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评价丹红注射液联合低分子肝素钙预防肾病综合征(NS)下肢深静脉血栓(DVP)形成的疗效。方法:将80例原发性肾病综合征患者,在使用足量强的松及肾病综合征常规治疗的基础上,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40例,用丹红注射液30ml联合低分子肝素钙5000u,对照组40例,只用低分子肝素钙5000u。治疗15天后行双下肢深静脉彩超检查,了解深静脉血栓形成情况。结果:治疗组2例(5.o%)发生DVP,对照组9例(22.5%)发生DVP,2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O.05)。结论:丹红注射液联合低分子肝素钙能够显著减少肾病综合征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2.
王华  宋霞 《山东医药》2014,(37):81-82
目的探讨循证护理预防高原老年股骨颈骨折术后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应用效果。方法选择老年股骨颈骨折患者130例随机分为观察组(65例)和对照组(65例)。对照组采用常规的围手术期护理措施预防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形成;观察组采用循证护理措施,根据可能产生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具体情况,提出护理问题,收集相关研究证据,分析引起相关因素,制定有针对性和实用性的护理计划。结果观察组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循证护理能有效预防高原老年股骨颈骨折术后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发生。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活血灵预防骨科大手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DVT)形成的临床效果。方法将160例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每组80例。实验组服用中药活血灵,对照组皮下注射博璞青,观察比较两组的预防效果。结果实验组术后下肢DVT发生率为8.8%(7/80),对照组发生率为6.3%(5/80),P〉0.05。结论活血灵可有效预防骨科大手术后下肢DVT形成,预防效果与博璞青相当。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老年髋部骨折术后深静脉血栓形成预防及护理。方法选择2011年1月~2014年12月我院收治的老年髋部骨折患者72例,将其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6例。所有患者均给予手术治疗,对照组配合骨折常规护理方法干预,观察组配合综合护理措施干预。观察两组患者护理效果。结果经手术治疗和护理后,观察组下肢深静脉血栓发生率为5.56%,平均住院时间(50.6±4.7)天;对照组下肢深静脉血栓发生率为19.44%,平均住院时间(79.3±5.6)天。观察组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针对老年髋部骨折患者,在围手术期给予综合性预防及护理措施干预,对于降低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发生率、缩短住院时间具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祛瘀通脉汤外洗加足底按摩预防下肢手术后深静脉血栓形成(DVT)的效果。方法将187例下肢重大手术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97例和对照组90例。观察组予祛瘀通脉汤加足底按摩;对照组予低分子肝素钠皮下注射加足底静脉泵(VFP)。治疗2周比较两组DVT发生率及下肢肿胀消除时问。结果两组下肢DVT发生率分别为6.1%和6.7%,P〉0.05;观察组肿胀消除时间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下肢重大手术术后早期应用祛瘀通脉汤外洗加足底按摩预防DVT效果确切。  相似文献   

6.
目的 观察注射用盐酸川芎嗪预防下肢骨折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DVT)的临床效果.方法 选择2011年10月-2012年12月在我院行下肢骨折手术治疗的患者136例,将其随机分为注射用盐酸川芎嗪预防组(试验组)和低分子肝素钙预防组(对照组),各68例.两组均于术后6 h开始预防用药,连续用药30 d,用药期间观察是否发生DVT及不良反应.结果 试验组DVT 发生率为4.4%(3/68),对照组DVT 发生率为3.0%(2/68),两组DVT 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均未出现出血症状.结论 注射用盐酸川芎嗪预防下肢骨折患者术后DVT的效果与低分子肝素钙相似,且无明显不良反应.  相似文献   

7.
目的分析压力泵治疗仪预防骨科术后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栓的效果。方法选取我院2012年5月~2015年5月骨科手术后患者70例作为研究对象,将其随机分为对照组36例与观察组34例。对照组采用低分子肝素治疗,观察组采用压力泵治疗仪进行治疗。观察两组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形成、静脉栓子检出率和栓子直径。结果治疗后,观察组的下肢深静脉血栓发生率和静脉栓子检出率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绝大部分栓子的直径为0.1~0.3 cm。结论采用压力泵治疗仪可以有效预防骨科患者手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发生,具有一定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8.
蒋立新 《山东医药》2010,50(49):81-82
目的探讨尿激酶联合丹红注射液治疗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临床疗效。方法将58例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患者随机分成治疗组(给予尿激酶+低分子肝素钙+丹红注射液静滴)和对照组(给予尿激酶+低分子肝素钙)。14d后比较两组疗效。结果两组治疗后肢体疼痛、酸胀等情况均有明显改善;治疗组髌骨上、下缘15cm处肢体周径差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组总治愈率和总有效率均高于对照组(P均〈0.05)。结论尿激酶联合丹红注射液治疗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疗效优于常规西药治疗,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妇科术后患者实行认知图式宣教联合踝泵运动的效果,以及对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形成起到预防作用。方法 本研究选取观察对象为妇科术后患者94例,均于2020年4月至2022年4月收治,采取系统抽样法进行两组划分,对照组(n=47)采取常规护理干预,观察组(n=47)采取认知图式宣教联合踝泵运动干预,比对两组下肢深静脉血栓发生情况、下肢静脉血流速度、凝血功能及护理满意度。结果 干预后,观察组下肢深静脉血栓发生率低于对照组,下肢静脉血流速度更快,凝血活酶时间(APTT)、凝血酶原时间(PT)更长,护理满意度更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认知图式宣教联合踝泵运动在妇科术后患者中实施的效果显著,实践价值较高。  相似文献   

