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 观察硫苷的降解产物异硫氰酸β-苯基乙基酯(PEITC)对甲硝基亚硝基胍(MNNG)诱发小鼠前胃鳞癌及癌前病变的影响.方法 实验分4组,即MNNG组和PEITC大、中、小三个剂量组,所有组用MNNG 100μg/ml稀释液代替饮用水由小鼠自由饮取12个月,诱发小鼠前胃鳞癌及癌前病变.PEITC组每天按100,30和10 mg/kg灌胃给药至16个月(MNNG组灌等量蒸馏水),处死动物,解剖作病变诊断和病检.结果 MNNG组和PEITC大、中、小三个剂量组分别诱发小鼠癌前病变26只(92.8%)、9只(33.3%)、11只(40.7%)和13只(46.4%);癌变18只(64.3%)、3只(11.1%)、5只(18.5%)和8只(28.6%).经统计学处理,PEITC治疗组与MNNG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 PEITC对MNNG诱发小鼠前胃鳞癌及癌前病变有抑制作用.  相似文献   

2.
目的研究仁青常觉对N-甲基-N'-硝基-N-亚硝基胍(MNNG)致慢性萎缩性胃炎大鼠的治疗作用,并探讨其作用机制。方法大鼠自由饮用8周170 mg·L-1MNNG水溶液制备大鼠慢性萎缩性胃炎(CAG)模型,并随机分为:模型组,阳性药对照组(胃复春组),仁青常觉高、中、低剂量组,每组8只,除模型组外分别灌胃给予相应浓度药物进行治疗,连续给药8周。另取8只正常大鼠设为空白对照组。于末次给药后麻醉解剖处死大鼠,观察各组大鼠胃黏膜病理改变,并测定胃游离黏液量、p H值及血清中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丙二醛(MDA)、一氧化氮(NO)水平。结果与模型组比较,仁青常觉各剂量组大鼠胃黏膜组织病理形态均有不同程度的改善,血清中TNF-α、NO、MDA水平及胃游离黏液p H值显著降低,胃游离黏液量显著增多(P0.05,P0.01)。结论仁青常觉能有效治疗MNNG所致GAG,增加胃游离黏液量,其作用机制可能与降低TNF-α、MDA、NO水平有关。  相似文献   

3.
目的 观察青黛对溃疡性结肠炎(UC)大鼠结肠组织TGF-β/Smad信号通路相关因子表达的影响,探讨其治疗UC的作用机制.方法 40只SD大鼠随机分为正常组、模型组、青黛组和美沙拉嗪组.除正常组外,其余3组自由饮用5%葡聚糖硫酸钠溶液7 d建立UC大鼠模型,正常组饮用蒸馏水.造模结束后青黛组和美沙拉嗪组分别予相应药物灌...  相似文献   

4.
目的:采用N-甲基-N-硝基-N-亚硝基胍(MNNG)和40%乙醇灌胃建立大鼠慢性萎缩性胃炎(CAG)模型,同时采用破气苦降,饥饱失常和疲劳的方法进一步建立CAG脾气虚证大鼠模型。观察CAG脾气虚证大鼠不同时期病理形态学的改变。方法:以170μg/mL的MNNG10mL/kg灌胃,150μg/mL的MNNG溶液给大鼠自由饮用,40%乙醇,2mL/只,每周2次,在此基础上第5周采用破气苦降,饥饱失常和疲劳的方法建立CAG脾气虚证大鼠模型,连续10周。每2周随机处死CAG脾气虚证大鼠2只进行光镜观察。结果:随着造模时间的延长动物胃部病变的进程是从正常胃黏膜-慢性胃炎-萎缩性胃炎-肠上皮化生-不典型增生-胃癌前病变。结论:采用MNNG和40%乙醇灌胃以及破气苦降,饥饱失常和疲劳的方法可成功建立慢性萎缩性胃炎脾气虚证模型。  相似文献   

5.
目的:观察乐胃饮对慢性萎缩性胃炎大鼠胃黏膜AQP3、AQP4蛋白表达的影响。方法:60只Wistar大鼠,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模型组、维酶素组、乐胃饮低、中、高剂量组,除正常对照组外,其余大鼠用2%水杨酸钠灌胃、自由饮用MNNG溶液结合饥饱失常等综合因素诱发慢性萎缩性胃炎模型。造模后各组予以灌胃治疗4周。结果:与模型对照组比较,乐胃饮各剂量组胃黏膜AQP3、AQP4蛋白表达显著升高(P0.01或P0.05)。结论:乐胃饮可增强慢性萎缩性胃炎大鼠胃黏膜AQP3、AQP4蛋白的表达,可能通过改善胃黏膜水盐代谢,调节胃酸分泌,进而达到治疗CAG的作用。  相似文献   

