瘤的CT资料。结果转移性肾上腺肿瘤单侧多见,少数累及双侧,呈类圆形或不规则形,边界较清楚,大小悬殊,肿块<3cm者内多为密度均匀,>3cm者密度不均匀,可见中心坏死;小的增强后强化均匀,而大的强化不均匀,其增强与原发肿瘤强化表现类似。结论 CT可根据肿瘤大小、有无包膜和增强情况等征象来诊断和鉴别肾上腺转移瘤。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T对肾上腺肿瘤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31例经手术或穿刺病理证实的各类肾上腺肿瘤的CT资料,分析其大小、边缘、形态、密度及强化特征,总结其特征性CT表现。结果皮质腺瘤12例,皮质腺癌5例,嗜铬细胞瘤3例,髓样脂肪瘤4例,转移瘤6例,肾上腺节细胞神经瘤1例。结论肾上腺肿瘤CT表现有一定的特征性,CT对其的定性诊断及鉴别有重要的价值。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T小肠造影(MSCTE)在小肠肿瘤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经手术病理证实的45例小肠肿瘤的MSCTE影像表现,总结其影像学表现特点。结果45例小肠肿瘤中,良性肿瘤9例,其中脂肪瘤6例,影像表现为腔内含脂肪低密度肿块影;腺瘤2例,表现为腔内均质的软组织肿块;回肠系膜淋巴管瘤1例,表现为不规则囊性病灶。常见的恶性肿瘤34例,其中腺癌14例,表现为肠壁局限不规则的环形增厚,中度不均匀强化;间质瘤11例,表现为较大的软组织肿块,以腔外生长为主,密度不均匀,中度或明显强化,常伴有囊变、坏死;淋巴瘤9例,肠壁不规则增厚或形成软组织肿块,累及肠段较长,均匀轻中度强化,常伴有肠系膜、腹膜后淋巴结肿大。少见的恶性肿瘤2例,转移瘤1例,表现为多发肠壁不规则增厚,明显强化,腹壁出现转移性结节;类癌1例,右下腹不规则肿块影。结论 MSCTE在小肠肿瘤诊断与鉴别诊断中有较好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腹膜后肿瘤的多层螺旋CT(MSCT)影像学表现,以提高对本病的认识。方法回顾性分析32例由手术病理证实的腹膜后肿瘤MSCT表现。32例行平扫冠状位、矢状位多层面重建与增强扫描。结果 32例腹膜后肿瘤中,转移性腹膜后肿瘤14例,良性畸胎瘤3例,神经纤维瘤2例,纤维瘤1例,恶性纤维组织细胞瘤4例,神经母细胞瘤3例,恶性畸胎瘤2例,脂肪肉瘤1例,平滑肌肉瘤1例,恶性异位嗜铬细胞瘤1例。转移瘤呈圆形、类圆形或不规则形,不均匀明显强化,良性畸胎瘤囊性或囊实性肿块,内见钙化,实质部分明显强化,神经纤维瘤不均匀肿块,不规则强化,纤维瘤不均匀软组织肿块,轻度强化,恶性纤维组织细胞瘤呈较大不均匀肿块,内见坏死、钙化,不均匀强化,神经母细胞瘤呈圆形或不规则不均匀肿块,有分叶、坏死、钙化,轻度强化或不均匀强化,恶性畸胎瘤,呈混杂密度,边缘模糊,内见钙化,脂肪肉瘤不均匀肿块,内见脂肪密度,明显强化,平滑肌肉瘤,CT表现呈"牛眼征",恶性异位嗜铬细胞瘤类圆形肿块,腹膜后淋巴结肿大,不均匀强化。结论腹膜后肿瘤的MSCT表现有一定的特征性,以提高对此类肿瘤的认识。  相似文献   

8.
目的评价16排螺旋CT对小肠间质瘤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09年1月至2009年12月期间30例经手术病理证实小肠间质瘤的患者行16排螺旋CT表现。结果良性间质瘤表现为肿块密度均匀,边缘光滑。增强扫描肿块呈轻度至明显强化,肿块强化以静脉期明显。恶性间质瘤表现为不规则软组织肿块,主要向腔外突出,密度不均匀,中央密度低,增强扫描呈不均匀强化,边缘强化明显,中央见低密度坏死区不强化。结论 16排螺旋CT扫描检查对小肠间质瘤的定位、定性诊断具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肾上腺转移瘤的CT特征及CT在肾上腺转移瘤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对58例患者作CT扫描。结果单侧肾上腺肿块42例(72%),双侧16例(28%)。肿块直径范围1.5~12cm,分别呈圆形、卵圆形和分叶状不规则形。密度为实性、囊性或囊实性,增强后实性肿块及囊壁有强化。结论 CT是发现肾上腺肿瘤可靠、有效的检查方法。肾上腺转移瘤的诊断是综合性的,包括原发癌史、恶性征等。  相似文献   