10.
老年人全膝关节置换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治疗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观察采用低分子肝素预防老年人膝关静置换术(TKR)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DVT)的临床效果及血浆中D-二聚体含量的变化。方法 将2000年1月~2004年4月行人工膝关节置换术的患者随机分为用药组(25例,围于术期给予低分子肝素预防治疗)及未用药组(20例,未预防性使用低分子肝素抗凝);两组患者均于术后行彩色多普勒检查并检测血浆中D-二聚体含量。结果 用药组DVT总发生率为20%,未用药组DVT发生率为60%,两组相比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血浆D-二聚体含量在用药组阳性检出率为20%,未用药组为50%。结论 低分子肝素可显著降低人工膝关节置换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发生率,而且具有良好的安全性。血浆中D-二聚体含量的变化可用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诊断。  相似文献   

11.
将78例脑梗死并发下肢深静脉血栓(DVT)形成患者随机分为两组,两组均给予低分子右旋糖酐、阿司匹林等药物,治疗组加用低分子肝素钙0.6ml脐周皮下注射,连用10d。结果两组治疗后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及疗效于第7天有明显差异(P〈0.05),随治疗时间延长差异增加(P〈0.01)。治疗组DVT疗效与对照组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前后血小板计数、出凝血时间、凝血酶原时间均无显著差异(P〈0.05)。认为低分子肝素钙治疗脑梗死合并下肢DVT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低分子肝素治疗老年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后预防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疗效及对血浆中D-二聚体含量变化的影响。方法进行人工全髋关节置换的老年患者98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49例。观察组在围术期均给予低分子肝素预防治疗,对照组在围术期均未使用低分子肝素;两组患者术后比较彩色多普勒诊断深静脉血栓的结果并检测血浆中D-二聚体的含量。结果观察组患者的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总发生率为10.20%,明显低于对照组的63.27%(P<0.05);血浆D-二聚体阳性检出率和含量分别为22.45%、(1.75±0.93)mg/L,均明显低于对照组的57.14%、(2.21±0.88)mg/L(P<0.05)。结论对髋关节置换手术老年患者给予低分子肝素治疗,可有效降低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形成;同时,通过对血浆D-二聚体含量的检测,能及时准确判断深静脉血栓的发生情况,对深静脉血栓的预防和治疗具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3.
目的观察弹力袜配合依诺肝素钠联合气压治疗仪治疗在预防妇科恶性肿瘤术后并发下肢深静脉血栓中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2014-05~2017-10该科收治的120例妇科恶性肿瘤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三组,对照A组40例给予常规护理措施,对照B组40例在常规护理基础上给予依诺肝素钠治疗,观察组40例在常规护理基础上穿弹力袜配合依诺肝素钠联合气压治疗仪治疗。对比三组深静脉血栓发生率。结果观察组深静脉血栓发生率为2. 50%,对照A组为30. 00%,对照B组为20. 00%,观察组深静脉血栓发生率较对照A组和对照B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0. 05);观察组肺栓塞发生率为0. 00%,对照A组为17. 50%,对照B组为7. 50%,观察组和对照A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 05)。结论弹力袜配合依诺肝素钠联合气压治疗仪治疗预防妇科恶性肿瘤术后并发下肢深静脉血栓效果良好,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4.
目的分析利伐沙班片在普外科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中的临床价值。方法选择2013年1月~2015年6月我院收治的行普外科手术患者72例作为研究对象,按照用药的不同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6例。全部患者均实施普外科手术治疗及对症处置,对照组在术后给予丹参注射液静脉滴注,观察组则在术后给予利伐沙班片口服,比较两种用药在预防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疗效。结果两组患者的下肢深静脉血栓发生率分别为8.33%和11.11%,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的凝血指标比较(PT、APTT、Fgb),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种药物疗效相当。结论利伐沙班片与丹参注射液相比,均可有效预防普外科手术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形成,且安全性较好,故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5.
目的:观察单侧全膝关节表面置换术( TKA)中局部应用氨甲环酸的效果。方法将68例初次行单侧全膝关节置换的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35例和对照组33例,观察组在松止血带时将100 mL氨甲环酸(1 g)局部浸泡于膝关节创面1 min,充分止血,并在关闭关节腔后,从引流管中将30 mL氨甲环酸(0.5 g)注入关节腔,关闭引流管4h后开放;对照组步骤同前,用等体积生理盐水代替氨甲环酸。观察两组术后伤口愈合及下肢深静脉栓塞情况,记录两组术中失血量及术后显性失血量、隐性失血量、血红蛋白( Hb)、红细胞比容( Hct)。结果两组患者伤口均一期愈合;患肢无明显下肢深静脉栓塞的临床症状,术后2周下肢静脉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未见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观察组及对照组术中失血量分别为(122±51)、(119±56)mL,两组比较,P>0.05;观察组术后显性失血量、隐性失血量、Hb、Hct分别为(356±105)mL、(431±119)mL、(94±13)g/L、0.34±0.04,对照组分别为(461±97)mL、(622±112)mL、(83±11)g/L、0.29±0.03,两组比较,P均<0.05。结论单侧TKA中局部使用氨甲环酸能明显降低患者引流量及隐性失血量,降低患者术后贫血及相关并发症的风险。  相似文献   