6.
李一桐  汪红兵 《环球中医药》2023,(11):2153-2160
目的 探讨健脾清化化瘀汤治疗胃癌前病变的可能作用机制。方法 将90只健康清洁级雄性SD大鼠按照随机数字表法随机分为6组,包括正常组、模型组、诱导型一氧化氮合酶(inducible nitric oxide synthase, iNOS)抑制剂组、健脾清化化瘀汤低剂量组、健脾清化化瘀汤中剂量组、健脾清化化瘀汤高剂量组。除正常组外,其余5组大鼠均用1×109 CFU/mL幽门螺杆菌(helicobacter pylori, HP)菌液灌胃7次,平均2次/周。确认HP感染后,除正常组外,其余5组均予150μg/mL甲基-N-硝基-N亚硝基胍(MNNG)溶液灌胃,频率5次/周,同时予100μg/mL MNNG溶液自由饮用,配合0.03%雷尼替丁饲料喂养、饥饱失常法(2天足量饲料喂养,1天禁食),持续造模28周。造模成功后,健脾清化化瘀汤低、中、高剂量组分别给予相应剂量健脾清化化瘀汤灌胃,iNOS抑制剂组给予氨基胍溶液50 mg/(kg·d)剂量进行灌胃,正常组及模型组予以生理盐水进行灌胃,均1次/天,干预治疗10周。干预结束后,运用苏木精—伊红染色观察大鼠胃黏膜病理变化;...  相似文献   

7.
目的观察复方斑蝥胶囊对化学致癌剂MNNG诱导的大鼠胃癌组织中RhoA/ROCK信号通路的影响,探讨复方斑蝥胶囊防治胃癌的可能机制。方法 50只Wistar大鼠,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空白对照组(空白组)10只、模型组20只、复方斑蝥胶囊组20只。空白组予普通标准饲料喂养,自由饮用蒸馏水;模型组饮用含N-甲基-N′-硝基-亚甲基胍(MNNG)100 mg/L的蒸馏水10个月;复方斑蝥胶囊组除饮用含MNNG 100 mg/L蒸馏水和10%NaCl溶液灌胃外,并灌喂复方斑蝥胶囊(0.5 g/kg生药量)1次/日,给药10个月。比较各组动物胃癌发生率的差异,应用免疫组化及Western blot法检测胃癌组织RhoA、 ROCKⅠ、PI3K、HIF-1α蛋白表达。结果空白组、模型组、复方斑蝥胶囊组胃癌的发生率分别为0%(0/10)、 70%(14/20)和30%(6/20),病理组织学证实为腺癌。与模型组比较,复方斑蝥胶囊组腺胃癌的发生率明显降低(30%vs.70%,P=0.026),肿瘤体积明显减小[(16.1±15.7)mm~3vs.(50.4±30.5) mm~3,P=0.004],胃癌组织中RhoA、ROCKⅠ、PI3K、HIF-1α表达水平明显降低(P0.05)。结论复方斑蝥胶囊能够降低MNNG诱导的大鼠胃腺癌发生率,其机制可能为抑制RhoA/ROCK信号通路及相关细胞因子的表达而影响胃癌的发生发展。  相似文献   

8.
目的:通过观察仁术健胃颗粒对慢性萎缩性胃炎(CAG)脾气虚证大鼠内皮素(ET)和一氧化氮合酶(NOS)的影响,探讨仁术健胃颗粒预防和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的机制。方法:大鼠(除正常组)采用自由饮用MNNG溶液,灌胃40%的酒精,饥饱失常,疲劳运动相结合的方法复制CAG脾气虚证模型。然后将CAG脾气虚证模型大鼠随机分为相应各组。实验末检测各组大鼠血清中的ET和NOS水平。结果:CAG脾气虚证模型组大鼠ET和NOS水平与正常组比较都显著升高(P0.05);仁术健胃颗粒12g/kg可显著降低CAG大鼠ET水平(P0.05),6g/kg和3g/kg剂量组剂量组可显著降低CAG大鼠NOS的水平(P0.05)。结论:仁术健胃颗粒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脾气虚证与降低机体ET和NOS水平有关。  相似文献   