10.
骆倩 《中国当代医药》2012,(28):111+113-111,113
目的探讨CT对胃肠道肿瘤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08年1月~2012年1月54例经手术病理验证的胃肠道肿瘤患者的CT表现。结果胃癌,表现为胃壁增厚、黏膜破坏,有不规则肿块;腺癌。肿块密度不均匀,边界不清楚,4例出现局限性肠管狭窄;胃肠道外间质瘤,有17例的CT表现为圆形或类圆形肿块,边界相对较清,另有6例为不规则形;平滑肌瘤,为圆形或类圆形肿块;平滑肌肉瘤,为不规则形肿块;淋巴瘤,CT可见溃疡样改变,肠壁增厚,边界较清,密度较均匀;神经纤维瘤,均发生于胃部;脂肪瘤,表现为与胃壁关系密切的脂肪密度肿块。结论CT对胃肠道肿瘤的诊断价值较大。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MSCT及MRI检查在GIST诊断中的价值,以提高诊断准确性。方法回顾性分析经手术、病理及免疫组化证实的30例GIST患者的临床及影像资料。结果 30例肿瘤患者中,单发28例,多发2例;发生于胃22例,小肠8例;表现为类圆形或分叶状肿块,长径2~19cm,体积较小者密度/信号均匀;体积较大者密度/信号不均匀,多数伴有坏死、囊变或出血区,增强扫描肿瘤实质部分中度或明显不均匀强化,静脉期较动脉期显著,坏死、囊变或出血区未见强化。结论 MSCT、MRI对GIST的定位及定性诊断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12.
目的 分析肾脏占位性病变的螺旋CT(SCT)多期表现,探讨螺旋CT多期扫描对该类疾病的定性诊断价值.方法 对手术病理证实的45例肾脏占位性病变进行回顾性分析.所有病例均行平扫和增强扫描.结果 肾恶性肿瘤29例,其中肾癌(RCC)27例,增强扫描呈动脉期明显强化,实质期为相对低密度;肾盂1癌2例,增强后轻度强化或明显强化.良性肿瘤5例,均为肾血管平滑肌脂肪瘤(AML),4例可测得脂肪密度,增强后软组织部分强化,而脂肪成分不强化,SCT表现典型.其他11例,肾囊肿10例.表现为边界清楚的囊性病灶,增强后未见强化,结核性脓肾1例,表现为多发囊状低密度区,增强后呈环状轻度强化,低密度区未见强化.结论 SCT多期增强扫描及必要时薄层扫描,对肾脏占位性病变的定性诊断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13.
刘景旺  许美  刘秀丽  张戟风  李健 《淮海医药》2010,28(3):205-206,217
目的探讨肩胛部弹力纤维瘤的CT表现。方法回顾性分析经手术证实的5例肩胛部弹力纤维瘤的CT表现及其特点,所有病例均行CT平扫及多平面重组,5例行静脉增强检查。结果平扫显示肩胛下角内侧前锯肌、背阔肌及菱形肌深层与胸筋膜间不规则实性肿物。双侧12例,肿物呈扁丘形,基底在胸筋膜侧,肿物弧形压迫相邻肌肉,周围脂肪间隙清晰。肿物其密度不均匀,呈肌肉密度与脂肪密度间隔排列。5例行CT静脉增强扫描,肿物轻度强化,与肌肉强化程度相似。结论螺旋CT是诊断肩胛部弹力纤维瘤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14.
目的:分析巨块型肝癌螺旋CT多期增强扫描的表现,评价其诊断价值。方法:应用螺旋CT对48例经临床手术或病理结果证实的巨块型肝细胞癌病人分别行肝区平扫、增强后全肝双期或三期螺旋扫描,观察和分析瘤灶及肝内转移性子灶的多期动态增强扫描的CT征象。结果:(1)肝动脉期肿瘤实质出现密度高于肝实质的肿瘤血管和瘤区强化,门静脉期其密度迅速降低,至平衡期为低密度;(2)肿瘤边缘于肝动脉期和门静脉期均可见环行强化;(3)转移性子灶仅在肝动脉期明显强化,门脉期全瘤密度迅速降至等密度;(4)门静脉受累表现为肝内分支的边缘侵蚀、破坏、中断,或为不规则的充盈缺损。结论:多期螺旋CT增强扫描能显示肝癌的“快进快出”的增强特点,明确肿瘤的供血特征和门脉受累情况,检出伴发的肝内转移性子灶,为明确诊断和指导治疗提供了可靠的影像依据。  相似文献   

15.
小肠间质瘤的影像学特点分析   总被引:1,自引:2,他引:1  
钟建平 《中国基层医药》2006,13(7):1156-1157
目的分析小肠间质瘤的影像学表现,提高对本病的认识。方法回顾性分析23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小肠间质瘤患者的影像学资料,常规钡餐检查11例,小肠造影2例,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检查2例,超声检查13例,CT检查23例。结果肿瘤发生于十二指肠5例,空肠11例,回肠8例,其中空肠多发1例,空回肠多发1例。上消化道钡餐检出2例,小肠造影检出3例,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检出2例,B超检出12例,CT检出21例。CT检查病灶多呈圆形或类圆形、等低混杂密度(17例),少数呈均匀等密度(4例)或囊性低密度(2例)。增强CT检查病灶多有明显强化,均匀强化3例,不均匀强化18例。结论小肠间质瘤在影像学检查上有一定的特征,包括边界光整、富于血供、淋巴转移少见和临床症状较轻等,其中,B超和CT检查是小肠间质瘤主的要影像学检查手段,最后确诊须依靠免疫组化和电镜检查。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卵巢肿瘤的CT诊断价值.方法 对46例手术病理证实的卵巢肿瘤的CT表现回顾性分析.结果 46例大多数为良性肿瘤,表现为边界光整的薄壁囊性肿块,囊性内脂肪密度、牙齿和钙化等是囊性畸胎瘤的特征性表现;内部细而规则的分隔是囊腺瘤CT特点;恶性肿瘤内部呈实质性和混合性,肿块边缘不光整,增强后实质强化明显,并且多见盆腔转移.结论 CT能较好的显示卵巢肿瘤的形态特征,与周围的关系及了解其良恶性,对制定治疗方案及术后随访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