16.
目的 研究集束化护理+气压治疗对冠心病患者介入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影响。方法 选择2021年3月至2022年3月收住的冠心病患者106例,以随机排列法划分成两组,分别53例,研究组开展集束化护理+气压治疗,对照组实施常规护理+气压治疗,统计两组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发生率,干预前后检测凝血酶时间(TT)、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酶原时间(aPTT)、纤维蛋白原(Fbg),干预后评价患者对护理服务的满意程度,比较两组干预结果。结果 研究组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发生率(7.55%)少于对照组(22.64%)(P<0.05)。两组干预前的凝血指标无差异(P>0.05),干预后研究组TT、PT、a PTT均大于对照组,但Fbg小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满意度(94.34%)高于对照组(81.13%)(P<0.05)。结论 集束化护理+气压治疗的效果更好,可减少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发生率,同时改善患者凝血功能,满意度明显提升,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17.
目的:观察长球囊血管成形术治疗糖尿病足术后凝血和纤溶系统活性的动态变化,探讨长球囊血管成形术预防再狭窄的可能机制。方法:选取糖尿病足患者40例,实验组20例,行长球囊血管成形术,对照组20例行短球囊血管成形术,术前,术后即刻、术后24h采取股静脉血,检测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物(t—PA)、纤溶酶原激活物抑制剂(PAI-1)、纤维蛋白肽A(FPA)的含量。结果:两组患者的t—PA含量在术后即刻均降低,术后24h实验组的较术后即刻有明显恢复(P〈0.05),且较对照组的显著(P〈0.05),两组分别为(33.30±3.20)ng/ml,(31.01±0.89)ng/ml。PAI-1含量术后两组均显著升高(P〈0.05),24h两组患者均显著降低,实验组降低更显著(P〈0.05),两组分别为(44.33±0.75)ng/ml,(47.86±2.52)ng/ml。FPA含量术后两组均显著升高(P〈0.05),24h两组均显著降低,实验组降低更显著(P〈0.05)。结论:手术前、后t—PA、PAI-1、FPA含量的变化.提示长球囊血管成形术对糖尿病足治疗有效,可能降低血栓事件发生,预防术后再狭窄。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肺源性心脏病急性加重期患者并发下肢深静脉血栓的预防与治疗措施。方法将我院2013年3月-2014年3月接收的80例肺源性心脏病急性加重期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将其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40例,给予对照组常规护理,观察组则在对照组的基础上采用针对性预防护理,并采用药物抗凝、导管溶栓等治疗,观察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与下肢深静脉血栓发生率情况。结果对照组26例并发下肢深静脉血栓,发生率为65.0%,观察组8例并发下肢深静脉血栓,发生率为20.0%,两组下肢深静脉血栓发生率对比差异显著(P0.05);34例患者行下腔静脉过滤器植入治疗,12例患者行药物抗凝治疗的总有效率为75.0%,22例患者行导管溶栓治疗的总有效率为90.7%,导管溶栓与药物抗凝对比差异显著(P0.05)。结论给予肺源性心脏病急性加重期患者针对性预防护理后,可有效降低下肢深静脉血栓发生率,一旦发生下肢深静脉血栓,应及时采取药物抗凝、导管溶栓等积极有效的治疗,以提高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19.
足A—V泵对髋臼骨折术后下肢DVT形成的预防作用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足动静脉泵(A-V泵)对预防髋臼骨折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栓(DVT)形成的效果。方法将66例髋臼骨折术后患者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各33例。实验组使用足A—V泵预防DVT形成;对照组不使用足A-V泵,仅予以患肢主动及被动活动。结果实验组发生DVT形成3例,对照组8例(P〈0.01)。结论髋臼骨折术后使用足A—V泵可有效预防DVT形成的发生。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互联网+分级护理"模式在心脏瓣膜置换患者预防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17-01~2017-12在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医院心血管胸部外科行心脏瓣膜置换术的120例患者为研究对象。按照研究对象入院先后顺序将前60例患者纳入对照组,后60例患者纳入观察组。对照组接受常规护理措施,观察组接受"互联网+分级护理"模式护理干预,比较两组患者的深静脉血栓形成知识认知得分、下肢功能锻炼依从性得分及深静脉血栓发生率。结果观察组患者深静脉血栓形成知识的认知得分和下肢功能锻炼依从性得分高于对照组,深静脉血栓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0. 05)。结论 "互联网+分级护理"模式能提高心脏瓣膜置换术患者关于深静脉血栓形成知识的认知和下肢功能锻炼依从性,降低深静脉血栓发生率,值得在临床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