9.
目的:观察慢性萎缩性胃炎(CAG)大鼠胃黏膜组织缺氧诱导因子-1α(HIF-1α)及糖酵解关键酶表达变化,探究隔物灸对CAG的作用及可能机制.方法:将雄性Wistar大鼠随机分为正常组和造模组,自由饮用170 mg/L浓度MNNG联合法进行CAG大鼠造模.鉴定模型成功后,造模组大鼠随机分为模型组、隔药饼灸组、隔姜灸组和...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胃癌前病变大鼠胃组织中Wnt/β-catenin信号通路相关蛋白GSK-3β、β-catenin及Cyclin D1的表达及其意义。方法:将50只SD大鼠随机分为正常组10只和模型组40只,正常组予自由饮用清洁水,进食普通颗粒饲料;模型组予150μg/m L的N-甲基-N-硝基-N-亚硝基胍(MNNG)自由饮用,同时自由进食含0.03%盐酸雷尼替丁的颗粒饲料,每4周各处死5只模型组大鼠观察造模情况,28周建立PLGC模型后处死全部大鼠。观察大鼠一般情况(体重、进食量及饮水量)及胃组织大体形态,HE染色观察胃黏膜病理形态,免疫组织化学方法观察胃组织GSK-3β、β-catenin及Cyclin D1蛋白表达情况。结果:(1)大鼠体重及进食量、饮水量比较:与正常组比较,模型组大鼠体重、日进食量及日饮水量均有减少,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2)病理形态学变化:正常组大鼠胃黏膜腺体形状规则、排列紧密,层次完整;模型组大鼠胃黏膜变薄,腺体减少,胃小凹粗大,或可见潘氏细胞,黏膜肌层增厚。(3)GSK-3β、β-catenin及Cyclin D1等蛋白表达情况:模型组GSK-3β于细胞质表达呈浅棕色或不着色,与正常组比较,阳性细胞平均光密度降低(P0.05);模型组β-catenin于细胞质及细胞核呈棕色或深棕褐色、Cyclin D1于细胞核表达呈深棕褐色颗粒状,与正常组比较,阳性细胞平均光密度较正常组明显升高(P0.01)。结论:PLGC发病与Wnt/β-catenin信号通路相关的异常激活,GSK-3β、β-catenin及Cyclin D1蛋白的异常表达有关。  相似文献   

11.
目的:观察乐胃饮对慢性萎缩性胃炎大鼠血清SOD和MDA含量及胃黏膜组织形态的影响。方法:60只Wistar大鼠,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模型组、维酶素组、乐胃饮低、中、高剂量组,除正常对照组外,其余大鼠用2%水杨酸钠灌胃、自由饮用MNNG溶液结合饥饱失常等综合因素诱发慢性萎缩性胃炎模型。造模后各组予以灌胃治疗4周。结果:与模型对照组比较,乐胃饮中、高剂量组的SOD含量显著升高(P0.01,P0.05),乐胃饮中、高剂量组和维酶素组MDA含量显著降低(P0.01)。形态学结果显示乐胃饮具有改善胃黏膜形态的功能。结论:乐胃饮可提高大鼠血清SOD活性,减少血清MDA含量,能有效清除氧自由基,具有良好的抗氧化作用;对慢性萎缩性胃炎的病理形态改变也有较好的改善作用。  相似文献   

12.
目的对MNNG+复合法诱导大鼠胃癌前病变(PLGC)模型进行探讨。方法将雄性SD大鼠40只随机分为模型组、模型中药组、空白组,比较大鼠血清炎症因子水平改变。结果模型组炎症因子水平指标均明显高于空白组(均P0.01);模型中药组各项炎症指标均明显低于模型组(均P0.01)。结论改良MNNG+复合法可成功诱导大鼠PLGC,其机理可能与炎症因子水平改变有关,五丹胃福颗粒对PLGC模型大鼠治疗有效。  相似文献   

13.
王静  王绪霖  杨强 《天津中医药》2014,31(10):613-616
[目的]通过观察涤痰散结活血软坚中药对非酒精性脂肪肝大鼠血清白介素-6(IL-6)、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表达的影响,探讨复方中药的作用机制。[方法]雄性SPF级Wistar大鼠60只,按体质量分层随机分为4组:正常对照组14只,自由饮水和普通饲料饮食。模型对照组18只,中药高剂量组14只,中药低剂量组14只,均予自由饮水和高脂饲料饮食,8周后随机处死模型对照组大鼠4只,确定脂肪肝模型成立。造模成功后,分别对中药低剂量组和高剂量组行中药灌胃,模型对照组、正常对照组以生理盐水灌胃,每周称大鼠体质量,治疗8周后处死,采用ELISA法检测血清IL-6、SOD。[结果]大鼠血清IL-6比较:高剂量组、低剂量组与模型对照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1),高剂量组与低剂量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大鼠血清SOD比较:高剂量组与模型对照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1),低剂量组与模型对照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高剂量组与低剂量组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涤痰散结活血软坚中药可以显著减低血清IL-6浓度,此作用表现出剂量相关性趋势,可以明显升高血清SOD浓度,此作用没有体现出剂量相关性趋势。  相似文献   

14.
目的:观察穴位埋线对慢性萎缩性胃炎(CAG)模型大鼠胃黏膜及血清炎症因子表达的影响,探讨其改善CAG的机制。方法:将60只成年SD雄性健康大鼠随机分为空白组12只与造模组48只,采用自由饮用100μg/mL的N-甲基-N’-硝基-N-亚硝基胍(MNNG)溶液,并配合饥饱失常法造模,造模成功后随机分为埋线组10只、模型组9只、自然恢复组10只,模型组大鼠予以立即剖杀,采取相关标本以备检,自然恢复组、空白组不予干预措施,埋线组大鼠予以"足三里"(双)、"脾俞"(双)、"中脘穴"埋线治疗,每10 d治疗1次,共治疗6次,各组均正常饲养。采用肉眼和HE染色观察各组大鼠胃黏膜、体质量,采用ELISA法检测各组大鼠血清白细胞介素1β(IL-1β)、白细胞介素6(IL-6)、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表达。结果:①肉眼、光镜下各组大鼠胃黏膜有显著性差异,与自然恢复组相比,埋线组改善明显;②与自然恢复组相比,埋线组大鼠体质量增加明显(P0.05);③与空白组相比,模型组、自然恢复组IL-1β、IL-6、TNF-α表达均升高(P0.01);④与自然恢复组相比,埋线组IL-1β、IL-6、TNF-α表达均降低(P0.01);⑤与模型组相比,自然恢复组IL-1β、IL-6、TNF-α表达稍升高,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穴位埋线疗法可能通过降低炎症因子IL-1β、IL-6、TNF-α的表达从而起到抗胃黏膜损伤的作用。  相似文献   

15.
坐珠达西对MNNG致大鼠慢性萎缩性胃炎的作用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目的:研究坐珠达西对N-甲基-N’-硝基-N-亚硝基胍(MNNG)致大鼠慢性萎缩性胃炎(CAG)的治疗作用。方法:大鼠自由饮用170 mg·L-1的MNNG 8周建立大鼠CAG模型,之后随机分为模型对照组(10 mL·kg-1·d-1)、摩罗丹组(0.36 g·kg-1·d-1)、坐珠达西高、中、低剂量组(每天ig 0.4,0.2,0.1 g·kg-1·d-1)。给药9周后取材,观察大鼠胃的病理组织学改变,并对血清中丙二醛(MDA)、超氧化物歧化酶(SOD)、白细胞介素12(IL-12)、一氧化氮(NO)进行检测。结果:与正常组比较,模型组大鼠胃部组织HE切片可见胃黏膜有炎性细胞浸润、充血和水肿等病理改变,血清中IL-12含量极显著降低(P<0.01),NO和MDA无显著性变化。与模型组比较,HE切片显示坐珠达西组能明显改善慢性萎缩性胃炎大鼠的胃黏膜病变,血清中NO含量显著降低(P<0.05),IL-12含量显著升高(P<0.01),MDA含量显著下降。结论:坐珠达西对MNNG所致萎缩性胃炎模型大鼠具有一定的治疗作用,机制可能与抑制炎症因子相关。  相似文献   

16.
目的:通过实验观察浊毒1号方对甲基硝基亚硝基胍(Methyl nitrate nitrosoguanidine,MNNG)溶液造模的胃癌前病变大鼠胃黏膜上皮细胞凋亡及Bcl-2基因表达的影响,以期从分子生物学角度探讨该方剂对胃癌前病变的影响。方法:将50只清洁级雄性Wista大鼠随机分为空白组、模型组、雷尼替丁组、中药高剂量组、中药低剂量组,每组各10只。除空白组外,其余4组用MNNG造模90天,大鼠造模成功后开始给予相应药物治疗4周后处死,检测各组大鼠胃黏膜中Tunel法标记的阳性颗粒,采用图像分析系统进行计数并进行统计学分析,检测胃黏膜细胞凋亡程度及癌基因中Bcl-2的表达水平。结果:与空白组比较,模型组大鼠胃黏膜上皮细胞凋亡及Bcl-2蛋白表达均上升(P 0.05)。与模型组比较,雷尼替丁组、中药高剂量组、中药低剂量组大鼠胃黏膜上皮细胞凋亡表达及Bcl-2蛋白表达均下降(P 0.05)。与雷尼替丁组比较,中药高剂量组凋亡细胞表达及Bcl-2蛋白表达均下降(P 0.05)。结论:浊毒1号方治疗胃癌前病变是通过下调Bcl-2基因水平,来减少胃黏膜细胞凋亡,从而恢复细胞正常生理结构的。  相似文献   

17.
目的:建立并评价符合中医证候特点的脾虚温盛肝郁证溃疡性结肠炎(ulcerative colitis,UC)大鼠模型.方法:45只SPF级SD大鼠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葡聚糖硫酸钠(DSS)组、病证结合组、模型组.正常对照组正常饲养,DSS组定量灌胃10%DSS溶液,病证结合组采用环境、饮食、情绪干预造模,模型组采用DSS...  相似文献   

18.
目的:观察益气活血法对胃癌前病变大鼠血清细胞因子的影响。方法:64只SD大鼠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8只和造模组56只,采用以MNNG损伤为主的综合法复制大鼠胃癌前病变模型,随机处死10只大鼠经病理确定造模成功后,再将46只造模组大鼠随机分为模型组12只、益气活血高、低剂量组各12只和胃复春组10只,分别给予益气活血方、胃复春混悬液灌胃治疗12周。ELISA法和放射免疫法测定大鼠血清TNF-α、IL-6和IL-8水平。结果:与正常对照组比较,模型组大鼠血清TNF-α、IL-6、IL-8水平较正常组降低,其中IL-8水平明显降低(P<0.01);药物治疗后与模型组比较益气活血高、低剂量组及胃复春组大鼠血清IL-6水平明显降低(P<0.01,P<0.05);胃复春组大鼠血清IL-8水平较益气活血高、低剂量组升高(P<0.05)。结论:益气活血法可改善胃癌前病变大鼠模型胃黏膜组织病理学,调节TNF-α和IL-6、IL-8水平可能是其防治胃癌前病变大鼠的作用机制之一。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锦灯笼果实和宿萼的水提取物和90%乙醇提取物(醇提取物)对高血脂模型大鼠的降血脂作用。方法:将80只SD大鼠随机选取10只作为正常对照组(n=10),喂养正常食物并自由摄取水,其他70只SD大鼠随机分为7组:模型对照组,辛伐他汀组,宿萼醇提取物组(SS组),宿萼水提取物组(SC组),果实醇提取物组(GC组),果实水提取物组(GS组)和CMC-Na溶剂组。通过喂养高脂饲料饮食制作高脂血症(HLP)模型,35 d后每组随机取两只大鼠进行腹主动脉取血,测定总胆固醇(TC)和甘油三酯(TG)指标,通过指标含量确认高脂血症大鼠模型的建立,之后对各组大鼠进行灌胃给药。正常对照组与模型对照组均喂以等量的无菌水,辛伐他汀组喂以1.05 mg·kg-1的辛伐他汀与CMC-Na(0.5%)的混悬液,CMC-Na溶剂组喂以10 mL·kg-1的CMC-Na(0.5%)溶液,其他给药组喂以对应的提取物与CMC-Na(0.5%)的混悬液,灌胃给药35 d。实验结束后,测定各组大鼠血清中胆固醇(TC)、大鼠甘油三酯(TG)、高密度脂蛋白(HDL-C)、低密度脂...  相似文献   

20.
目的比较幽门弹簧植入术配合高盐热淀粉糊灌胃法及MNNG复合多因素法建立慢性萎缩性胃炎大鼠模型的生物学特性及稳定性。方法分别采用幽门弹簧植入术配合高盐热淀粉糊灌胃法和MNNG复合多因素法建立慢性萎缩性胃炎大鼠模型,记录其体质量、进食量、饮水量,应用HE染色评价胃黏膜病理损伤,Elisa评价血清PGⅠ/PGⅡ和GAS表达水平,对两种模型进行综合评价。结果两种模型在造模过程中大鼠均出现体质量降低,进食及饮水量较空白组减少;病理方面MNNG模型组大鼠胃黏膜可见明显肠上皮化生及异型增生,幽门弹簧植入术淋巴滤泡较多,炎症反应明显;血清学方面MNNG模型组PGⅠ/PGⅡ含量较空白组下降(P <0.05),MNNG模型组及手术模型组GAS含量均较正常组显著降低(P <0.01)。结论幽门弹簧植入术诱导的CAG模型大鼠主要萎缩部位在胃窦,以炎症表现为主;MNNG诱导的CAG大鼠模型萎缩部位在全胃,更趋向于萎缩性胃炎癌前病变的病理表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